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二十几岁要懂得的办事技巧
26005300000007

第7章 谋划用脑办事,事半功倍(3)

春秋时期的范蠡既是一位有才华的谋士,又是一名家财万贯的大商人。他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随后功成身退,移居别地经商,以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富甲一方。因此,他还被后世奉为中国商人的始祖。

但是后来,他的二儿子因杀人获罪而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计划用金钱保全儿子的性命。他有一位朋友叫庄生,庄生与楚王的关系很好,楚国上下都非常敬重他。于是范蠡决定通过庄生来解救自己的儿子,虽为朋友,范蠡还是让长子带上足够的钱财和一封书信去见庄生。并嘱咐长子把信和钱交给庄生,一切听从庄生安排。

范蠡的长子到达了楚国,发现庄生家徒四壁,院内杂草丛生,一点也不像个达官显贵的样子。虽然他按父亲的嘱托把信和钱交给了庄生,但心中并不认为庄生可以救出弟弟。

庄生收下钱和信,告诉范蠡的长子:“你赶快离开吧,剩下的事情交给我来办,即使你弟弟出来了,也不要问其中的原委。”

但范蠡的长子由于心存疑虑,并未听从庄生的话而马上离开,而是接着又去贿赂其他权贵。

庄生因为得了范蠡的好处,于是就说服楚王大赦天下,楚王听从了庄生的建议。

范蠡的长子听说楚王大赦天下,觉得弟弟一定会被放出来。既然如此,那么自己送给庄生那么多的钱财不就等于白送了吗?于是他又去找庄生把送去的钱要了回来。他为此十分得意,以为既省了钱又办了事,剩下的事情就是回去向父亲请功领赏了。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变得越来越糟。庄生没有了好处,心里自然很不舒服,感觉自己被范蠡的长子耍了。于是又去见楚王说:“听说范蠡的儿子在我国犯罪被囚,现在人们议论说大赦是因为范蠡拿钱财贿赂众位大臣的缘故,这于您的名声不利啊!”

楚王听到这些话,十分气愤。于是就先杀了范蠡的儿子再实行大赦。结果,范蠡的长子因不愿给人好处,而只好带着弟弟的尸骨回家了。

这个故事很好地告诉我们,求人办事,过于吝啬是没有好结局的。范蠡的长子因为吝啬,结果不但事情没有办成,而且还害死了自己的弟弟。求人办事不给人好处,事情就无法办成。

“双赢共胜”带有一定的“中和”思想,在利益的争夺上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性,一方面是失去了一些本不想失的东西,但反过来从另一方面考虑,这种妥协也不失为一种求利的方式,双方讲和以求另一所得,一是可以有效地中止双方的竞争,避免以后在愈演愈烈中遭受损失,二是可以利用这次机会争取到一些合作伙伴拉拢一些竞争对手,减少你的生存危机,特别是在你首先主动让步的情况下,对方可能会认为你值得信赖,会与你成为好搭档。

效能法则

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抛掉“非赢即输”和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求人办事自然会有好结果。

学点博弈,办事才能无往不利

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因为它较成功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所以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说,“博弈论”已经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轮廓线。如果把博弈论推而广之,就不仅限于经济或政治领域,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甚至生命的演化,都可以看做是永不停息的博弈决策过程。

博弈论告诉我们,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你一个人在做决定——社会中,人不可能完全封闭,不可能在一个毫无干扰的真空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的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者,他们的选择与你的选择相互作用。这种互动关系自然会对你的思维和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别人的选择和决策直接影响着你的决策结果,这种相互影响有时甚至是觉察不到的。

为了解释和理解博弈决策的相互影响,我们不妨看一看一个石匠的决策和一个拳击手的决策会有什么区别。

当石匠考虑怎样开凿石头的时候,他的“对象”原则上是被动的和中立的,不会对他表现策略对抗。然而,当一名拳击手打算攻击对方的时候,不但他的每一招进攻都会招致抵抗,而且他还面临对方主动的出击。

在人与人的博弈中,你必须意识到,你的商业对手、未来伴侣乃至你的孩子都是聪明而有主见的人,是关心自己利益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动的和中立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目标常常与你的目标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们当中包含潜在的合作因素。在你做决定的时候,必须将这些冲突考虑在内,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合作因素的作用。

为了自己,也为了与他人更好地合作,你需要学会博弈论的策略思维。就如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所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涉及经济学中的分蛋糕博弈理论,即谈判博弈,让我们来看一下该博弈的基本模型。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桌子上放了一个冰激凌蛋糕,两个孩子A和B在分配方式上讨价还价的时候,蛋糕在不停地融化。我们假设每经历一轮谈判,蛋糕都会朝零的方向缩小同样大小。

这时,讨价还价的第一轮由A提出分蛋糕的方法,B接受条件则谈判成功,若B不接受条件就进入第二轮谈判。第二轮由B提出分蛋糕的方法,A接受则谈判成功,如果不接受蛋糕便完全融化。

对于A来说,刚开始提出的要求非常重要,如果她所提出的条件,B不能接受的话,蛋糕就会融化一半,即使第二轮谈判成功了,也有可能还不如第一轮降低条件来的收益大。因此,经过再三考虑,明智的A在第一阶段的初始要求一定不会超过1/2个蛋糕,而同样明智的B也会同意A的要求。

在经济生活中,不管是小到日常的商品买卖还是大到国际贸易乃至重大政治谈判,都存在着讨价还价的问题。分蛋糕的故事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无论在日常生活、商界还是在国际政坛,有关各方经常需要讨价还价或者评判对总收益如何分配,这个总收益其实就是一块大“蛋糕”。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

非常急切的买方往往要付高一些的价钱购得所需之物;急切的销售人员往往也是以较低的价格卖出自己所销售的商品。正是这样,富有经验的人买东西、逛商场时总是不紧不慢,即使内心非常想买某种物品,也不会在商场店员面前表现出来;而富有经验的店员们总是以“这件衣服卖的很好”的陈词滥调劝诱顾客。其实,这些做法也是有博弈论的根据的。因为在谈判的多阶段博弈是双数阶段时,则第二个开价者具有“后动优势”。

在具体的谈判技巧上,对于任何谈判都要注意,一方面尽量摸清对方的底牌,了解对方的心理,根据对方的想法来制定自己的谈判策略。另一方面,谈判者能够忍耐的一方将获得更多的利益,因为很多急于结束谈判的人会越早让步妥协。

蛋糕博弈理论只是博弈论的一个缩影,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博弈思考的威力和妙处,如果想要提升办事能力,我们就不能不懂博弈。

效能法则

博弈论是一种十分实战的决策思维,对于我们办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为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你一个人在做决定。从博弈论中我们可以悟到谈判、沟通、谋划等种种办事智慧,要提升办事效能,就应当活学活用博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