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史料可以看到,姜夔一生以布衣开始,以布衣结束。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真的淡雅到如此不看重功名的人,毕竟在那个时代,能够考中榜首不止是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的事,还可以解决温饱,解决工作问题。否则,一介文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除了谋个官职,还能做什么呢。
但是,上天为你开启一扇门时,定会为你关上一面窗。因为上天是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的。所以老天给了姜夔无与伦比的才情。让他的才华倾倒众生,令日月无光,但却难遇伯乐,知音甚少,事实残酷的一面令他一切的才能都变的毫无意义可言,所以姜夔是自负的。
同时他也是不自信的。他不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究竟能占住何种地位,他的才情并不被人们所需要,他一生都在哀叹:“嗟呼!四海之内,知己者不为少矣,而未有能振之于窭困无聊之地者。”
这是姜夔与其他出仕词人的不同,别人是有心出仕,看淡了名利场,而他却是无心出仕,却一直未能走上仕途,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的可笑,被你惜如珍宝,梦寐以求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却是如同糟粕,随手丢弃。
对于功名的求而不得,也就注定了姜夔一生依附权贵的命运。想要到达一定的高度,自己有心无力,便只能借助他人的能力。可是文人的清高和孤傲,姜夔又是一样也不缺的。他虽然有心成就名利,但却做不到小人势力,所以,他一生贫病交加,孤苦无依也是早早就注定好了的。
2.桥边红药,山下盈盈
君子最后的气节在他体内迸发出来,决绝的开枝散叶,这是他坚守在人性的最后阵地,所以姜夔一直没能获得坦荡仕途,而这种决绝的姿态竟然也令他成了烈士,独守着壮烈之美凄凄度日。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这是姜夔词中为数不多的大气象作品,包容自然,人生和时代历程,将他与整个时代的融合浑然一体,上片所写,是姜夔俯仰天地的感受,首句“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写出了自己的心性就如同天地间翱翔的大雁一般,自由无依,随着太湖湖畔的流云四处云游,随云开云散,无心之举。
姜夔对自己漂泊江湖做下了这样一个解释,他说自己游走江湖是随心而动,然而究竟是无心之为,还是身不由己呢?下片的词境,写出了姜夔对古今历史的观点,“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姜夔自由的心性想来是不甘寂寞的,看过了太多的世事纷飞,他也只能凭栏怀古,在柳絮纷飞的时候聊以自慰。
姜夔作为男子,若要以成败来评断他,可以说除了诗词上面的成就,他一生失败极了,他杰出的才华并未给他带来好运,而他却偏偏不肯老实的承认事实的残酷,还非要打肿脸充胖子的自嘲道:“越只青山,吴惟芳草,万古皆沉灭。”就像童话中那只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酸的狐狸一样,姜夔每每谈及事业,就要说类似于“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这样的话来为自己开脱。算了吧,既然在一条蒿草丛生的道路上看不到希望,又何必执着不放呢,佛家有云曰:“回头是岸。”
这并不是仅仅劝阻那些犯下罪孽的人,对于在尘世大海之中苦苦挣扎的人也同样适用,在人间游荡了一生,依然无法找到一个自己想要的落脚点,与其在大海之中力竭身亡,不如及早抽身,尚可保全性命。而姜夔却注定了是一个无怨无悔的人。他偏偏要在看不到前路的方向上前行,也许对他来说,只要追寻,便意味着意义。对于姜夔这样的人,已是不知该如何评定,他一首好词,却生不逢时,或者说是难遇伯乐,就像他所咏叹的那样,自己就像是桥边年年绽放鲜艳的红药,年年开,却不知是为谁而开。
这样的姜夔令人扼腕的同时,也令人叹息,性情如此倔强的人对待爱情又是何种态度呢。对于姜夔的爱情世人多有猜测,料想他必定也是个多情之人吧。
相传在姜夔三十岁的时候,在湖南结识了千岩老人萧德藻。萧极爱其才,认为“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于是妻之以侄女。
而姜夔对这名女子却并无多少爱恋,从他生前不断游走大江南北,与妻子之间的聚少离多可以看出,他对这名女子并没有多少感情,或许是因为感激千岩老人的提携,他才娶那名女子为妻,或许是别的原因,总之姜夔对他的妻子全无情意,以至于他这样一位大词人,竟然鲜有诗词写到夫妻之情。
然而姜夔对原配无义,却另有意中之人,他与一名合肥女子的爱情故事便是令无数人羡慕,该女子与姜夔有过一段不可磨灭的恋情,这令姜夔回忆一生,然而女子却是青楼中人,沦落风尘。这又为这个爱情故事添上了一抹悲剧色彩,注定他与这名女子之间是无法厮守终生的,之后二人为何分离已不得而知,但是姜夔对这名女子的爱恋之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专门为此写过一首词,来凭吊他这段有始无终的感情。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荫,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鬲溪梅令》
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人间的事就是这样难说,在一年春草重生的时候,他们永远分离。虽有哀痛,但也是轻谧的,好像他们当初的相遇一般。缘起缘灭,本就是一个诉说不尽的话题。
从此天涯海角,年年月月,谁在为谁绽放,谁在为谁等待,似乎都不再重要了。
休提!
