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海寻趣
26001300000012

第12章 龙腾虎跃(1)

——汉字与动物

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在动物世界中,有的身形庞大,有的身微体小;有的寿命很长,有的须臾一生;有的温柔美丽,有的凶猛丑陋……让我们去看看古人是如何认识这些神奇动物的吧!

“万”原为蝎子——“万”字趣释

“万”字是个常用字,用作数词,十百为千,十千为万。我们现在经常用的是“万”字的简化字,“万”字的繁体字写作“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萬”在古文字的形象,居然是一只蝎子。

甲骨文的“万”字,像一个巨螯屈尾的蝎子形状,其本义是指蝎子。有学者指出,因为蝎子这种动物繁殖能力惊人,转眼间便会有成千上万个子孙,先民便以这种动物假借为数字中的“万”字。

《老子》将中国人的宇宙观概括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汉语的日常用语中,常用“万”来作为上限数,表示极大或极多。如皇帝称“万岁”,又如汉语中的“万事如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其中的“万”都是极大的概数。“万”字还引申为极其、非常、绝对等义,如万全、万无一失等。

关于“万”字有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个土财主,虽然家境富有,但世世代代目不识丁。有一年,土财主聘请了一位塾师教导他的儿子。塾师先教这个孩子描红,写一画就教他说“一”,写两画就说“二”,写三画就说“三”。那孩子学会这三个字以后,便把笔杆一甩,高高兴兴地跑去向父亲报喜:“儿子学会了!儿子学会了!再不用麻烦先生了。”财主喜不自禁,马上辞退了塾师。

过了不久,财主打算请一位姓万的亲戚前来做客,早晨就叫儿子写请帖,时过晌午,请帖还没完成,父亲急忙催促,儿子埋怨说:“天下人的姓多得很,为什么偏要姓万?我从早晨写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呢!”

鲁迅造字——“猹”字趣释

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有位翻译家,准备将鲁迅的《故乡》译成俄文,不料出现了困难。原文中有一段写着:

“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个“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他查阅了不少有关动物学的书籍,终无着落。对于猹,不仅外国人陌生,我国也有许多人不知道,连怪字最多的《康熙字典》上也没有。

天无绝人之路,幸好当时鲁迅先生还健在。苏联翻译家辗转问鲁迅,不久便得到了答复。这个猹字,原来是鲁迅先生创造的,因而过去的字典上查不到;猹与渣音相同,大概是“獾”一类的动物。

后来有人向小说中闰土原型的孙子进行调查,证明猹确实是一种獾猪。因为猹喜爱吃瓜,为预防它侵犯瓜田,所以农民必须守夜看瓜,方可确保丰收。猹似獾,又非獾,往日字典皆无记载,为适应需要,解决有物无名的矛盾,于是鲁迅依“形声法”创造了“猹”字,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被正式收入了字典。

凡鸟不是一般的鸟——“凤”字趣释

魏晋南北朝时,著名文学家嵇康有一个好朋友叫吕安,有一次,吕安跋山涉水来拜访嵇康,恰好嵇康出门在外,并且还得四五天才能回来。

因此,吕安打算不等嵇康回来,立即回家。此时,嵇康的哥哥嵇喜再三挽留吕安,可他还是要走。临走时,吕安在嵇喜的门上挥笔写了一个“鳯”(凤的繁体字)字。嵇喜看到这个“鳯”字,认为客人在恭维自己为“鸟中之王”,因而非常高兴。后来,嵇喜将此事告诉自己的一位朋友,那位朋友告诉嵇喜说:“鳯,从鸟,凡声。客人在讥讽你是一只凡鸟,其意是不屑与你交谈,因此就走了。”经朋友这么一说,嵇喜才恍然大悟。

传说中的凤凰

“凤”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凤”的繁体作“鳯”,由“凡”字加上“鸟”字构成,从鸟,凡声。“凤”是人们杂糅了许多动物特点,想象出来的一种禽鸟。古人认为有“凤”出现时,是天下安宁的吉兆,将“凤”塑造成一种瑞鸟。由“凤”与“龙”这两种动物构成的“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古人还认为雄凤叫“凤”,雌凤叫“凰”,相传司马相如曾演奏乐曲《凤求凰》,以此俘获卓文君的芳心。

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飞”字趣释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一个翱翔于蓝天的梦想,“飞”字因其给人的美好遐想而成为一个美好的字眼,其实,看古人给“飞”字的造型,也是充满了美感。

