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海寻趣
26001300000021

第21章 泱泱华夏之风(1)

——汉字与文化生活

汉字诞生于我们的先人从蒙昧走向文明之时,而汉字象形表意的内容之一,就是我们远古祖先的文化生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汉字的分析,我们应该能够体悟古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乐”从何来——“乐”字趣释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奉节县云雾乡兴隆洞发现了14万年前的中国古人类手工创制的乐器——石哨,吹奏它可以获得一个清晰悦耳、稳定的音频,专家推测,这应该是人类最古老的乐器。而弦乐器的发明较晚,相传“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才成了今天的七弦琴。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那么,“乐”字是怎么产生的呢?

甲骨文、金文的“乐”字,像丝弦绷附在木上的形状,“乐”字本义指的正是这种丝弦乐器,又是所有乐器的总称,后来又泛指音乐。也有人对甲骨文的“乐”字有不同的理解,认为上面部分为乐器,即弦乐,下面的“木”是放乐器的架子。此说也不无道理。《说文解字·木部》:“乐,五声八音之总名。”许慎讲的是由“乐器”引申出来的“音乐”的意思。如《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此外,“乐”读yuè时,还用于姓氏。

乐器可以弹奏出动人的音乐。音乐有娱目悦耳的作用,能使人感到快乐,所以乐字又可用作动词,有喜悦、快乐、欢喜等义。段玉裁也说,“乐之引申为哀乐之乐”。用作动词的乐字不读yuè,而读lè,例如成语“乐不思蜀”、“乐此不疲”等。

“音乐”能使人快乐,所以人们都很喜欢它,因此“乐”又引申出“喜好”、“爱好”的意思。如《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处的“乐”字要读yào。

关于“乐”字,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学校里,新生报到第一天,班主任上课点名时发现名册上有个叫“乐乐乐”的名字,心头一怔,不知该如何读。他先读“lèlèlè”,无人答应。班主任又改读“yuèyuèyuè”,还是无人答应。最后,老师请学生自己站起来,说出自己名字的正确读法。那个学生站起来,说他的名字应该读“yuèyàolè”。

拿酒祭神,祈求幸福——“福”字趣释

新春佳节,人们喜欢将“福”字写在红纸上,贴于门上,祈求吉祥幸福。

据说,贴“福”字的民俗来自于明太祖朱元璋。传说有一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行,来到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在围观一幅画,画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人脚大(因古代中国妇女以缠小足为美)。朱元璋看后,以为是镇上的人有意取笑马皇后,因为马皇后正是淮西人,而且是天足。朱元璋把这件事记恨在心,回宫后,马上派部下到镇上调查,看看哪些人曾去围观,这幅画出自什么人之手,统统记下来,对于没有参与嬉笑的人家,一律在他们家的门口贴上一个“福”字。过了两天,朱元璋的部下便以此为据,来镇上捉人,凡是门上没有“福”字的人家都要遭殃。

此后,每逢春节,各地百姓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以示“安分守己”,后来便演变成了祈求幸福的意思了。

什么是“福”,对于“福”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先民又是如何去造字的呢?

甲骨文的“福”右边即“示”,本为“灵石”,代表祖先的神主。左边则是酒坛子的象形字“酉”字,“酉”是装酒的器皿,古代又叫尊(樽)。“酉”还用双手捧着,表示虔诚。可见“福”是由“示”加上“酉”而成的会意字,其意思是将一坛酒供在神主面前,祈求祖先保佑,即“求福”。这就是“福”的本义。

到金文时代,“福”右边是“示”,左边是“畐”。小篆的“福”写作已与今天的楷书形体接近。“畐”的本义是“满”,即酒满。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畐,满也。”又说:“福,畐也,从示,畐声。”于是“福”便成为以“示”表意,以“畐”表音的形声字了。

灵石——“示”字趣释

原始时代,古人迷信鬼神,凡事都要请求神灵的指导和保佑,所以有关祭祀鬼神的活动特别多。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他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而“示”字的产生,正是这种祭祀活动的产物。

甲骨文的“示”字,像一横一竖两石块搭成的石桌,桌上可以供放祭品,用以拜祭祖先或鬼神,其本义指供放祭品的石桌,也即所谓的“灵石”。后来,“示”成了代表神灵接受祭祀之物的灵物,因此,“示”在汉字中也成了代表鬼神的字符。凡以“示”为偏旁的字,如福、祭、祝等,均与祭祀神、祖有关。

拜祭祖先神灵,一般是有事相告以求庇佑,所以示字又有“以事相告”之义,引申为显示、表示,即给人看的意思,如示威(显示威风或尊严)、示弱(表示比别人力量小)、指示等。

王安石发明“囍”——“喜”字趣释

人们结婚的时候,为了表示对新人的祝愿和增加喜庆的气氛,都会用红纸写上大大的“囍”字贴在墙上。相传,“囍”字是王安石发明的。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时上京赶考,路过马家镇时,看见马员外家门外的走马灯上写着这样一句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禁拍手叫好,却因赶考,没有停留细想下联。到了京城考完试后,主考官面试考生。轮到王安石时,主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念道:“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要王安石对出下联。王安石脑子灵光一闪,“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脱口而出。主考官听后连声赞好。

