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我国用牙刷刷牙的习惯已逐渐养成,并开始普及。“早晚刷牙”的口号也是在那时提出的。文人郭钰当时写有一首咏牙刷的诗:“南州牙刷寄来日,去垢涤烦一金值。”到了明朝,我国牙刷日益多样化,刷牙习惯更加普及了。这时欧洲才有人发明牙刷,要比我国晚七百多年。
知识小链接:牙刷的多样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今世界上的牙刷更加科学化、多样化,刷牙方式也各有不同。除制作材料的变化外,其形状、构造各不相同,功能各有所长。例如,不同形状的有:牙签式牙刷、双头牙刷(可同时在牙齿内外两面刷)、指套牙刷(省掉牙刷柄)、可调节牙刷、折叠牙刷、套管牙刷(即旅行牙刷)等;不同功能的有:液压牙刷、电动牙刷、半导体牙刷、电离子牙刷、音乐牙刷、抗菌牙刷、含牙膏牙刷、不用牙膏的牙刷等。
肥皂的由来
肥皂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埃及,一位厨师在为国王办宴席时,不慎失手将一盆油翻泼到炭灰里,慌忙中,他赶紧用手将混有油脂的炭灰捧出去扔掉,而当他回来洗手时,却意外发现手洗得比往日要干净得多。这时,他就好奇地又抓了一些扔掉的炭灰,让其他厨师来洗手,发现确实干净很多,众人惊叹不已。后来此事传到了国王那里,就吩咐照样仿制。于是,人类最早的“肥皂”就在这次偶然失手的启发下诞生了。
公元70年,罗马学者普林尼第一个用羊油和草木灰制成块状的肥皂,后来,这一制造肥皂的方法在欧洲各地传开。到19世纪后半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还专门下令,在希里斯吐勒建造一座用煮化的羊脂混以面碱和垩土来制造肥皂的工厂。
直到1791年,法国化学家卢布兰采用电解法从食盐中获得氢氧化钠后,才真正制造出以油脂和氢氧化钠为原料的肥皂,沿用至今。
知识小链接:药皂的作用
药皂是指那些含有某些抗菌化合物的肥皂,如具有杀菌作用的六氯酚、三氯羟基二苯醚等。
因此,市售的药皂有很好的清洁作用,用它洗手、洗澡可去除皮肤上大部分细菌、病毒以及残留在皮肤表面上的抗菌化合物,有些还可抑制皮肤表面的细菌生长繁殖,起到卫生保洁的效果。但药皂中加入这些抗菌的化合物则要在高得多的浓度下才能发挥杀菌作用。因此,药皂不能作为消毒剂使用。
香水的由来
香水的英文Perfume源自拉丁文中的Parfumare,即经过烟熏之喻义。
在古埃及、印度及中国的古老文献中都对香水的由来有所记载。公元前2000年,西亚的亚述人最先掌握了用草药制造香脂的原始技术;在古埃及和中国,人们也早已学会用芳香扑鼻的香料来实现对美的追求。古罗马人喜欢各个地方都涂上有香味的液体,古希腊妇女在宗教仪式上也要洒泼香水。13世纪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一瓶添加乙醇的“匈牙利之水”正式成为香水。
15世纪以后,意大利人对香水十分钟爱,并使用了浓烈的动物脂香味,这种用法很快流行到英、法等国。到了1709年,意大利的约翰·玛利亚·法丽纳在德国科隆用紫苏花油、摩香草、迷迭香、豆蔻、薰衣草、酒精和柠檬汁配制成了一种奇香无比的液体,即著名的“科隆水”。而后,追求时尚的法国人对香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法王路易十四嗜香水成癖,他甚至号召妇女们每天用不同的香水。香水成为上流名媛不可或缺的时尚用品。
19世纪下半叶起,人们以挥发性溶剂取代了早期的蒸馏法,尤其是人工合成香料在法国的诞生,打破了天然香型的局限性,由此加速了香水工业的发展。
知识小链接:历史上顶级的香水之Chanel——No5
1921年夏奈尔女士想要一种“有女人味”的女人香水。香水调配师恩斯特·博给她提供了几种选择,结果夏奈尔女士选择了第五种,因此这款香水被命名为Chanel——No5。事实上,这种香水的独特之处是由于乙醛和高剂量化合物的首次运用。时至今日,No5在国际市场中一直独领风骚,深受女性们的青睐。
筷子的由来
中国人就餐时习惯用筷子夹取食物,如同西方人用餐时惯用刀叉一样,因此,筷子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之一。据说,在距今天约两三千年的周、秦时代,人们吃饭时是用手抓送食物入口的。到了汉朝,人们才开始使用筷子。当时,人们称筷子为“箸”,因“箸”与“住”同音,“住”有停住的意思,而民间忌讳“住”字,因此,反其意而称“箸”为“快”。又考虑到箸多用竹制成,人们便在“快”字上加一个“竹”字头,于是“筷”字便诞生了。
知识小链接:筷子的趣闻
