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26026400000113

第113章 韦庄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910),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成年为人疏旷不拘。四十五岁(880)在京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五十八岁回到长安,第二年登进士第。天祐四年(907)唐亡。前蜀皇帝王建用他为宰相,老卒于蜀。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

台城是南朝六国的皇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三百多年间,此处宫殿毗连,亭台秀立,廊桥傍水,柳郁花浓。然而六个王朝都在短暂的繁盛过后相继崩倾,最终台城废弃,到唐时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的荒园。诗人此时来到这里,眼前的景色更是凄凉,不仅产生赋诗的冲动。

这是一篇吊古之作,诗人的起笔却在古迹之外。“江雨霏霏江草齐。”一幅大江微雨、草色青青的暮春图。江水东流,浩浩汤汤,细雨蒙蒙,飘洒而下,春草茸茸,平展如茵,铺落在江的两岸。雨雾笼锁江面与两岸,迷蒙的景象,如梦如幻,令人心生伤感。这幅图景,似乎与台城没有什么关联,但这悠悠东逝的江水不正是台城历史的见证吗,六国的兴衰不正是如这江水东流一去不返吗。

首句如烟的图景引出次句如梦的六朝。“六朝如梦鸟空啼。”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尽在台城坐拥国土,各有鼎盛时期的繁荣,又都更替衰败亡国,其间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多少昏庸无能之君,多少宫廷欢宴美人妙舞,多少刀光剑影烈马骄兵,如今尽已被眼前的断墙颓垣掩埋。以往的王皇威仪艳冶娇态尽皆悠悠灭去,进入梦幻冥间,诗人的心魂也渐入冥思。此时,叽叽喳喳的鸟鸣使之从幻象中回醒,眼前凄凉依旧,梦本是空,鸟啼也是空。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十里长堤,雨落烟笼,台城的柳树在雨雾中依依摇曳,仍是一番梦幻般的景象。台城的柳是有情的,迎春而发,年年为台城这颓垣危墙蒙上一些生机;台城的柳又是无情的,故国萧条,人去楼摧,柳树却不为之伤情,仍旧悠然自得地年年如是。因而诗人说柳“无情最是”,它哪管来此凭吊的人面对着野草丛生、死气沉沉的城垣在伤心落泪。诗中拟人地以柳的“无情”与“依旧”,反衬人的有情与伤感,形成更具感染力的情境。

这首诗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造成一种虚幻的意境,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味淡而情浓,撩人心意。眼前的台城是六国衰景,后人回看今人,不也如今人回看古人一样叹息兴亡有数吗。与其说诗人站在台城旧址是怀念六朝古事,不如说他是在品味多少年以后人们会对大唐的盛衰作何评判。

【大师导读】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刘学锴

无论是写离情,或写怀古,都流露出浓厚的凄惋感伤的末世情调。这是晚唐诗中普遍的情调。后一诗中,雨丝风片,满堤烟柳的景色和“六朝如梦”的怅惘心情交融在一起,更把这种情调表现得格外凄艳。

——游国恩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满耳笙歌满眼花, 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 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 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

【赏析】

诗题中的“金陵府”指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唐代人喜欢称润州为金陵或丹徒。“府相”指在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周宝,府是指周宝代一郡之长,周宝的同平章事又相当于宰相职,因而称其为“府相”。“中堂”即大厅。这首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后所作。

“满耳笙歌满眼花, 满楼珠翠胜吴娃。”首联开门即写宴会盛大豪华美女如云。满耳美妙的乐器响,满耳的清歌浅唱声,满眼的色彩缤纷花团锦簇,再加上满楼佩戴珍珠翡翠一个个容貌胜过吴娃的美女。连用三个“满”字,实写宴会极致的奢华。

“因知海上神仙窟, 只似人间富贵家。”颔联用比拟的手法轻轻带过,大宴的豪奢更使人惊叹。即便是东海上的神仙洞府,也不过好像这富贵人家。诗人不说这里的美轮美奂比得上仙府,反说仙府也仅仿佛此处人间。比仙府还要奢华的地方必是无比的美妙,这里的妙处已是再无比拟。

