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二十几岁要懂得的办事技巧
26005300000041

第41章 无咎立足长远,谨言慎行无失误(3)

2.拒绝的态度要明确。 应该使对方明白无误地了解你的意思。一般说,拒绝总有“沉吟”的过程,不能像回答问题那样立刻反应,否则没过脑子就拒绝,太让对方伤心了。拒绝时应打消对方的幻想,不要用含糊的托词:“我再想想看”,“到时候再说”等,应有明晰的信息:“很抱歉,我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态度坚决,别人就不会再来强迫你的意志了。

3.提出建议代替拒绝。

这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式,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使拒绝具有建设性。例如,诗人叶赛宁到莫斯科来找加里宁申请住宅。加里宁没有说叶赛宁不应住在城市,也没提房子问题,而是劝导他到农村的新生活中去体验,循循善诱,从诗到农民,从农民到农村、到体验生活,非常自然地解决了问题。

4.讲明处境,请求对方谅解。

当对方提出要求时,自己确实无法办到,应讲明原因,说明自己力不从心的处境,请对方给予谅解。这时也可以把“皮球”扔给对方:你看怎么办才好呢?这种情况下对方会降低或放弃自己的条件,甚至可能会作出否定结论,这就替你解围了。

5.从对方的角度谈拒绝的利害关系。

一位战士准备了一桌酒菜请新指导员赴宴,希望以后多多关照。指导员很生气,坚决不去,说:“怎么能这么搞!一有家属来队,还要请干部喝两盅,这规矩得改!你一个月才拿十几块钱的津贴,经起这么摆阔吗?想入党,是件好事,但是一定要走正道!”指导员指出这种请客一来使人走歪道,二来耗费钱,都是从战士的角度谈的,这样拒绝赴宴,战士心服,并且更敬重指导员了。

6.拒绝时要注意委婉的措辞。

汉武帝为名将霍去病盖了豪华的将军府,让霍去病立即搬进去。霍去病说:“皇上恩德深重,我感激不尽,只是搬进新的将军府一事,还要详加考虑。这次用兵取得胜利,是靠皇上的睿智卓见,靠众将士视死如归的决心,我霍去病岂能居功自傲!这牡丹园我是不能住进来的。”

汉武帝见霍去病拒绝赏赐很不高兴,但霍去病讲得在情在理,虽然霍去病又批评了皇上的滥用民力,汉武帝还是接受了霍去病的要求。霍去病这种拒绝方式,对今天也有启发。对皇帝,自然要平和庄重了,同时,他是先赞美,又感激,然后再拒绝的。

效能法则

生活、工作中有很多需要说“不”的时候,如果不敢在分歧时大胆表明自己的态度,给予回绝,那么,你是很难成为一个办事高效能的人的。卓别林曾说过:“学会说‘不’吧!那你的生活将会好得多”。一个人应该明白他必须学会拒绝,才能赢得真正的友谊、理解和尊敬。

思维误区:不要被原则绑住手脚

求人办事有缜密的思维,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要遵循的原则都尽量考虑一遍是十分可取的,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不论办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但是原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时候我们求人办事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比如说,有个人想为自己大学刚毕业的儿子找份工作,而这个人的表哥就在某个机关单位当领导,于是此人就想借表哥的光为儿子谋个差事。这位表哥得知亲戚的心意后又多方考察自己的侄儿确实有才华,然后他就想自己是应该“举贤不避亲”呢,还是“避亲”?其实,这种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帮侄儿一把,因为侄儿具备那种能力,就应该帮那个忙。这就是一种灵活性原则。只要能得到一个“双胜无败”的结局,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就用什么样的姿态。

原则就如同教条一样,也是由人制定的。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能死守原则和教条,那样只能把事情办死,我们自己也会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战国时代,赵国大将赵奢临终时,劝诫赵王不要重用他的儿子赵括,因为他虽精通兵法,却只会纸上谈兵。后来,秦军无法突破廉颇的防线,便到处扬言最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结果赵括还是当上了赵国的统兵元帅,最后中了秦国大将白起的妙计,战死疆场。这一战,被秦将白起杀了赵国40万精兵。赵国再也没有还手之力了。赵括之所以失败,就是死守兵书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三国时期的马谡,也爱纸上谈兵。诸葛亮派人去镇守街亭,他主动请缨。因为街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诸葛亮再三叮嘱,必须在要道口驻兵,为了以防万一,除了派王平为副将之外,还派出了三支接应的兵马。可是马谡到了街亭,不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又不听王平的劝告。他不在当道屯兵,却屯兵在路边一座孤零零的小山上,像赵括一样信奉“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后被司马懿打得大败。

不会变通,死守着教条,不根据情况变化改变战略的人,通常会付出惨痛的代价。面对变化层出、意外不断的事物,只有跳出教条和原则的束缚,我们才能够达到一种理想的办事境界。

效能法则

原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办事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处理。不可死守教条,否则很难把事情办好。

方圆误区:目光长远,不要轻易得罪别人

给人办事时,不论是否办成,都不应该得罪别人。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添一堵墙。”作为一个办事人员,应尽可能少树敌,更不可过多地得罪人。

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当朝权臣卢杞前来拜访。此人乃是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丑陋,生就一张铁青脸,脸型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子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时人甚至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的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要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他独自等待。卢相走后,姬妻女侍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情,您从来不让我们躲避。卢中丞来为什么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位卢中丞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一定会忍不住发笑的。那么,他一定会记恨在心,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

此例子中,郭子仪正是看清了卢杞的阴险面目,所以,自己虽然位极将相,也不敢得罪他。当时,杨炎与卢杞同为宰相,但杨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财能手,他提出的“两税法”为缓解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的史学家评论他说:“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可见此人确实是个干练之才,受时人的器重和推崇。此外,杨炎一表人才,而且博学多闻,文辞雄丽,精通时政,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然而,杨炎有宰相之才,而无宰相之度。尤其是在处理与同僚关系问题上,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疾恶如仇。对卢相这样的奸诈小人,他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缺乏政治家应具有的圆通处世韬略。

卢杞与杨炎结怨后,千方百计图谋报复。不久,机会终于来了。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拒不受命。德宗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带兵讨伐。杨炎不同意重用李希烈,认为此人反复无常,极为谏阻德宗,德宗很不高兴。李希烈受命掌握兵权后,正碰上连日阴雨,进军迟缓。德宗是个急性子,就去找卢杞商量。卢杞见机会已到,就趁势说:“李希烈之所以迁延徘徊,只是因为杨炎还被重用。陛下何必爱惜一个杨炎而耽误了大事呢?不如暂时免了杨炎的相位,使李希烈心情舒畅就会尽心竭力于朝廷了。事后再起用他,也没有什么关系。”德宗认为有理,就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丞相职务。就这样,杨炎莫名其妙地丢掉了相位。不久,卢杞又进谗言害死了被贬的杨炎。

可见,与小人结仇的结果是很可怕的。办大事者一定要切记:千万别与小人结仇。

效能法则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毕竟不能独来独往。办自己的事情时,有时会涉及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必须全盘衡量,把握分寸,协调好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在争取我们自己利益的同时,绝不能伤害他人,尤其不可得罪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