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二十几岁要懂得的办事技巧
26005300000040

第40章 无咎立足长远,谨言慎行无失误(2)

1.和初次见面的人交往

因为是初交,彼此不怎么了解,心灵尚未沟通,如果过早地亲密,则很容易让人产生交际动机不纯或交际态度轻薄的看法。

生活中有许多人和别人打交道时总是“见面熟”,使人难以接受,其真诚程度往往大大地打了折扣。相反,如果在初次交往时过于冷淡,又易使人产生目中无人或深不可测、老谋深算的感觉,使人敬而远之。

一般来讲,许多人不愿与过于“老成”的人交往,因为和这类人交往总得带着警惕的心理,以防被对方捉弄。所以,在初次与别人交往时,应通过逐步地接触,视了解的程度和可不可交的情况来确定交往的深度和关系的疏密。那种急于求成、匆匆结友的做法,恐怕有点失之慎重。日常交际实践中,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就盲目走到一起的人常常受骗上当,以致酿成终身之憾。尤其是青年男女,在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性格、爱好、志向的情况下匆匆成婚而酿成悲剧者,大有人在。当然,因过于谨慎、过于冷漠而失去交友的良机,也是让人遗憾的事情。在初次交往时最聪明的做法是让你的交往带上“弹性”,有伸缩自由的余地,这样就既能把握住良机,又能慎重、良好地来进行交往。

2.在特定语境下的交往

人们进行交往总离不开语言。有些特定语境使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可把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而应该灵活多变,可上可下,可宽可窄,伸缩自如,这也需要在言语交际中带上一定的“弹性”。这样,有利于自己掌握交往的主动权。在交往中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别人要你对某事谈谈想法。而一时又没有完全的把握,你不如利用不确定性词汇,“也许,或许、可能、大概”等来表述你的想法。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此表态有滴水不漏之功效。另外,也可以利用一些词语的宽泛性和模糊性使话语带上弹性,比如某男女相爱,别人问男方对女方有何印象时,男方如果不愿真情表白(这种情况多出于保密或性格内向等情况),不妨可以说:“我对你总的印象是深刻的。”这里,印象一词语义宽泛而模糊,“深刻”也没有什么量的明确标准,这样便使自己的态度带上了“弹性”,为日后进一步交往留下了选择的空间。

效能法则

交际如果带上了一定的“弹性”,就可以缓冲彼此的矛盾,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还给自己留下了慎重考虑、再做选择的空间,从而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送礼误区:注意送礼的禁忌

求人办事,送礼要送得双方都高兴不是容易的事,因为送礼有许多禁忌——个人的、传统的、民族的、宗教的、文化的。禁忌的产生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纯粹由受赠对象个人原因所造成的禁忌。

二是因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形成的公共禁忌。有时候一不小心,辛辛苦苦选择的一份礼物,却因为触犯了某些禁忌,而让对方不悦甚至生气,本来想托别人办的事情也就泡汤了。尤其向外国人、外地人赠送礼品时,更是要注意他们的习俗和禁忌。

因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要充分地尊重对方的传统习俗、个人禁忌。例如,别人结婚时,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给******教徒,不能送去有猪的形象作装饰图案的礼品;给意大利人送菊花,给日本人送荷花,给法国人送核桃,都会引起外宾的反感;再者,牛是印度教的圣物,你要送对方牛肉干会让他愤怒不已;在德国送礼,对礼品是否适当、包装是否精美要格外注意;应邀去法国人家用餐时,不能送菊花,菊花只在葬礼上才用;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不能送刀剪,否则认为友情的完结;美国人对礼品主要讲究实用性和奇特性,如果能送一些具有独特风格或民族特色的小礼品,美国人会很欢迎,此外,包装礼品时不要用黑色的纸,因为黑色在美国人眼里是不吉利的颜色;给日本人送礼,不要一次送4样或9样东西,因为“4”字在日文中与“死”谐音,而“9”则与“苦”字谐音,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丝绸和名酒及中药,对一些名牌货也很喜欢,但对狐狸图案的东西则比较反感,因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给英国人送礼时,如果礼品价格很高,就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贿赂,送一些高级巧克力、一两瓶名酒或鲜花,都能得到受礼者的喜欢。

