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二十几岁要懂得的办事技巧
26005300000023

第23章 应酬八面逢源,精通应酬之道(3)

(3)如何对付言谈木讷的人

首先要有耐心和尊重的态度。千万不要显出急躁、不耐烦的情绪或对人家不屑一顾的表情,你越是这样对方就越着急,越着急他就越说不出话。无论对方说得如何结结巴巴,你都要目视人家的眼睛,耐心、恭敬地听人家说完。

随时准备把话送到对方的嘴边。言谈木讷的人不知是反应太慢还是词汇量太少,总之其特别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用词,因而常常一句话停在半路,再也说不下去。这个时候,你最好主动及时地把人家需要的那个词送到他的嘴边,同时做出很受启发的样子。例如,一位言谈木讷者在谈论“角球”问题时卡住了壳:“这是、这是……”此时如果你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最好帮他一把。这样,彼此间的交谈也就得以继续下去了。

最好选择一些对方熟悉且表达难度不算大的话题与之交谈,缓和他的心理压力。例如,如果对方是位搞个体养殖的农民,你最好多问问他所养殖的那些东西的情况,别问他一些你认为有趣但却令他很难回答的问题,这样你们之间的谈话就顺畅多了。

效能法则

要想在聚会上营造活跃、热烈的气氛,主人一方面必须找到合适的话题,使大家在杯盏之余能够兴致盎然地畅谈起来,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恰当地应付好两种人:一种是过分滔滔不绝的人,另一种是沉默或木讷的人。如果能在这两个方面下足工夫,那么聚会的气氛就很容易调动起来了。

应酬时打好圆场

我们在办事的过程中,尴尬之事在所难免,出现尴尬或其他“不好收拾”的情况,要学会打圆场,归纳起来,打圆场的学问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说明真情,引导自省

当双方为某小事争论不休,互不相让时,“和事老”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过分的表态,都犹如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因此,“和事老”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清楚,而不加任何评论,这样才能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反省自己的缺点或错误。

2岔开话题,转移注意力

如果是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继续下去,那么作为“和事老”又该如何“打圆场”呢?如果力陈己见,理论一番,恐怕不会有效。这时,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3归纳精华,公正评价

如果争论的问题有较大的异议而双方又都有偏颇,眼看观点越来越接近,但由于自尊心,双方又都不肯服输,那么“和事老”应考虑双方的面子,将双方见解的精华归纳出来,也将双方的糟粕整理出来,作出公正评论,阐述全面且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

4调虎离山,暂熄战火

有的争论,双方火气都很旺盛,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和事老”可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电),把其中一人调走支开,让他们暂时分开,等他们消了火气,头脑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趋于平静了。

假如你想让两个过去抱有成见的人消除前嫌;假如你的亲人突然遇到过去关系很坏的人而你又在场;假如你作为随从人员参加的某个谈判暂处僵局……作为第三者,你应首先联络双方的感情,努力寻找双方心理上的共同点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一幅名画、一张照片、一盘棋、一则笑话、一段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乃至一杯酒、一支烟都可能成为双方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成为融洽气氛、打破僵局的契机。

其实,“和事老”的更高境界,是在平息事端之后,不居功,不自傲,不盛气凌人。他可以把事情做得浑然无迹,并且是“人情做到底,送佛到西天”,把面子还给别人。

当然,打圆场还有很多方法,关键看你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随机应变。

效能法则

我们在办事的过程中,尴尬之事在所难免,出现尴尬或其他“不好收拾”的情况,要见机行事,巧打圆场,化尴尬于无形。这样,不仅办好了自己的事,也送给双方两份人情,一举多得。

重视日常应酬,功夫在平时

应酬之道,功夫在平时。只有养成日常应酬的习惯,才能够为自己不断积累办事资本。

小李和小姜是老邻居,小姜来自西南地区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大学毕业后他们在一起工作,小姜比小李早来3年左右。由于同在一间办公室上班,更加熟络起来。小姜是个非常敬业的人,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尽管他们的工作并不忙,但每个周末小姜都会来办公室看看。大家都认为他是个“工作狂”。生活上,小姜非常爽快,也非常喜欢结交朋友,跟大家一块打牌、玩球。周末,小姜经常会把小李他们这帮单身招呼到他家吃饭,最多的一次,居然去了30多个人,60平方米的房子一下拥挤不堪,年轻人在一起当然总是闹得很,一顿饭吃了他们家半袋米。他的妻子也为此忙得不亦乐乎。正因为常来常往,大家对他了解得越来越多。后来,单位调来一个领导,居然是小李哥哥的姐夫,这实在是凑巧。一次小李去看望新领导,说话间谈到了小姜,小李只是按照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对一个人的看法,完全是拉家常,没有任何目的或者意图。没想到成了一次机缘,小姜被安排担任一个项目的设计师,他本来就是一个天分极高的人,又非常勤奋,项目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赞赏和钦佩。现在小姜已经成了总设计师了。小姜总认为是小李帮了他不少忙。其实,纯粹偶然。但正由于这些,小李和小姜两家比以前交往更多、更深了。

小姜的能力我们不否认,可是如果没有小李不经意的介绍,就算小姜有登天的本事,恐怕也插翅难飞,可以说是小李这个人脉延伸了他的能力,给他的能力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发挥舞台。“人脉有多广,你的能力就有多大”,提升自己的办事能力,日常应酬就不能忽视。为了提高日常应酬的效率,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应酬对象锁定为三类人,即那些能够作为我们“人脉暗码”的朋友,这样的人大抵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朋友与工作无直接关系,但又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称为“游伴”。原则上不是同行,通常是我们在参加各种研讨会、同乡会和各种社团时认识的朋友,有些可能还是“吃”出来或“喝”出来的酒肉朋友。他们不但可以成为我们掌握各行各业知识信息情报的“提供者”,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动态,有时甚至可以成为我们的知心朋友或“监护人”,有什么事都可以拿出来商量或发泄,这种朋友俗称“哥们”。

第二类朋友提供给我们有关工作情报和意见,称为“情报提供者”。这种人大都从事记者、杂志和书刊的编辑、广告和公关工作还有政府行政人员,他们信息来源及时广泛,即使你不频频请教打扰,对方也会经常提供一些宝贵的意见。

第三类朋友提供给我们有关工作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意见,称为“顾问”。这种人多半是专家学者,甚至是本行内的权威人士,我们可以把他们视为前辈或师长。我们要对他们十万分尊敬,而你所得的也将是超过十万分的惊喜。

无论哪一类朋友,我们都应该尽力和他们处好关系。来日方长,当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效能法则

应酬之道,功夫在平时。只有养成日常应酬的习惯,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才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