刘辰翁
刘辰翁生于1233年,乃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他才华绝代、著作等身,不但自己写词,还兼做文学评论。可惜,面对衰亡的国家,他仍然无力挽回。宋亡后,他回乡隐居,再不出仕,是名正言顺、响当当的“爱国词人”。
1.江南无路,此苦谁知晓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天上人间。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西江月》
词中最令人唏嘘感慨的便是“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天上人间。”这一句了。天上与人间,写尽了人生起伏,世事无常的模样。那个名叫刘辰翁,别号须溪的男子在历经两个朝代,虽有亡国之恨,但却身在新朝之中,他是真的对天上与人间,切身感悟极深的吧。
宋元交替,战乱纷纷,动荡不安的年代,就是刘辰翁生活的时代。在他出生的第三年开始,南宋愈加的腐败无能,面对四周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显得无能为力。面对灾难,人人都在选择保命安家,只有他在面对国耻家恨时,慷慨而言:“济邸无后可恸,忠良残害可伤,风节不竞可憾。”何为风节?高堂之上的大宋皇帝不懂,位极人臣的贾似道不懂,在战火中惶恐的黎民不懂,只有须溪,他懂。这首短短的词作像极了刘辰翁的一生。上片写出七夕儿女狂欢的景象,下片写出词人为人世变换的悲哀。“天上低昂似旧”,但“却是天上人间”。
刘辰翁说“忠良残害可伤”这是针对贾似道而言的,他说“风节不竞可憾”,是说给他自己来听的,这话虽说的铿锵有力,听在耳朵里却将有些人的心敲击的极不舒服。所以尽管须溪在殿试之上赢得了鲠直之名,却为当时的权臣所不容,仕途几经坎坷,自己经历磨难不说,还几乎要将性命也丢掉了。
可怜他有著作等身,有才华绝代,却是个福薄命薄之人,人生总不得意。当时的南宋朝堂已然是乌烟瘴气,虽然有些忠义之士钦佩于他的为人,相继倾力举荐他居史馆,希望能为他在南宋政坛上留有一席之地。可是,他深知朝廷这个政府机构已成为一滩污泥,他不愿同流合污,也难容于权贵。为了独善其身,他谢绝好意,托辞亲友,回到山林隐居了起来。
刘辰翁这个人光明磊落,孑然独立的,骨子里应当是透着桀骜与不逊的气息,不然他不会在朝堂之上就给当朝宰相贾似道难堪,他更不会拂去好友美意,情愿闲云野鹤,也不愿立足宫中委曲求全。
这个想要担当天下的男人,一个毫无征兆的日子里,却在天地之间的某个角落里得知了南宋覆灭的消息,本是想沉溺于桃花源中乐不思蜀,却没有料到桃园外的世界已经是无可奈何几重天了。刘辰翁发出了“我亦每饭不忘”的悲呼,这个曾经鄙夷一切,抛弃一切的男子,在所有人都做鸟兽散去的时候,他回到了原点,在最初离开的坐标上安然的守候了下来。怀着对故国的眷顾,对新朝满心鄙弃守候了下来。他和苏轼一样是个天才,但他的命途中却更多了些苦情戏份。比起苏轼人生的一起三落,刘辰翁却始终黯淡无光的在漫漫长路上蹒跚前行。须溪的词意凄婉更甚一筹恐怕便是源于自身的经历更为悲苦造成的。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这是刘辰翁在写《永遇乐》是所提的小序,时值恰逢南宋国都临安被攻陷,悲愤交加,他写下了这首词: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借李清照身世来抒发自己的亡国之苦,而词中一句“江南无路,鹿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则更是道出了自己比李清照更苦。那时的南宋大地只剩下了广东几个地区在殊死抵抗,但早已是大势已去,难以支持了。
