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一个会说话办事的人全集
26005200000046

第46章 使身心摆脱困境的办事技巧(2)

方法二:敷衍拒绝。

敷衍式的拒绝是最常用的一种拒绝方法,敷衍是在不便明言回绝的情况下,含糊回绝请托人。敷衍是一种艺术,运用好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有一次庄子向监河侯借贷,监河侯敷衍他,说道:“好!再过一段时间,等我去收租,收齐了,就借你三百两金子。”监河侯的敷衍很有水平,不说不借,也不说马上借,而是说过一段时间收租后再借。这话有几层意思:一是我目前没有,不能借给你;二是我也不是富人;三是过一段时间不是确指,到时借不借再说。庄子听后便明白了,但他不会怨恨什么,因为监河侯并没有说不借,只是过一段时间再说而已,还是有希望的。拒绝亲密之人的不当要求也可采用这一方法。当然运用这种方法时,也需对方有比较强的领悟能力,否则也不可能见其功效。具体采用这种方法时,我们可以运用推托其辞、答非所问、含糊拒绝等具体的方式。

方法三:巧妙转移。

不好正面拒绝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战术,转移话题也好,另有理由也好,主要是善于利用语气的转折——绝不会答应,但也不致撕破脸。比如,先向对方表示同情,或给予赞美,然后再提出理由,加以拒绝。由于先前对方在心理上已因为你的同情而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对于你的拒绝也能以“可以谅解”的态度接受。

比如,当你的好朋友向你借钱时,你确实没有,可以这样委婉地拒绝他:“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会倾力相助的,碰巧我手头不方便,真是爱莫能助了。你专门来拜访,而我却不能伸以援手,真是从心底感到难过呢!我希望你能够原谅我。”

或者说:“你我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数目少一些的话,我当然乐意借给你。然而数目太大,我就爱莫能助了。请你原谅。”

诸如此类的说法,不仅得体,而且表现出了对好友的体恤之情,也不至于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

方法四:献可替否。

有一位父亲问他的儿子:“宝宝,你是愿意把梨子给爸爸吃呢,还是愿意把可乐给爸爸喝?”因为小男孩这时一手拿着雪梨,一手拿着可乐。没想到不到五岁的孩子竟说:“你快去,爸爸,妈妈那儿还有!”

这小孩脑瓜真是转得快,爸爸不但没有把他难住,反而被他用了个替代方式将了一军。

拒绝别人不适当的要求时,要以一种客气的态度讲话。对于客气的拒绝,人们是乐意接受的。如果你想婉转地拒绝,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其他建议即向其献出其他的建议来代替所求之人提出的要求。

当朋友向你提出某种要求时,不必正面拒绝,而是巧妙地把对方的话题引向别处,使对方不自觉地淡忘原来的要求,从而达到目的。这种转移话题的方式,十分奏效。

不失礼节拒绝他人的请求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向别人提出要求,而被人直接拒绝的感受,那种感受的确不好。然而,人生就是需要不断地说服他人,以寻求合作,反过来也可以说成是,人生是不断地遭到拒绝和拒绝他人。如果把拒绝的话说得很巧妙,可以使自己不陷入两面为难的状态,相反,如果说得不好,可能就会导致被人嫉恨等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掌握一些拒绝他人的技巧。

在社会交往中,有人需要你帮忙,而你由于某方面原因不能帮他,就需要拒绝他。而直截了当的拒绝话语,很难说出口,也怕别人误解。

拒绝人的时候,自己总会觉得难为情,而且开口拒绝本身就有难度。

此外,被人拒绝的时候,心里难免不高兴,怎样说话才能让被拒绝的人不会有不高兴的感觉,这更是难上加难。

再者,有时候拒绝会伤害到双方的友情,怎样说话才能避免这样的后果,又是一个难题。

因此,我们就必须掌握一些拒绝他人的技巧,做到有效拒绝他人且不失礼节。

1.献可替否,转移重心

“献可替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用可行的去替代不该做的。当对别人所求的事不能帮忙时,应在讲明道理之后拒绝,然后帮助想一些别的办法作为替补。因为一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补偿心理,如果你想的办法不是很理想,而你却已经尽自己的力量,对方的情感会得到满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失望感,如果你的办法帮助他解决了问题,他会更感谢你。

2.巧设“圈套”,诱导否定

我们还可以巧妙地把对方设置在同样的情景,以此来引诱对方作出判断,从而让其明白自己的处境或意思,以巧妙地拒绝其要求。运用这种技巧要求在对方提出问题之后,不马上回答,而是先讲一点理由,提出一些条件或反问一个问题,诱导对方自我否定,自动放弃原来提出的问题。

有一次,一个人问艾森豪威尔将军一个有关军事机密的问题,艾森豪威尔将军做耳语状说:“这是一个机密问题,你能替我保密吗?”于是那个人就连忙说道:“我一定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则回答道:“那我同样也能!”