关于筷子,我国民间有许多趣闻。北方一些农村有这样的风俗:新婚之夜,闹洞房的人要往洞房里扔筷子图个吉利,意为“快生贵子”,湖南一些地区用的筷子,最长的达两米左右,坐在桌子这一端的人足可以把自己面前的菜夹起送到桌子另一端的碗里。
西餐具的由来
西餐中惯用刀、叉、匙,这是西方国家的传统餐具,但它们的历史并不长,只有三百年左右。
可以说,刀子是所有餐具的始祖。因为刀子是原始人的燧石武器,在远古时代,这种石器的“袖珍版”,是用制作石矛和石斧剩下的石头碎片制成的,大约在2500年前,人类就学会了制造铁刀。据考证,发现于1886年的奥地利附近的哈利塔特村中的一座古墓,提供了有关人类2000年前的信息:古埃及人使用刀子,并将刀制成弯形,刀刃向外。按照古罗马人的观念,会使用刀子进餐说明富修养、懂文雅,中世纪时,到别人家做客要自带刀子,从15世纪开始才演变为主人为客人准备刀子、叉和匙子。
世界上第一把叉子是由梢部分叉的树枝来担当的,那时使用叉子是为了将肉从锅里叉出来放到客人盘中去。
匙子与石刀一样也诞生于新石器时代。金属的匙子出现要晚得多,最初它仅仅是作为一种纯粹按照隆重仪式而存在的。13世纪后,锡制匙子逐渐变成了“进餐工具”。
1650年,匙子正式登上餐桌,那时是因仿效法国餐桌上的文明而流行起来的。
知识小链接:餐具的使用
在不同国家,餐具的使用也不一样。欧洲人进餐时是用“左叉右刀”;美国人进餐时先用刀和叉切开食物,而后只用右手执叉进餐。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西方吃色拉只准用叉子吃,以右手拿叉,叉尖朝上。通常来讲,都会有一把专门用来吃色拉的叉子。除此之外,取食面包时应该用手去拿,而不是用叉去叉。拿好面包后,放在旁边的小碟中或大盘子的边沿上。往面包上涂抹黄油时,应从面包上掰下一块,然后用餐刀将黄油涂在面包上再吃,而不是将整块面包全部抹满黄油。
木屐的由来
木屐,古作“屐”,俗称大头鞋,是古人穿用的一种木底鞋的通称,大受我国古代人的欢迎。木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据记载,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不至,便企图使用“火攻法”将他逼出。不料,介子推却抱住一棵大树并被烧死。晋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屐,每天穿着并不时叹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后被市井人所模仿,并相沿成习。《后汉书·五行志》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后来木屐逐渐流传到南方。
从浙江省宁波市磁城湖遗址出土的两件木屐可以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先民,就已经发明了木屐。这两件木屐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可谓世界上最早的木屐了。
知识小链接:木屐趣闻
木屐,很早便传入黄河流域,相传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到达蔡国时,蔡国君因怕楚国礼聘孔子,对己不利,便有意软禁孔子。一天,三更半夜,孔子穿的一双大木屐突然不见了,不知过了多久,这双著名的孔子木屐居然又出现了,至西晋时被作为国宝,珍藏于皇宫武库中。
火柴的由来
1805年,俄国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类似化学火柴的玻璃头发火棒,用一对钳子在它的棒头上一夹就会使它燃烧起来,但如果身边没有钳子就无法取火。这种发火棒每根售价一个卢布。
1833年,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在瑞典卑尔加城建成,人们开始使用小巧方便的摩擦火柴。不过,它还不够安全,因为火柴头的主要原料是毒性剧烈的黄磷,且燃点很低,只要轻微一碰、一擦就会起火,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火灾,它是奥地利人泼来歇耳发明的。
1855年,瑞典人伦德斯脱路姆用赤磷代替了黄磷,发明了安全火柴。
知识小链接:打火机的由来