哀莫大于心死,刘辰翁留不住分崩离析的大宋王朝,索性便只看风月,不看世事,不是因为改了性情,只是他怕触碰到心底难以愈合的亡国之痛,那一痛,可是会着实的令他震颤不已。
2.青灯独卧思故国
南宋消亡之后,他便发誓不再复出,既是不想为新朝出力,也是怀抱缅怀旧朝的心态,他甘居淡泊,专心著述。但是在他所做的诗词中可以看出他感伤身世,忧国忧民的情愫在充溢其中。
香雪碎团团。便会枝头带露餐。笑倒那人和五屑,金丹。不在仙人掌上盘。
千树等阑干。山崦朱门梦里残。花下主人都在此,谁看。天上人间一样寒。
《南乡子》
言短意长,音节短促而悲咽,情随声出,最后一句“谁看,天上人间一样寒。”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在惨淡的诗意中,将词人对故国的眷顾之情喷薄而出,如同尘封多年的烈酒一样,浓烈四溢。
岁月悠悠,不亡待尽,所幸的是人间虽然风云变幻,但是天上却还依旧明月当头,心底的哀伤在抬头望到一如既往的明月时,才可以稍稍得以缓解。至情至性恐怕也不过如此而已了吧,同为南宋遗民的张孟浩曾为之深深感动,亲笔赋诗一首以赞扬须溪的不悔精神:“首阳饿夫甘一死,叩马何曾罪辛已。渊明头上漉酒巾,义熙以后为全人。”
高风亮节,不屈不饶,这是他赢得后人推崇的足够理由。然而刘辰翁自己却一直温然淡定的,虽然在词风上会表现出情辞跌宕,笔意神游的刚进情感和复杂情愫。但是,面对故国烟雨楼台改的局面,他所看到的一直是在为光复大宋朝而努力的那些人们。
宋亡后,辰翁有一首写亡国之痛的《柳梢青·春感》,词云: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这首词,倾吐了诗人对故都汴京的怀念,对家人离散,自己处境凄凉的哀叹,“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抒发了对南宋亡国后,那些南宋后人依然逃亡海上,励志复国的举动的钦佩之意。
其实南宋亡国之后,刘辰翁本人也是一直流亡,长期漂流在外的,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写到“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看起来也是悲悲切切,但比起须溪词中的“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似乎就少了那么一些悲凉。
辰翁之悲,实在是亡天下之悲也。而李煜的悲更多的是悲叹自己失去自由,沦落为阶下囚,两项相比的话,便自有微意。辰翁刻过一枚印章,底上四个大字“三代人物”,这是他以古代高士自许的表现,真真的是词如其人,言如其人,行如其人,表里如一,天下大丈夫真英雄者,刘辰翁可算是其一。
一生冷眼旁观世事闲人,但骨子里的刘辰翁却是个伤心人,失国之痛对于他来说是伴随一生的隐患。刘辰翁于元成宗大德元年卒。头顶明月亮如白昼,撒下来一地的清辉。这样的男子只能说在红尘万里中,他算是斑斓一撇。
王沂孙
虽然也是生于南宋末年,但王沂孙的命运却与同代人大不一样。他因才华绝代而被元军拉去做了几天学官。结果从此便背负骂名,含恨千古。
1.误留才名变骂名
北宋灭亡,南宋退居江南一隅却也是最终难逃覆灭之末路。在临安建都,宋室只求安居一角,却忘记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古训,宋朝开朝皇帝赵匡胤在剿灭其他皇室之时,恐怕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他的江山也会被他人悉数夺走。只是他作古多时,那亡国的哀痛有他的后人为他所担,那四起的狼烟他不会再看到,而有人却看的到,深切的感受的到那沁入骨髓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