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口吐莲花人人爱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三百六十行里,行行都需要口才。在基层,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这时候,一个人是否会说话,是非常重要的。
在基层工作中,那些表现得羞怯拘谨、笨嘴笨舌的人,总会处在焦急、尴尬的局面里。有些人知识渊博,可就是因为缺乏嘴巴上的功夫而不受欢迎;有些人在工作上表现得很出色,可一讲话就语无伦次,拘谨慌张,从而失去了很多晋升的机会。总之,无论事情大小,会说就有可能成功,在关键时刻甚至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执法,无不先由“说话”起。学会“说话”,是在执法中创造和谐的基本功。
火车站前,一名身穿破军大衣、手举接站牌的接站女反复向一身穿貂皮大衣的女人兜揽生意,女士厌恶地说了句:“咋这么啰嗦,就是住店也不住你家。”两人迅速“接火”,厮打起来。
辽宁省丹东市巡警五大队五大队的巡长孙传文等赶到现场,请两位女人一起把手伸出来。围观的群众都愣了,只见一糙一嫩,十分明显。孙传文对衣着华丽的女人说:“大姐,看她这双手就知道她不容易。这么冷的天,送旅店一个客人她才得一块钱。”孙传文的话勾起接站女的伤心事,她“哇”的一声哭出来:“两个孩子念书,他爸有病起不了炕。”衣着华丽的女人也哭了:“大姐,这100块钱你拿着,回家休一天吧。”接站大姐脸上挂不住了,忙说:“大妹子,我不该骂人,你别怪大姐。”一对势同水火的冤家转眼冰释前嫌。
孙传文正是因为在沟通过程中说话的方式正确,使得执行过程中的一些因素发生了变化,从而让本来复杂的事变得简单了。
在基层工作中,当执行或沟通不能顺利进行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原因?也许有人会这样认为,自己负责了,办事也很有方法,行动方案也很正确,最后效果不明显,那是客观原因了。其实不然,至少此时还没有认识到说话方式的问题。
会说代表一种沟通的态度,这种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职业素养,能不能做到位、有没有全局意识都体现在自己的语言中。因此,说话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
具体的来说,会说话主要通过这些方面来体现:
1.回应的方式不能太随意
“嗯……”“哦……”“知道了”……给领导一种感觉,你没有重视他的话,或者对他下达的任务采取了敷衍的态度。这时候,不妨使用一些很明确表达肯定意思的词句:“我保证做到”,“好的,我马上开始行动”。
2.做事失误时,多谈谈自己采取的补救措施
犯错在所难免,但是陈述过失的方式,却能影响一个人在上司心目中的形象。勇于承认自己的疏失非常重要,因为推卸责任只会让自己看起来就像个讨人厌、软弱无能、不堪重用的人,不过这不表示你就得因此对每个人的过失负责,所以,不妨多谈谈自己采取的补救措施,转移众人的视线。
3.接受批评时,微笑承认错误
微笑承认错误,然后冷静、迅速的回答“我马上处理”,这会令上司直觉地认为你是个有效率、听话的好部属;相反,犹豫不决的态度则很容易让人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
4.不要使用“指导性语言”
在我们周围有些人在沟通时,习惯用“指导性语言”去教导、指正别人。不管自己懂不懂,也不管自己做得好不好,就习惯“指导别人”该怎么做。
虽然,有时“善意的指导”确实对别人有益,但对不熟、刚认识的人,或在公开的场合,动不动就要以“自己很棒、很厉害”,“我来指导你”的态度来指正对方,则常会引来别人的反感与讨厌。因此,“指导性语言”若用得不恰当,或用得太多,就会变成“批评”,甚至是“找碴”,因为,指导性语言通常带有“上对下”的教训口吻,对方听起来就会不高兴,这有违平等交流的原则。因为不管是名流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作为交谈的双方,他们都应该是平等的。
会写,实用公文样样通
在工作完成后,基层工作者要善于进行总结反思,争取下次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更加切实的为群众做事。因此,少不了要与公文打交道。
公文就是公务文书。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各种事务中形成的体式完整、内容系统的各种书面材料,也称文件。所以,熟悉掌握几种实用公文写作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报告的特点和写法
报告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询问的陈述性上行公文。报告从种类与内容上分主要有:汇报性报告、答复性报告、呈报性报告、例行工作报告。报告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受文领导、正文、落款、成文时间组成,下面介绍几种报告的写法。
