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不过诗经
25998500000008

第8章 爱在生死离别时

人生,有多少感情是能说清楚到明白的呢?但是就在你侧转想要表述心迹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机会,在离别面前,人只是不断辗转的流云,曾经梦里魂牵的双眸,今日却在渐行渐远中渐渐模糊,到底要多久才会不再爱,是否忘记就真的如此艰难?

插图七 吴冠中《桑园》油彩

此地一别,死生两茫茫

——《周南·汝坟》寄怀

南朝文学家江淹在他著名的《别赋》中说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说尽了离别,秦、吴两地相去遥远,燕,赵一别,不知道何日才能再见,想到此,怎能不失魂落魄?尤其是在春天来临之际,秋风乍起之时,读起来足让人断肠。

盛唐诗人王维也有著名的《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唱三叹,诉不尽离别悲伤。古人说的没错“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王维的一曲阳关,就成为抒写离别的千古绝唱。

古人写下如此多的伤感离别之诗,包含着生离死别的凄切。在《周南·汝坟》中,或许才能懂得它的真正的意味。

先秦太远,后人已经很难想象汝河旁那条长长堤岸的模样,但却能从中读出那种离别的伤感与爱情的久远——堤岸上,没有耳鬓厮磨朝日相处的缠绵,相见时候是日久饥渴难耐的迫不及待。而转瞬就又要分开的危险:王朝多事之秋,男子又怎能恋家?

遵彼汝墳, 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 惄如调饥。

遵彼汝墳, 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 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 王室如燬;

虽然如燬, 父母孔迩。

《汝坟》中所描写的时候是西周末年了,当时国家比较混乱,战祸不断,劳动力又地下,生活困苦不堪的自然是百姓,死伤不说,活着的怕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过着倍受煎熬的生活,在《小雅·雨无正》里,有生动的形容,说当时西周末年的老百姓在雨中的地头皱着眉头,有苦却没有地方去说,诸侯相争,哪里有闲工夫来过问他们的疾苦?

战祸起,事急如火,众多的壮年男丁,被迫去参战征伐,说是一个人去参战,其实全家人的心都跟着去了,特别是妻子的,于是,夕阳时分、河堤之上,就时常会有那些伫立遥望的女性背景,盼望着自己的丈夫能够早日归来,当然她们不知道他们何时才能回来,彼此的离别与其说是“生离”,莫若说是“死别”,因为几乎没有丈夫能够重新回到家里边。先不说这战争的凶残,刀枪不长眼,只说这去国幻象,千里跋涉,道路崎岖,水土不服,风餐露宿,春寒秋冻,哪一个不能致病缠身,死亡的几率高之又高,抛骨异乡的可能性太大了。

在乱世中,今日的离别便是明日的死别,初尝离苦的先民们,他们的心里该有多少的悲切悲凉?一方是回家无望,归家遥遥无期。一方是田地荒芜,家中的粮食早已吃光了。双方都是要承受夫妻分离的痛苦,挣扎余生。那个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凄苦徘徊的女子,一方面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枝干和枝条,一方面心里盼望着那久未见面的丈夫,她心中到底有几成的把握呢?隔着离别的烟幕,孤苦无依,恰如早起时候的饥肠辘辘与****的断缺。

然而,她是幸运儿,上天么有辜负她的期望,在某一天,她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恍然若梦,她怎么也不能相信,自己的丈夫回来了,真的回来了,直到丈夫揽她入怀,她才感觉到这种真实,辛酸的、激动的泪水横流,她要他今生再也不要抛下她离去。

祝福相聚的同时却也能够知道,有许多的丈夫并不能回到心爱妻子的身边,即使如《汝坟》里这个女子那样,尽管丈夫回来了,尽管可以有一种完整的生活,相亲相爱在一起,但谁能保证第二天他不再次被迫征伐而离开?