为了克服火柴易断易受潮的缺点,人们设计制造了一种更新的取火工具——打火机。1823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打火机。原理是利用锌和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喷到铂棉上自动起火。由于这种打火机缺点很多,未能得到推广使用。后来我们使用的打火机,是利用打火石与转轮的摩擦而产生火花,点燃汽油灯芯而着火的,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很受消费者的青睐。
现代的电子打火机,以石油液化气取代汽油作为燃料,用电子陶瓷取代火石作为引燃物,用起来方便快捷。
保温瓶的由来
保温瓶也称热水瓶,是英格兰科学家杜瓦最先发明的。
1900年,杜瓦第一次在-240°C的低温下,使压缩氢气变成液体——液态氢。这种液态氢自然是需要一个容器,但一般的玻璃,热水注进去,一会儿就冷了;冰块装进去,一会儿就化了。因此,要保存这些极冷的液态氢必须要有一个能长时间保温的容器不可。但是那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现在这样的保温瓶,他只好让一套制冷设备不断地运转着。为了保存这些液态氢,不得不花费很大的精力,真是既不经济又不方便。
于是,杜瓦就开始研制一种能保持温度的瓶子来储存液态氢。
因为周围环境的温度比热水温度低,却又比冰块的温度高,热水和冰块会与外界空气产生对流,直到瓶里的温度与外界相同为止,所以普通的玻璃瓶无法保温。如果用一个塞子把瓶口堵住,虽然堵住了空气对流的通道,但瓶子本身又有传热的性质,热传导又导致温度的变化、热量的流失。为此,杜瓦就采用真空的办法,即做成双层瓶子,把隔层中的空气抽掉,切断传导。可是还有一种影响保温的因素,即热的辐射。为了解决双层瓶子的保温作用,杜瓦在真空的隔层里又涂了一层银或反射涂料,把热辐射挡回去,传热的三条通道即对流、传导、辐射都被截住了,瓶内胆能较长时间保持温度。此后杜瓦就用他制造的这种瓶子来储存液态氢。
然而,发现保温瓶更多使用价值的是德国玻璃制造工人赖因霍尔德·伯格。他在1903年获得了保温瓶的专利,并且制定了把它投入市场的计划。
伯格甚至举办了一次给他的保温瓶起个好名字的比赛。他挑选的获胜名字是“瑟莫斯”(即热水瓶),在希腊语中即“热”的意思。
伯格的产品非常成功,很快他就将保温瓶运往世界各地。
知识小链接:保温瓶的保温原理
保温瓶中间为双层玻璃瓶胆,两层之间抽成真空状态,并镀银或铝,真空状态可以避免热对流,玻璃本身是热的不良导体,镀银的玻璃则可以将容器内部向外辐射的热能反射回去。反过来,如果瓶内储存冷液体,这种瓶又可以防止外面的热能辐射到瓶内。
电炉的由来
1900年前后,美国电器业开始崭露头角。一位名叫休斯的人认识到家庭电器乃是生活必需品,决定要在电器业有所作为。
一个星期天,休斯应邀到新婚的朋友家吃饭,他发觉菜里有一股很浓的煤油味,原来朋友的妻子使用的是煤油炉,虽然省事,但菜里也熏染了煤油味。休斯的灵感来了:“做饭是家庭主妇的最基本工作,如果我能发明用电的炉子,不就可以又省事又能避免煤油炉的缺点吗?”
休斯快速回到家中,立即投入研究,反复试验。虽屡屡失败,但他并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赢得了最后的成功。1904年,休斯的电炉横空出世。
知识小链接:电磁炉的原理
电磁炉又被称为电磁灶,第一台家用电磁炉1957年诞生于德国。1972年,美国开始生产电磁炉,20世纪80年代初电磁炉在欧美及日本一度畅销。电磁炉的原理是磁场感应涡流加热,即利用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当磁场内磁力线通过铁质锅的底部时,磁力线被切割,从而产生无数小涡流,使铁质锅自身的铁分子高速旋转并产生碰撞摩擦生热而直接加热锅内的食物。
高压锅的由来
300多年以前,法国青年医生帕平因故被迫逃往国外。他沿着阿尔卑斯山艰难跋涉,打算去瑞士避难。帕平一路上风餐露宿,以土豆果腹,用山泉水解渴。
有一天,帕平走到一座山峰附近,他觉得饿了,于是埋锅造饭,又煮起土豆来。水滚开了几次,土豆依然不熟。为了填饱肚子,他只得将没熟的土豆硬吃下去。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几年后,帕平的生活有了转机,他来到英国一家科研单位工作。阿尔卑斯山上的往事,他仍记忆犹新。他找来了许多参考书,查算了山的高度。一连串的问题在帕平脑子里翻腾:物理学上的什么定律能够解释这个现象?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什么关系?随后,他又设想:如果用人工的办法让气压加大,水的沸点就会高于100℃,煮东西所花的时间或许会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