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搜索
他是古罗马帝国的皇帝,被称为“帝王哲学家”。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他都受过很好的教育。他执政期间,战乱不息、灾难频繁,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他为平定兵患动乱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最终死于军中。他生于公元121年,卒于180年,在那个平均年龄只有40岁的年代,他活了60岁,并用了一生的时间思索生命的意义。
他为帝国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但是他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没能拯救古罗马帝国。鞍马劳顿之间,他从未停止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他虔诚地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成为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
他就是马可·奥勒留,你也许并不熟悉他的名字,但你一定阅读过,或者至少听说过他的作品——《沉思录》,一本汇聚了灵魂倾诉、道德品鉴、人生反思的伟大作品,一本西方历史上最感人的心灵独白。
马可·奥勒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虔诚信徒,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宇宙以及人类灵魂的兴趣,十一岁时,他便有意身着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家们常穿的简陋的长袍,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并立志成为与他们一样的人。为此,他锻炼自己的心智,让自己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虽然身在显位,但罗素却说“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因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是那么想要摆脱名利的枷锁,安然身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像他在书中提到的朋友一样,用品格和信仰构建自己灵魂的天堂。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后半生几乎都在飞速奔跑的战车上度过,直至去世,他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
所以,他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用文字记录下自己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这些文字来自马可·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他在文字的世界中追求着他所向往的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全书通览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著名的“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著作,被无数人奉为有史以来最为伟大的作品之一,它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可·奥勒留信奉斯多葛派哲学,也正是通过《沉思录》等传世佳作,古代斯多葛派的哲学精神才得以流传至今,并且深深植根于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中。
《沉思录》强调人应该过一种理性的生活,以心灵驾驭身体,以理智支配情感。书中主张:人,一方面要服务于社会,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还要培养自己的德行,保持心灵的宁静与自足。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它告诉人们:很多人能够通过双眼看世界,但却始终有一个看不到的死角,那就是自己。我们常常自认为已经洞悉了世间的一切,却唯独忘了审视自己。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
马可·奥勒留像一位屹立在道德之巅的伟人,他不曾俯视任何人,但他用自己的思考让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不是肉体,而是灵魂与思想。他像一位尽职尽责的心灵牧师,用文字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他告诉我们,人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这些经典的文字,睿智的思想,让我们一点点从平庸走向不平凡。
马可·奥勒留发他人所不能发,鸣别家所未曾鸣,用自己的心灵日记呼唤着圣洁的灵魂,和谐的宇宙。《沉思录》其书,以其高洁芬芳的品格,深沉有力的思考,与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气魄,渊深海涵的襟袍,让人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宇宙,世界是一个浑然和谐的世界。他提醒人们摆脱外界的缠绕,转而回归自己心灵的宁静,关注自身纯粹的心志,对人类而言,思考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当世俗渐渐占了上风,灵魂只能退避一隅,遮蔽于金光之下。喧嚣的都市,膨胀的欲望,躁动的灵魂,这一切就如落入水杯中的尘埃,隐身于阳光之下。但只要稍加搅动,一杯清水便会呈现浑浊。世人因追求而受苦,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怎样的东西,以至于灵魂无以安放。而《沉思录》则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深度悦读
幸福在于顺从本性的召唤
判断每一符合你本性的言行,不要受来自任何人的谴责或话语的影响,而如果做或说一件事是好的,不要把它想做对你是无价值的。因为那些人有他们特殊的指导原则,遵循着他们特殊的活动,你不要重视那些事情,而是直接前进,遵从你自己的本性和共同的本性,遵循两者合而为一的道路。
——马可·奥勒留
摒除外界的干扰,释放生命的自由
我们都知道,火都有一种特性,当火势小的时候,它很快就会被压在它上面的东西熄灭。而火势旺盛的时候,它就会很快点燃它上面的东西,并且借助这些东西使自己越烧越旺。
所以,每个人的成败都主要取决于自身力量的强弱,而非加诸在身上的压力的大小。法国作家杜伽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缺少过渡]:“不要妥协,要以勇敢的行动,克服生命中的各种障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晓得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面迅速踏过。”人生是不平坦的,这同时也说明生命需要磨炼,面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干扰,你要保持一种满足而宁静的态度利用这种障碍,达到锤炼自己的目的。因为唯有障碍才能使你不断地成长。“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出的光就越灿烂。”正是这种敲打才使燧石发出光来。
《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曾说,即使是生命中那些痛苦的事情,也能够为你的灵魂增添耀眼的色彩。所以,请热爱那些仅仅发生于你的事情,那些仅仅为你纺的命运之线。因为,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于你呢?