所以,当王维在渭城朝雨里送别远二使去安西时候,他知道,元二使此去,西出阳关便没有了朋友,便是万里风沙刮在脸庞,他不住地劝酒,他让元二使饱尝故人的热忱,他知道,元二使所去的地方是塞外苦寒之地,几乎和流亡地等同,天寒地冻,而路途遥远,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这一别,或许就成永诀了!

生死只在一线之间,生离其实就等同与死别,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祝福什么?还要安慰什么?没有人会愿意去想发生的悲剧,他们宁愿期待着美好,期待着如《汝坟》里的女子那样的幸运的相聚。有了这样的期待,离别有了几丝温暖。什么也不要说,只用行动来表示,喝酒。而《汝坟》里边,则是夫妇的****。

沿着汝水河边走,砍下树上的枝条,不见我的男人,饥肠辘辘般难受。

沿着汝水河边走,砍下树上的残枝,见到我的男人,不要不要再远离。

望着鲜红的鱼尾,想起王室的惨境。王室虽已焚毁,父母却近在眼前。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变数几乎充满着人的整整一生,当李清照在池阳的途中送别夫君赵明诚之时,她怎么会想到,这就是永别?一个月之后,一场疟疾夺取了相亲相爱了二十八年的丈夫性命。生离变成了死别,从此天人永隔。也许就是因为看透了这些,柳永才会在都门下设帐,与自己的情人话别整整一天,直到太阳下山,船家催促;而梁山伯送别祝英台,也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十八里外相送,让长亭更短亭。所以,中国的古诗词中,才有了那么多的亭台楼榭,都伫立着天涯断肠人——离人。

在《汝坟》中,从先民那,懂得了古人的离别情怀,懂得了“生离”大多时候就是“死别”,听李叔同大师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格外有感,长亭古道,晚风拂柳,心头不由万千愁绪。此地一别,海角天涯,人生因为别离而改变得面目全非,想着那个《汝坟》里幸运的女子,无限悲怜。

那些错过的感情

——《陈风·东门之杨》寄怀

后来

我总算学会了

如何去爱

可惜你

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

……

歌手刘若英的一曲《后来》,唱出了多少人心中的遗憾与喟叹。对那些错过的人和错过的事,我们过后回望,只能深深自责,还假设到要是早知道怎么怎么样,可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生活中的事情确实超出了人们的掌控。对于错过的,我们也只能报以深深的遗憾。

我们在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能追寻到这样的事情。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

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这是发生在陈国都城的东门外的《陈风·东门之杨》,这里是男女青年的聚会之地,有“丘”、“池”、“枌”等,《陈风》中的爱情之歌《东门之池》、《宛丘》、《月出》、《东门之枌》,大都产生在这块爱情的圣地上。

陈国是小国,从他成立之日到被吞并,600多年间,一直是小国,他的弱小势力使得他也从来没有想去称霸,人民都只是过自己的生活。在那个古风满天的先秦年代,陈国的热恋男女一般都相约在黄昏的杨树林中。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片杨树林面积比较大,树因为年代久远了枝叶茂盛,是不是也象征着陈国男女的爱情也如树林一样繁茂而生生不息?和那个心爱约好了时间,其中一个早早来到等待,望着树林,急切地徘徊,焦急的心情等待过的人相信都会了解与理解。这约会在恋人的心上,无疑既隐秘又新奇,期间涌动着的,当然还有几分羞涩、几分兴奋。等待者站在高大的杨树下,抬头看见了天上闪亮的星星,似乎在向自己扎着眼睛,心情也就略微好了起来,有星星相陪,想着念着,静静地等待着爱人的到来,也是一种幸福吧。

《东门之杨》中可以看出写爱情的美妙,这种就是等待带来的美感,一种珍惜在里边,不过,这种感觉是暂时的,要是被等的人一直不出现,会是什么样子?世事也往往弄人,等待的这位从黄昏一直等到夜深人静,从夜深人静又等到斗转星移的凌晨,另一方还是没有来,无尽的等待就转变成了难捱,也就成了一段错过的感情。

