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本人“私心”比较重,不是一心为“公”,而是一心为“私”。我在赛格的最大“私利”就是把赛格搞好。
4. 面对一个人心涣散、士气低落的企业,就如同对一个重病人,若下猛药可能会使其病情加重,只能靠温补,以固本强基,恢复健康。
5. 你与别人谈生意,若对方让利过多,则说明对方不是骗子就是傻子。是骗子固然是你吃亏,若是傻子,待明白过来也会找你算账。
6. 只有我们都创出好的个人品牌,才能保证赛格成为优秀品牌。
7. 具体的事情我都不管。我的工作就是年初修改制度,年终修改流程。
8. 我这人给别人看家门能看好,看自己的财产就看不好了。
富二代李兆会:年龄和资历都不是成功的屏障
一边是父亲被刺身亡,一边是利益错综的家族产业,接手还是推脱?
李兆会是众多富二代的一员,最不缺的是钱,但他能否承担责任?
李兆会坐在宽大的写字台前,叼着烟,望着远处沉思。他不说一句话,只是一根接一根地抽,身边的烟灰缸里,早已插满了烟蒂。
“从不会抽烟到现在天天烟不离手,一年多来,李总越来越沉默了。”
在此一年多前,“李总”这个称谓还是对李兆会父亲李沧海的称呼。谁知,父亲突然被杀改变了一切。这个原本享受大学时光的“80后”被硬生生地推到了台前,他的羞涩、稚嫩被无数人诟病和怀疑,许多人等着看他的笑话,甚至一边狞笑一边窥测父亲留给他的钢铁霸业。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最开始还紧张地不时推眼镜的青涩少年,只是这幕大戏的最初形象,他的老练、沉稳、犀利的手腕往往潜隐在不易觉察的暗处,而这些都赋予了这场家族权力争夺战更多诡辩的色彩。
2003年2月18日,李兆会正式入主父亲的海鑫集团,此时,其父去世已28天。在最初的20天里,李兆会一直没有行使董事长权力,一个字也没签,所有的事情都由他的幕僚团打理。一位接近他的企业高层曾说,这样的情况,至少还要持续一年。
没有人知道这位年轻的少帅在那些天里的内心煎熬和真正想法,越来越多的人把他看成扶不起的阿斗,转而将注意力转向他身后的辅佐大臣:总经理李天虎,常务副董事长辛存海,还有父亲在职时的十员虎将,这些人都是当年开创霸业的有功之臣。爷爷李春元当初力排众议将孙子扶正上位,并安插这些人在其周围是想让他尽快成长。但已退居二线的李氏家族掌门人没有料到的是,一盘至关重要的大局面前,他没有看透其中玄机,原本的好棋正在被人暗中偷换,等待孙子的将是一场恶仗。
2003年2月27日,李兆会第一次外出考察,身边由五叔六叔陪同。他先是到福建谈钢厂立项的事,又转赴香港和父亲生前的投资伙伴见面。这次外交访问本是李兆会主掌大权后的第一次对外亮相,在他的料想中,自己理应成为主导,但后来却变成了辅佐两位叔叔的外出活动。回家之后,李兆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心不再依靠老将,不然永无出头之日。
他决定即刻夺权,出手的第一人就是“开国元勋”之一:李天虎。
李天虎是李兆会的叔叔,管理海鑫八年之久,在父亲遇刺前五六年,就主管内部管理,父亲则把持外部联络。因为如此,他扶持了大量自己的势力,在企业内部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在李兆会继任之初,李天虎就不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一个毛头小伙子并不是自己的对手。在各种外交活动中,李天虎也多次表现出对李兆会的不满,矛盾越来越深。对于这个棘手的人物,李兆会早已铭记在心,他知道不能再拖了,到了当机立断的时候了。李兆会决心削弱叔叔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
身为海鑫的总经理,自己的长辈和公司的“开国元勋”,李兆会深知不能草率行事,他不会动用强硬的手腕架空其权力。这样不仅影响叔侄之间的关系,更会造成整个公司的动荡和不安。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利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夺权。
在海鑫内部,尽人皆知李天虎与副董事长辛存海有很深的矛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李天虎甚至用鞋拍着桌子对其叫骂,两人矛盾自此激化,水火不容。李兆会看准这个时机,决定从此处下手,拉拢辛存海等人,孤立李天虎,迫使其自己辞职。同时,让爷爷用自己的威望逼其交权。李兆会也在放出此话的时候短暂出走。
一系列的动作显出李兆会的老练,而那时,他也仅是个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子,当初谁会料到,这个非常规登台的李氏掌门人会有如此老辣的手段?仅仅几个动作,就吓出了一些人冷汗。
疼爱孙子心切的李春元在李兆会出走后焦急万分,先后驱车赶至太原和北京劝说,李兆会就是不见。万般无奈,李春元只好遂了孙子的愿,让曾经不可一世的李天虎辞职。而接到李天虎的辞职信后,李兆会先故作惋惜的做了挽留,后对其做了一番褒奖,便把他调入海鑫旗下的海鑫水泥厂任职。
海鑫水泥厂不久之后就慢慢成了独立于海鑫集团之外的法人,李天虎在海鑫集团的股份也被撤出。自此,李兆会他也进一步向集团的权力中心靠拢。
在爷爷为自己安排的幕僚团队中,还有一个人引起了李兆会的关注,他就是集团副董事长辛存海,这个曾经被李兆会拉拢过的人已经成了他的阻碍。
虽是集团最初的创业者,但经营理念与少壮派当家人相差甚远。他自己也知道做为一个非李氏家族的内部人员,即使有再大的功劳,最后的出路也是交权。再者,一年300万的分红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闹个腥风血雨,最后的受害者还是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辛存海也就知道了自己的出路。2004年春节过后,他就被李兆会调到海鑫驻太原办事处,“托孤”使命自此完结。
