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性格】
商海中的“苦行僧”
百姓中常流传着这么几句顺口溜:北京人什么样的话都敢说;上海人什么样的衣服都敢穿;广州人什么样的东西都敢吃;深圳人什么样的钱都敢花;浙江人什么样的生意都敢做;山东人什么样的苦都能吃。
山东人能吃苦的性格,甚至得到了外国人的认可。“就吃苦而言,没有比山东人更优秀的铁路工、矿工了,作为单个人来说,欧洲人也不会超出其上。”19世纪中叶,德国地质学家利希霍芬再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前后七次来华考察后,利希霍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山东人是中国人中最能吃苦耐劳的群体,没有什么辛苦是他们不能忍受的。
所以,山东人可谓是“吃苦一族”。山东人虽然可以吃苦,但绝不可以冒险,他们宁可稳坐家中吃煎饼,也不愿外出掘金。保守的山东人不愿意远走他乡,即使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外出谋生时,他们也会随身携带一把家乡的泥土。
浓重的乡土观念使山东很少出现商业巨头、实业大家。虽然无论在文化领域还是在军事科技领域,山东人都能纵横捭阖,一显身手,但在经济领域里却难免显得有几分捉襟见肘。历史上山东不出大商人并不是由于山东人不善经营,而是因为重农抑商、重仕抑商观念对山东商业氛围的束缚。
但是,一旦山东人走出了束缚他们的环境,拥有了一片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本性便会成为他们成功的助推力。清朝初期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天灾人祸促使山东数百万农民移民到了东北地区,这也便是历史上的“闯关东”大潮。到了关外的山东人一方面由于生活所迫,另一方面源自他们骨子里并不缺乏的灵活以及对商机的把握,在东北的商业圈里闯出了自己的天地。在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中,开荒拓土、办饭馆、开矿山的朱开山以山东商人的肯干能吃苦,厚道有担当,精明讲策略,低调不张扬的性格特质为子孙后代开拓出了一条生存之路。他的坎坷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山东商人崛起过程中承受的苦难,他的性格特质也代表了山东商人的特点。
生于齐鲁大地的商人们奉行着祖先遗留下来的吃苦耐劳的品性,勤勉务实,兢兢业业地开拓着自己的事业。山东人不好为人先,他们的成功依靠的是自己的坚韧。历史上,山东人并未像晋商、徽商一样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商业神话,甚至因为相对保守,不爱冒险而被认为缺少商业细胞。虽然鲁商也曾经在东北、齐鲁大地甚至南方占领了属于自己的地盘,但与其他商帮的辉煌战绩相比,他们似乎永远都是会被历史忽视的一群,即使偶尔有几位成功的鲁商如耀眼的星辰划过天空,也常常如乍现的流星一样。
近年来山东经济却仿佛完成了“三级跳”一般快速增长着,不事张扬的山东人靠着对商机的敏锐把握,更重要的是靠着不服输和能吃苦的本性一步步走来。
鲁商没有凭借靠对外加工赚取微薄利润,也没有靠假冒伪劣起家而一夜暴富,他们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刻苦工作,培植了一大批抗风浪经击打的万吨巨轮般的大中型企业,也诞生了一批能够稳稳地掌控这些巨轮的舵手。这些优秀的企业家秉持着山东人一贯的低调与踏实,或许他们很少出现在中国的富豪排行榜上,但每一个名字却都掷地有声: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青岛啤酒董事长金志国、皇明太阳能集团总裁黄鸣、力诺集团董事长高元坤……有人说广东深圳的企业家们是偶像派,而山东的商业巨子们是实力派,他们的实力源于踏实与勤奋,不论吃多大苦鲁商们都会迎难而上。
在山东曾经有一位大型企业的总经理,公司创业之初面临着众多困难,出差时他为了节省费用甚至舍不得买卧铺票,以至于夜里只能在座位底下铺张报纸休息。山东的商人们,很多都有这位总经理的经历,他们并不是吝啬于金钱,而是因为山东人能吃苦的性格使他们自觉地奉行着“苦行主义”,凡事亲力亲为,在扼南北之咽喉的孔子故乡缔造了山东人自己的商业奇迹。
商道即仁道,人脉即钱脉
“有两个人支配着山东人的心灵: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梁山泊的英雄。”虽然温文尔雅、满腹经纶的圣人与替天行道、仗义执言的好汉之间似乎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教育学家张天麟还是给出了山东人如上评价。生于孔孟之乡又从小就听着好汉传奇长大的山东人一方面恪守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另一方面又遵守着英雄豪侠的“江湖规矩”。