东门的大白杨树啊,叶儿正发出低音轻唱。

约会定好的时间是黄昏,直等到明星东上。

东门的大白杨树啊,叶儿正发出轻声叹息。

约会定好的时间是黄昏,直等到明星灿烂。

同出于《陈风》的《东门之池》感觉就不一样了,同样的爱情,却充满着欢声笑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彼美淑姬,可以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可以想象,一群青年男女,在护城河里浸麻、洗麻。大家在一起劳动,一起说说笑笑,甚至高兴起来就唱起歌来,小伙子们豪兴大法,对着爱恋的姑娘就唱出了《东门之池》,表达情感,表达爱情。而《东门之杨》到最后只能唱出悲伤。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坚信诗中杨树下徘徊等待的应该是个女孩子,正如张爱玲所说的 如果男女的知识程度一样高,女人在男人面前还是会有谦虚,因为那是女人的本质,因为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所以女人在男人面前总是谦卑的,只要有一点爱在,想哪女子一定是早早吃了饭,喜滋滋到城门外等着,可是到最后只能落地失落情怀。《东门之杨》成为痴男怨女心中的一个错过的代表,同样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在《元夕》中也流露出来的同样的情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越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女词人效仿千百年前的那对男女,在花灯之夜与心爱的人相约。只是换了一下植物,杨树换成了柳树。千年之后,爱情同样是猜中了过程,猜中了过程,却猜不着结局。就如《大话西游》中至尊宝与紫霞仙子的爱情一样,让人感伤。不是说好一只牵手到白头么?结果是“不见去年人”,他已经消失在了茫茫人海里,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谁都想与爱人有个好的结局,唐代诗人崔护错失的爱的姑娘,徒留下一首《游城南》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实他想做《柳毅传》中的痴情人柳毅,在遇见洞庭龙女之后,慷慨允诺,毅然受命,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恩爱到千年,而不是徒留感叹。

因错失酿成的悲剧也不是中国独有,在希腊神话中也有这样的传说。巴比伦少女桑斯比爱上了邻家男孩的皮瑞摩斯,然而两家有着深仇大恨,两个人也不能相见,只能隔着墙壁说说话。这些感动了“至美”女神阿芙罗狄蒂,所以决定帮助他们。一天,这对恋人就发现两家墙壁上出现了一道裂缝,通过它,两个人可以看到彼此,还可以说话亲吻。于是又了机会相约亲昵。他们的第一次约定好在城外的一株白色的桑树下。等到夜晚来临坏死后,桑斯比偷偷溜出家门,先行到了桑树下等待,可是恰巧有一只母狮子在那里。狮子见到少女立马张开大嘴,吓得桑斯比面纱落地,她连忙逃走,母狮并没有追赶她,只是用爪子撕破了纱巾。等到少年皮瑞摩斯来到,狮子也已经离开,当他看见了被玷污的面纱,他想一定是他的恋人出了什么意外。绝望之中,他吻别面纱,抽出自己的宝剑,刺入胸膛,鲜血都把白色的桑树染成深紫色。这时候桑斯比盼望约会重返桑树下时候发现了恋人在鲜血中挣扎,也只能倒在皮瑞摩斯的剑上,陪他一起死去。

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错过些什么。错过一趟公共汽车,错过一场雨,错过一个开始,错过一次机遇,还有错过一些人一段感情。人生若宛如初见,那只是文人说构建出来的理想状态,要是可以追回错过的人与时光,那当下拥有的情感怎么办?回去了这些也不是要错过么?所以觉得,生活之中,如果可以,就不要错过与生命交错机会与幸福,即使错过了,就把错过的美好珍藏好,成就《后来》里的那一段唱词,问候一声:“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爱,无奈的放手

