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让我们挑着两个箩筐来到人间,前面的箩筐装的是别人的过失,后面的萝筐装的是自己的过失。因此,我们都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别人的过失,而无法看到那些挑在身后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过失。挑别人的过失多了,狭隘也就产生了。
狭隘常常表现为不能容忍不利于自己的议论和批评,更不能受到丝毫的委屈和无意的伤害,否则就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狭隘也常常表现为吝啬小气,吃不得亏,否则心理就不平衡,就会想方设法弥补“受损”的利益。
狭隘通常在牵涉到自尊心和利益得失的人际交往中明显地表现出来:或者是受到了轻视和蔑视,或者是受到了奚落和捉弄,或者是受到了指责和批评,或者是受到了误解和委屈,或者是受到了讥讽和嘲笑,或者是在利益上受到了损失、吃了亏,或者是在名誉上受到了打击、下不了台……无论这些情景的发生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甚至是善意的,也无论是必然的、可以理解的、合理的,还是偶然的、纯属开玩笑的,狭隘者狭隘的心胸、狭小的气量都会随时随地显露出来,使人感到难以与其相处。但是当这些情景不出现的时候,则如常人,尽管有时也会给人一种离群索居、自我封闭的感觉,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际交往仍显得自如、活跃、积极,以至于如不深交,还难以发现其狭隘人格的缺陷。
心理视点
怎样才能克服气量小的狭隘毛病呢?
1.拓广心胸
陶铸同志曾经写过这样两句诗:“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要想改掉自己心胸狭隘的毛病,首先要加强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破私立公,遇到有关个人得失、荣辱之事时,经常想到国家、集体和他人,经常想到自己的目标和事业,就会感到犯不着计较闲言碎语,也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了。
2.缩小“自我”
在生活中不要期望过高,可以来点阿Q精神降低你的期望。如果你坚持抱着一成不变的期望,不愿做任何改变,以缩减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那么你就会很快被激怒,让事情变得更糟。莫菲定律指出:“只要事情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这说明了降低期望、明智看待事情的想法,它也说明了该如何调整期望才不会留下失望和挫折感。
3.走向自然
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在庭院花卉、草坪旁休息,在绿树成萌的大道上散步,在风景秀丽的幽静的公园里游玩,往往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忘却烦恼,消除疲劳。当你情绪低落时,不要一个人闷在屋子里,要走到大自然中去,到绿色的世界中去,到自然中欣赏美好的风光来摆脱苦恼是一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将冲洗掉心中的苦闷,惆怅的情绪将溶化在大自然的壮丽之中。
卧床不起缘于高中同学聚会——珍惜所有,弃绝攀比
经典案例
某机关的公务员小季,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同学的聚会电话,十多年未见,聚会后,小季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小季重返机关上班,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虽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不也够花了吗?”他的同事安慰说。
“够花?我的薪水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车。”小季心疼得跳了起来。
“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看得很开。小季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心理课堂
攀比是人性最普遍的一面。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于是人们在差别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攀比的心理,而盲目攀比却让人们习惯性地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别人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大致相等,那么彼此就会有公平感;如果某一方的所得大于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就会产生心理失衡。某些政府官员看到与自己同等级别的其他官员用车比自己高级、住房比自己宽敞,自己甚至还不如某些级别和职务低的人,心里就会感到很不平衡,于是换车建房也就不足为奇。其原因主要是心理上的诱因导致的。
攀比心理与不满足心理犹如一胞姐妹,相伴而生。攀比是不满足的前提和诱因,在没有原则、没有节制地比安逸、比富有、比阔气中,致使心理失衡,越发不满足。有的人则为自己能在这些错误的攀比中出人头地、占据上风而无限度地追求个人名利,进而驱使自己不断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攀比是一把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益处,伤害的只是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心理视点
攀比使得一部分人的心理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之中,使他们牢骚满腹,不思进取,工作中得过且过,和尚撞钟,心思不专。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走上了危险的钢丝绳。因此,我们必须要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走出攀比心理的误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会比较
攀比心理缘于比较方式的不当,缘于比较“参照系”的选择失误。腐败的地方官员和教师,他们所选择的比较“参照系”自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有钱人,自认为能力、才华不比他们差,而收入却比他们少,这是多么不公平啊!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劳动者,我们的心里又何尝有这样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愤愤不平呢?面对着众多普通人,我们的心灵必然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还有什么不平衡可言呢?
