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诡计大全集
26013500000045

第45章 第四编 欲望还是贪婪:效用中的经济学诡计(4)

某知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位教授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假定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你有两种支付员工报酬的方式,一种方式是给员工支付定额的高薪,另一种方式是给员工相对低一些的工资,但是时不时给他们一些奖励。客观来讲,第一种方式花的钱更多,但是,你的员工在第二种方式中会更高兴,而且公司花的钱还较少!

当然,如果之前你的公司已经采取类似第一种的支付定额高薪的方式,那么现在要转换成第二种支付方式已晚,因为降低工资总是让员工很不开心的。

我们无法讳言这样的现实: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人人都希望自己的钱包变得更鼓甚至有朝一日成为富翁。但我们同样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可能期望人人都成为富豪,富裕阶层与弱势群体之间的贫富鸿沟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提高幸福水平最有效的手段。但奚恺元教授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举个例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GDP翻了几番,但是许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却没有什么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归根结底,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因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起最大效用的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

这一点已经被很多真实的例子证明。

有一位私营企业家,他的公司年产值约两亿元,一年纯利润也有两三千万元。但他每天早上八点半上班,常常要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他自嘲被企业“套”住了,一年到头很难有轻松的时候。有人问他,公司每年财务报表上利润的增加能给他带来多少快乐,他笑笑,摇头说:“增加几百万没啥感觉。”

事实就是这样,五元钱给饥肠辘辘的人带来的快乐,可能要比一万元带给千万富翁的快乐来得强烈。如果用竖轴代表快乐,横轴代表财富,那么二者的关系可以通过一条曲线反映出来:在一贫如洗时,最初的财富积累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急剧上升。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幸福感的增加进入一个缓坡。等财富增长到某个数量,大大超过一个人一生的需要,拥有者可以“为所欲为”时,幸福感增长就基本成为水平线,很难再有更多增长。无论金钱、财富怎样多,人生终究还是有缺陷的,比如生老病死,所以,人的幸福感都不可能达到100%。

为什么眼前的幸福不幸福

有一只小狗,一直苦苦找寻幸福,可是,它跑了很多地方,始终找不到幸福。

小狗泄气了,问它的妈妈:妈妈,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到底在什么地方啊?

妈妈笑着说:幸福啊,它就在你的尾巴上啊?

小狗高兴极了,整天追着自己的尾巴打转转,想要咬住幸福,可是小狗累得快趴下了,幸福却怎么也追不到。

小狗很沮丧:妈妈,我为什么总也追不到自己的幸福呢?

妈妈慈爱地说:傻孩子,你不用费力地想去抓它,只要你抬起头向前走,幸福就会永远地跟在你的身后。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来到跟前的往往轻易错过,远在天边的却又苦苦追求;占有它时感到平淡无味,失去它时方觉可贵可惜。但可悲的是,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我们却屡次跌入这种“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的陷阱中,遗失了本应珍惜的现在。就像幸福,人人都以为它是一种“稀缺”物质,离我们十万八千里,其实幸福近在眼前,就是现在。乐观的人会把当下看做是上帝的恩赐,怀着感恩的心去享受,而悲观者则会把手中的幸福随意丢弃,只懂得为错过的太阳流泪,却眼睁睁地看着群星从眼前消失,最后,一切都成为云烟,变得虚无起来。

从前有一座寺庙,香火很旺。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熏陶,也有了佛性。一天,佛祖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就问:“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出了什么真知灼见。你说,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答:“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有一天,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蛛网上。蜘蛛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突然又有一阵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寂寞和难过。

几天后蜘蛛投胎做了官宦家庭的女儿,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蛛儿长到十六岁时,皇帝在后花园为新科状元甘鹿举行庆功宴席。蛛儿和许多妙龄少女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一起观看了状元的才艺,深深为他折服。后来,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蛛儿悄悄对甘鹿说:“你还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吗?”甘鹿很诧异地说:“蛛儿姑娘,你的想象力未免太丰富了吧。”

后来皇帝下诏,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空霹雳,她不吃不喝,灵魂都快出壳了。太子芝草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那天在后花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让你嫁给我。如果你死了,我也就不活了。”

这时佛祖来了,他对蛛儿的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得知这些真相后,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说完,和太子抱在了一起。

这个故事童话色彩很重,其实现实生活中常常也蕴含着同样的道理,不知满足的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山与山之间没什么差别,重要的是把握好你已经拥有的东西。

一般来说,人往往越是缺少什么,什么就越能够给他带来幸福。重病中的人恢复健康,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其幸福的感觉是无法比拟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比如你原来是租房住的,当你住进自己房子的愿望得到满足后,你就会非常幸福。但是这种幸福也许持续不了多久,新的欲望就产生了,比如买车、住更好的房子等,这时又会感到不幸福了。

为什么富邻居让你觉得穷

幸福感和周围人的比较有关。比如你虽然买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和以前租房住相比是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你的朋友都在住别墅,所以房子给你带来的效用仍然很小,你的欲望满足的程度很小,所以你幸福的指数也小。但是如果你住的是别墅,而你的同事朋友住的都是楼房,你就会感到非常幸福。所以我们常会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来安慰自己。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在一个皇家花园中,栽满了各式各样的果树与花木。有一天,国王到果园散步,却发现园中的花木突然全都枯萎凋谢了。

国王问柳树为什么枯萎,它说:“我不如松树雄伟挺拔,所以我不想活了。”

国王问松树为何无精打采,它说:“我比不上葡萄树能结满佳果,自觉无用。”

国王又问葡萄树为何有气无力,它说:“我长得七扭八歪,不像柳树那样优美,活得什么劲儿。”

国王再问西瓜为什么闷闷不乐,西瓜则自叹没有茉莉花那么香;而茉莉花又觉得它不如西瓜香甜可口……

就这样,满园的花木,都因为比较而深感自身的不幸。想一想,我们是否也常常犯下同样的错误?