(1)汇报性报告。汇报性报告主要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报告,一般分为两类: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综合报告是本单位工作到一定的阶段,就工作的全面情况向上级写的汇报性报告。其内容大体包括工作进展情况,成绩或问题,经验或教训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这种报告的特点是全面、概括、精练。专题报告是针对某项工作中的某个问题,向上级所写的汇报性报告。
(2) 答复性报告。这种报告是针对上级或管理层所提出的问题或某些要求而写出的报告。这种报告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涉及询问以外的问题或情况。
(3)呈报性报告。呈报性报告主要用于下级向上级报送文件、物件随文呈报的一种报告。一般是一两句话说明报送文件或物件的根据或目的以及与文件、物件相关的事宜。
(4)例行工作报告。例行工作报告是下级向上级,因工作需要定期向上级所写的报告,如,财务报告、费用支出报告等。
2.通知的种类和写法
通知可分为“批示性通知”、“指示性通知”、“一般性通知”、“会议性通知”和“任免通知”五种。这里仅介绍“一般性通知”、“任免通知”两种。
(1)一般性通知。在上级机关有关事宜需要使下级机关知道或办理时,如庆祝某个节日,成立、调整、合并、撤销某个机构,启用印章,更正文件差错,请下级机关报送有关材料等,都可使用这种通知。这种通知,要交代清楚所通知的事项,如何办理,有什么要求等。
(2)任免通知。上级机关在任免下级机关的领导人或上级机关的有关任免事项需要下级机关知道时要发任免通知。这种通知的写法比较简单,一般只要写清楚决定任免的时间、机关、会议或依据文件,以及任免人员的具体职务即可。
不论哪种类型的通知,都要注意几个问题:通知一般都要有一个符合标题“三要素”(即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的标题,使人一看标题就知道是通知什么事情或要求做什么事情。有些机关简单地使用“通知”作标题,这是不确切的,应尽量避免,更不应提倡;被通知单位就是文件的主送单位,有的通知往往不写被通知单位,这是不妥当的;如果所通知的事项需要被通知的单位尽快知道,可在“通知”之前加“紧急”二字,这就是常见的“紧急通知”。
3.函的种类和写法
函的使用比较灵活、广泛。平行机关之间、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上下级机关之间都可以使用。
(1)商洽性函。商洽性函为机关(部门)之间联系和商洽工作时使用。这类函的正文一般有两部分:一是商洽原由,写明发函的原因。二是商洽事项。明确提出所要联系和商洽事项的具体内容,特点是注意写清对对方的要求和希望。
(2)询问性函。这类函为向对方询问有关问题,有时也可简述某一事项,提出处理意见,请求对方给予答复时使用。正文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询问缘由,说明询问的目的或原因,也可叙述有关情况,以使对方了解所询问问题的来由。二是询问内容,明确而具体地写明所询问的问题。
(3)答复性函。这类函为答复对方来函所询问的问题时使用。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一般性质的请示,除批复外,也可用函给予答复。正文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告知情况。说明对方来函收悉,并在简要复述对方所询问问题或所提要求后,常用“经……研究,现答复如下”等语来承上启下,过渡到下文。
二是答复意见。针对来函内容,给予明确、具体的答复。
三是结尾。最后以“批复”、“特此函复”或“谨作答复”作结。如果告知情况部分用了“现答复如下”,则可不写结尾。
(4)委托性函。这类函为委托有关部门(单位)代办某些事时使用。如各地人民法院经常用它委托有关部门代办一般性案件,或代查与一般性案件有关的某一情况。正文常常有以下三部分:
一是委托缘由。说明委托的目的以及所要委托代办或代查等项的基本情况。
二是委托内容。说明委托代办或代查的具体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时间限制,质量要求或数量指标等详细内容。
三是结尾。一般写“以上事项,希大力协助办理(或查清)并请尽快见复”等语。
(5)告知性函。这类函是将某一事项或某些情况(包括办理受托代办事项的情况等)告知有关部门(单位)时使用的。它与答复性函非常接近。它们的根本区别是答复信函是答复对方所询问的问题,而告知性函则是告知对方代办或代查事项的情况。这类函的正文通常有两部分:一是告知原因,说明制发本函的原因;二是告知事项,简要叙述告知对方有关事项的具体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不论写哪类函,都必须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一函一事,突出中心,有的放矢,及时准确。第二,直述原因,行文简洁,语言明快,措辞得体。