——《邶风·燕燕》有感

歌手阿木有一首《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的歌让他红遍大江南北,MV中他深情地唱着:如果你对天空向往,渴望一双翅膀放手让你飞翔,你的羽翼不该伴随玫瑰,听从凋谢的时光……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我们相守若让你付出所有,让真爱带我走,我的离去若让你拥有所有……一时在无数痴男怨女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相爱容易相处难,真爱却不能够在一起,那种离别的情调自古就在演绎着不同的版本,而最早的要数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的《邶风·燕燕》了。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在这个时空里,千年前的别离被凝住,分别是那样的沉重,重的令时光都无法背负。在灼灼其华的思念还没有开始时,难过,就已经悄然的漫上来心头。

送别的意境,使得《燕燕》成为一首著名的惜别诗,至于诗中到底谁送谁历来争议颇多,《诗经原始》、《毛诗序》等都认为是卫庄姜送归妾,庄姜其人,在后边还将提到,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春秋时齐国的公主,卫庄公的夫人。而现在读起来《燕燕》缠绵悱恻,不似送妾之情,更似情人。国学大师高亨先生认为是年轻的卫君迫于当时的舆论环境,不能与心爱的女子结婚,在她出嫁时去送她,于是就有了这首诗。

其实以诗歌而言,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数不胜数,其中许多情景为人所赞叹,而望而兴叹,但是《燕燕》一首,却是能在极其淡雅的风韵中讲出灼热的惜别之情,却又不使人感到艳俗,反而会沉浸在美好而忧伤的情境中,满目辛酸的看着男女主人公在温暖的春日下,心灰意冷的分离。

“燕子在上空之上,舒展着翅膀飞翔。你今天要远嫁,我相送到郊野的路旁。踮脚都看不见人影了,眼泪掉落好像下雨一样。燕子在上空之上,翩跹着忽下忽上。你今天要远嫁,送你不嫌路长。踮脚都看不见人影了,我伫立着泪流满面。燕子在上空之上,鸣音是声音呢喃而低昂。你今天要远嫁,我相送远去南方。踮脚都看不见人影了,实在痛心悲伤。小妹你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常常想到已经忘去的先人,叮咛响在我的耳旁。”

这种透明如水的心境犹如午夜梦回的窗外繁星,闪闪烁烁,冰清玉洁,或许人生,就是这样爱一个人,再用一生去等待这份爱。诗歌意境简单明了,语句如同断章一样简单,只是在这寥寥数语中,却可以令后人读出偌大的意象。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一副意境图就出现了:阳春三月,群燕翩跹,上下左右,呢喃鸣唱,然而诗人的用意并不是描绘一副春燕双飞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离别的愁苦哀伤。美好的春光中,我却为你送行,真是舍不得,不知不觉中“远送于野”、“远送于南”,送你到城南的郊野了,直到你的身影消失在我视野之中,等我点着脚也望不见你了,我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流了下来。再也看不见你,只剩下我一个人留在这春天的郊野之中,上下飞舞的燕子,是不是一种讽刺?

张晓风的散文《两岸》中描述了截然不同的意境:“如两岸——只因我们之间恒流着一条莽莽苍苍的河。我们太爱那条河,太爱太爱,以至竟然把自已站成了岸。我向你泅去,我正遇见你向我泅来——以同样柔和的柳条。”

《两岸》中的主人公“我们在河心相遇,我们的千丝万绪秘密地牵起手来,在河底”,他们想要在一起,并千方百计努力促成相守。与之对比,《燕燕》只是选择了无奈的放手,也许也经过了很多的努力,只是诗中没有表达出来,类似的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长恨歌》,“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白居易的这首长诗中,唐明皇与杨玉环恩爱,不过逼不得已在“马嵬坡”赐死玉环,之后,又因耐不住思念,派遣方士李少君四处寻找杨贵妃的灵魂。可是天界、地府都找不见。后来在东海之边,忽然见高山之上有许多楼阁,门匾上写着“玉妃太真院”,才找到了杨玉环。杨玉环也是难忘旧情,又与唐明皇私约来生之事。

