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诗词赏析
26002200000009

第9章 军旅诗(4)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三句描写了这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役——龙岗战役。当时浓雾笼罩着龙岗,因此山上山下一片昏暗,这种紧张沉重的氛围预示着一场激烈的战斗就要爆发了,就在这时,活捉张辉瓒的呼喊突然响起。这就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省略了对战斗过程的具体描写,却把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其中“齐声唤”三个字,不仅表现出战场上欢腾的情景,而且又紧承了上句的“暗”字,在能见度极低的昏暗战场上,军民以大声呼喊作为联系的方式,把胜利的捷报传遍全军。从这突然齐声报捷的情境中,我们自然可以想象到这场伏击战打得是多么的漂亮。作者顾及战地环境的特点,可谓是描写得严丝合缝,用笔也极为细密。

词的下阙描写了反第二次大“围剿”前的情景,并预言根据地军民必将会取得更大的胜利,表现出作者必胜的信心。“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颜面扫地,当然不肯就此罢手,他马上任命何应钦为总司令,率领20万大军重新开往江西,对根据地军民进行第二次大“围剿”。一个“重”字,说明了第一次大“围剿”已被彻底粉碎,呼应了上阕。“风烟滚滚”则写出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同时也暗指当时的形式非常严峻。

面对甚嚣尘上、数量众多的敌人,红军战士们将如何应对呢?于是一个悬念直通下文,引出斩钉截铁的结论:“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敌人的凶恶,只能激起广大人民的仇恨,因此红军要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最终粉碎敌人的第二次大“围剿”。词中“唤起工农千百万”,照应了“二十万军重入赣”,通过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革命力量的强大。在尾句里作者还借用典故,创造性地塑造了一个敢于革命造反的共工形象,以此来象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千百万工农群众,这是作者对人民力量的赞美,也是他对革命前景充满信心的展望。

与毛泽东以往的诗词相比,这首词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因为在取得龙岗大捷后,毛泽东诗兴大发,吟诵了这首词的上阕,几个月后,反第二次大“围剿”拉开序幕之后,毛泽东才填写了这首词的下阙,使它成了一首完整的词

初稿对照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参天红烂漫,红军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十万大兵重入赣,飞机大炮知何限。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教他片甲都不还。

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①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②。

枪林逼,

飞将军③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④,

赣水苍茫闽山⑤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⑥,

为营步步⑦嗟何及!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

题解

对红军进行第一次大“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并不甘心,他马上在1931年4月调集20万兵力,以何应钦为总指挥,坐镇南昌对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大“围剿”。鉴于第一次“围剿”中张辉瓒、谭道源冒进深入、全军覆灭的教训,敌人这次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办法,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构建了一条约400公里的战线。面对敌人的步步进逼,我军采取“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先利用东固地带的有利地形,对由富田镇向东固地区前进的敌人发起突然进攻,一举歼灭敌军两个师,而后回师向东,15天内横扫700里,五战五胜,一直打到福建建宁地区。5月31日,红军反第二次大“围剿”宣告胜利。这首词就是毛泽东在胜利的凯歌声中而作的。

注释

①白云山:在江西省吉安县东南,吉安、泰和、兴国三县交界处,距东固西南十七里。反第二次大“围剿”时,毛泽东和朱德把指挥所设在这里。

②枯木朽株齐努力:西汉司马相如《谏猎疏》:“枯木朽株尽为害矣。”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③飞将军:西汉名将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这里用来称赞行动敏捷的红军战士。

④七百里驱十五日:当时红军从赣江流域的富田地区开始,一直打到同江西省毗邻的福建省建宁地区,东西约七百里。战役从5月16日开始至31日结束,共15天。

⑤闽山:指武夷山。

⑥有人泣:第二次大“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在南昌大骂部将,以至于失声痛哭。

⑦为营步步:“步步为营”的倒装。蒋介石在对中央苏区红军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围剿”时,吸取了第一次“围剿”红军时失败的教训,制定了“厚集兵力,严密包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新的作战方针,但在英勇善战的红军面前,再遭惨败。

赏析

从古至今,描写战争的诗词有很多,其中也不乏佳作妙句,但是以词的形式完整地表现整个战斗过程,这在前人所作的诗词中是极为少见的,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诗词的作者大都没有实战经验,对战争生活缺乏了解。然而毛泽东却改变了这一现象,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战斗经历的军事家,他常以战事入词,因此写下了大量讴歌革命战争的诗词,其中直接描写战场的精彩篇章也不在少数,这篇《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就是反映根据地军民反“围剿”战争的光辉乐章之一。

上阕描写了在反第二次大“围剿”中,具有决定全局胜利意思的首战——白云山伏击战。“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这三句形象地描绘了战斗开始前敌我双方的形势和战地总的气氛。“云欲立”是虚写,用拟人的手法移情入景,写战前的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面对敌人的疯狂暴行义愤填膺,热血沸腾。这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心情也感染了白云山上的云彩,使它们像人一样愤怒地站立起来,充分地表现了战前红军的高昂斗志和誓与敌人决一死战的急迫心情。“呼声急”是实写,说明红军战士们已经由埋伏状态进入到呐喊、冲杀的激战状态,这表明反第二次大“围剿”的首战已经打响。“枯木朽株齐努力”则再次采用拟人的写法,说明连“枯木朽株”都投入到战斗中,为杀敌而“齐努力”。在这里,“枯木朽株”象征着根据地里的老人、小孩和伤员,连老弱病残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战斗中奋勇杀敌,这预示着这次战役必然会取得胜利。