3.模糊语言,含糊回避

模糊语言,含糊回避是一种有效拒绝他人的方法,也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它是在不便明言回绝的情况下,含糊回避他人。它既能给对方保留面子,又不会显得自己是个不肯帮助的人。

4.分析利害,事理服人

当别人请求确实不适合自己甚至有悖自己原则,有悖法律规范时,哪怕对方是关系再好的朋友或者对方的态度诚恳至极,你也不能支支吾吾、半推半就,而应当讲明事理,彻底打消对方的念头。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更有一些人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不顾后果。最后,遭到报应的还是自己。因此,在平时办事中要有长远眼光,要学会说“不”,同时也要顾及别人的面子,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5.以攻为守

通常,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对方向你提出一些要求之前,我们已经通过别的途径得知此事或在谈话中已经知道对方的目的,但是自己却无法做到。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以攻为守的办法来拒绝对方的要求。如有熟人找你借钱,但对方做的是一些不正当的事情(如赌博),这个时候你可以在对方说请求之前率先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这么巧呀!正好碰到你,我正准备去找你借点钱……”对方如果听到你这么说话自然就不会再向你开口借钱了,可能他还会懊悔自己向和尚借梳子,找错人了呢!

6.自我贬低

生活中我们一直为一些既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又浪费时间与精力的社交活动而烦恼,对拒绝参加这类活动也不是件易事。对此,我们可以采取自我贬低的方式,在玩笑的氛围中拒绝他人,从而使自己全身而退。比如说,如果朋友想邀你一起去玩电游,你就可以说:“我们都是好朋友了,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我学了几年一直玩得不像样子,你们看了都会觉得扫兴,为了不影响你们的兴致,我还是不去为好。”又比如说,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你确实不会喝酒,就可以说,“我一直都是爸妈的乖儿子,在家里又没有什么地位,要是喝了酒,那回去后肯定不是被我爸揍死,就是被我妈骂死,你们还是饶了我吧。”同时,你还可以说一些其他的事例进行说明,或者找一些比较好的借口来增强这种自我贬低的效果。

拒绝他人时,切忌用借口来拖延说“不”的时机。有些人觉得不便说“不”,便随便找些不值一驳的理由来暂时搪塞对方,以求得一时的解脱,但事与愿违,对方仍可以找理由跟你纠缠,直到你答应为止。

拒绝不堪重负的筵席敬酒

中国是一个崇尚酒的国度,酒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古至今,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娶丧办,都免不了要请客喝酒。在当今社会,你不能经商赚钱,不能一举成名,都不会有人笑话你,若不能饮酒,则会受到别人的“奚落”。因而饮酒是做人的基本,缺少不得。于是,只要一上酒席,如有人敬酒,总要喝上一些。但如遇到某些特殊的情况而不想或是不能喝,那该怎么办呢?要知道酒席上的氛围总是喝酒容易拒酒难。拒酒的话该如何说,才不让劝酒的人觉得是你故意不给面子或者不让其他人觉得你在故意扫大家的兴呢?

方法一:笑容满面,说尽好话。

不难发现,相当多的“酒精(久经)考验”的拒酒者,任凭你天花乱坠地劝,他就是笑眯眯地频频举杯而不饮,而且振振有词。

李某乔迁之日,特邀亲朋祝贺,小王也在其中,然而小王平日很少饮酒,且酒量“不堪一击”。酒宴上,小张提议和小王单独“意思”一下,小王深知自己酒量的深浅,忙起身,一个劲地扮笑脸、说圆场话:

“酒不在多,喝好就行。”

“经常见面,不必客气。”

“你看我喝得满面红光,全托你的福,实在是……”结果使小张只得就此罢休。

方法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有人拿一些关乎伦理、感情等方面的大道理来施压,迫使你就范,这时你不妨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术,也用这大道理作挡箭牌予以回击。

小徐的朋友志刚,人特好,就是有一个毛病,喜欢在酒席上盛情劝酒,而且通常采取那种欲抑先扬的劝酒术,先恭维对方是“高人”或“朋友”,再举杯敬酒,让对方骑虎难下。因为他已经在先言明,如果不喝,就不配为“高人”,不配做“朋友”。

这天在酒席上,志刚又故技重演,劝小徐喝酒,可小徐怎么也不想喝,于是说:

“今天你要我喝酒简直是要我的命。如果你把我当朋友,就不要害我了!”

