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
26012600000111

第111章 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学问(6)

此外,由于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同其他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所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是指政府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按某种形式搭配组合起来,以调节总需求,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譬如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1999年开始,欧元演绎了一段成功的故事。在物价稳定、刺激贸易和投资、金融市场整合以及欧元国际化等预期方面,欧元漂亮地完成了它的使命,甚至是超额完成任务。

“在呼吁所有国家都需要转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我们领导了世界。” 但在英国首相布朗在唐宁街举行的月度新闻发布会上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不久后就会发生这样的事——2008年12月中旬,在伦敦的找换店中,英镑兑欧元的汇率牌价已低至1.0532欧元,扣除手续费及佣金后,实际汇率低至0.918欧元。

“我留给儿子的只有我的名字!”这是拿破仑的名言,他留给后世的却是“欧罗巴合众国”的构想。这一梦想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彻底破灭。而二战后,曾经试图以武力一统欧洲的德国和法国,开始探索通过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的途径。从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欧洲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前进。欧元的推出,才真正实现了这一个伟大的梦想。

在向梦想前行的道路上,伴随的是欧盟国家之间在财政政策上的共同努力。

欧盟早在推出欧元之前,于1991 年12 月通过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又称《马约》),要求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政府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 的3%,政府债务余额不能超过GDP 的60%。2003 年时任德国财政部副部长的麦考·威瑟到中国访问时曾表示:“这两个数字不是变魔术变出来的,也不能说有什么科学的演算方法,这两个数字是长期讨论的结果。”经过与有关国家的讨论和磋商,欧盟最后才决定采用3%和60%这两个财政趋同标准。

为什么欧盟国家要采用一定的财政政策以支持欧元?因为财政政策可以调节货币总需求。金融学中关于财政政策的明确含义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为什么不愿摘去“贫困县”的帽子——财政补贴

2009年2月5日,财政部公布了由该部和科技部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办法决定,在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南昌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以财政政策鼓励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对推广使用单位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

其中,中央财政重点对购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地方财政重点对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及维护保养给予补助。

为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各试点省(市)财政部门要抓紧制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实施方案报财政部、科技部。同时,试点城市要跟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情况,定期将实际节能效果、财政补助资金安排使用情况以及试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函告财政部、科技部。

办法还规定,示范推广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必须符合混合动力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与同类传统车型相比节油率须达到5%以上,混合动力客车节油率须达到10%以上;生产企业对动力蓄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必须提供不低于3年或15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的质保期限等要求。

2009年,国家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消费,对汽车、彩电、摩托车等多个产品实行了财政补贴政策。

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正因为财政补贴的这种特性,比如“国家级贫困县”就能每年分配到一些财政补贴,即使已经不再“贫困”,依然不愿摘取“贫困县”的帽子,原因就在于此。

财政补贴纵欲相对价格的变动联系在一起,它具有改变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财政补贴定义为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由财政安排专项基金向国有企业或劳动者个人提供的一种资助。中国现行的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等。补贴的对象是国有企业和居民等。补贴的范围涉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外贸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及居民生活各方面。

从补贴的主体划分,财政补贴分为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中央财政负责对中央所属国有企业由于政策原因发生的亏损予以补贴,同时对一部分主要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销售价格低于购价或成本价的部分予以补贴。地方财政补贴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地方财政负责对地方所属的国有企业由于政策原因而发生的亏损予以补贴,也对一部分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低于购价的部分予以补贴。

财政补贴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保障劳动者的福利而采取的一项财政措施。它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财政补贴是国家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杠杆。运用财政补贴特别是价格补贴,能够保持市场销售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有利于合理分配国民收入;有利于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另一方面,补贴范围过广,项目过多也会扭曲比价关系,削弱价格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妨碍正确核算成本和效益,掩盖企业的经营性亏损,不利于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如果补贴数额过大,超越国家财力所能,就会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影响经济建设规模,阻滞经济发展速度。

2009年第四季度,共有46家上市公司公告了收到各种形式的政府财政补贴情况,所涉及款项总额为16.73亿元,无论公告家数还是款项总额,均远高于2008年同期。2008年同期,公告收到政府各类财政补贴的上市公司仅为25家,金额共计2.92亿元。

