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26026400000121

第121章 郑谷

【作者简介】

郑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光启(885—888)年间登进士第,官右拾遗,历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原有集,已散佚。有《云台编》三卷,《宜阳集》三卷,《外集》三卷,今编诗四卷。

·淮①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②晚,君向潇湘③我向秦④。

【注释】

① 淮:扬州。

② 离亭:即驿亭,古时驿道上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人休息。古人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③ 潇湘:今湖南一带。

④ 秦:即当都城长安,位于陕西境内。

【赏析】

因“柳”与“留”谐音,故唐代赠别诗中常以柳为主要意象。一句“扬子江头杨柳春”便足以点明诗歌主题。春日的扬子江头,柳色依依,杨花纷飞。这大好春光在即将相别的友人心中,却惹出愁情无限。尤其是那纷乱的杨花撩动了离人愁绪,于是诗人便有了“杨花愁杀渡江人”的感叹。

这两句诗节韵优美。诗人重复使用“扬”“杨”同音字,在音韵上构成回环效果,在情思上则有了绵永的情致。但由于节奏的流利,这种情致虽哀但却不伤。前两句郑谷只用写意的淡墨,疏笔勾出离别之景,但文字中的浓浓离愁却浸透纸背。

“数声风笛离亭晚”,天色渐渐暗下,郑谷与友人在江亭中话别。晚风吹来一阵笛声,就在这如怨如慕的笛声中,“君向潇湘我向秦”。这两句移情入景,用的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了惜别之情。诗人在抒情中,着力于离别环境的渲染。其中“晚”字不仅营造了一种凄清氛围,而且点出了友人间依依话别,不忍离去的情状。此外,话别时远处传来的笛声,更是增强了环境中的愁情色彩,情与景浑融一体。

最后一句“君向潇湘我向秦”不像结语,倒像是离别诗的开头,但就是这种以不结之语作结辞的表达方式,方显“悠悠情深”(清贺贻孙《诗筏》)。

前三句中,作者已然将离别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但读到此句时,“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清贺贻孙《诗筏》),仿佛乐章高潮后的顿点,余韵无穷。二人旅途中的愁绪,离别后的思念,天涯羁旅的孤苦,都蕴藏在这种骤然的一停中,情韵婉转悠长。

【大师导读】

悠悠情深,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

——贺贻孙《诗筏》

·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赏析】

唐代咏物诗类别多样。从超自然的高贵凤凰到身边寻常可见的鸟类,都是唐人吟咏的对象,其中鹧鸪是最入诗的一类。因鹧鸪的啼声悲切,所以古人多借其声以抒发游子愁情。郑谷的《鹧鸪》同样抓住了鹧鸪的这一特点,进行构思遣怀。

首联两句起笔便紧贴鹧鸪习性与特征落笔。“暖戏烟芜锦翼齐”中“暖”字点出鹧鸪畏寒习性;“锦翼”则刻画了这种鸟儿的色彩斑斓的羽毛;“品流应得近山鸡”则通过将鹧鸪与山鸡进行类比,写明了鹧鸪的体态特征与行动风致。它们与山鸡相类,行止高雅。此联从视觉角度,对鹧鸪的外形及动作进行了勾勒,诗人笔下的鹧鸪美丽而富于野趣。

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描写鹧鸪鸣声。在阴雨天气里,鹧鸪从巴丘湖边的青草地上走过。落花缤纷的黄庙中,传来了鹧鸪啼鸣声。生性畏寒的鹧鸪在阴沉的雨天中,行走在荒莽的湖边,无处敝寒。这种情况下,它发出声声悲鸣,在本已凄冷的环境上,又添几分哀怨。

后句中的“黄陵庙”是后人为纪念舜帝娥皇、女英二妃而立。传说当年舜帝南巡,死于湘江。娥皇、女英悲泣,泪洒翠竹,化作点点竹斑。二妃后溺于湘江,后人感其深情,遂立庙以祠。这样的传说本已引人愁思,而“落花”的环境设置,则令感伤意境越浓。当背景又传来鹧鸪悲婉的啼声,于是诗情更加凄切。

此联并不直接描摹鹧鸪的声音特点,而是着力营造凄迷的环境氛围,以此渲染鹧鸪啼声的哀婉,从而突显了鹧鸪啼声的内在情韵。

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二句,转入抒写游子思妇的情感。客居他乡的诗人听到如此凄苦的鸣声,乡愁顿生,泪湿襟袖。年青的少女听见鹧鸪鸣叫,想起远行的情人,相思之意更浓,于是忍不住开口唱起《山鹧鸪》。但她甫一开口,便情难自持,凝眉低泣。

由鹧鸪哀鸣写到人情哀伤,看似脱离了鹧鸪,但却是以人情之凄切烘托鹧鸪之啼悲;鸟鸣之悲同时也映衬了游子之哀与思妇之怨。于是,人与鹧鸪在情感上融为一体。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写群群鹧鸪在宽阔的湘江上飞过,它们的啼声,声声不断相呼相应。日已西斜,天即将暗下,畏寒的鹧鸪在竹林深处寻找温暖的巢穴。本联意境沉郁,“湘江阔”、“苦竹”、“日向西”共同构成了彷徨凄楚的氛围。那“相呼相应”的即是鹧鸪声,也境遇凄苦的人们在感情上与鹧鸪哀鸣的呼应。

在这首诗中,郑谷以鹧鸪的凄苦啼声作为中心,在它周围设置一系列悲苦意象,着重表现鹧鸪啼声所产生了哀伤情致。诗人在塑造鹧鸪形象时,以神韵为重,以情思为体,并在咏物中加入了人的因素。人情的介入,使得全诗托物感怀的层次高,内涵更深。诗中人与鸟互相衬托,于是鹧鸪啼声的愁苦与显得鲜明生动,诗人心中的羁旅彷徨越加深刻沉重。

【大师导读】

郑守愚声调悲凉,吟来可念,岂特为《鹧鸪》一首,始享不朽之名?

——薛雪《一瓢诗话》

郑都官谷因此诗,俗遂称之曰“郑鹧鸪”。

——方回《瀛奎律髓》

相传郑都官当时实以此诗得名,岂非以其“雨昏”、“花落”之两句?然此犹是赋也,我则独爱其“苦竹丛深春日西”之七字,深得比兴之遗也。

——金圣叹《选批唐才子诗》

这首诗完全是咏物诗,八句全是赋体,不过描写鹧鸪而已。“雨昏”、“花落”一联很好,但用来咏杜鹃也未尝不可。

——施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