受前者影响,鲁商经商时信守商业道德,讲究不能亏良心;受后者影响,鲁商为人一般都通融坦荡,做生意不能对不起朋友。生长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鲁商把山东人的豪爽、讲义气和孔孟之道融汇在了一起,而他们也被称为是“左手拿论语,右手拿算盘”的商人。
儒家重礼仪、仕途,好汉重义气、风度,这造就了山东人重义轻利,单纯豪爽的个性。所以,商场中的山东商人人缘都不错,既能够得到生意伙伴的信任,也能得到客户的赞誉。他们会在生意往来中首先付出信任,重承重诺,其经营之道也往往比较直截了当,很少动心思耍计谋。因为他们相信:商道即仁道,人脉即钱脉。
山东人重义,在山东人纷纷闯关东的年代,东北的山东老乡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了东北你随便走,有鸡叫狗咬的地方,就有山东棒子,进门就上炕,端碗就吃饭,吃饱了再告诉他你有什么难处,保你平平安安回家来。”这正是山东人重视人脉的佐证,其实严格来讲这或许只是出于他们本性里的义气,但这种行为有时却会带来意料之外的结果。
电视剧《大染坊》曾经塑造了一位清朝末年享誉全国的山东商业巨子陈寿亭。他原名陈六子,是山东周村人,年幼时父母双亡,他只能以讨饭为生。一个冬天的早上,他假装昏迷倒在了一家染坊的门口,染坊的周掌柜为人和善,见他可怜便收留了他。后来他又成为了染坊的伙计,并认了周掌柜为义父,并改名陈寿亭。周掌柜本出于一份仁义之心收留他,但因此捡回一条命的陈寿亭感念周掌柜的恩情,并且秉持着周掌柜与人为善、讲究仁义道德的家风,振兴了通和染坊,并将染厂开到了青岛、济南。
陈寿亭并非完全杜撰出来的人物,在鲁商历史中有原型可考,这位传奇人物便是张星垣。在周村,张星垣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流浪乞讨时被周村的商人石茂然收留才保住了性命,并得到石茂然提供的一笔资金开了染坊,字号叫做“东元盛”,后来发展成为周村最大的染坊,20世纪30年代后陆续迁往济南,慢慢发展到在各地开分号。
张星垣的发迹虽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个故事恰恰也能说明山东人对义气的重视。石茂然收留张星垣无非是出于同情和乡情,但他的一番善意既成就了张星垣的事业,也为自己事业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局面。
山东人讲义气,在五、六十年代曾经流行过这样的话:“北京靠公章,山东靠老乡,山西靠煤炭,四川靠白糖,江西靠樟木箱,上海靠的确良……”山东人的“老乡”意识是非常重的,他们处理很多事情靠的都是乡亲关系。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身处异地的山东商人遇到麻烦时,总是会先找老乡帮忙,因为在他们看来,老乡是最值得信赖的人。所以,鲁商平时会很注意人脉的积累。
其实,豪爽的山东人并不会只将自己的人际关系局限在老乡范围之内,他们习惯以仁为处世核心,以礼为待人之道,所以无论对待朋友还是陌生人,他们都有一副仁者的情怀,更有义士的肝胆。鲁商之中,“义利合一”、“重义轻利”者不胜枚举。
在山东,有一位因一时“不忍”而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他就是力诺集团董事长高元坤。按照他的说法,创办力诺集团并非出于经商挣钱的目的,他本来在东省医药管理局工作,从没想过要离开这种稳定的生活。但是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找到了他。这位朋友是沂南玻璃厂的领导,朋友告诉他自己的企业垮了,数百名员工的生活都将受到影响。高元坤听完之后心里非常难受,他一想到那么多人将要丢掉赖以为生的饭碗心中便觉得“不忍”,于是他决心为大家找条出路,这才有了从银行贷款50万元创业的举动。
像高元坤一样,很多鲁人经商都注重仁义。鲁商集团董事长季缃绮在诠释企业的使命时,曾说过鲁商集团的核心思想是“仁智合一,商行天下”,仁为前,智为后,然后才谈商行。以仁者思想、义士情怀经商的鲁商虽然有时候很难从市场的角度看问题,但却往往也能因此积累厚实的人脉,人脉即钱脉,厚积而来。
好汉的义气观:质量至上
山东人遍及海内外,其性格特征被总结为八个字:忠厚、善良、正直、正义。山东人因此被海外人誉为“中国人中的中国人”。作为水浒故事的起源地,山东出“好汉”似乎已经得到公认。而史书与文学作品中对山东人“粗而好勇”、“人性刚强”的描写,使山东人留给人的印象多是勇而好斗。
事实上,山东人可谓粗中有细,他们讲义气、重情感。其中的鲁商代表更是十分注重生产与经营中的细节,质量至上,信誉第一一直是鲁商的传统。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受到全世界人瞩目的五星红旗上的红绸黄缎来自瑞蚨祥丝绸店——一座让山东人自豪的百年老店。