赶考回来,王安石又经过马员外家,便用主考官出的上联来对马员外出的对联。马员外大喜,当即将女儿许配给王安石,原来那走马灯上的对联是马员外女儿的选婚联。王安石新婚大喜之日,正巧也传来金榜题名的好消息,喜上加喜,王安石提笔就在纸上写下“囍”字。从此,王安石捡来两联,上应主考,下获娇妻,一时传为美谈。

“喜”在甲骨文中上面部分像一把“鼓”,下半部分是“口”,整个字像笑得合不拢嘴的人以击鼓的方式表达心中的喜悦。“喜”的本义是高兴、快乐,又可引申为喜爱、喜欢。“喜”字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常指喜庆的事。人们还常把一些美好吉祥的愿望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例如“喜鹊报喜”。

傻女婿拜寿——“寿”字趣释

关于“寿”字,《说文辟字》中解释为“老”关于寿字还有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傻女婿,要到他岳父那儿拜寿。临走的时候,妻子嘱咐他说话时要多带个“寿”字。于是,他到了岳父家,见了蜡烛叫“寿烛”,见了点心、桃子叫“寿糕”、“寿桃”,见了面条叫“寿面”。岳父见女婿说话处处带个“寿”字,十分高兴。

正吃着寿面,看见岳父头上有一只苍蝇,傻女婿连忙用手拍过去,一边拍一边还说:“不要怕,我不会拍痛寿头,打伤寿脑的。”岳父听了他这话,气得手直发抖,把碗里的面汤洒在了自己的新衣服上。傻女婿连忙用毛巾替岳父擦干净衣服,又说:“好好的一件寿衣上浇了面汤,怪可惜的。”岳父气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吃完了寿面,傻女婿摆弄着桌子上一红木匣子,当着岳父的面说:“这寿木、寿材真够漂亮的。”岳父听了,气得昏死过去了。

傻女婿之所以闯了祸,就是因为他不了解“寿”的含义和用法,不管“寿”的感情色彩和使用场合。“寿面”、“寿桃”是“寿”的正面用法,是吉利的字眼;而“寿头”、“寿脑”在吴方言里是“傻头”、“傻脑”的意思;“寿衣”、“寿木”、“寿材”则是指为人死后预备的衣服和棺材。故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词。

以狗守器具——“器”字趣释

狗是世界上最早的家畜之一,历来是人类的亲密伙伴。“犬守夜,鸡司晨”。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狗一直与人类生活在同一屋顶之下。狗的天性似乎就是看家护院,恪尽职守。这从“器”字的造型可见一斑。

金文中的“器”字由“犬”和四个“口”组成。这里的“口”指的是可以装东西的器皿,表示许多器皿集中堆放在一起,有狗(犬)在中间看守。器字最初的本义可能指陶器,后泛指一般的器具、工具,如《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还有“才能”、“人才”之意,例如“大器晚成”(《老子》),“先自治而后治人之称大器”(《法言·先知》)。“器”还可作动词,有赏识、看重之义,例如“器重”。

关于“器”字,有一个成语叫“投鼠忌器”,意思是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此成语出自《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相传,西汉景帝时期,太中大夫贾谊为了不让汉景帝庇护身边有过错的官员,就给汉景帝讲“投鼠忌器”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只老鼠,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从洞中出来偷东西吃,结果被主人发现了。老鼠知道自己已被发现,就逃到一只大米缸旁边躲藏起来。主人想打老鼠,又怕打破米缸,非常为难。汉景帝一下明白过来,原来贾谊是在提醒他不要庇护那些有过错的近臣。

图书的由来——“书”字趣释

上古时代,有了语言,人类往往借助于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有了文字之后,人们便开始尝试将以前靠语言保留、传播的东西写下来。“书”字的造型就反映了这种人类生活图景。

《说文解字》云:“书,箸也。从聿者声。”甲骨文的“书”字的意义非常鲜明:口在说话,就拿笔来记录。“书”字本义是写,此后“书”字字形变化很大,意义越来越隐晦,简化字“书”是草书的楷化。

“书”字的引申义有书籍、文件、信件、字体、书法等,如图书、证书、书信、楷书、琴棋书画。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顾名思义,即有图之书。书中有插图,这在古代早已有之。清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隋书经籍志·礼类》有《周宫礼图》十四卷。”可见,当时虽未发明印刷术,但已经开始在书籍中插入图画。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金刚经》是唐代咸通九年(868年)所刊,卷首就有一幅十分精美的佛说法图。宋末以后,绘图书籍更为广泛,水平更高。如《三国演义》,附图达240幅之多,清代的《避暑山庄图咏》等书多为图文并重。这样,世代相传下来,书籍就被称为图书了。

竹子做的书——“册”字趣释

据《论衡·量知》记载,古人“截竹为简,破以为碟”,“牒”是指小而薄的竹片。古人做这些竹片做什么呢?原来,在纸还没有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是在龟甲、器皿、木片、竹片等物体上面刻字记事的。用来写字的竹片叫做“竹简”。一般情况下,一条竹简只能从上到下写一列字,写一篇文章要用很多条竹简。文章写完以后,通过“简”上的小缺口,按顺序用绳子或牛皮条把它们串编在一起,这就成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