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海寻趣
26001300000018

第18章 原始先民的生活图景(3)

古人所遭受的灾害——“灾”字趣释

远古时期,自然条件恶劣,生存条件艰苦,人类在同灾害的斗争中艰难地发展着自己。关于远古时期的种种灾害,在各种神话传说中都有反映,例如,燧人取火、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的传说表明旱灾的极端严重,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传说表明了水灾的恐怖,而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可以说明远古时期地震和地质的灾害,古人所遭受的这种种灾害,如何体现在造字中呢?

甲骨文的“灾”字,有的从宀从火,表示房屋失火;有的从水,表示洪水为患,水火都是灾害之源,用水火来造字非常形象,所以,“灾”字为会意字。金文中的“灾”字,上部从“水”,下部从“火”,表示水火均可成灾,以后这个字进一步演化成“災”字,这个“災”字在新中国成立前和古籍里面使用最多。上古社会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争也是灾害之源,所以,“灾”字有的从戈,表示战争之乱,小篆中有一种灾字写法“烖”,即表示这种意思。

“灾”的本义是指人类所遭受的祸害、苦难。这个意义,从古至今都没有多大的改变。

穴居而野处——“出”字趣释

《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远古时代先民们曾在山洞或地穴中栖息,以躲避凶禽猛兽的袭扰。后来,人们开始学会了建造房屋,最初的房屋是一种半地穴式的简单建筑,即在地上挖一浅坑,以坑壁为墙,然后再在坑顶搭上草棚。整个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而屋子的出入通道有的是斜坡,有的是土阶。古人正是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的体验,创造了“出”字。

甲骨文、金文的“出”字,字形的上部为止,像一只向上的脚,下部是一条上弯的曲线,表示这是一个门口或者土坑口,上下合起来的意思是从土坑里边走出来,表示人从屋中向外走出的意思。因此,出字的本义是指外出。

“出”的引申义有来到某处、出现、显露、拿出、支出、离开、发出、发泄、生出、产出、发生、超过、出版等,如出席、水落石出、出名、出主意、入不敷出、出轨、出口成章、出气、出芽、出品、出事、出色、出本书。“出”做助词用于动词后表趋向或效果,如跑出去、打出水平。

几出戏的“出”与出来的“出”没有什么关系,它是齣的简化字,指一段独立的剧目或节目。因为我国的传统喜剧大都是从传奇演变而来的,传奇的一回就叫做一出,所以戏剧里面所表演的情节,从开始到结束能构成一段故事的就叫一出。

借阑干东君去也——“门”字趣释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类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为了抵御野兽和风雨的侵袭,原始人类发明了用竹木藤条编织的门。古人也根据这种门的形状造了“门”字。

甲骨文的“门”字,有门框,有门楣,有一对门扇,是一座完整的门形。金文“门”字去掉门楣,但仍保留着两扇门的原形。“门”字的本义是宅院的进出口。引申义有家、家族、种类、派别等,如双喜临门、门当户对、分门别类、门户之见。建筑物或交通工具的出入口及其装置也称门,如车门、油门。又指达到目标的途径,如门径、窍门。汉字中凡从“门”的字,大都与门有关,如闭、间、闲、闸、闯等。

关于“门”字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王安石老年罢相回到江宁,请了一个名叫鲁慧的木匠,为他设计一所宅院。这一天,鲁慧将设计好的宅院图样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看了,不停地点头称赞,最后在图样的空白处写了四句诗:

借阑干东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悠悠少个知心。

鲁慧是个聪明的匠人,一看就明白这四句诗谜的谜底都是一个“门”字,这说明王安石对门的设计还不是很满意啊。等鲁慧把修改好的图纸拿来时,王安石一看,便大为赞赏,非常满意,这所宅院盖好后就是著名的半山园。