志刚也不好意思再劝了,因为小徐使用了和他一样的说话技巧,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为小徐的言下之意也很明白:你要我喝酒就不够朋友!

劝酒者都有一个心理:喝也罢,不喝也罢,口头上都必须承认是朋友,是兄弟。抓住这个对方能崇尚的仁义大道理予以反击,劝者碍于“朋友”的情面,不得不就此作罢。

方法三:强调后果,表示感谢。

饮酒应当是喝好而不是喝倒,让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那种不顾实际的劝酒风,说到底,也不过是以使人喝倒为目的,这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低级趣味的劝酒术,乃劝酒之大忌。作为被动者,当酒量喝到一半有余时,应向东道主或劝酒者说明情况。如:

“感谢你对我的一片盛情,我原本只有三两酒量,今天因喝得格外称心,多贪了几杯,再喝就‘不对劲’了,还望你能谅解。”

如此开脱以后,就再也不要喝了。这种实实在在地说明后果和隐患的拒酒术,劝酒者只要稍解人意并明“乐极生悲”的道理,都会见好就收的。

方法四:女将出马,以情动人。

酒席上,女人拒酒往往更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如果女人帮着丈夫拒酒,便能替丈夫解围。当然,女将出手,一定要慎重,不要贸然进行,否则会让人觉得你的丈夫不豪爽,而有损丈夫的面子。

用策略打破谈判中的僵局

利用相持不下的僵局是谈判中最有力的一种战略,没有比它更能试探出对方的决心和实力的了。尽管如此,大部分的人仍不希望有僵局产生。

许多事实证明,每当陷入僵局时,人们往往会有受挫的感觉。

一位精神科医生曾把僵局比喻为精神错乱的现象。他指出,一个人最怕的是孤立,人们常常竭力地避免使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破裂,宁愿歪曲事实,也不愿和朋友失和。

无数次谈判经验使人们体验到,一旦开始谈判,就希望能顺利和对方达成协议,完成交易。因此,每当谈判陷入僵局时,自然而然地会感到气馁而失掉信心;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反问自己:“假如我不曾这么说或这么做,情况是否会不同呢?”“假如我的上司知道了这种情况,会怎么样呢?”“我应该接受对方最后一次的出价吗?”“这个僵局对我们的声誉有没有影响呢?”这些问题往往会缠绕着谈判者。

也难怪谈判者怕僵局,特别是当他们在一家大公司工作时。一个坏的合约总比破裂的谈判易于向上司交差。更糟的是,当别的竞争者只要再稍作让步,就可能抢走生意时,僵局的压力就变得更大了。

打破谈判中的僵局,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巧用幽默

利用幽默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对立。因为分别代表各自利益的双方,很难轻易地让步、求和,彼此间必有一番唇枪舌剑的苦战,有时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这时,如果某一方代表说句幽默的话,或讲个小笑话,大家一笑,紧张的气氛就可能化解,谈判得以继续下去,直至取得成功。

2.抓住要害

打蛇要打七寸,才能给蛇以致命一击;反之,不得要领,乱打一气,会被蛇紧紧地缠住,结果会消耗更多的时间、精力与体力,甚至赔上自己的性命。

把这一思想运用到谈判中,就是要善于拨开笼罩在关键问题上的迷雾,找出问题症结所在,抓住要害进行突破;否则,无休止地在表面问题上争执,既伤了双方和气,又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如果不小心,还会被对方抓住破绽,使自己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

这种情况在商务谈判中同样适用,在谈判中善于抓住本质的问题,找出对方的破绽,这是突破僵局的一种策略。问题是能不能抓住要害,这就要靠深刻的分析与犀利的判断,以及果断及时的出击。当然这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生活的积累及实践的磨炼。但是,只要注意了这一点,日积月累就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