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日事日清工作法:最佳员工效率手册
26008000000021

第21章 科学工作,日清员工的八个专业工作方式(2)

我们在对待每一项工作时也应该做好‘检伤分类’,只有这样,重要的事情才会被优先得到处理,也就是做到要务优先,而不是按照先来先办的方式去做。知道什么事情最重要的员工,在处理这些优先要务时,很少会有拖延的情形发生。

行动分为五个层次:重要且紧迫、重要但不紧迫、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迫又不重要。重要且紧急? 这是必须或近期内要做好的工作。

紧迫只是意味着必须立即处理,比如电话铃响了,尽管你正忙得焦头烂额,也不得不放下手边工作去接听。紧迫的事通常是显而易见的。它们会给我们造成压力,逼迫我们马上采取行动。但它们往往是令人愉快的、容易完成的、有意思的,却不一定是很重要的。

看似简单,我们只要把重要的事先办了可以了,但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给自己制造一些毫无意义的、细枝末节的小事,然后让这些事情爬上优先要务清单的上层,得到优先处理;有时还会受到别人所制造的杂事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做好分类工作,把那些不是很重要的任务从清单上剔除。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提高效率。

你在平时的工作中,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哪类事情上?如果你长期把大量时间花在重要而且紧迫的事情上,可以想像你每天的忙乱程度,一个又一个问题会像海浪一样向你冲来。你十分被动地一一解决。长此以往,你早晚有一天会被击倒、压跨。所以,日清员工要学会抓大放小。

工作需要章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轻重缓急!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节奏、有条理,避免拖延。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分清什么是最重要的并不是一件易事,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紧迫的事情当作最重要的事情。

慧眼识珠:善于发现问题和机会

弄清了‘问题到底是什么’就等于找准了应该瞄准的‘靶子’。否则,要么是劳而无功,要么是南辕北辙。”

松下集团最开始生产电插头的,但是由于插头的性能不好,产品的销路大受影响,这让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一筹莫展。

一天,他身心俱疲地独自走在路上。临街的窗口里,一对姐弟正在争吵。姐姐正在烫衣服,弟弟想读书,却无法开灯(那时候的插头只有一个,用它烫衣服就不能开灯)。

弟弟吵着说:“姐姐,您不快一点开灯,叫我怎么看书呀?”

姐姐哄着他说:“好了,好了,我就快烫好了。”

“老是说快烫好了,早就过了30分钟了。”

姐姐和弟弟为了用电,一直吵个不停。

松下幸之助想:“只有一支电线,有人烫衣服,就无法开灯看书,反过来说,有人看书,就无法烫衣服,这不是太不方便了吗?何不想出同时可以两用的插头呢?”

他认真研究了这个问题,不久,他就想出了两用插头的构造。

试用品问世之后,很快就卖光了,订货的人越来越多,简直是供不应求。他只好增加工人,并扩建了工厂。松下幸之助的事业从此步入正轨,逐年发展。

松下幸之助的两用插头,解决了用电共享问题,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解决了松下公司的亏损问题。

很多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就看你是否有发现它们的眼睛。一段再普通不过的争吵引起了松下幸之助注意,让他发现只有一个插头的不便之处,继而发明了两用插头。如果没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很多问题就会被大部分人所忽略。所以发现问题也是一种能力,只有先发现问题,下一个步骤才会是如何解决问题。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往往是一些小细节,所以,我们应当培养注重细节的习惯。海尔的管理层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让时针走得准,必须控制好秒针的运行。”我们要发现问题的关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坚持从细节入手。

一天,美国福特公司客服部收到一封客户的抱怨信,上面是这样写的:

“我们家有一个传统的习惯,就是每天在吃完晚餐后,都会以冰淇淋作为饭后甜点。但自从最近我买了一部你们的车子后,在我去买冰淇淋的这段路程上,问题就发生了。每当我买的冰淇淋是香草味时,我从店里出来车子就发动不了。但如果我买的是其他口味,车子发动就顺得很。为什么?”