习近平同志曾强调,要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最近中央又推出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大批普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画面跃然各大媒体之上,语言也生动了许多,清新了许多,前后一比较,才晓得带着泥土气息的文风最好。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非常善于学习群众语言,******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为人民服务”、“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和******同志的“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都是充分运用群众语言的经典范例,可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又言简意赅。
这要求在基层工作的我们要多和基层群众交流,要真心实意拜群众为师,通过这种形式,加强对群众的了解,增进与群众的沟通,促进与群众间的感情,以便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生活气息。只有走进基层,你才能掌握和运用群众的丰富语言,才能养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写作风格。
会讲,演讲出众引共振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写过一篇短文,批评一些干部不会演讲,具体表现为“离了稿子不会说,交流性的话不会说,举例说明不会说”,“就像一个人去浇花,却哗啦啦地把水倒在花盆外面,还自鸣得意”。对一些谨小慎微、总怕说错的干部来说,演讲是基本要求。演讲需要能力,见出智慧;引起听众共振则需要水平,见出境界。一个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干部,是讲不出引起听众共振的真话的。
讲话要以情动人。基层百姓最忌讳演讲者在演讲中盛气凌人,动辄训人,也不喜欢听空洞、干巴巴的大道理。基层百姓喜欢的是演讲者自己的真情实感。作为演讲者,要想打动听众,首先必须打动自己。只有通过感情才能发现对方、发现自己,从中找到共同的东西,产生心理“共振效应”。
美国的麦克阿瑟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而且还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演讲家。他的几次著名的精彩演讲,都是饱含激情,使听众热泪盈眶、回味无穷。如他在1951年他的52年军事生涯之际,应邀在国会的联席会上发表的《老兵不会死》的著名演讲中说道:“我就要结束我52年我戎马生涯了……我孩童时期的全部希望和梦想便实现了……但我仍然记得那时军营中最流行的一首歌谣中的两句……”他饱含深情的演讲,博得了参议员和众议员们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许多国会议员和在收音机、电视机前收听收看的听众与观众都热泪盈眶。
1962年,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回到他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西点军校,面对学员进行了他最动人,也是最后一次的公开演讲。结束时,他说道:“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消失……我尽力但徒然地倾听着,渴望听到军号吹奏起床号时那微妙的迷人的旋律……我耳畔回响着,反复地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
麦克阿瑟这一席充满激情的演讲,使在场的学员们为之动容而久久不能自控。他们想着“责任、荣誉、国家”这几个字的意义和分量。
一演讲家如果讲话华而不实,只追求外表漂亮,是难以使听众信服的;如果感情不真切,也难以使听众倾心,与之共鸣。我国著名讲演家李燕杰说得好:“在演讲和一切艺术活动中,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使人信服。”
走进基层,才能掌握和运用群众的丰富语言。老百姓的语言,原汁原味、不加任何雕饰,有点拙、有点土、甚至有点笨,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对偶排比,但是往往透着质朴,透着清新,透着善良,让人心里踏实、舒坦。老百姓的话是最直接的话,没有藏着掖着,你不用费尽心思去琢磨有什么深意,有一是一,有二是二,都会直接告诉你。此外,老百姓的语言又是最生动最活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语汇,个性突出,新鲜活泼,让人听着亲切,听着舒服,听着顺耳。
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遣词造句、苦思冥想,语言就会干瘪枯燥,就会索然无味。另外,在基层,听众都是由忙碌的人们组成的,他们希望讲演者能用率直的语言,一针见血地说出要说的话。他们已习惯于消化过的、蒸馏了的新闻报道,不必转弯抹角便能直接得到事实;他们都已适应了类似于麦迪逊大道那些咄咄逼人的广告环境。这些广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借助各种招牌、电视、杂志和报纸,通过一些鲜明有力的词语,把发布媒体想要表达的信息一股脑儿地全部端出。这些广告词都是经过字斟句酌的,没有半点浪费。