总之,送礼时,一定考虑到对方的习俗禁忌,千万不能触犯到这些习俗禁忌。

1.送礼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民族习俗,使赠品不与对方所在地的风俗习惯相矛盾、相抵触。

2.送礼时,要充分尊重对方的个人禁忌。比如,高血压患者不能吃含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食品。一旦送出触及禁忌的礼品给人,反而会使对方认为你不尊重他。

3.给外宾送礼时,要考虑到不违犯对方所在国家的现行法律等。

效能法则

求人办事,送礼要送得双方都高兴不是容易的事,有很多细节和禁忌需要注意,我们在送礼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送礼对象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情况,了解的越详细,我们犯禁忌的可能性就越小。

沟通误区:不要在别人面前喋喋不休

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懂得倾听既是一种沟通技巧,同时也是一种个人修养的表现。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在别人面前喋喋不休,而忽略了对别人应有的尊重。

一百多年以前,美国著名的罗克岛铁路公司打算建一座大桥,把罗克岛和达文波特两个城市连接起来。当时,轮船是运输小麦、熏肉和其他物资的重要工具。所以,轮船公司把水运权当成上帝赐予他们的特权。一旦铁路桥修建成功,自然也就断了他们的财路。因此轮船公司竭力对修桥提案进行阻挠。于是,美国运输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案子开庭了。

时任轮船公司的辩护律师韦德,是当时美国法律界很有名的铁嘴。法庭辩论的最后一天,听众云集。韦德站在那儿滔滔不绝,足足讲了两个小时。

等到罗克岛铁路公司的律师发言时,听众已经显得非常不耐烦了。这正是韦德的计谋,他想借此击败对手。然而,大令韦德意外的是那位律师只说了一分钟——不可思议的一分钟,这个案子就此闻名。

只见那位律师站起身来平静地说:“首先,我对控方律师的滔滔雄辩表示钦佩。然而,陆地运输远比水上运输重要,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事实。陪审团,你们要裁决的唯一问题是,对于未来发展而言,陆地运输和水上运输哪一个更重要?”片刻之后,陪审团作出裁决,建桥方获胜。那位律师高高瘦瘦,衣衫简陋,他的名字叫做亚伯拉罕·林肯。

韦德之所以用两个小时滔滔不绝,既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口才,也是存心在拖延时间,好让林肯在发言的时候让听众感到厌烦。但是他不仅错估了听众厌烦的剧烈程度,而且也低估了对手林肯的机智反应。这样一来,相比较林肯的言简意赅,韦德的慷慨陈词不但没能加深陪审团的印象,反而愈发显得惹人生厌。

任何人都不喜欢别人喋喋不休地向自己宣传,也不希望对方夸夸其谈,毫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你在发表自己的言论时,其实决定权在对方的手中,因为他是受众,当他肯定了你的言论,你说的话才是有效可行的。所以如果你经常啰唆不已,就要记得提醒自己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

效能法则

喋喋不休是人们在沟通中常有的一个误区。当你管不住嘴巴,没完没了地自说自话时,那么你就要反思,是否应该停止说话,认真倾听。

效率误区:要学会拒绝,去掉办事的包袱

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人,他们十分能干,也很受欢迎,喜欢揽事,不善于拒绝,结果弄得自己的事越来越多,长期下去,疲惫不堪,甚至连自己分内的事情也办不好了。这也是我们办事中常见的一个误区。要走出这个误区,我们就要学会拒绝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有时间和精力办好我们自己的事。

1.拒绝的态度要诚恳。

提出要求的人各形各色,提出的要求各种各样,要根据事情的性质,与对方的关系来确定表达方式。但不论什么情况,诚恳的态度都是首要的。对相交坦率的朋友,可直率表明拒绝的原因;对一般同事,上下级,应认真了解要求的详情,再表示出自己经过认真考虑,还是无法办到,不要给人以敷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