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26026400000079

第79章 刘禹锡(1)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生于彭城。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入为监察御史,后因王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此间与白居易相识相知,唱和相酬。

刘禹锡出身书香世家,博览群书,被贬期间诗作多讽托幽远,但整体诗风豪爽健朗,白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刘禹锡“诗豪”之称自此沿用至今。《全唐诗》录其诗十二卷。

·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②。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释】

①五铢钱:汉武帝时发行的钱币名称。此处指代汉室大业。

②象贤:效法前贤。此处指继承父业。

【赏析】

“蜀先主”即刘备。蜀先主庙是刘备塑像所在之庙宇,位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东地)。这首五律写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诗人概括叙述了刘备生前身后之事,赞刘备而讽刘禅,大有嗟叹愤慨之味。

诗人在首联直接颂扬刘备的气势和神态:“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之气气贯长虹,即使现在面对的只是刘备的塑像,也让人肃然起敬,由此不难想见其生前的英雄气概。

颔联“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化自前人语。前句化自西晋孙楚的《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句。当时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英雄之气摄人心魄。后句则取自童谣,诗人在此句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西汉时,武帝铸币,但于王莽时代被废。东汉末年,刘秀再次启用。诗人在这里用“五铢钱”的兴废指代汉室基业的盛衰,以表明刘备光复汉室的志向,也道出了刘备的功绩。

前两联集中写于刘备“天下英雄”之名相符的功绩伟业,颈联却笔锋一转,写英雄的人生失意之处:“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终于建立功业,但怎奈自己的儿子竟是“扶不起的阿斗”。历史上的蜀后主刘禅昏庸孱弱,不仅不能“象贤”,反而一步步把蜀国基业推进了深渊,终致亡国。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出自刘禅降魏后“乐不思蜀”一事。《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中载:“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此间乐,不思蜀”是刘禅留于历史上的污点,屡屡被用来讽刺不惜前人功业的不肖之徒。

从刘备生前的功绩写到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的无能,一褒一贬,一扬一抑,盛衰之境况自然而出。

诗人在这四联中再现了“天下英雄”,即先主刘备完整的一生:他缔造了“千秋凛然”的基业,也有“生儿不象贤”的遗恨。诗人借古讽今,蕴含人生无常,古今兴亡之叹。此外,诗人当时正在贬所,因此诗中隐有以昏庸无能的刘禅暗指当时的君王之意,委婉地指斥君主不能选贤任能,反而打击报复忠义之士。全诗豪气干云,于开阔的字眼中淬出警示之意。

【大师导读】

句句精拔。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后四句沉着之至,不病其直。

——纪昀《灜奎律髓汇评》

·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①渚②,日斜征虏亭③。

蔡洲④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释】

①冶城:旧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一带。相传是春秋时吴王夫差冶铸的地方。

②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③征虏亭:旧址在今南京市方山南。西晋太元年间建成,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在此送客。

④蔡洲:又名芳洲,东晋桓玄曾在此处屯兵。

⑤《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的简称,陈后主李煜谱制的曲调。

【赏析】

金陵(今江苏南京)先后为六朝国都,是历代文人墨客咏史的重要题材。刘禹锡的《金陵怀古》用事精工,别具匠心。

诗歌首联即以对历史遗迹的描摹引入:汹涌的潮水淹平了冶城的岸堤,傍晚的斜晖洒进了著名的征虏亭间。“冶城”乃三国时东吴冶铸之地,人口密集,曾一度成为吴国经济最为繁荣之地。“征虏亭”则是东晋征虏将军谢石之兄谢万送客之地。彼时谢万在这里大摆筵席,浩浩荡荡地为友人送行,繁华热闹。如今这里繁华不再,徒留下江涛拍岸、满目疮痍之象。

这两句中,一个“满”字似有将“冶城”淹没之感,一个“斜”字则更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深长意味。本联直接由繁华不再的旧景写出了岁月变迁之态,把诗人对人世变迁的慨叹娓娓道来。

首联借古景抒今情,颔联“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承首联而来。曾经的军事要地蔡洲仍旧草长莺飞,绿意盎然,而史称金陵门户的幕府也是炊烟袅袅。历史长河中一些景象毫无变化,但是人世早已几度轮回,物是人非之感更是油然而生。诗人一改首联中的哀景,反以乐景转笔,描摹了美好壮阔的景象,而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哀之悲壮,

顺接颔联的乐景哀情,颈联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便更显深沉。“山川”、“地形”都只能成为天然的屏障,对于历史的“兴废”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真正能决定“兴废”的只有“人事”。此处诗人直指“人事”是历史兴废的关键所在,只有人事依旧国事才能长久不衰,议论之高、观点之精自此显露无余。诗人以此联来警戒当世和后世,切中要害。

在描画景象和生发议论后,全诗在悠扬的歌曲乐声中作结:“《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后庭花》乃著名的亡国之曲,此时诗人在压抑的氛围中再闻“《后庭花》一曲”,其怨其恨自是“不堪听”。而“不堪”一词的使用在这里也颇多意味,不忍、不能之意乃表象可见,内质中也暗含了诗人对今日朝廷腐坏堕落的焦虑和恨意。在前朝兴废的历史鞭策下,今日国家仍不思进取,诗人恐只能徒增伤悲,无语而泪流了。

“咏史”自古就是诗歌中常写常新的题材之一,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更是其间最常被使用的手法,此处刘禹锡同样如此,借哀景和乐景的交织来抒发“兴废由人事”的慨叹,立意高远。

【大师导读】

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华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

