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一个会说话办事的人全集
26005200000024

第24章 办事不求人,能走多远(5)

当然,求朋友办事也不能无所顾忌,否则,就会破坏朋友之间的感情,使友谊出现裂痕和不愉快的阴影。为了避免这些,要注意两点:

1.不勉强

当你事先不作通知,临近登门提出要求,或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与你同去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朋友感到左右为难。他如果已有活动安排不便改变就更难堪了。或许他表面乐意而为,但心中有几分不快,认为你太霸道,不讲理。所以,你对朋友有所求时,必须事先告知,采用商量的口吻讲话,尽量在朋友无事或情愿的前提下提出。

2.留面子

求朋友办事,与朋友及其家人闲聊过去,如果他的孩子和老婆在场,切忌大量提及让其孩子老婆当成笑料的“乐事”及尴尬事,这样可能会伤害对方在家庭中的权威,引起对你的反感,而达不到办事目的。

让同事愉快为你办事的技巧

去除认为同事之间只存在猜疑和嫉妒的错误想法,现代社会,同事之间更需要同舟共济,特别是因为在一起共事,友谊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人在家与家人相处和在单位与同事相处的时间几乎差不多。如果在办事时,不会利用同事关系,不但有些事办起来费劲,还容易让人觉得你没有人缘。每一个人在单位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求同事办事就等于为他提供了一次表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即使遇到困难也得办,即使有时担心领导不满也得办,以此在同事中维护自己急公好义的形象。同事的事和单位的事一样,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有一份责任和义务。因此,找同事办事不用存有任何顾虑,该张嘴时就尽量张嘴。

那么我们该怎样利用同事办好事呢?下面四点需要你在办事过程中特别注意。

1.托同事办事要注意礼貌

同事不是朋友,一般没有太深的交情。因此,说话一定要客气,而且要以征询的口气与同事探讨,激他帮忙想办法,受到如此的尊重,同事如果觉得事情好办,自然会自告奋勇地去办,几句客气话,省却许多麻烦。办完事之后,一般不要用钱来表示谢意,客气几句,说声谢谢就可以了,如果执意要拿钱来表示,容易引起同事的反感,会给大家留下坏印象。

2.托同事办事要有诚意

同事之间了解得比较多也比较深,如果找同事办事藏藏掖掖、神神秘秘,不把事情说明白,容易使同事产生你不信任他的感觉。因此,找同事办事就要先说明究竟要办什么事,坦言自己为什么办不了,为什么要找他。这样,精诚所至,同事只要能办到的事,一般不会回绝。

3.要注意有些事不能托同事办

自己能办的事尽量自己去办,这样的事求同事会使人感到你以老大自居,不把同事的腿脚当回事,这样既可能耽误事,又影响同事之间的感情。

需要请客送礼的事不要托同事办,在单位里,请客送礼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流行”只是指在社会大环境里。

如果同事不能直接办,也得“人托人”,费周折,这样的事,不如转求他人。

和同事利益相抵触的事不能找同事去办,即使这利益涉及的是另一个同事。

求同事办事的过程中,只有注意这些才能既维护同事关系,又把事情很好地办成。

让关系疏远的亲戚为你办事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亲戚关系本来就是存在的。但由于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亲戚关系也被蒙上了金色的镀膜,变得非常的不确定和难以把握,特别是那些远亲。但是亲戚之间也需要经常走动,需要你来我往,否则,就可能造成“远亲不如近邻”的局面。“亲戚用时方恨远”,我们得将有用的远亲变成近亲,这样才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解脱自己求助无门的烦恼。

与亲戚建立更为融洽的关系,是活用亲戚关系办事的前提。但这种融洽的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须依靠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这种积累需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方法:

1.平时多走动

遇到麻烦事,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亲戚关系来解决。亲戚有远亲和近亲,对于近亲,一般都能帮助解决问题;而对于远亲或平时不走动已经疏远了的亲戚,如果要求其帮忙办事就要考虑对策了。

这时,一蹴而就的办法不仅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有事情了才来找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使其能够接纳你,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经常到亲戚家里串串门,聊聊天,帮助做一些家务事,逐渐加深感情。在关键时刻开口委婉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基本上就水到渠成了。