哪怕是不好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用微笑的灵魂发掘其中蕴含的机遇;哪怕当我们在正确的原则指引下走正直道路的时候,有人阻挡我们,我们也可以像火焰一样,满足而宁静的摒弃那一切干扰,并利用它们来训练自己。
美国的一所大学曾进行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它逐渐长大时,能抵抗多大由铁圈给予它的压力。最初实验员估计南瓜最多能够承受400磅的压力。
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就承受了4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承受了10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到2100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开始对铁圈进行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当研究结束时,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4000磅的压力,到这时,瓜皮才因为巨大的反作用力产生破裂。
研究人员取下铁圈,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打开南瓜。它已经无法食用,因为试图突破重重铁圈的压迫,南瓜中间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为了吸收充足的养分,以便于提供向外膨胀的力量,南瓜的根系总长甚至超过了8万英尺,所有的根不断地往各个方向伸展,几乎穿透了整个实验田的每一寸土壤。
南瓜可以摒除外界的障碍,并充分释放自己生命的能量,获得前进的动力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茁壮,人生也是如此。许多时候我们夸大了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折磨的力量,其实生命还可以承受更大的障碍。生命本身的力量足以把每一障碍扭转为对它活动的一个援助,以致把一个障碍的东西变成对一个行为的推进。
所以,那些折磨我们的力量往往能够成为助我们成长的能量,在与我们意愿相反的事物中我们也可以获得前进的手段。当每一个障碍都成为我们的质料时,生命之火就可以熊熊燃烧。
即使祈求上天也要保持尊严
雅典人在祈雨时,祷告的语言也保持着自己的高贵:“降雨吧,降雨吧,亲爱的宙斯,使雨降落到雅典人耕过的土地上,降落到平原上。”——作为宇宙中的有尊严的个体,我们确实不应当祈祷,即使不得已而为之,也应以这种简单和高贵[建议加一些对比,以突出这种“简单和高贵”,现在显得有点突兀]的方式祈祷,而并非自轻自贱地如一个乞丐般出现在祈祷的圣坛之前。
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他们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作践自己,自己愿意与人为奴,供人驱使,而且,他们表现得比自卑的人更为严重。这样的人,就是没有骨气的人,说的再严重一点,就是身上和心里都有“奴性”。奴性的人喜欢仰人鼻息,看人眼色行事,以溜须拍马为能事。他根本没有自我意识,根本想不到自己也是个堂堂正正的人。然而,保持着尊严的人,即使在祈祷时也能呈现出高贵的气质。归根结底,祈祷其实是一种乞求,即便是在“乞求”神灵或者他人的帮助时,自尊自重的人也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
一年冬天,美国加州的一个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流亡者。长途的奔波使他们一个个满脸风尘,疲惫不堪。善良好客的当地人家家生火做饭,款待这群逃难者。镇长约翰给一批又一批的流亡者送去粥食,这些流亡者显然已好多天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接到东西,个个狼吞虎咽,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来不及说。
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当约翰镇长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这个骨瘦如柴、饥肠辘辘的年轻人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约翰镇长想,给一个流亡者一顿果腹的饭食,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于是,他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你来做。”
这个年轻人听了约翰镇长的话之后显得很失望,他说:“先生,那我便不能随便吃您的东西,我不能没有经过劳动,便凭空享受这些东西。”约翰镇长想了想又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你帮忙。不过,等你吃过饭后,我就给你派活儿。”
“不,我现在就开始工作,等做完您交代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那个青年站起来。约翰镇长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个年轻人,但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又走了这么远的路,可是不给他做些活儿,他是不会吃下这些东西的。约翰镇长思忖片刻说:“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背吗?”那个年轻人便十分认真地给他捶背。捶了几分钟,约翰镇长便站起来说:“好了,小伙子,你捶得棒极了。”说完将食物递给年轻人,他这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约翰镇长微笑地注视着那个青年说:“小伙子,我的庄园太需要人手了,如果你愿意留下来的话,那我就太高兴了。”
那个年轻人留了下来,并很快成为约翰镇长庄园的一把好手。两年后,约翰镇长把自己的女儿詹妮许配给了他,并且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一无所有,可他将来一定会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有尊严的人比奴性的人更容易接近成功,所以这个青年人比其他流亡者更快地获得了稳定的生活。尊严无价。一个人若失掉了尊严,做人的价值和乐趣就无从谈起。尊严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挺直做人的脊梁,用行动捍卫自己的尊严。自尊,是人的一种美德,是无价的,是人最珍贵、最高尚的东西。
所以,即使在诱惑面前也要岿然不动,绝不能出卖灵魂。无论你今后的日子是富贵还是贫穷,你都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唯有你自己自敬自尊,才会得到他人的尊敬。
善良是内心源源不断的泉
如果有一个先知告诉你,你的生命已经到了终点。想象一下,这个时候的你会觉得明天死亡或者后天死亡有什么区别吗?其实,大家的回答应该都差不多:它们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多么微小啊!
每个人都能够从生活中感知到:死亡是终究要来临的。想想看吧!有多少医生在频繁地宣告别人的死讯之后自己也会死去,有多少哲学家在不断地讨论生命的死亡或不朽之后也默默离世[没能读懂,建议做适当修改];多少英雄在杀了成千上万人之后死去;多少暴君,在夺取别人的生命之后死去;又有多少城市,比如赫利斯、庞培、赫库莱尼恩以及别的不可计数的城市被完全毁灭。
总之我们看到,世间所有的事物包括人在内,是多么短暂易逝和没有价值,昨天是一点点黏液的东西,明天就将成为木乃伊或灰尘。既然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我们随时都会结束自己在人间的旅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眼前的这个让你自由挥洒的时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展示自己所有的美好,然后满意地结束自己的旅行呢?
一家餐馆里,一位老太太买了一碗汤。她在餐桌前坐下后,突然想起忘记取面包。
她起身取回面包,重返餐桌。然而令她惊讶的是,自己的座位上坐着一位黑皮肤的男子,正在喝着自己的那碗汤。“这个无赖,他为什么喝我的汤?”老太太气呼呼地寻思,“可是,也许他太穷了,太饿了,还是一声不吭算了,不过,也不能让他一人把汤全喝了。”
于是,老太太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与黑人同桌,面对面地坐下,拿起汤匙,不声不响地喝起了汤。就这样,一碗汤被两个人共同喝着,你喝一口,我喝一口。两个人互相看看,都默默无语。
这时,黑人突然站起身,端来一大盘面条,放在老太太面前,面条上插着两把叉子。
两个人继续吃着,吃完后,各自直起身,准备离去。
“再见!”老太太友好地说。
“再见!”黑人热情地回答。他显得特别愉快,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他自认为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了一位穷困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