——胡震亨《唐音癸签》

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情,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在中唐诗坛胜境独标。

——袁行霈

·西塞山①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②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③。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① 西塞山:位于今天湖北省境内,乃六朝时期重要的军事要塞

② 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③ 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赏析】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时,途径西塞山。他站在西塞山上眺望远景,借景抒情,嗟叹不已,于是创作了这首《西塞山怀古》。诗人在该诗中以战事为切入点,以西晋灭吴的故事来阐发深刻的思想情感。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写的是西晋灭吴的史实。王濬,字士治,出生于官宦世家,因战功赫赫,于公元272年被任命为益州刺史,此时正值晋武帝司马炎在策划灭吴大计。司马炎最终决定由王濬在益州屯兵,督造大船、训练水军,为伐吴作准备。太康元年,晋武帝一声令下,王濬从益州出发,率领巴蜀军队顺江而下,拉开了灭吴统一中国的序幕。“金陵”即今天江苏省南京市,也就是当时东吴国都所在地。“金陵王气黯然收”一句写的是东吴因王濬军队所向披靡,东吴方面士气全无,只能黯然缴械投降。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承接上联中“金陵王气黯然收”而来,继续从东吴的视角来写这场西晋灭吴的战事和结果。当时吴国建平守将吾彦为了阻止西晋水军,在峡谷中设置了铁锁链横跨江面,又在水面下设置了一丈多长的铁锥,想借此阻拦晋军战船。可是这些都被王濬攻破,最终“千寻铁锁沉江底”,吴国只能“一片降幡出石头”。这两句从侧面表现了西晋军队的声势之盛,“一片降幡”将吴国惨败的狼狈模样形容得自然生动。

前四句都在铺陈西晋灭吴的故事,第五句以“几回”做收,言简意赅。“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也颇有股“山川依旧,人事全非”之味。西晋灭吴,结束了中国历时九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终于重归统一,而诗人之所以以这个战事为切入点,以西塞山为怀古之地,更突出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彼时适值唐朝藩镇割据时期,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名不聊生,此时诗人途径西塞山,不免触景伤情,渴望祖国统一。

最后,诗人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深化主题。破败萧条的景象是六朝覆灭的象征,而想破除这种萧瑟之景,只能寻求统一,借古慨今由来于此,全诗至此收笔,但意境却更加开阔。

【大师导读】

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

——屈复《唐诗成法》

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

——薛雪《一瓢诗话》

诗极雄深宕往,所以为金陵怀古之冠。

——黄叔灿《唐诗笺注》

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诗咏晋事,而饱含现实意味,……充溢着一种悲凉而不衰飒、沉重而不失坚韧的精神气脉,以及纵横千古、涵盖一切的气象,读来令人感慨遥深。

——袁行霈

孙皓的千寻铁锁,并没有挽回东吴被灭亡的命运。诗人的感叹中,深寓着历史的教训。

——游国恩

·酬①乐天②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③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④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⑤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⑥。

【注释】

①酬:答谢,以诗相答的意思。

②乐天:指白居易。

③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此处用来指代诗人贬谪暂居之地。

④弃置:抛弃,搁置。

⑤翻似:倒好像。

⑥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

【赏析】

刘禹锡仕途坎坷。他曾被贬巴蜀,并于此地苦居二十三年之久。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得以回朝。途经扬州时,他与从苏州归来的白居易相逢,两人互赠诗文,以诉衷肠。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予刘禹锡,为刘禹锡遭受的不平待遇深表同情,并对他的才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因此,刘禹锡做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回应白居易。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承接白居易诗末句“二十三年折太多”而来。此联直接点明了诗人的经历。他在这凄凉的巴蜀之地谪居了二十三年之久。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写他重返洛阳,早已物是人非。他的很多老友都已逝去,自己现在也只能“空吟闻笛赋”来怀念他们。“到乡”句化用了“王质烂柯”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惆怅的心情。王质因误入仙山,坐观童叟下棋而蹉跎了百年。诗人在此借这个故事暗示自己在巴蜀耽搁得太久,回来时,早已恍如隔世、事态变迁。

当诗境尽显悲伤的气氛时,诗人却宕开笔墨,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释放胸怀,即刻意境大开:沉舟侧畔,仍有千帆过尽;病树前头,亦有枯木逢春。

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寓意自己之前虽历经坎坷,可是仍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豁达胸襟,它们也因此成为了千古名句,激励人们当坚守信念,风雨之后自会有天晴之时。

哀情转激情,沉郁变明朗,于是诗人承续而来,写出了“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了你的一首诗歌让我感触颇多,暂且就让我借酒来振奋精神吧。这里的“君”自是指白居易。诗人在这最后一联中表示,要与友人把酒言欢,忘记过往的痛苦,只盼明日重新出发的期望。一股豪迈大气、坚忍不拔的精神隐含其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豁达心胸、乐观态度的证明,也是刘白二人深厚友情的诠释。全诗语言洗练,意境高远,不负刘禹锡“诗豪”之名。

【大师导读】

神妙,在在处处应有灵物护之。

——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

梦得此诗,虽秋士多悲,而悟彻菀枯。能知此旨,终身无不平之鸣矣。

——俞陛云

“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袁行霈

这是他贬官二十多年后回乡的深沉感叹。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荣。自然界的平凡现象中,暗示着社会人事新陈代谢的哲理。更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衰老颓唐。

——游国恩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赏析】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期间,接触到大量巴蜀地区的民歌,于是他依调填词,仿照民歌,创作了十来首诗,其中有两首《竹枝词》,本诗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广为流传的一首,尤其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成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