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26013900000030

第30章 交际中的“刺猬哲学”:学会朋友之道(1)

“刺猬哲学”:友谊应保持安全的距离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晏子这个人了不起,是个善于和人交往的人,他的交往之道就在于“久而敬之”。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晏子和老朋友交往,越是相处得久的人越是“相敬如宾”。我们现代人乍听这句话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会认为这个就算会交友了吗?好朋友不是更亲密无间吗?在南怀瑾先生看来这句话蕴藏着很深的交往艺术。比如有的人因为和老朋友交情深厚,相处起来无所顾忌,明间久了,一对“死党”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孔子非常敬重晏子,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描写他的“管晏列传”。像晏子这样的大政治家都推崇“久而敬之”的交友之道,或许它确有深刻的道理。

在文坛,流传着两位世界级文学大师的故事不幸从反面印证了晏子的正确: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尔加斯·略萨则是近年来被人们说成是随时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班牙籍秘鲁裔作家。他们堪称当今世界文坛最令人瞩目的一对冤家。他俩第一次见面是在1967年。那年冬天,刚刚摆脱“百年孤独”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应邀赴委内瑞拉参加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文学奖项的颁奖典礼。

当时,两架飞机几乎同时在加拉加斯机场降落。一架来自伦敦,载着巴尔加斯·略萨,另一架来自墨西哥城,它几乎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专机,两位文坛巨匠就这样完成了他们的历史性会面。因为同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主帅,他们彼此仰慕、神交已久,所以除了相见恨晚,便是一见如故。巴尔加斯·略萨是作为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奖的获奖者来加拉加斯参加授奖仪式的,而马尔克斯则专程前来捧场。所谓殊途同归,他们几乎手拉着手登上了同一辆汽车。他们不停地交谈,几乎将世界置之度外。马尔克斯称略萨是“世界文学的最后一位游侠骑士”,略萨回称马尔克斯是“美洲的阿马迪斯”;马尔克斯真诚地祝贺略萨荣获“美洲诺贝尔文学奖”,而略萨则盛赞《百年孤独》是“美洲的《圣经》”。此后,他们形影不离地在加拉加斯度过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4天”,制订了联合探讨拉丁美洲文学的大纲和联合创作一部有关哥伦比亚—秘鲁关系小说。略萨还对马尔克斯进行了长达30个小时的“不间断采访”,并决定以此为基础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这篇论文也就是后来那部砖头似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

基于情势,拉美权威报刊及时推出了《拉美文学二人谈》等专题报道,从此两人会面频繁、笔交甚密。于是,全世界所有文学爱好者几乎都知道:他俩都是在外祖母的照看下长大的,青年时代都曾流亡巴黎,都信奉马克思主义,都是古巴革命政府的支持者,现在又有共同的事业。

作为友谊的黄金插曲,略萨邀请马尔克斯顺访秘鲁,后者谓之求之不得。在秘鲁期间,略萨和妻子乘机为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举行了洗礼;马尔克斯自告奋勇,做了孩子的干爹。孩子取名加夫列尔·罗德里戈·贡萨洛,即马尔克斯外加他两个儿子的名字。

但是,正所谓太亲易疏。多年以后,这两位文坛宿将终因不可究诘的原因反目成仇、势不两立,以至于1982年瑞典文学院不得不取消把诺贝尔文学奖同时授予马尔克斯和略萨的决定,以免发生其中一人拒绝领奖的尴尬。当然,这只是传说之一。有人说他俩之所以闹翻是因为一山难容二虎,有人说他俩在文学观上发生了分歧或者原本就不是同路。更有甚者说略萨怀疑马尔克斯看上了他的妻子。这听起来荒唐,但绝非完全没有可能。后来,没有人能再把他们撮合在一起。

或许当我们怀着无比遗憾的心情看完了他们的故事,不得不感慨“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是多么正确,而孔子之所以推崇晏子也有其深刻的人生体悟在里面,相信一个没有太多人生经历的人是不会理解其深意的。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会懂得友情不能一气用光,用心经营才是首选,而方法就是文火慢炖。

疾风知劲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南怀瑾先生说天气变冷了,满地都是枯草,这个时候你就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有气节的——它们都是长年碧绿的。这树木也和人一样,有的人在你得意的时候紧紧围绕着你,所谓“酒肉朋友”。你有“酒肉”他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你没酒也没肉,那对不起,拜拜。从此以后我们形同陌路。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风刮得越厉害你就越能看出来一种草是不会倒下的,当政治格局不太稳定的时候你就能看出谁是忠臣。

在西方也有这么一句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如果你正处于困境,起码你得到了识别真正朋友的机会。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意义你自然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让自己的儿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作你的一个朋友。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抱拳相求把同样的话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儿子明白了:在你患难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称作你的半个朋友。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当世人都疏远了我,而仍在我身边的人,就是我的真正朋友。或许这些可以当做一句印证《论语》中的箴言来对待。

朋友就是这样的,平时看不出谁会一直守在你身边,只有刮来了一阵“疾风”,你才能看得到“劲草”的模样。我们说《论语》之所以今天还要来重温它,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对人类的普遍人文关怀精神,它所讲述的道理都很朴素,但是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海之内皆兄弟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

司马牛神情很忧伤地说:“唉,别人都有兄弟,就我没有。”子夏听了以后就说:“我听说一个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一个君子受他人敬重,懂得尊重别人,没有做什么不符合礼的事情,那么四海之内皆是兄弟。这样的人害怕没有人喜欢自己、了解自己吗?”子夏的意思是安慰他同学司马牛放宽心,只要你自己是一个君子,何患四海之内无人懂你呢?一个人之所以会偶感寂寞,多半是因为内心苦闷,苦于没有人了解自己,甚至没有一个能倾诉的对象,总觉得别人都不能了解自己的心。其实,每个人生活在世上必定会有一位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我们不用忧患这个人在哪里,终究他会出现的,不在此时就在彼时,不在此地就在彼地。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

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

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

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子期不在对谁弹?这是对知音的叩问,我们能感受到那种无限哀伤的情愫。张爱玲在她的小说《十八春》中有一段流传很久的话:“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这是对爱情的执著,然而对于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四海之内皆兄弟,又何必为自己没有血缘上的兄弟姐妹而暗自神伤呢?

适可而止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有一次孔子多才多艺的弟子子贡来请教交友之道。孔子回答他:“如果你的朋友有错,或者是有一些缺点,你一定要告诉他,给他忠告,这是你作为朋友的责任。但是如果对方不听你的建议,那么你要适可而止。不要再固执地劝说,长此下去不但你的朋友没有改正,而且有可能你们的友谊也就到此结束了。”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一点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和朋友相处也是要讲究方法与策略的,不能一意孤行。在《论语·里仁》篇也有类似的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你每天都和领导在一起,那么你距离失宠也就不远了;你天天在你的朋友耳朵边唠叨,那么你距离你们关系的疏远就近了。

事实上朋友相处也好,和领导同事相处也罢,甚至是和自己的亲人相处也不能例外。你看似好意的规劝到了他那里,人家不一定肯买你的账,凡事要适可而止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方式。比如你的朋友处了一个男(女)朋友,你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者是别人的忠告得出对方很不可靠。你为了朋友的利益,担心他(她)受伤害,恨不得他(她)立刻离开对方才好。可惜的是你的忠言并没有引起朋友的重视,他(她)甚至认为你是多管闲事,因为你管得太宽了,管到了人家的私生活,这是很多人不能忍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