在演讲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首先,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件作为例证。人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发生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应是你谈话的主要部分,占用你的时间也最多。在这个阶段,你要把你从中得到某些启示的事件向听众叙述出来。无论你所谈论的主题是否会引起争论,演讲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主张陈述出来,主张的内容要易于实践,以便使听众容易理解并采取行动。
会听,听得懂群众语言
所谓“听”,就是用耳倾听群众的心声。善于聆听基层群众的诉求,抓住群众真正表达的意思。
身在基层,必须要听懂基层的语言。例如,我们把能吃能喝叫做“食欲旺盛”,听听农民是怎么说的:“我呀,嗓子眼儿粗,闯得过三套马车。”这个生动有趣的说法,很多人可能听不懂。
在基层工作,不妨做一个聪明的听者,用心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那么,如何在基层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听懂群众语言呢?下面两种方法会对你有很大帮助。
1.由说话方式猜透对方所想
说话方式是一个透露对方内心所想的“窗口”。一个人的说话方式不同,所反映出的真实想法也不同,注意对方的说话方式,你便能猜透对方的真实心理,听出对方在想什么。
如果对某人心怀不满,或者有敌意时,许多人的说话速度就变得迟缓,而且稍有木讷的感觉。如果有愧于心或者说谎时,说话的速度自然就会快起来。当两个人意见相左时,一个人提高说话的音调,即表示他想压倒对方。怀有企图的人,他说话时就一定会有意地抑扬顿挫,制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样的人有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欲望,自我显示欲在言谈之中就透露出来了。
说话暧昧的人大多数喜欢迎合他人,他们说同一句话既可这样解释,又可那样解释,含糊其辞。这种人处世圆滑,从不肯吃亏,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利用别人。
经常对他人品头论足,说长道短,这样的人嫉妒心重,心胸狭窄,人缘不好,心中孤独。如果他对诸如别人不跟他打招呼之类的小问题耿耿于怀,说明他在自尊心上受挫,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有些人常以领导的过失和无能为话题,则表明他自己有出人头地、取而代之的愿望。
有人在说话时极力避开某个话题,这说明他在这方面有苦衷,或者在这方面有强烈的欲望。交谈时,对方先是与你谈一些家常话,这表示他想试探你的态度,了解你的实力,探明你的本意,好转入正题。
总之,说话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透露对方的内心真意。在与人交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的说话方式,是了解对方说话本意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会使你进一步了解对方。
2.从话题探索他的心理
要透过表面的东西去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情趣,可以从他们的话题入手,注意他们谈论的自身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就会发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格特征。也就是说,人们的一些平日不为人所知的情绪会从某个话题中呈现出来。
通过一个话题探索对方的深层心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根据话题内容来推测对方的心理秘密;二是根据谈话的展开方式洞察对方的深层心理,以了解对方的个性特征。如果要想了解对方的性格和内心动态,最容易的办法,就是观察话题和说话者本身的相关情况。所以说,言谈话语,是了解人的重要途径。
3. 语速传递着人的心理
在基层工作中,我们可以领略语速中透露出的各种人的丰富的心理变化。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说话时的语速快慢,判断出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平时伶牙俐齿、口若悬河的人,当他面对某个人时,却突然变得吞吞吐吐、反应迟钝。这时候一定是他有些事情瞒着对方,或者做错了什么事情,心虚、底气不足。
我们经常看到的这样的情况,一位平常说话慢慢悠悠、不着不急的人,面对一些人对他说出不利的话的时候,如果他用快于平常的语速大声地进行反驳,那么很可能这些话都是对他的无端诽谤;如果他支支吾吾、吞吞吐吐,半天说不出话来,那么很可能这些指责就是事实,他自己心虚、中气不足。当一个平时说话语速很快的人,或者说话语速一般的人,突然放慢了语速,就一定是在强调着什么东西,想吸引他人的注意。
语速可以很微妙地反映出一个人说话时的心理状况,留意他的语速变化,你就可以知晓对方的内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