前三句是从侧面描写战斗,而“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则是从正面概括描写。当敌人进入埋伏圈后,蓄势已久的红军如同排山倒海般从白云山上冲向山下的敌人,仿佛从天而降一样。一个“逼”字,形象地写出红军居高临下,压倒一切的气势,以及敌人狼狈逃窜、走投无路的情景,用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比喻红军战士,则进一步突出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善战。

下阙用倒叙的写法反映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战役的全过程。“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这三句是从我方写起,概括了红军反第二次大“围剿”中跨越的时间和地点。这次战役整整打了15天,红军一共行走了700里的路程,从烟波苍茫的赣江一直打到群峰苍翠的福建,整个过程就像卷席子一样把敌人收拾得干干净净。这充分表现出红军战士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的作战风格,以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在词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用犀利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敌人惨败后的可怜相。“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点明是谁在哭泣,但是因为“步步为营”的策略正是蒋介石提出来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这是在说蒋介石。这两句与红军“横扫千军如卷席”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这嘲笑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敌人那狼狈不堪的样子以及作者那必胜的信念和雄心。

通观全词,我们会发现这首词非常有特色,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描绘战争场面,而是通过拟人、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从侧面描绘战场,如密布的战云、四起的杀声、摇曳的树木等,经过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后,作者才正面描写战场,并用“飞将军”比喻“红军”,用典明确。

另外,这首词上阕描写初战场面,下阙概述战局过程,这种结构上完美的变换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战况的把握以及非凡的笔力,同时也渲染出红军战士的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初稿对照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三路大军各进逼。包抄疾,拉朽摧枯如霹雳。

八百里驱十四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蒋何泣,步步为营嗟何及!

当年鏖战急——《菩萨蛮①·大柏地②》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③,

谁持彩练④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⑤,

关山⑥阵阵苍。

当年⑦鏖战急⑧,

弹洞⑨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题解

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对井冈山进行第三次“会剿”。1月14日,毛泽东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冈山。离开井冈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到2月11日才击败尾追的国民党赣军刘士毅部,歼敌近两个团,俘敌800余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这是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军部队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场大胜仗。三年后,也就是1932年10月,中央苏区召开宁都会议,在会上,毛泽东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领导职务,改做地方政府工作。1933年夏,毛泽东在检查工作时重回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注释

①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

②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六十里,是瑞金通往宁都的必经之地。

③赤橙黄绿青蓝紫:指彩虹中呈现出来的七种颜色。

④彩练:彩色的绸带,这里指彩虹。

⑤雨后复斜阳:唐朝的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中有:“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⑥关山:泛指附近群山。

⑦当年:指1929年2月的大柏地战役。

(8)鏖战:苦战。急:激烈。

(9)洞:洞穴,也可作为动词,作“洞穿”解。

(10)装点:装饰,点缀。宋华岳《登楼晚望》中有:“装点江山归画图。”

(11)今朝:如今,指1933年夏天。

赏析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词作,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像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或那两首《渔家傲》反第一、二次大“围剿”那样,以“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的壮志豪情直抒胸臆,而是在描绘大柏地雨后美丽景色的同时凭吊昔日得胜战场,从而热烈讴歌了人民革命战争,在表现了他当时心境孤寂郁闷的同时,也体现了他独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词一开篇,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大柏地雨后那色彩缤纷的风景,他先从雨后初晴的天空入笔,连用七个单音字写出七种颜色,以这七种色彩组合成一个句子,这种句法在前人的词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可谓是前无古人的独创。而且作者用七色代指彩虹,使我们读后马上就能感觉到一条绚丽夺目的彩虹已经呈现在眼前。而第二句就显得更加大胆灵妙,彩虹本来是静止的,但是作者笔下的彩虹却好像是一条美丽的彩练在万里长空中舞动着,这就把彩虹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而且作者并没有点出舞者是谁,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开篇两句写大柏地雨后彩虹当空的美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使诗情更浓,诗味倍增。

从第三句开始,作者将视觉从空中转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更美丽的图画:雨过天晴后的群山显得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不断变换着色彩。第三句虽然化用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但是境界却与其有着很大的区别:温词所表达的是闲情伤感,虽是咏春却近似悲秋,而作者仅改动一个字,却显得豪放得多;而且下句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温词写的是零落的花香,属孤情绵意,而作者却写的是“关山阵阵苍”,“阵阵”二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山”二字也是从大的意象入手,最后一个“苍”字也显得气韵悠荡,使得这两句显得浩然大气。

词的上阕生动地描绘了大柏地雨后的美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绚丽夺目、宁静优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故地重游后的喜悦心情,

下阙的起始两句点出了这首词追忆的主题,也就是当年的“大柏地战斗”。当年红军利用大柏地以南有利的地形伏击尾随的敌人,取得了退出井冈山后的第一场胜利。虽然现在已经过去四年,但是当作者故地重游时,仍然能看见前村壁上的弹洞,这照应了上句的“当年鏖战急”,也说明今天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