唐明皇李隆基年过半百遇到杨玉环,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有加。说起来相处,她不把他当作一代帝王,呼其为“三郎”,他也看她为生之知己,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爱的真切,生死如一。不过即使爱之深,情之切又能如何?真爱大多不能够在一起。世间的爱也许就是如此,世事无常,造化弄人,最终只有无奈的放手。

正如《燕燕》这诗中男子所叹咏到的:我多想和你相守到老,不离不弃,但是现实是我得亲自送你离去,内心怎能不悲痛?泪水满面,以后的日子,我还要怎么过下去?想和你说的话那么多,现在要如何说出口?爱情没来的时候,我们渴望得到一场真爱,刻骨铭心,可是,当爱真的不期而遇,真正的生活在一起,却发现已经要失去了,已经错失了最美好的时光,爱一个人,不能够在一起,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实劳我心”的劫难。

燕子的翅膀,飞翔的时候在天空留下痕迹,送别的人却看到那无法与心爱之人偕老的忧伤。爱一个人,眼下却只能放她离开,最后只剩下燕子陪伴送别之人流泪。《燕燕》流传之后,这句“瞻望弗及,伫立以泣。”也就成了表现惜别的原型意象,反复出现在历代送别诗歌中。南宋末散文家、诗人谢翱《秋社寄山中故人》中的“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沾衣。如今为客秋风里,更向人家送燕归。”最为传神而有名。

从上古到现在,中间横亘了千年万年的时光,然而,有些情愫是始终未能改变的,今时今日,依然有着多少忍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对着长空嘘叹心意的空虚。

离别之后不妆容

——读《卫风·伯兮》

古代夫妻离别,一个闺中独守,思念期盼,一个远在天湃,死生不仆。在断了联系的时空中他们用炽热真挚的情感演绎一个又一个执着而悲伤的爱情恋歌。比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自频洲”;比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我的大哥,你真是我们邦国最魁梧英勇的壮士,手持长殳,作了大王的前锋。自从你随着东征的队伍离家,我的头发散乱如飞蓬,更没有心思擦脂抹粉——我打扮好了给谁看啊?天要下雨就下雨,可偏偏又出了太阳,事与愿违不去管。我只情愿想你想得头疼。哪儿去找忘忧草,能够消除掉记忆的痛苦,它就种在屋背。一心想着我的大哥,使我心伤使我痛。

战争残酷,会破坏掉很多东西,伤亡惨重,民生流离,但它首先破坏的就是军人的家庭生活。军人出征,还没有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就被抛置成为弃妇,处于了孤独与恐惧之中。造就《诗经》中众多的弃妇诗,不过,也只有《卫风·伯兮》种的这句“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最简练、形象。意思是说,自从丈夫出征了之后,我的头发,就如飞蓬一样乱糟糟,并不是我没有物品没有时间去打理,而是我懒得去收拾,即使我打理得漂漂亮亮的,又给谁看呢?一语道破“女为悦己者容”的意念。你不在身边,谁适为容!

《战国策·赵策一》中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句子,说当时侠士之风盛行,士可以为欣赏自己的人卖命,而女性因为生活的圈子比较小,也只为喜爱之极的丈夫而修饰自己。如杜甫《新婚别》中,面对即将远征的丈夫,新娘表示“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我只对你化妆描眉,展现美容。古时候女子对男子的依赖、依恋过重,造成了这种现象。《诗经》中《郑风·狡童》也说明这个问题。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女孩邂逅了小伙之后的依恋就容易得相思病。就有了《狡童》这个故事。你怎么不愿和我再说话啊,因为你的缘故,我吃不下饭!你怎么不愿与我同吃饭啊,因为你的缘故,我睡不着觉!热恋中的人儿,特别是古代。男子怡不跟女子说话,她马上就吃不了饭,只不过没有跟她一起吃饭,她马上睡不着觉,真正是枕食不安。如此以来,恋爱中的女人永远没有精神的安宁,男子一个异常的表情,会激起她心中的波澜,而他的离开,更让她寝食难安,还谈什么梳妆打扮!