不少上市公司的高新技术项目都收到了财政补贴,彰显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项目开发的支持力度。其中多家公司补贴额超千万:长征电气获技改补贴金1000万元;中科英华的“年产1万吨高档电解铜箔项目”建设获3000万元专项资金了;巨轮股份获得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补贴2100万元;拓日新能更是获得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补贴共计4562万元。

2009年末政府财政补贴大增与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有直接关系。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对上市公司业绩冲击严重。不少公司很可能面临连续两年亏损的状况。政府部门在2009年末对一些公司给予财政补贴,可以起到减少损失、提高利润的目的。

发行国债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国债政策

财政部发布公告,决定于12月21日发行2009年记账式贴现(二十六期)国债,实际发行面值150亿元,期限182天,经招标确定的发行价格为99.355元,折合年收益率为1.32%。本期国债将成为2009年的最后一期国债。

根据财政部公告,本期国债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面向社会各类投资者发行。2009年12月21日开始发行并计息,12月23日发行结束。12月25日起在各交易场所上市交易,交易方式为现券买卖和回购。本期国债上市后,可以在各交易场所间相互转托管。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债发行规模为2008年的两倍左右,即在1.4万亿和1.6万亿元之间。“弹性空间”是2000亿的代发地方政府债券。2008年,实际发行国债为8558亿元。

今年发行的记账式国债共25只,其中1年期和3年期国债各4期;5年期国债5期;7年期和10年期国债各6期。从期限来看,中长期国债数量明显高于短期国债数量;发行时间相对集中,主要在二三季度,其中5-7月是一个高潮,每月均有3期发行。本期国债发行之后,2009年全年国债发行完毕。

众所周知,国债最初属于政府筹集财政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手段。其实,国债不仅仅是一种政府的筹资手段那么简单,它亦是一国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因此政府发行国债目的有如下三个:1.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2.直接调节经济。3.两者兼而有之。

政府发行国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向中央银行发行,还有一种是向社会公众发行。虽然都为国家财政集资的手段,由于发行方式不同,其产生的经济效应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是向中央银行发债,银行会直接增加货币的供给量,政府通过对新增加货币的运用,最终必然导致整个市场上货币量的增加。因此,政府通过向央行发债具有货币创造效应。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这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从另一种角度讲,这其实是国家对居民的强制储蓄或者说国家凭借其权利对居民所征收的铸币税。而第二种方式则不同,由于国债发行对象是社会公众,在财政资金增加的同时,使得企业或民众手中货币量减少,即财富从居民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只是产生一种财富的转移效应,并没有直接增加市场上的货币量。因此从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上讲,第二种方式更趋于中性。

国债的作用显然可以从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上找到答案。具体可以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角度来看,首先把它看做是货币政策,它主要是用来调节货币市场上的供需均衡。当货币市场上货币供大于求时卖出国债或新发行国债,反之则买入国债,从而实现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从财政政策的角度讲,发行国债使得资金使用权从市场微观主体转移到政府。从而政府可以将这部分资金有效的用在刀刃上,如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因经济结构性失衡而被扭曲的一些产业上、突发性事件、社会公共事业等等。从而降低市场行为的盲目性。我们不难看出,前者是出于政府直接调节经济的目的;后者则是出于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

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并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需求萎缩,而国内依旧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下,尽快启动内需成了时下燃眉之急。话虽说如此,然而在启动内需的路径选择上却是大有文章可做。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做法是由政府集资,然后由政府支配这部分资金。我国也仿效了这种做法。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跟欧美等西方国家在这次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是不一样的,危机的传导跟作用机制也都是有差别的。所以政府对资金的运用也应有所不同。欧美等西方国家主要是将资金用于信用注资,以尽大幅度的减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传导。

国家的钱究竟分配给谁——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胡****总书记在2004年的《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提到,“要着力做好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他曾多次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想法,也切实关心群众特别是中下层低收入者的生活状况。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

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环节。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