很快,客服部派出了一位工程师去查看究竟。当工程司去找写心得人时,对方刚好是在用完晚餐,准备去买今天的冰淇淋。于是,工程师一个箭步跨上车,往冰淇淋店开去。结果,买好冰淇淋回到车上后,车子就发不动了。

这位工程师之后又连续来了三个晚上。

第一晚,巧克力冰淇淋,车子没事。

第二晚,草莓冰淇淋,车子没事。

第三晚,香草冰淇淋,车子发不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工程师忙了好多天,依然没有找到问题所在。工程师有点期内,不知道是不是该放弃,转而接受推车的现实。

但职业的使命感使工程师冷静了下来,开始研究所发生的种种详细资料,如时间、车子使用油的种类、车子开出及开回的时间……不就,工程师发现,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时问比其他口味的要少。因为,香草冰淇淋是所有冰淇淋中最畅销的,店家为了让顾客每次都能很快地拿取,将香草口味特别分开陈列在单独的冰柜中,并将冰柜放置在店的前端。

现在,工程师的疑问是,为什么这部车会因为从熄火到重新激活的时间较短时就会无法发动?原因很清楚,绝对不是香草冰淇淋的关系,工程很快想到了答案:应该是“蒸汽锁”。买其他口味的冰淇淋由于花费时间较多,引擎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时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买香草口味时,由于时间较短,引擎太热以至于无法让“蒸汽锁”有足够的时间散热。

在这个事件中,购买香草冰淇淋虽然与发动机熄火并无直接联系,但购买香草冰淇淋确实和汽车故障存在着逻辑关系。问题的症结点在一个小小的“蒸汽锁”上,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这个细节被细心的工程师发现,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问题就在等待发现它的眼睛,找准问题,抓住关键,是每个日事日清高效员工应该具备的能力,就如著名的人力资源培训专家吴甘霖博士曾经说过的:“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正确的界定。弄清了‘问题到底是什么’就等于找准了应该瞄准的‘靶子’。否则,要么是劳而无功,要么是南辕北辙。”

瑕不掩瑜:不要过分的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听起来是一个美丽的口号,但做起来却是一个美丽的陷阱。过于追求完美,要把一件事情做到非常非常好,否则不会对其放手,有时候这种过度追求完美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养殖珍珠的人在他的养殖场里发现了一颗美丽而又巨大的珍珠,待他仔细洗净以后,在显微镜下发现,珍珠的表明有一个细小的斑点。

为了让这颗珍珠成为世界之最,他仔细的打磨着珍珠的表面,试图将细小的斑点磨掉。只不过,当他磨掉珍珠的表面后面,却发现那个小斑点依然存在。

于是他继续磨······但斑点总是隐约可见。最后,当斑点不在了,那颗巨大的珍珠却成了一个小不点,毫不起眼。

其实,微小的瑕疵不会影响到珍珠的美丽,而养殖珍珠的人过分的追求完美,却把大珍珠变成了小珍珠,使其丧失了巨大的价值。

完美永远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商场。在繁忙的工作中,标准,可能比完美重要。追求完美,听起来是一个美丽的口号,但做起来却是一个美丽的陷阱。过于追求完美,要把一件事情做到非常非常好,否则不会对其放手,有时候这种过度追求完美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与其追求完美,不如追求标准,改成日事日清,追求标准的口号。这样做,更符合商业市场原则。

宝洁公司的营销能力早已被营销界所公认。在全世界范围内,宝洁公司培养的品牌经理和通用电气培养的CEO一样,拥有最好的美誉度。但2002年,宝洁在中国市场却打了败仗,推出的第一个本土品牌——润妍洗发水在上市1年半后无所作为,不得不黯然退市。

润妍洗发水的推出,是为了应对奥妮等竞争对手持续不断对其发动的“植物”、“黑头发”等概念进攻。宝洁在1997年调整了产品战略,决定为旗下产品中引入黑发和植物概念品牌——“润妍”。

在新策略的指引下,宝洁按照其一贯流程开始研发新产品。从消费者到竞争对手,从名称到包装,宝洁处处把关,宝洁还进行了长达3年的市场调查和概念测试。在宝洁按部就班研发润妍时,1998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植物一派”、“黑头发,中国货”的开拓者重庆奥妮由于错误的广告策略遭遇巨大失败,市场份额急剧缩水。曾被奥妮牢牢占据的“植物”、“黑头发”概念市场,此时出现了空白。如果宝洁能够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快速推出润妍,肯定会大获成功。但是宝洁仍然不紧不慢,于是这个机会被夏士莲黑芝麻洗发水抓住了,成功填补了奥妮首乌留下的市场空白。等到润妍终于上市时,面对的竞争形势与它在漫长的三年里设想的形势完全不同,润妍刚一上市就要逆水行舟。润妍在上市之后2年内的销售额大约1亿元,广告费用约占10%。2年中,润妍虽获得一些消费者认知,但其最高市场占有率从未超过3%,不过是飘柔市场份额的1/10,这样的业绩在宝洁看来就是失败,所以润妍很快就退出了市场。

