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26026400000058

第58章 钱起

【作者简介】

钱起,生卒年不详,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得中进士,名列“大历十大才子”之一。其诗多出于赠别应酬,很少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多为流连光景、********之作,但因“体格新奇,理致清赡”(唐代高仲武语)颇得古人赞赏。钱诗有十卷之多,《全唐诗》收录其中四百二十余首。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①。

冯夷②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③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释】

①帝子灵:娥皇、女英的神灵。因娥皇、女英是尧的女儿,故称帝子。

②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③白芷:香草名。

【赏析】

省试诗是唐朝进士考试的必考实体,有特定的格式,如必须是五言、六韵、十二句,诗题和用韵都被限定。在这样严格的束缚下,历来鲜有佳作。

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允751年),省试的题目是“湘灵鼓瑟”,出自屈原《楚辞·远游》中的“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一句。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参加了应试,并以这首省试诗博得考官赞赏,终于进士及第。而这首能够在题目、体裁、韵律的多重束缚下展现新意的作品,也成为古今文士叹为观止的“绝调”(徐增《而庵说唐诗》)。

钱起笔下的湘灵指娥皇、女英。相传她们的丈夫舜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悲伤至极,自沉湘水以殉夫,遂为女神,善于鼓瑟。按照所写内容,全诗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开篇两句:“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这两句点破题旨,既应和诗题,又为下文具体描写鼓瑟场景做好铺垫。“善鼓”和“常闻”,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赞美湘灵善于鼓瑟。

中间四韵是第二段,描写了湘灵鼓瑟的场面之优美,音乐之动听,并以一连串瑰丽的想象写出了其乐声引发的非凡效果。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意为:被悠扬的瑟曲深深的水神冯夷情不自禁地在河面上翩翩起舞,但是他并不懂这乐曲背后蕴藏的极大悲伤,只有楚客才能明白。湘灵奏响的曲调比金钟、石磬发出的声音还要凄苦,凄清的声音都传到无边杳远的天穹中去了!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意为:这饱含哀怨和思慕的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是不是会惊动舜帝的亡灵呢?曲子像白芷一样,散发着芳菲与馨香。乐曲逐流水而动,绕过湘江的九曲十迴,又随悲风而起,穿过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这八句诗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绚丽多彩的文笔,把无形的瑟声化作可观、可感、可嗅的东西。这乐声悠扬动听、凄清婉转。它像人一样有感情,像花草一样有香味,像流水一样有形状。“楚客”、“潇浦”这些暗含忧愁情怀、悲伤情调的意象,又使整首诗的情调更显起伏。

第三段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曲终了,不见鼓瑟人只见江上青峰。诗歌由扑朔迷离的环境回归现实的恬静之美,留下无尽遐思,令人回味无穷。

尾句以“曲终”二字宣告鼓瑟过程的结束,又以江上青峰这一实景把人物拉回现实,符合了古典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最后或隐或显的传统,使全诗的情感得以延续。另外,以景语作结,能使全诗产生韵味悠长的效果,这本是唐朝诗人作绝句的惯用手法,钱起在此打破陈规,使全诗的意境更见深邃。

【大师导读】

风致超脱,然体格却最稳密。

——徐增《而庵说唐诗》

大历刘、钱古诗亦近摩诘,然清气中时露工秀,淡字远字微字皆不能到,此所以日趋于薄也。

——施补华《岘佣说诗》

·赠阙下①裴舍人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②晓阴阴。

长乐③钟声花外尽,龙池④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⑤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注释】

①阙下:宫阙之下,指朝廷。

②紫禁:皇宫。

③长乐:汉代长乐宫,这里借指唐朝皇宫。

④龙池:指皇宫中的御池。

⑤献赋十年:指多次应考进士。

【赏析】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钱起已经担任蓝田尉多年。为了寻求援引,他做了这首投赠诗,求裴舍人引荐。后来钱起果然得到推举,改任司勋员外郎。至于这位裴舍人的姓名,后人考证可能是裴延。唐朝裴姓著名舍人有两位,其中裴度是在元和二年至元和六年之间(807-811年)任起居舍人,此时钱起已病卒多年,曾任通事舍人的裴延生卒年份虽不可详考,但大体可知他与钱起年龄相仿,且唐朝通事舍人隶属中书省这一政务中枢,掌管朝见皇帝的官员接纳引荐和日程安排,钱起向他求助,甚是合适。