有很多人觉得,现在是经济社会,只要有钱,什么事也能摆平。其实,真正到了事情上,就怕“烧香都找不着庙门”,即使再认钱的亲戚也会注意避嫌的,况且,势利的人最忌讳的也是势利。

因此,在平时注重亲戚关系,用到时才能获得他们的全力帮助。

2.主动出击,巧攀亲戚

民间常有“沾亲带故”的说法,实际上,“沾亲”就有攀附的意思。“沾”字是利用亲戚关系的绝佳方法,它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隐藏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可用之线,然后顺藤而上。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使许多人的私利观念变得日益膨胀,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使许多人的信念开始笼罩在金钱利益的阴影之下。他们不再重视传统的价值理念,一切都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为先。因此,许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随波逐流,去求爷爷、告奶奶,去认“干爹”、拜“干娘”,以此达到少奋斗××年的目的。

运用亲情有一个原则,就是需要有一种“踏破铁鞋”的精神,要有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通过有效的策略,去找寻亲戚关系。只要你主动出击,积极沾上这份亲,那么你就可拉近与远亲之间的距离,甚至变远亲为近亲,以使其为你办事。

3.求亲戚办事也要“投资”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作为亲戚之间的甲方若是一味地照顾、帮助乙方,而乙方则回报以不冷不热、不谢不颂的公事公办的态度,时间长了,甲方必定会生气,认为乙方是不懂人情、不值得关照的冷血动物。若乙方依然故我,认为甲方帮助他是应该的,那甲方必然会终止与乙方的交往。相反,若乙方知恩懂情,虽然没有什么物质好处给予回报,但经常以自己的劳动帮甲家做点家务活、跑跑腿等作为感谢,甲方也会得到心理平衡,也是愿意与乙方继续交往下去的。

事实上,不论是一般关系还是亲朋好友,甚至是父母,都愿意听到一句别人对他们的感谢话,虽然他们的付出有多有寡,但受惠人一句贴切的话无疑对他们是一种心理的补偿。

因此,当我们求一个关系疏远的亲戚办事时就更要注意这点了。如果我们能够先施恩,再求办事,这就能使人在感情上更容易接受,那他们为你办事的可能性也就增大了。

让邻居为你办事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意思是说,居家过日子,若遇到个大事小情,邻里的帮助及时、便捷要胜过亲戚,因为亲戚离得远,远水难解近渴,远不如邻居来得迅速。这话道出了邻里关系友好相处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谁都免不了托付邻居帮忙办事。比如出远门了,告诉邻居帮着照看一下家;有人生病了,求邻居帮忙送到医院;有力气活,自己一个人干不了,求邻居帮一下等,在很多时候都是离不开邻居的。很多处得好的邻里关系都变成了真诚的朋友关系。

只要有人,就会有人与人的交往;只要有家,就会有家与家之间的交流;只要有邻居,就会有邻里关系。

刘家和王家是住在一个院子里的邻居。刘家三代同堂,王家只住着小两口,小王时常去刘家聊天,刘家阿姨也把他当自己家人看待,有时也不让他们做饭,到刘家聚在一起吃。有一次,小王所在的公司安排小王去外地管理分公司,时间是两年,他和妻子商量时,妻子比较赞同,也支持他去,可他又认为时间太长,不忍心丢下妻子一人。他找到刘阿姨,问自己该怎么做,刘阿姨为他能信任自己而高兴,也鼓励他干出点事业来。小王听后,认为颇有道理。最后,刘阿姨还说会帮他把他的爱人照顾好,让他放心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邻里间互相帮助对生活和事业都有很大作用,处理好了邻里关系,他们会在关键时刻替你解燃眉之急。

那么,该怎样维持与邻居的关系呢?