“绣户夜攒红烛市, 舞衣晴曳碧天霞。”颈联再深入展开场面和时间。“攒”是聚拢集中之意。“曳”是拖拉牵引之意。夜里,绣锦装饰的门户聚集起簇簇红烛,宛如灯火通明的街市;日间,歌妓舞女翩跹起舞,艳彩的衣裙像牵拉住蓝天上的云霞。灯火辉煌的夜,天晴日朗的昼,连续歌舞宴饮,这里的花天酒地再也难与伦比。

“却愁宴罢青娥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尾联跳出宴会之外,展开愁思。诗人看透了奢靡宴饮背后的空虚,悠悠道出了两句曲终人散,豪奢将逝的感慨。虽经日夜的豪宴,毕竟终要收场,待等宴罢美人散去,还不是在江畔呆望斜下的冷月空留惆怅。

自唐僖宗乾符二年(875)至光启元年(885)十年间,黄巢起义****了大半个中国,加上沙陀部李克用叛变,僖宗两次逃出京城。后北方陷入常年争战状态,只有东南半壁江山尚算安定,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周宝作为一方大吏,又手握兵权,不思在国处危难时有所作为,反而陷于极度奢靡沉湎酒色中。

润州一地,即是唐王朝的缩影,不知什么时间兵临城下,笙歌酒色且乐今朝。诗中的“却愁宴罢青娥散”,即隐喻了这场宴会的主人奢华即将不再,进而大唐帝国也将如这场盛宴一样繁盛移过,破败将临。诗中一个“愁”字,道出了诗人对日落无可回挽的深沉忧虑。

【大师导读】

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赏析】

《金陵图》是彩绘故都金陵南朝六代的六幅图画,诗人观看了这些图画后写下这首诗。

六幅画到底画的是什么呢?诗的三四句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南朝六代分别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都定都金陵,都曾有过繁华鼎盛,又都经历了衰败,都有扬鞭立马的英雄,也都有懦弱投降的帝君。可多少风流及耻辱都被历史所湮没,要绘画记录的何止万千。而这六幅彩绘的金陵城充满了枯老的树木、凝冷的残云,尽是一派凄凉。正是画里这些枯树残云的凄凉令诗人伤心,引发了对六朝繁华早已成空的哀思,更勾起了对当下大唐风雨飘摇势如六朝晚景的深深忧虑。

因而诗人联想起一首吟咏六朝的诗:“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另一位诗人高蟾以《金陵晚望》为题写的一首感怀诗。高蟾所处年代略早,已见大唐颓势。他把国家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又说这“一片伤心”是难以用画笔表达出来的,抒发的是对无能为力挽救国危的无奈。

诗人观看了六幅《金陵图》后颇为伤心,对高诗的“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提出了质疑: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诗人的意思是说,“真的是画不成吗?”你看眼前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把“伤心”画得一塌糊涂吗!为什么画不成 “伤心”呢?只是因为画人只想迎合世人麻木不仁的心态,去描绘娱心悦目的风花雪月罢了。

诗人是观画而引起深度感慨。南国六朝末代皇帝,尽是昏庸无道,最后以投降结束了历史。六幅《金陵图》,个个枯木凋败,冷云凄罩,一派荒凉,那是对六朝惨淡亡国的形象写照。

诗人观画而触痛,他是见唐王朝无可挽回地与六朝晚景一样正在走向崩溃而感到苦恼。他说起高蟾的诗尾,只是要引发感慨而已,并不是要否定别人;对画人“心逐世人情”也不是要批评别人,只是眼前的六幅画所表达的思想符合诗人现在的口味和心境罢了。

诗人不是在评诗或者评画,他是在抒怀,抒发对大唐衰败之势不可抑、亡国的现实不可免的伤心哀痛之怀。

【大师导读】

韦庄的抒情诗,伤时之作亦占有很大比重。他“流离漂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虑,或反袂兴悲。”(《浣花集序》)由于有这种身世和抑郁怀抱,韦庄诗能在通俗平易中见感慨深沉,非当时一般平浅成篇之作可比。

——袁行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