自古以来女人爱美,先前都是打扮来打扮去,而《伯兮》中这名女子如今却懒得梳妆,蓬头垢脸坐着等待,等待她心目中那个威武健壮的为王前驱的夫君归来。然而思念的日子实在不好过,想他想得头也痛心也病,真想得到一棵忘忧草把他忘却。但是尽管痛苦难忍,还是有点想念的好,想着他,也许生活还有些盼头与希望,心甘情愿地响着,承受着煎熬,“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必要的时候甚至连性命相见都可以交付。

也许他们是新婚夫妇,上战场前他还执画笔为她描眉,然后在云鬓旁别上几朵飞蓬小花,娇羞脸庞,顿时生辉。这是她所盼望的现世安稳。哪知道,残酷的战事就把他拉到生死未卜的战场。战场上,短兵相接,朝不保夕,自己在日日夜夜不安之中,肝肠寸断。天下女子所希望的也就是那现世安稳与岁月静好,有爱人,还可以被爱,长相厮守,到生命的尽头,这就是人生的完满。往往,天意弄人,连这仅有的一点美好都不给不成全,道不尽的离合,唱不完的悲欢。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武侠大家古龙在他的《七种武器之离别钩》的段首写到。确实,离别有时候就如一把钩,那一瞬间,整个人的心被好像被钩子钩碎,分离的痛,更痛心的是斯人已去,你就只能抱着那已经随他远去的不再完整的心,默默承受着着种痛。女子们承受着痛苦不说,还被后人冠上了不雅的名号——弃妇,怨妇,思妇。翘首期盼着等待,不知道能否等到那个人的回来,怕是要等到飞蓬凋谢、生命尾声了。

说到诗中的植物飞蓬,还有另一层的意味。“其华如柳絮,聚而飞如乱发也。”《集传》中这样说,飞蓬也由此得名。作为乡野间俯首皆是的一种荒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的根甚浅,叶落枝枯后,极易从近根处折断,飘摇不定,遇风则四处飘落,这也是它得名的另一个起因。这样一种微不足道的植物,出现在《伯兮》里,就有别的意味了。“首如飞蓬”,不过是一种表象,弃妇的思念,才真正的如风中飞蓬,早随夫君上前线走天涯。而她夫君,又何尝不是一棵飞蓬,他的生命飘摇在战争这场“大风”中,怎么可能回得来。如此,她们哪还会有心情打扮自己。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诗仙李白曾这样对诗圣杜甫说,明知道世事难料,二人都似飞蓬在空中旋转飘落,不知道是否还会相见,且干尽了这手中之杯吧!尽管《伯兮》中的女子没有诵诗饮酒,但她自此不妆容的行为比起二位大诗人更多了几丝悲伤。

爱需要大声说出来

——《鄘风·柏舟》联想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梦境是优美的,同时又是意味深长的。”而这一首上古时期翩跹而出的《鄘风·柏舟》似乎美的已经足够的意味深长了。形容爱情,玫瑰太俗,美梦太假,只有一方小舟,足够典雅。

并不宽泛的河面上,停泊着一只舟船,宛如爱情的风吹过,这只小舟迎风而动,但却因为河畔的缆绳所牵制,无法随风而去,无奈之下,只能悲恸不已,爱情,往往不就是这样可遇而不可求,求得而无法得吗?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古诗中围绕着“舟”的故事很多,而大多都有着哀愁的意味,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韦应物于《滁州西涧》中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舟也许是引发人们哀愁的物件吧,这首诗的意味也是如此,一个女子爱上一个男子,但是却得不到家里人的许可,于是她仰天悲号:“我的母亲我的天,为什么你不体谅女儿的心!除了他我谁都不要!不能和他在一起我宁愿去死!”