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的幸福”比比皆是,却被很多人所忽视。例如,在你饥肠辘辘又找不到合适的餐厅时,看到旁边的乞丐频频点头讨食,你就会感到就是幸福;在你没日没夜的工作后,看到电视里的记者们爬高山过丘陵地采访,你就会感到幸福;在你事业小有进步沾沾自喜时,看到部门总监淡淡地笑着,想到他的卓越成绩,突然感到进取之心突起,这就是幸福。其实,幸福无处不在,就看你如何看待。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天平。许多时候我们就用这个天平,用世俗的标准,掂量着自己和别人的幸福。比了不如我,舒坦!比了比我强,郁闷!假如一个人只是希望自己幸福,这不难达到;然而这个人若总是希望比其他人更幸福,这就有点儿难了。

这就好像在一个剧院内,你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却总是羡慕地望着别人的位子。于是,在整个看戏的过程中,你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抱怨座位的好坏上,却没有好好欣赏舞台上的演出。事实上,由于角度、方向各有不同,每个位子都能欣赏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换句话说,所有的位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果树与花草都各具特色,既是无可取代的,又哪来的好坏之分?

有人之所以郁闷,大多数都是出于对自己或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人一旦对自己不满时,往往会把这种情绪反映到他人身上,去羡慕别人,而忽略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

常常拿自己缺少的去比别人拥有的,凭空生出许多的烦恼。不知不觉走入幸福的误区。罗兰说过,一个人的快乐,不是他得到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其实我们都已经很幸福了,不快乐的原因却是要比别人幸福。

在这个世界上,不要拿自己的不幸去和别人幸福的一面去比。而决定你快乐或不快乐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你可以告诉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不顺心的,或者跟身边所有快乐的人比起来,似乎他们所拥有的永远都比你多,这样,你肯定不快乐。但是,如果你要快乐,那就告诉自己:“我不和谁比,我的一切都很顺利,生活过得很好,我会生活得更快乐。”

“前面有个骑马的,后面有个走路的,俺在中间还是骑毛驴的。”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想法被很多人嘲笑为“阿Q精神”,但正是这种“阿Q精神”是我们的生活中的一大智慧。跟一部分人比起来,我们可能是弱势的,但跟另一部分人比起来,我们就是优势的。人人都有弱有强,为何一定要用弱的一面来让自己痛苦呢?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想着积极的一面,享受当下,只有在积极的心态下,我们才能幸福。

为什么平淡就是幸福

有一对夫妻,多年感情始终很美满,但是渐渐的,妻子的脾气变得越来越不好,老是埋怨丈夫。

原来,妻子抱怨同事、朋友的老公日渐升官发财,一年赚几百万,车子、房子换了又换,都是时尚豪华赶潮流的名牌产品,可自己的丈夫却没点本事,一年到头都那么些钱,真是丢人。两人常为此事常常拌嘴变脸,夫妻关系也开始变坏变糟。

某日,夫妻两人在外出散步时又为此吵起来,路过一位老人,听了他俩的争吵,叹了口气对妻子说道:“哎,人哪,总是目光短浅,拿别人家的好,比你们家的不好。你刚才说人家丈夫有钱有本事,你眼馋他妻子吗?他妻子景况如何你想过没有?你说人家车子,房子都换上了新的,可妻子不也照样换了吗?若真有一天你丈夫有了钱换了新房子,新车子后,你看着好了,人家不也照样看着好吗?恐怕到那时你也要被换了。古语说‘饱则思****’,多少夫妻没钱时相亲相爱同甘共苦,有钱后感情破裂同枕异梦,最终离了婚。”

故事中的妻子总是看到,有钱人家可以买更多的好东西,可以过满足更高的物质欲望,过上更现代化的生活。而在经济学家眼里,不同的家庭所面对的生活幸福与否却并不能仅仅通过物质条件来简单判断。无论钱多钱少,最重要的是金钱的效用。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而从经济学的“理性”来看,我们从事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最大限度地让自己幸福。因此,对于富翁家庭来说,买艘游艇横渡太平洋或乘热气球环游世界也不够幸福,而让一个贫民家庭感到快乐或许只需要一个面包或一碗热粥。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不同,实现幸福所需要的资本也就不同。

常言道:有吃有穿就是好日子。但是,平淡的有吃有穿的幸福感自然很容易就边际效应递减了,人们开始觉得不满足,要追求更高的享受及物质生活丰富。所以,没钱的总认为有钱的好,而有钱的又开始怀念白手起家、糟糠夫妻时候的甜蜜。不知满足的人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许正如《东邪西毒》中那段经典台词所言:“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去山后面,你会发觉没有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

为什么太忙了也没有幸福可言

我们经常会想起儿时乡下的情景: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村头晒谷场上,天还没有黑的时候,村里男女老少都陆陆续续来到这里纳凉,拉家常。小孩子听大人讲故事,大人听小孩子唱白天从小学校里学来的歌。到了冬天,只要出太阳,大人小孩挨着谷场上金黄色的草堆或蹲或坐,边晒太阳,边继续扯怎么也扯不完的家长里短,太阳的光和着从草堆中散发出的稻草暖烘烘的气味,十分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