关于“飞”字,《说文解字》云:“飞,鸟翥也。像张翼之形。”小篆的“飞”字由三根羽毛构成。《说文解字》认为上边的羽毛代表鸟头颈上的羽毛,下边两根羽毛代表两只翅膀。也有学者认为,三根羽毛各代表一只翅膀,三只翅膀代表众多的鸟,是群鸟向上飞的样子。总之,“飞”的本义是飞翔,如鸟飞鱼跃。引申义有飞扬,飞行,快速,极限,意外的,高扬等义,如飞沙走石,飞机,飞跑,飞快,飞祸,飞檐。

自古以来,人类就利用各种途径试图飞上蓝天,这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明代的万户,他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据记载:约14世纪晚期,一名叫万户的官吏,他在一把坐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上面,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火箭,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不幸的是,火箭发生爆炸,万户为此献出了生命。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会飞的鸟——“鸟”字趣释

《说文解字》云:“鸟,长尾禽总名也。”鸟是一种长尾禽,也是所有飞禽的总称。从古至今,人们都向往着像鸟一样振翅飞翔,古人对鸟的观察也是细致入微的,这从“鸟”字的造型可以看出。

甲骨文、金文的“鸟”字,正像一只头、尾、足、羽俱全的侧面鸟形,生动形象。“鸟”为象形字。“鸟”可作偏旁,在汉字中,凡以鸟为偏旁的字大都与禽类及其行为有关,如鸡、莺、鸭、鹅、鸣等。

人们常把鸟儿称作“飞行冠军”,鸟儿为什么会飞呢?人们注意到,鸟儿有翅膀,这是它们飞行的首要条件。不同的鸟儿翅膀是不一样的,科学家们认为,鸟类翅膀的复杂性不亚于鸟类整体机体的复杂性,翅膀的差异就会造成鸟儿飞行水平的不同。鸟类的身体外面是轻而温暖的羽毛,羽不仅具有保暖作用,而且使鸟类外形呈流线型,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最小,有利于飞翔。鸟类特殊的骨骼也是它们能飞行的条件。据科学发现,鸟骨是优良的“轻质材料”,中空、质软,这样,翅膀极易带动起来,从而使鸟能够轻松地飞翔于高空。同时,鸟儿体内还有很多气囊,它们与肺相连,能够减轻鸟的自重,增加空气浮力,从而使鸟能够更好地在空中飞翔。

巴蛇食象——“巴”字趣释

传说古代中国有一种巨蛇,叫做巴蛇,据说巴蛇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巴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巴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巴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巴蛇的尸体变成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以上传说,见诸《山海经》记载:“巴蛇食象,三年而出其骨。”

“巴”字如何造型的呢?篆书的“巴”字,好像一条口部奇大的巨蛇之形。《说文解字》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可见,“巴”字的本义为蛇。

“巴”字后多用作国名和地名,古代的巴国,属地在今天的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封巴为子国,称为巴子国,后来被秦国的惠文王所灭,今天的鄂西土家族就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因为蛇常常贴着地面爬行,所以“巴”又表示贴近、靠近、急切盼望等义。引申义还有讨好,盼望等,如巴结,巴望。

年年有鱼——“鱼”字趣释

鱼是一种水生的脊椎动物,有鳞有鳍,用鳃呼吸。从食野果、衣树皮的原始社会,到如今文明富裕的现代社会,“鱼”这种动物相伴人类走过了五千多年的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甲骨文、金文、小篆的“鱼”字均是一条鱼的形状,《说文解字》云:“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其本义即指鱼类。“鱼”字可作偏旁,汉字中凡从鱼之字皆与鱼类有关,如鲤、鲨、鲜等。

从古至今,鱼和人的关系密切,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古时候,“鱼”的形象和代表“鱼”的符号常常作为纹饰图案出现在陶器上,例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就刻着人面鱼纹的图案。作为“年年有余”的预兆与吉祥物,鱼不仅是宴会上的首选菜,也是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的吉祥礼物。

有人认为古人多通过赠送鲤鱼来寄赠书信,因此有所谓“鱼腹藏书”、“鱼传尺素”之说。例如汉代的蔡邕写过这样一首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有的学者对“鱼传尺素”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古人的“鱼书”并不是真的将信函装在鱼的肚子里,而是把信函折叠成两条鲤鱼的样子,以此代替信封,并且便于传送。或者说是把装书信的木函(即木匣子)的底和盖刻成鲤鱼形的上下两块,然后把书信夹在里面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