书城亲子优秀孩子成功8步
25997700000004

第4章 成功是道选择题(3)

4.我觉得我在这个公司没有自由

有人专门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各大公司年轻人辞职的理由中有23%是:我觉得我在这个公司没有自由。这种情况在中小企业中尤其多。

5.我就不想来了

前面那些辞职至少是有理由的,但是对于最近一些没有理由的辞职,一些企业老总感到很无奈,比如刘经理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在招聘会上刘经理招到了刚刚毕业的小孙,前几天突然到办公室说了句“我不干了”,第二天就不见他来上班了,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就消失了。

很显然,如今有很多年轻人并不把工作当回事,认为工作是自己的事,高兴了就来,不高兴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这是责任感缺失的一种表现。

如今,不少青少年都缺乏责任感。有的老师、家长曾经跟我诉苦,说孩子一点责任心都没有:作业没完成,不是推说自己生病了,就是说帮爸爸妈妈干活了,没有来得及做;摔坏东西时,要么把东西藏起来,要么就撒谎说不知道是谁打破的;有的孩子则把老师通知开家长会的事情抛到脑后,等等。

在孙云晓写的《夏令营的较量》一文中,孩子责任心的缺失更是可见一斑:为了让自己更轻松些,孩子们纷纷将背包扔进马车,一路上,东西随处乱扔……

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责还是敷衍了事,继而决定了他做事的好坏。如果你在生活中,对待每一件事都很用心,出现问题也绝不逃避,而是想办法解决,那么你就是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而如果某个人责任感缺失,即使是最擅长的事情,也会做得一塌糊涂。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里兹做了一辈子木匠,并且以其敬业和勤奋深得老板信任。当年老力衰时,里兹想退休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老板十分舍不得他,再三挽留,但是他去意已决。于是老板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希望他能再帮自己盖一座房子。里兹答应了。

盖房子的时候,里兹的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他只想着如何和家人一起度过晚年的生活。在用料上,他没有原来那么严格,做出的活也全无往日的水准。老板看在眼里,却什么也没有说。等到房子盖好以后,老板将钥匙交给里兹:“这是你的房子,我送给你的礼物。”里兹愣住了,悔恨和羞愧溢于言表:一生盖了无数精美的房子,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

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往往显得异常自私,因为缺少使命感,他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一个丧失责任心的人,其内心在没有良知监督与鞭笞的状态下,很难把事情做好,当然也不会创造出任何卓越的成绩。

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必然懂得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不想“啃老”,就要学会独立

近年来,一个新名词——“啃老族”应运而生。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物价、房价上涨等原因,“啃老族”这支队伍越来越庞大。有媒体报道,“啃老族”已经开始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真实的事:

小琦大学毕业时并不像很多同学那样急于找工作养活自己。她有自己的想法,现在就业形势严峻,以自己的本科学历肯定难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于是她决定考研。而考研失败后,她也并不灰心,想趁着年轻再搏一回。于是,在别的同学上班或上研究生的时候,她拎着大包的考研资料回家备战了。

小琦的父母对于她的决定也很支持,从此小琦就开始了衣食无忧的考研生活。

可没想到,半年后考研的再次失利让小琦成了一名“失业者”。虽然家庭条件还可以,但是,整天待在家里也不妥当,于是小琦决定先找份工作。可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谈何容易,小琦能看上眼的公司,对方嫌她学历低又没有工作经验,而愿意要她的公司,小琦又觉得待遇低,看不上。最后,还是父母托人给她在一家公司找了一份文秘的工作。可没干几个月,小琦就满腹牢骚:“伺候人的活儿,不好干!”“人际关系好复杂,做什么事都得看人脸色。”后来,小琦干脆辞职回家,也不愿意再出去工作了。

现在,小琦每天在家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或者约朋友逛街,买回一大堆没用的东西……就这样,小琦的脾气还越来越大,不是嫌生活没劲,就是觉得父母给的零花钱不够。对于小琦的表现,父母在唉声叹气的同时却也无可奈何。

曾有人编了一段顺口溜来形容“啃老族”的生活状态: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这段话真是既形象又讽刺。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一种投资,到达一定阶段后就可以收到回报。但时至今日,这一观念前所未有地被颠覆着。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6年公布的调查显示,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据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二是以工作不适应等为由而离职的年轻人,占10%左右;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打工,约占20%;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占10%;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比较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越比越不如意,干脆离职,占10%;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的工作,却因怕苦怕累索性待在家里的年轻人,占30%。

六大“啃老族

也有人称“啃老族”为“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闲坐家中,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大多在23~30岁,实际上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啃老族的出现有其复杂的成因,比如社会、家庭、自身等,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家长或孩子,但啃老族这个群体及其可能引发的系列问题,确实让人忧虑。

如果说“傍”字还是以亲情为基础维系的,有些许温情的成分,是社会新人在“心理断乳期”的短暂依赖,人们还可以容忍,那么,“啃”字的出现就令人心寒了。

“太辛苦”、“太累”几乎是所有“啃老族”都会用到的拒绝工作的理由。他们表示,自己会不断地寻找那些不那么累的活儿。年轻人就这样挥霍青春和精力,而他们正在老去的父母却为了维持生计,埋头在“太辛苦”的工作里。在现代社会里,割肉孝亲、卧冰求鱼等二十四孝故事逐渐被人们遗忘,如今是父母在无奈地“割肉养子”,实在令人心酸。

就业压力大、物价过高等原因,确实催生了更多的“啃老族”,但是,现在的孩子文化素质比父母高,身体比父母壮,年老的父母尚能在这种生活压力大的环境中想方设法地养家糊口,年轻的他们为什么不能?

父母终究会老。当“啃老族”在被这个社会指责的同时,我不禁也要问问他们:“啃”完了父母,再“啃”什么去维持生活呢?

在这里,我想给那些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敲响警钟,如果你们长大后不愿意成为令人鄙夷的“啃老族”,那就应该学会独立,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过分依赖他人。拉美国家有一句谚语:“自力更生胜过上帝的手。”一个人在有利的条件下重视独立能力、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