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优秀孩子成功8步
25997700000006

第6章 向成功出发(2)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到一所学校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对一个班上的一些孩子说,你们是天才,智商非常高。又对另外一些孩子说,你们的智力水平一般。15年后,那些被认为是高智商的孩子果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那些被认为智力水平一般的孩子成就的确很一般。后来,这位心理学家发表研究成果时说,其实那些孩子们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那些被认为拥有高智商的孩子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就是因为受到了暗示——我是“天才”,因而,在日后的生活中,他们时时处处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让自己不断地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那些“智力水平一般”的孩子,在听到科学家对自己的评价之后,认为自己智力水平不高,也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而也就甘心当一个平凡人,而最终,他们也就真的成了一个平凡人。

咒语,就是自己反复说给自己听的语言。

一个年轻的乞丐,终日懒洋洋地斜躺在地上,面前放着一个破碗,旁边还放着一根讨饭棍。每天都有很多人从他跟前经过,有的人见他很可怜,就在他的破碗里丢几个硬币。

一天,一位律师找到乞丐,对他说:“先生您好,您的一个远房亲戚不幸去世了,留下了3000万美元的遗产。根据我们的调查,您是这笔遗产的唯一继承人,请您在这份文件上签个字,这笔遗产就属于您了。”一瞬间,这个人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变成了富翁。

一位记者采访他:“您得到这笔3000万的遗产后,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这个人回答说:“我首先要去买一个像样一点的碗,再去买一根漂亮的棍子,这样我就可以像模像样地讨饭了。”

故事很可笑,但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数不胜数。有的人因为自己某一方面不够好,就觉得自己以后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只能碌碌无为。如果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那么,不妨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要记住:“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经常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最终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成了当初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别在温暖的被窝里待太久

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愿意离开原来的生活圈子。我们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还有许多人觉得外出时不管住的地方有多么舒适,刚开始的时候总是难以适应。心理学家发现,这种存在于大多数人心中的共同感觉,叫做“心理舒适区”。

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舒适区,我们在这个区域里面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不愿意被打扰,不愿意被指责,不愿意按照被规定的时限做事,不愿意主动思考尖锐的问题……但是,一个人在自己的舒适区待久了,容易形成惰性。

人们一旦走出这个舒适区就会不舒服,心灵遭受折磨和锻炼。就跟我们穿新鞋子一样,总是会觉得不太舒服,但是穿过一段时间后,就感到舒适了。与紧张的学习状况相比,网游等娱乐活动更让我们感到身心舒畅,同样是业余时间,有的人选择在完善自我上下工夫,有的人更愿意在休闲上消耗,结果就大不一样。

你设定了新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就必须离开原有的舒适区。但若是离开舒适区而达到了新的目标,就有一个很关键的变化——你的舒适区扩大了!

所以,我们要及时发现自己的舒适区,并及时地走出这个舒适区,走进勇气区,因为我们的成长,要从走出心灵的舒适区开始。尽管这个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孤独、压力、等待和痛苦,但是最终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

有一则笑话说:

一位年届四十的男子,对自己几十年工作和生活的种种都不满意,于是他找到一位算命先生,请他点拨。算命先生告诉他:“你二十岁的时候,对生活是不满意的!”男子点头称是。算命先生接着说:“三十岁的时候,你对生活还是不满意。”男子忙答:“对!那么四十岁以后呢?”算命先生告诉他:“四十岁以后,你就会满意了。”“为什么呢?”男子迫不及待。“因为你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总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你将日渐平庸。

只有走出狭隘的舒适区,走进勇气区,才会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并由此不断超越。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不自在,这是因为你正在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必须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踏入陌生的区域,超越种种极限。

要想拥有成功、完整的人生,就不能总是安于现状,应当拥有勇气,不断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它们仅仅代表的是我们感到最安全和最自在的区域。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相反,我们的目标是对更广大、更美好的世界拥有越来越舒适自在的感觉。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扩大既有的舒适区,不断走出原来的舒适区,去经历未知的领域,并将未知变成已知。尽管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危险,但是,如果你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就将错过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

热情是年轻人最大的优势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总是能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青少年。这天,我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电话里家长一再恳请我帮帮他的孩子,在电话里我能感受到他急切的心情。

这天下午,我来到了约定的地点,远远地就看到那里坐着一对父子。看到我,父亲热情地迎了上来:“崔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来见我们。”接着,父亲回头让孩子跟我打招呼。孩子慢腾腾地站起来,懒懒地说:“崔老师好。”

坐下后,父亲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说起了孩子的情况:“崔老师,我家孩子其他都好,平时挺听话的,学习成绩也还可以。但是就有一点让我很担心,他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我一边听父亲说话,一边仔细地观察了那个孩子,的确如他父亲所说。

听完这位父亲的叙述,我大概了解了孩子的症结所在,于是开口说:“其实,你的孩子缺乏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所以总是一副慵懒的样子。”

父亲点点头:“是这样的。”

我继续说:“缺乏热情的人,做什么都没有积极性,因为他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这样的人最容易消极应对,甚至逃避。”

“那我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你回去以后跟他好好谈谈,让他尝试着发现生活、学习的乐趣,同他一起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目标。发现了生活的乐趣所在,他也会渐渐对生活充满热情。”

爱默生说:“没有热情,就干不了大事。”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都有着积极的心态,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行动。

热情不是来自外在空间的力量,而是自信、热忱、乐观、激情在人的内心翻转,有机地综合而来的。心中永远保持住热情,积极的精神状态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世界首名女性打击乐独奏家伊芙琳·格兰妮曾经说:“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一定不要让其他人的观点阻挡我成为一名音乐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