估计很少女子能够说出这样惊天动地的话,即使先秦那时的民风再开放,说出这样响当当的誓言也并非多数。即使是男子也很少会说出口。放到现在来说,肯定有人说,年轻姑娘嘛,说的冲动话,山盟海誓脱口而出,可以理解。

可仔细品读这首诗,先以水中的柏木舟起兴,再细细描绘那个心仪男子的清秀面貌,可见她的爱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那头发垂分的少年,实在让我好喜欢,我发誓我永远不变心”。女孩的心思看来已经决定了,已经没有了冲动、说胡话的特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位平凡的女孩要做出反抗,口头上的反抗还不算完,如果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上,怕是难之又难。

因为先秦时代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有两方面,一是,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享有一定的性爱自由,二则是最普遍的情况,《齐风·南山》中有具体的描写,比如“娶妻如之何?必高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娶”,意思是是娶妻嫁人得通过父母同意,媒人说媒,礼教已经通过婚俗干涉到人们的生活。所以诗中的女子既可以自行选择对象,而又要受到父母的约束,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而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她才悲伤地大喊到:“我的母亲天,你为什么不能成全女儿的爱呢?”

如果一份爱情从一开始就遭到母亲的反对,那么它必然会走得很艰辛。一般来说,在择偶问题上,母亲与儿女的意见都不会一致。母亲相中的,子女一般不屑一顾,而子女看上的,母亲则坚决反对。于是诞生了许多悲剧,中国传统悲剧《孔雀东南飞》、梁祝故事等等,太多的悲剧就源于父母的阻拦。

外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不说闻名全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拿民歌说来,白俄罗斯就有民歌《妈妈要我出嫁》,妈妈给女儿挑选了好多人家,女儿就是不答应,都倔强地拒绝掉:“妈妈我不能嫁给他!”,还有印度尼西亚民歌《哎呀妈妈》,女儿为自己不去相亲辩解:“ 哎呀妈妈,你不要对我生气,年轻人就是这样相爱的。”

母亲的横加干涉激起女儿的反抗。要想捍卫爱情,需要坚强的意志,更需要面对压力的勇气。不妥协,不做胆小鬼,为真爱而努力。还有另一首和舟有关的古诗——《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舟子唱出来的歌谣,表达了对王子的爱慕之意,在舟上,地位卑微的舟娘付出勇气,表达了爱情,最终被王子理解带回宫中。事情的美好结果让那些不敢启齿的“胆小鬼”们一个足够惭愧。

至于《柏舟》这场爱情的结果是什么呢?她哭着喊着非他不嫁,可是,最后他们真的在一起了吗?我们却只能想象。

诗歌中的爱情,虚实尚有待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位女子一定会在老年之时,立于河畔望舟,那时她的心中一定已是岁月苍茫,充满了沧海桑田般变化无奇的感受。

读这首《柏舟》,眼前仿佛出现一个伤心的女子,逗留在流水河畔久久不愿离去,这里或许是她和男子两情相悦的地方,当初他们一团欢喜热闹,而如今,只有她独自在此,靠着回忆,回想甜蜜往昔。

人是群居的动物,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的个体存在。两个人相爱,不单单是父母的反对阻力,周边其他的阻力也是重重,也许会大到无法想象,但到最后真能突破“重围”而修得“共枕眠”的,又有几个呢?

现实总是残酷悲剧结果的居多,悲剧才能让人记得,否则,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就不会诞生,也不会流传千古了。《柏舟》里的女子,其实又何尝不是空叹无奈?不过她已经付出了自己的勇气,不是为后来人树立着很好的榜样吗?

一份炙热的爱情会因为无法言说而逐渐冷去,但同样如火的情愫也会因为激烈的争取而同样无疾而终,这个世间上,真就有许多人们无法左右的事情,纵使人们多么强调只看重过程,而不看重结果,但那冷冰冰的现实真的就不会令原本热忱的心破碎裂缝吗?

人不能以诗论,想来这位《柏舟》中的女子最终也会有个好归宿,不管怎样,她拥有了足可以令一生快乐的记忆,那份与爱人相守的短暂时光,如同旖旎的阳光绽放心间,而今虽然物是人非,但那份大声说出的爱意,却会永久陪伴她左右,是她余生重复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