2.心底无私
攀比心理导致人生创伤,而心底无私则是治愈攀比心理的良药。在当今社会种种诱惑特别是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一些人忘记了做人的起码标准和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守则,在追求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向腐败、堕落的目标迈进。他们身上缺少的是一种圣洁的信念、奋斗的理想,缺少的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的持续刻苦的改造,不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能够达到一种高尚人格。
3.学会倾诉
当你感到失落、焦躁不安、愤愤不平时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倾诉。当心里苦闷时如果把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滋生。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倾诉作为一种健康防卫,既无副作用,效果也较好。如果倾诉对象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将会给失衡者的心理适当抚慰,鼓起奋进的勇气,会在一番倾谈之后轻松快乐许多。
4.重新确立目标
攀比干扰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打乱了自己原有的目标。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这就是目标法。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力,去努力进行达到目标的行动。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已经开始了下一步争取新的成功的历程。目标法既可以抑制和阻止人们不符合目标的心理和行动,又可以激发和推动我们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从而鼓起我们迎头赶上的勇气。
妻子的疑心使婚姻岌岌可危——去掉猜疑,真诚待人
经典案例
赵某是一家公司的业务经理,年轻而英俊潇洒,搞公关很有办法,办事能力强,公司经常派他出差在外。他的妻子,生怕帅气的老公在外被别的女人勾引了去。于是,妻子对他采取了以下积极的防范“措施”:一方面,每当赵某要出差时,出差前总是主动示爱,其意一是表达真切的爱意,用情束缚赵某;二却是想在出门前把赵某“喂饱”,以防他万一心血来潮容易出轨。另一方面,每当赵某出差返来时,更是热情伺候,常常迫不及待地与赵某及时情意绵绵一番,其意一是小别胜新婚,“性趣”使然;二是可以“查验”丈夫在外是否有负于她,尽管这办法并不科学而只是自己的一种感觉。如果赵某归来表现不好,她的心里就直犯嘀咕:丈夫在外是不是有了外遇?一次,因误了车次,赵某归来已是半夜时分,连日的旅途奔波实在太累了,简单洗漱后就想休息。可妻子还要履行她的做爱检查程序,赵某不想打击妻子的兴趣,便强打精神勉强做爱,显然精力不济,导致最终失败。赵妻不悦,长期隐匿在心头的猜疑顿时变成妒意,喷薄而发。见妻子一点也不体贴人,竟怀疑自己有外遇,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地在外奔波还不是为了这个家,赵某顿时也火冒三丈。片刻间,二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大吵一番。
事后,二人陷入了冷战,长时间冷眼相对,家庭的温馨荡然无存。赵某的差还是要出的,只是一切都变了,婚姻大厦眼看岌岌可危。
心理课堂
猜疑是在没有确切根据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地作出他人不利于自己的判断。当人希望了解事实真相而又无恰当的依据时,往往会猜测、怀疑,有时还会在猜测、怀疑的基础上产生对他人的偏见。在同事、朋友的交往中,在恋人、夫妻的关系中,猜疑心理十分常见。猜疑使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分道扬镳,使朋友隔阂,使夫妻反目,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误区。猜疑的人也因其猜疑影响人际交往,影响生活幸福。
现实中有些人疑心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视点
那么,如何克服猜疑,摆脱这一人生败局呢?对此心理学家指出,克服猜疑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信任别人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你选择他作为你的朋友、同事或恋人,就应该充分信任对方,相信他是胸怀坦荡的,相信他不会做不利于你的事。当然,信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自己真诚待人、获取他人信任的同时也形成他人对你的信任。
2.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
当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的时候,控制住自己的“胡思乱想”,要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怀疑的对象,想办法加上一些“干扰素”,如“也许是我弄错了”,“也许他(她)不是那种人”,“也许情况不像我想像的那么糟”,等等。条件允许时,可做一点调查,以澄清事实真相,也可以请自己信得过、人品又很正派的朋友帮助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清除自己的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假想和推测。
3.要学会全面、辩证地处世待人
要根据事实,实事求是地去看待人、处理事,而不要轻信流言,单凭主观想象看待问题。
4.要及时释疑解惑
疑心的产生,必然有一些诱因,或者是对方的过失,或者是彼此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要开诚布公地、及时地把问题摆到桌面上,用善意的、讨论的方式交换意见,澄清事实,消除疑惑。
5.加强交往,增进了解
猜疑往往是彼此不了解、掌握有关信息过少的结果。猜疑产生后,常常又加剧了彼此的隔阂。明了此理,就应主动地增加接触,在交往过程中客观地观察、了解和把握怀疑对象的有关情况,最好能与对方进行开诚布公的交谈。结果就会发现,自己产生猜疑之心可能是由于错误信息的传入,可能是由于一句不经心的玩笑引起的误会,也可能是一些庸人、小人搬弄是非所致。
她为什么将硫酸泼向了自己的同学——化解嫉妒,还心灵平静
经典案例
对某市高中三年级409寝室的女生而言,2003年1月21日那个凌晨,无疑是一场噩梦。
凌晨2时许,正在香甜的梦中熟睡的8名女生,突然被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惊醒。惨叫声是从门边下铺的张静那里发出的。张静不住地喊痛,漂亮的脸部变成一片黑色,而且正在发泡,越来越恐怖。大家惊呆了:有人故意用硫酸毁容!
医院里,大家痛心地看到,张静那张被硫酸烧灼的面孔令人惨不忍睹。和张静同床的晶晶,左手也被硫酸烧伤,幸运的是,她的伤只是轻微伤。
此案发生后,女生宿舍一片惶恐,因为遭硫酸袭击的床位,其实是晶晶的床位。校方赶紧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分局成立专案组进驻3581高级中学。3天后,一个女生提供了一条线索。
办案人员立即讯问与晶晶同班的女生马娟。马娟坦白说:2003年1月20日中午,她花了8元钱,购买了一大瓶硫酸拿回学校。她要找机会将硫酸泼到晶晶的脸上,让晶晶尝一尝她的厉害。
当晚,马娟早早睡下。凌晨2时许,她端起装有硫酸的白瓷杯,径直走到409室。409室的门凑巧没锁,她轻轻一推,门开了。当马娟走到晶晶的面前时,该寝室里一位女生正好说起梦话。马娟吓了一跳,以为有人看见她了。知道晶晶和张静同睡一床的她心慌意乱,将硫酸往床上一个人的脸上一泼,转身就逃。身后,传来张静痛苦的惨叫,她一听,就知道泼错人了。
马娟说:“因为晶晶比较聪明,比我学习好,1月20日又要考试了,我的压力比较大,决定想办法耽误一下晶晶的学习时间,以免和她的学习成绩相差太远。考虑再三,我选定了泼硫酸这个办法。”
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马娟因嫉妒他人,采用泼硫酸的手段,致一人重伤且造成严重残疾,一人轻微伤。犯罪手段极其残忍,后果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2003年10月14日,泼硫酸的马娟被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心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