孔子占卜——“前”字趣释

相传,孔子的学生子贡外出久久不归,孔子与他的学生在家中为他着急,于是卜了一卦,结果得了一个鼎卦: “无足。”大家看着这个卦象,焦急万分,认为“无足”二字说明子贡再也不会回到他们的身边了。大家正在惊恐之际,颜回在一旁偷偷地发笑。孔子见了问道:“颜回,你的意思是子贡会回来吧!”颜回点点头说: “老师,正是这个意思。”孔子不解地追问道: “你是怎么理解‘无足’的呢?”颜回解释道: “所谓‘无足’,是说子贡要坐船回来,不用步行,我看他很快就会回来了。”第二天早上,子贡果然乘船回来了,应验了颜回说的“无足”二字的意思。

甲骨文的“前”字,上面是一个定形,下面是一个船形,意思是脚在船中,船正向前行进,因为船在河中大多前进,绝少后退,我们的祖先正运用这个意思来创造“前”字。到了金文,“前”字上部足形演变成“止”放在船的顶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秦代的小篆(篆-1),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另一个“前”旁加“刀”的小篆(篆-2),这实际是“剪”字小篆的写法,隶变时,便根据图篆-2,把“剪”演变成隶书的“前”,最终发展成今天楷书的形状。后来,才又另造一个“前”下加“刀”的“剪”,使“前”、“剪”二字区别开来。

比舟为梁——“舟”字趣释

人类著名的文明发祥地都在河流的周围,如黄河、长江、恒河、尼罗河等,为了横渡江河湖海,人们很早就学会了造舟、造船。上古有“天子造舟,比舟为梁”之说,意思是古代统治者把船造好,排起来,作为桥梁,用来渡水过河。人类横渡江河湖海的舟船起源于石器时代,距今大约有7~8千年的历史。人类首先发现可以乘坐漂浮在水面的树木或竹子到达彼岸,还发现将多个树干或竹子联结在一起可以使更多的人或物横渡江河,于是发明了浮筏。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将树木加工成独木舟,舟船就在人类不断的进步中发明创造出来了。

甲骨文、金文的“舟”字,像一只小船的简单形象,其本义即为船。舟又用作器物名,古人称搁茶碗的小托盘为“茶舟”,今人也叫“茶船”。汉字中凡以舟为义符的字大都与船及其作用有关,如航、舫、舰、艇、艘等。

现代社会,船不仅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用具,在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艇、舰、船等各种名称的“船”,应该怎样区别他们呢?通常所说的海军舰艇,是对海军各类舰、艇、船的总称。根据规定,舰和艇是按吨位大小区分的,排水量在500吨以上的统称为舰;排水量在500吨以下的统称为艇;潜水艇无论其吨位大小,都称为艇;用于作战保障的辅助船只,无论其吨位大小,都依其使命分类称为船,如油船、水船、防救船、航标船、破冰船等。

车子的形状——“车”字趣释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的。传说4600多年前的黄帝发明了车,最早的车由两个车轮架起车轴,车轴固定在带辕的车架上,车架附有车厢,用来盛放货物。“车”字的出现,是在车发明之后。

甲骨文的“车”字是俯视图;金文的“车”字是横视图,突出了车厢,像一辆舆、轮、轴、辕、衡、轭俱全的马车之形;小篆只留下一根车轴上有舆(车厢)和两轮。

考古发现最早的车是商周时期的战车,以后也用作载物。最初的车辆,都是由人力来推动的,称为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称为畜力车。据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

“车”字的引申义有机器、牙床骨、用车床切削东西等,如车床、辅车相依、车光。凡从“车”的字,大都与车及其功用有关,如轨、轮、转、载、军等。

黄帝为什么称为“轩辕氏”呢?古书上说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发明了一种车战法。打仗时,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战士围成一圈,指挥员立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做出入的门,起到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有布幕的战车叫做“轩”,两车中间空当称为“辕”,因此发明这种车战法的黄帝,就又称为轩辕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