前四句写景,诗人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明丽而繁华的春日宫苑图,实则是为下文请求援引埋下伏笔。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早春二月,处处春暖花开、莺歌燕舞,在上林苑的林木间,一只只黄鹂或在空中飞鸣,或在枝头栖息,趣味盎然;春意渐渐笼罩了整座紫禁城,天刚拂晓,荫荫的树木已经伸展开葱茏的枝叶,尽情享受着美丽的春色。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悠扬的钟声越过长乐宫的宫墙,飘到远处的花丛之外去了。那里曾经是玄宗宫苑里的龙池,婀娜的柳树在细雨中显得更加苍翠。

以上四句看似写皇宫苑囿内的景色,实则并非是为写景而写景,这景色之中,时时刻刻都有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裴舍人。在唐朝,舍人的官位等级虽然不高,但因为与帝王接触的机会较多,所以权力不小。诗人向裴舍人寻求援引,自然少不了恭维,不过表达得极为委婉含蓄:您能够在上林苑内、紫禁城里、长乐宫中、龙池附近随侍君主,这是多么大的恩宠和荣耀啊,像我们这些帘外官员真是羡慕不已。

后四句陈情,直接转到请求援引的主旨。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虽然阳光温暖和煦,也不能驱散我心中因仕途不遇而弥漫的阴霾,即便如此,我还是对皇恩的眷顾充满期待,时时刻刻怀着一颗为陛下效力的赤胆忠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益将白发对华簪。”十多年来,我屡屡向陛下进献诗文辞赋,还是没有得到赏识。现在,只能寄希望您代为引荐,把我这为报效国家愁白双鬓的人举荐给皇上了。

诗人的求援意味表达得极为曲折,丝毫没有流露出对名利地位的渴望,反倒一直在表达忠于君主、报效国家的决心。虽不遇时,仍恋恋阙下,捧日有心,以见忠君之忱,所谓“身在江湖,心悬魏阙”。尾句中的“犹”字,下字即有分寸,并无怨望之情,足见钱起作诗落笔时的反复斟酌。

【大师导读】

“花外尽”乃以写花蹊之远,借“钟”作假对句以灵绝。

——王夫之《唐诗评选》

第二联上句谓长乐宫中之钟声,传递至花外时尽。自宫禁深严,钟声非外人所得闻,惟舍人在阙下闻之。下句言柳以在龙池之畔,故得雨露为多。喻裴为近臣,故承恩独厚。因后半首有“阳和不散穷途恨”及“献赋十年犹未遇”句,故知长乐龙池句,羡舍人之身依禁近,而伤己之以白发相对华簪,非泛言宫中花柳之景也。

——俞陛云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赏析】

由诗题可知,本诗写诗人在暮春时节返回故山草堂时所见所感。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写诗人回到位于蓝田谷口的故山草堂,只看见暮春的残景:黄莺的啼鸣已经越来越稀少,不像前些时日那样不绝于耳了。辛夷花也快要开尽,地上落满了凋零的花瓣,枝头还挂着零星的残花。不过,现在正是杏花盛放的时节,乱纷纷得飞舞着。

“谷口”是草堂的具体位置,“春残”是对这两句诗的意境的总括,黄鸟稀少、辛夷花尽、杏花纷飞,这些都是残春景象的具体细节。“稀”、“尽”、“飞”三字连用,渲染出了春逝无痕的寂寥。

这一幅凌乱而空寂的残春景象不免让人心生惆怅,但是,诗人在后两句中并未表现出感伤嗟叹的情怀,反倒透露出一股难以掩饰的喜悦。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人察觉到窗子旁丛生的幽竹是多么的可爱。它依旧青翠葱茏地遮起片片绿荫,并随着微风摇曳生姿,似乎是在等待他的归来。

“始怜”一词承接上文。正是因为之前看到的满目衰景,诗人才发觉竹林的幽美,故而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又因自己此前对竹林的忽略而略感歉意。诗人之所以会怜爱翠竹,是因为它“不改清阴”。这两句准确地描写出了翠竹这一经典意象的外形之美与内涵之美,内外之美统一起来,引发了诗人的感叹和赞美。诗人对竹的“怜”与竹对诗人的“待”是一条完整的情感线索,赋予了后两句诗物我相亲的动人意境。

通过辛夷花、杏花等意象与竹子的对比,诗人塑造了竹子外表朴素但内心刚毅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翠竹坚贞气节的高贵情操的赞美。

【大师导读】

员外(钱起)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