过份追求完美但重视流程、作业严谨的宝洁却把3年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市场论证和研究上,这么做,风险就降低了吗?不!由于效率太低,竞争对手在这个细分市场的业绩迅速崛起,润妍的机会反而下降了,最后不得不退出市场。

宝洁润妍的悲剧,在很多在中国市场上厮杀的公司身上,屡屡上演。不注重速度,而只注重完美。电脑操作系统一直有各种毛病,但是,正是因为微软及时推出新产品,快速推出改进型产品,使得微软占领了市场,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利益。

在工作上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是正确的,但若为了追求完美就不断在一件事情上磨时间,那就显得浪费时间而大可不必了。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一个音乐家,一个电影艺术家,那么这种追求完美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大多数人在商业社会做着普通的事情,每一项工作都有其标准,多数时候,工作只需要达到这种需要的标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度追求一件事情的完美。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为什么会“三年不成”呢?有人归结为胆小,有人归结为背景不足。其实关键往往是思考得太多、太复杂!

秀才都思考些什么?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反”开始入手如何筹备,谁出钱谁出力?兵器打造准备了多少,够不够用?先攻哪里,再攻哪里?如果攻不下怎么办?攻不下又分好几种情况,出现每一种不同的情况又怎么办?如果被官兵事先发觉了怎么办?如果家属受到牵连怎么办?粮草辎重的供给怎么办?如果……

第二,“造反”取得小胜后,如何稳固根基?怎样安排家属随军?如何安抚民心?谁负责哪一块,能不能做好?如果官军派大军来围剿,怎么打?打得过怎么样,打不过又怎么样?如果造反一开始就失败了,怎么脱身?被抓住了又怎么应付……

第三,“造反”成功后成果如何分配?推举谁为首领?每个人各担任什么职务?以后加入的人怎么分配成果?推行什么样的政策?怎么处置抓获的达官贵族?在什么地方定都,可供选择的几个大城市又各有哪些利弊?首领去世后推举谁为下一位领袖、谁来辅佐……

脑海里有太多的“如果”、“怎么办”,八字还没一撇,连后面的所有计划恨不得都事先想好了,到时候按部就班地去做。这种追求完美的做法,往往会影响到我们做事的效率和计划的执行。工作中我们应当追求“完成主义”而非“完美主义”,一个周详的计划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过于追求完美决策而忽略了行动。

大智若愚:比别人多做一点

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做得更多更好,成功的人永远比一般人做得更好更彻底。真正的成功是一个过程,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每天的生活上的过程

小张是社科院汪院士的信件分发、折阅勤务工。每天吃完晚饭,小张总是会回到汪院士的办公室,干一些既不是她分内的,也没有任何报酬的工作。

小张的文笔非常好,而且还写得一手的好字,经常帮助汪院士回复一些信函。工作时间长了,她便摸透了汪院士的风格,在回函的时候,能够跟汪院士写的几乎一模一样,有的甚至略胜一筹,这令汪院士很是高兴。汪院士早就留意到了这个下班后还在工作的姑娘,很欣赏她的办事能力和人品。

过了一段时间,汪院士的前任秘书由于个人原因辞职,秘书的职位就出现了空缺,汪院士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这位德才兼备的小张。

就这样,小张成为了汪院士的秘书,上任后,她仍然工作努力、勤奋刻苦、办事效率很高,总是会比别人多做一点,汪院士和其他同事都很欣赏她,由于她工作上的突出表现,她的薪水也比以前高了两倍。

工作是需要积极主动的,比别人多做一点,是对自己的要求,不要计较当下的没有任何报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总有一双眼睛会发现你,即使没有,这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锻炼,一旦有机会,你也能轻而易举的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