瑞蚨祥的绸缎之所以能成为国旗的用料,就在于它上乘的质量和良好的声誉。瑞蚨祥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即公元1893年,而它当时的主人孟洛川是孟子的第六十八代后裔,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人。他本以经营土布开始,字号为万蚨祥,后来凭借商品的高质量保证,万蚨祥的生意非常兴隆,孟洛川便开始到各地开设分号,最后在京城开设了瑞蚨祥布点,增加了绫罗绸缎、皮货等高档商品。孟洛川及其后人信奉鲁商传统中的“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的十六字箴言,店中的每一寸绸缎质量都为上乘,所以开店不久,瑞蚨祥就成为了“京城八大祥”之首,而八旗子弟,达官贵人无不以身穿瑞蚨祥的衣服作为身份的象征。
山东商人守诺言,讲诚信,更讲究物美价廉、货真价实。孟洛川依靠打“质量牌”壮大起来的瑞蚨祥获得了人们的认可,百年今日,“瑞蚨祥”三个字依然字字如金。建国之初毛主席甚至曾经说过:“历史的名字要保存……瑞蚨祥一万年要保存。”作为鲁商创建的老字号企业,瑞蚨祥的经营理念也曾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变化,但无论怎么变,也没有改变过“质量第一”的信仰。如今,当一些外宾和侨胞到瑞蚨祥寻找旧时的回忆时,即使不买衣服,也会买一个礼盒,为的就是要把“瑞蚨祥”这三个字带回去。
山东人经商时坚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非常注重追求商品的完美品质,所以他们会从细节着手,努力追求更高的质量,以将品牌的价值最大化。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节之处见功夫,在这一点上,外表看上去硬朗、刚烈的山东人可谓粗中有细。
正明斋是北京有名的饽饽铺,它是山东掖县商人孙学仁创立的。正明斋的糕点之所以出名就在于制作上选料精细,加工讲究,货实味正,从糕点的原料配比到加工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比如蜂蜜蛋糕是以面粉、鸡蛋、白糖、蜂蜜、生油、青梅、桂花、瓜仁为原料,经过打糕、灌糕、烘烤、冷却等工序精制而成。正明斋的糕点师傅们会精心选择每一种配料,次货一概不用,绝不以次充好,每一道烘焙程序也都会严格把关。因此正明斋深得官民信赖,更成为了清朝宫廷喜、庆、宴、寿的御用食品。高质量为正明斋带来了很高的信誉,所以从清末至今,多旗人贵客、社会名流慕名而来,满意而归,使得正明斋名声大震,顾客盈门。
质优价廉,讲求信誉,使山东人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直至今日,鲁商引领下的企业在产品宣传策略上也会突出其品质保证,例如“海尔真诚到永远”、“三联家电,保修终生”、澳柯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些广告语,都充分显示出了山东商人的大气与自信。
把质量作为企业生命的山东鲁花集团就是其中的代表。鲁花集团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花生油专业生产企业,董事长孙孟全一直坚持产品质量至上的原则,兑现着鲁花集团“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的承诺。只榨取第一道花生原汁,这种做法被鲁花坚持了几十年,雷打不动。为了防止花生在高温天气下因暴晒而变质,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鲁花依然投资几千万元修建了一座大型恒温保鲜库,使所有的花生米、花生油被储存到冷库中进行恒温保存,确保了花生的原汁原味、天然营养不受破坏。
鲁花集团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健康的食用油,也为同行业的竞争者树立了一根质量标尺。在全国范围内,山东商人对质量的追求,对信誉的恪守为人称道。现代鲁商秉持着以质量升华品牌价值的传统,在孔孟之乡打造了一批信誉度高的企业。譬如青岛工业的“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澳柯玛,又如济南经济的五大支柱:轻骑、小鸭、渤海、济百、金泰,都以产品的高质赢得顾客的信赖。
【商海智慧】
青啤总裁:留着对手防打盹
对青岛啤酒董事长金志国来说,西安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用5年的时间,赢得了“西北啤酒王”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