1.好事同庆

好事同庆,是维系和促进邻里关系友好的最佳机会。

邻居办喜事,道一声祝贺,送一份礼;邻居的儿子考上大学,也不失时机地说两句祝福的话都是十分必要的。

而当自己的家中有喜事,同样也可以请邻居小聚,让这乐融融的气氛融洽彼此的关系。

2.主动给邻居帮忙

要求得邻里的帮助,我们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先去帮助邻居。例如,询问身体状况、事业发展、家人情况等,或是记住对方曾经说过的话,然后向对方表示“您曾说过……”,这样,邻居会感受到这种关心。

只有邻里间平时互相帮忙,在你遇到困难时才会更容易地得到邻居的帮助。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与邻居搞好关系,主动帮邻居的忙。

让同乡为你办事

俗话说得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中国人特别重视乡情,来自一个地方的两个人会因此在他乡乃至异国彼此扶助而建立深厚的感情或长久的关系。这种难忘乡情的行为自古已有之。这为求老乡办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人脉资源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从老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

“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故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往往爱屋及乌,爱故乡,自然也爱那里的人。于是,同乡之间也就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如果都是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者,则同乡之间必然会互相照应的。

中国的老乡关系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既然是同乡,那涉及某种实际利益的时候,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能让“老乡圈子”内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大多会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给予适当的“照顾”。

如此看来,如何搞好老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多几个朋友,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许多办事资源,这些资源,也许你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既然同乡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足可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和前途,那么我们在拓展人脉关系网时就不可忽视它。求老乡办事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用“乡音”办事

既然是老乡,就必然有共同的特点存在于双方之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乡音”。

清朝末代的大太监李莲英的发迹可以说是运用了此种技巧的典型例子。

李莲英出身贫苦,个子瘦小,若以当时清朝宫廷太监的标准来衡量,他是根本不够资格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莲英听说在宫廷中有一个太监是他的老乡,且是同一村的。于是,他大胆地去找了这个老乡。

李莲英当时很穷,没有钱买东西去送礼。他知道这位老乡很重乡情,但怎样做才能引起老乡的注意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他。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他瞅准了这位老乡出来当值时才去报名,然后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与籍贯。李莲英的这位老乡听了这声音,身体不由得抖了一下,遂抬头看了看眼前的这位小老乡,心里暗暗记了下来。

后来,在这位老乡的帮助下,李莲英做了慈禧太后梳头屋里的太监,以梳得一头好发型深得慈禧宠爱,最后成了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

李莲英只说了几句话就博得了对方的注意与好感,但要注意的是,这几句话是家乡话,是乡音,而对方也恰巧是同乡人,且又同处异乡,在这种情况下,李莲英轻而易举地争到一个名额就不足为奇了。

用家乡话做见面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不需要物质上的东西。在这里,有一点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场合,最好是在异乡,因为在异乡才会有恋乡情绪,才会“爱乡及人”,这时再来个“他乡遇老乡”,哪有不欣喜之理?对方离乡愈久,离乡愈远,心中的那份情就愈沉、愈深。

2.用“乡物”办事

在与老乡打交道时,一般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既为同乡,理应帮忙,若还送礼物,这不太俗了吗?”这种想法从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广义来说,则是谬论。

老乡与其他关系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老乡之间的关系是以地域联之,有一份“圈子”内的情存于心上。

在一个地方长大之后,或许有许多事情都已经淡忘,但是生活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心中的烙印也不会改变。

家乡的土特产就能引起老乡的诸多感受,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彼此易于沟通,从而能很好地办事。

3.用“乡情”办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千古绝唱,将一个远离家乡、怀念家乡的游子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人自古就有着强烈的乡土观念,其主要表现就是对同乡人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因此,如果能好好利用同乡关系,不但可以多几个朋友,更重要的是办事时能得到更多的关照。

4.用辈分关系求老乡办事

在中国的乡土观念中,无论年龄大小,只要辈分高的那就是叔,那就是爷。而叔或爷求你办事,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使你不想办,也得客客气气地说话。

无论近亲、远亲,只要是亲,就可在老乡关系上再加一层关系,那就是辈分,在辈分的外衣下求人办事就有了更大的底气。当然,现代社会辈分关系似乎不像以前那样严格了,而它所产生的效用似乎也不比从前了。但无论怎样,求老乡办事前,如果能够续上一层辈分关系,似乎要好办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