搬掉了李天虎和辛存海两颗绊脚石,李兆会面前的路顿时豁然开朗起来。他一步步梳理着集团内部的人事关系,一切安排妥当后,又将自己的亲信调入公司辅佐自己。而李兆会的名片上,也第一次印上了“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字样。
这一年,他刚刚22岁。一个原本在大学就读的青年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革命,摆平诸多利益冲突。没有腥风血雨,有的只是看似闲庭信步,实在步步玄机的布局。这个最初被认为“垮掉”的富二代,让人们见识了他温和外表下的强大和果断,从此,再没人敢小瞧他。
摆平公司内部事务,李兆会的势力范围慢慢向外扩延。他在真正掌控海鑫实权的第一个年份就向资本市场抛出了6个多亿的巨资。时年,海鑫的净资产是十八亿,由此可见其大胆。在当年年末,由海鑫控股的上海博鑫惠公司从黑龙江富华集团手中获得华冠科技21.5%的股权,成为华冠的第二大股东,第一股东是资本市场另一“大鳄“鲁冠球。在这次股权争夺中,李兆会是硬闯进来的。在此之前,鲁冠球集团被猜测是华冠剩余股份的最有力争夺者,没想到,李兆会这头初生的牛犊让所有人见识了他的生猛。
而李兆会对此次行为做出的解释是,这次投资只是从战略角度出发的,还可能会有后续动作。一句话,点出了他的谋虑之深和长远。这个经历诸多颠簸和不信任的少帅终于逐步等来了云开雾散的一天,而海鑫在他的带领下,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3年海鑫总产值超过50个亿,上缴利税超过10个亿。2004年,海鑫总产值7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并被评为当年全国民企纳税第一。
李兆会的成功被许多人看做不可思议的事情,而接触过他的人却说李兆会的成功并不是偶然事件。与他相熟的人对他的评价是很有“爆发力”。他的接班与鲁冠球等人的儿子不同,他是在父亲突然离世的情况下临危受命的,此种情景更能锻炼人,他的成功也就更加典型。
从他身上,我们除了看到了他的年轻和睿智,还有更多同龄人不具备的沉稳、运筹帷幄和抗压能力。其实,无论哪一个行业,从来都是“真金不怕火炼”。要想有所成就,就要有在刀尖上舞蹈的勇气,敢闯敢于承担。该动则动,该精则静。决胜千里,也要运筹于心中。
年龄和资历都不是成功的屏障,20多岁的时候也可以成功,只要意志坚定,智谋非凡。
【商海大事记】
2003年初,因父亲李海仓意外死亡,22岁的李兆会接手海鑫钢铁集团,担任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4年春节之后,李兆会彻底清除了海鑫集团实际掌权的元老李天虎和辛存海,海鑫集团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真正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同年底,李兆会6亿多元的巨资注入资本市场,收购了民生银行和华冠科技的股权。
2006年5月26日,海鑫集团以上海海博鑫惠为平台,将华冠科技的股权全部转给万向三农有限公司,并因此获得收益790.5万元。
2007年7月1日至9月30日,李兆会的海鑫实业分别买进中国铝业、益民商业、华电国际、兴业银行等多只股票。
2008年,李兆会以125亿元的财富跻身胡润百富排行榜,再次成为山西最年轻的首富。
【商道妙语】
1.我是我父亲生命的延续,我已经认定了挑起这个担子,挑起来就将无怨无悔。
2.以前,现在,将来,财富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压力。9000多人等着我开饭,他们的生活问题怎么办?
3.当命运让我面对海鑫的资产,我深刻地领略到了父亲‘超越财富’的精髓。我感到,财富选择在我一个人身上,责任感是如此地强烈。
4.“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企业目前的条件比我父亲创业时好了不止一千倍,我再做不好,就是我无能。”
5.董事长站在企业外面,以旁观者去分析,作为一个企业的教练。
6.慈善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只是出钱出物这么简单,更需要用心去经营。
7.不苦不累不是海鑫人,不富不乐谁做海鑫人。
【商圈故事会】
乔致庸
晋商雄居于中国十大商帮之首,而乔家则是名列于晋商的十大财东之冠,这项荣誉可以归功于乔致庸,他是乔家商业鼎盛的缔造者和巩固者。
乔致庸,字仲登,号晓池,俗称亮财主,这位生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商人,一生了经历五帝治国时期,那段时间正逢清朝末年,社会战乱频频,百姓民不聊生,但乔致庸却并未受其拖累,而是纵横捭阖,趋利避害,将乔家的事业一步一步的推向了顶峰,与那个混沌的时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乔致庸本来是要考取功名的,他也考中了秀才,但因为时局变动,还有乔家内部的一些原因,乔致庸掌管整个乔家,成为了乔家的当家人。在当家之后,乔致庸审时度势,知人善任,令乔家商业突飞猛进的增长。
不但在包头开有商铺,在祁县的商铺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经济浪潮中,乔致庸经营的店铺投资不断追加,而利润也是逐年丰厚,那个时期,乔家大院的名号,真是举国皆知,无人不晓。
在乔致庸的带领下,乔家的买卖自号不断繁衍,日积月累的令乔致庸这个山西的土财主成为了全国屈指可数的商贾富豪。但乔致庸的成功并不是偶然,他自小饱读诗书,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而立志考取功名的他,也深谙帝王之道,这些都是乔致庸运用在经营字号商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