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法总比问题多
26026700000013

第13章 附录 优秀员工一定要知道的十种思维方法

平面思维:换个地方“打井”

【思维导读】

何谓“平面思维”方法?著名思维学家德·波诺的解释是:“平面”针对“纵向”而言。

“纵向思维”主要依托逻辑,只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走下去,而平面则偏向多思路地进行思考。为此,他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在一个地方打井,老打不出水来。按纵向思考的人,只会嫌自己打得不够努力,而增加努力程度。而按平面思维法思考的人,则考虑很可能是选择井的地方不对,或者根本就没有水,或者要挖很深才可以挖到水,所以与其在这样一个地方努力,不如另外寻找一个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纵向”总是放弃别的可能性,所以大大局限了创造力。

“平面”则不断探索其他可能性,所以更有创造力。

世界上之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碰壁,是因为他们都在千篇一律,规范雷同地运作,习惯固定的思维模式,使生活成为机械化的程序,结果是复杂了你的生活和你的心情。而这种习惯性情绪越多,人的个性也就越容易萎缩。受习惯性思维支配的人,在处理或解决问题时,往往机械呆板。其实在很多时候,只要你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结构,就会解决好许多原本麻烦的事。

【案例导读】

20世纪50年代中期,松下电器与日本生产电器精品的大孤制造厂合资,设立了大孤电器精品公司,制造电风扇。当时,松下幸之助委任松下电器公司的西田千秋为总经理,自己任顾问。

这家公司的前身是专做电风扇的,后来开发了民用排风扇。但即使如此,产品还是显得很单一。西田千秋准备开发新的产品,试着探询松下的意见。松下对他说:“只做风的生意就可以了。”

当时松下的想法,是想让松下电器的附属公司尽可能专业化,以图有所突破。可是松下电器的电风扇制造已经做得相当卓越,颇有余力开发新的领域。尽管如此,西田得到了仍是松下否定的回答。

然而,西田并未因松下这样的回答而灰心丧气。他的思维极其灵活与机敏,他紧盯住松下问道:“只要是与风有关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吗?”

松下并未细想此话的真正意思,但西田所问的与自己的指示很吻合,所以松下回答说:“当然可以了。”

5年之后,松下又到这家工厂观察,看到厂里正在生产暖风机,便问西田:“这是电风扇吗?”西田说:“不是。但它和风有关。电风扇是冷风,这个是暖风,你说过要我们做风的生意,这难道不是吗?”

后来,西田千秋一手操办的松下精工的风家族已经非常丰富了。除了电风扇、排风扇、暖风机、鼓风机之外,还有果园和茶圃防霜用的换气扇、培养香菇用的调温换气扇、家禽养殖业的棚舍调温系统……西田千秋只做风的生意,就为松下公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类比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

【思维导读】

所谓类比思维方法,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事实出发,推出其中一个对象可能是有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该方法是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知名人士最常运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这种方法所得出的结论,虽然不一定很可靠、精确,但富有创造性,往往能将人们带入完全陌生的领域,并给予许多启发。

类比法是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它教我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与已经解决了的熟悉的问题或其他相似事物进行类比,从而解决问题。

类比思维方法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往往发端于类比思维方法,该方法被誉为科学活动中的“伟大的引路人”。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不自觉地运用到类比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买东西时的“货比三家”,从商品的价格、功能状况、使用价值和经久耐用的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然后确定是否买下。虽然它并不能发明什么新的东西,但是解决了选择购买哪一种产品的问题。

【案例导读】

一次,法国著名医生雷内克瓦带着女儿到公园玩跷跷板。玩了一会儿,医生觉得有点累,就将半边脸贴在跷跷板的一端,假装睡着了。女儿见父亲的样子,觉得十分开心。突然,医生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睁眼一看,原来是女儿用小木棒在敲跷跷板的另一端。这一现象,立即使医生联想到自己在医疗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当时医生听诊,采用的方式是将耳朵直接贴在患者有病部位,既不方便也不科学。

医生想:既然敲跷跷板的一端,另一端就能清晰听到,那么,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某样东西,使病人身体某个部位的声响让医生能够清楚地听见呢?雷内克瓦用硬纸卷了一个长喇叭筒,大的一头靠在病人胸口,小的一端塞在自己耳朵里,结果听到的心音十分清楚。世界上的第一个听诊器就这样产生了。

后来,他又用木料代替了硬纸做成了单耳式的木制听诊器,后人又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现代广泛应用的双耳听诊器。

侧向思维:不显眼的地方蕴藏价值

【思维导读】

侧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是不一样的,正向思维遇到问题,是从正面去想,但是侧向思维是要你避开问题的锋芒,从侧面去想,是在最不打眼的地方,也就是次要的地方,多做文章,把它挖掘出来,并把它的价值扩大。

塞正通侧,即有意不走“正路”,塞住走“正”的可能,却在侧向开辟道路,以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这就是从侧向找价值。“侧向凸出”的关键在 “凸出”,即把独特的侧向价值挖掘充分,发扬光大。

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如果别人都是从正面的角度去审视,这时,你不妨去关注与此相关的侧面现象,说不定可以从中挖掘出独特的解决之道。

【案例导读】

日本电影公司的一位高级管理者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但他只采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轻而易举地将问题解决了。

他是怎么做的呢?带领自己的下属到将要开设电影院的城市的所有派出所进行调查。调查的目标十分简单:哪个地方平时丢钱包最多,然后就选择丢钱包最多的地方开电影院。

结果证明,这个选择简直太对了,这家电影院成了电影公司开设的众多电影院中最火的一家。

做出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因为钱包丢失最多的地方,就是人流量最大、消费活动最旺盛的地方。

逆向思维:反向角度思考问题

【思维导读】

所谓逆向思维方法,就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或是从问题想要得出的结果推导必须获得的条件,从中引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人类的思维具有方向性,存在着正向与反向的差异,由此产生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很多时候,对问题只从一个角度去想,很可能进入死胡同,因为事实也许存在完全相反的可能;有时,问题实在很棘手,从正面无法解决。这时,假如探寻逆向可能,反倒会有出乎意料的结果。

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将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将缺点变为潜在动力,出其不意地使自己从劣势变为优势。优秀的人应该具备逆向思维能力和突破传统观念的勇气,这样才能在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中抓住机会,获得发展。

【案例导读】

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证实电流存在磁效应。这一发现传到欧洲大陆后,吸引了许多人参加电磁学的研究。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怀着极大的兴趣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果然,只要导线通上电流,导线附近的磁针立即会发生偏转,他深深地被这种奇异现象所吸引。

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法拉第受其影响,认为电和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他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为了使这种设想能够实现,他从1821年开始做磁产生电的实验。几次实验都失败了,但他坚信,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并继续坚持这一思维方式。

10年后,法拉第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他把一块条形磁铁插入一只缠着导线的空心圆筒里,结果导线两端连接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发生了微弱的转动,电流产生了!随后,他又完成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如两个线圈相对运动,磁作用力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电流。

法拉第10年不懈的努力并没有白费,183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装置。

质疑思维:怀疑的精神很可贵

【思维导读】

质疑,就是对现有事物持科学的怀疑态度,以促使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研究、改进和创新。质疑思维,是一种以审视的目光、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的科学思维方法。

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为了要创新,就必须对前人的想法和做法加以怀疑,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前人的不足之处,才能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方哲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怀疑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当我们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的质疑时,就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找到新的方法,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案例导读】

古代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物体的下落速度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越重的物体下落速度越快。一个10磅重的铁球与一个1磅重的铁球,从同样的高度落下, 10磅的铁球会先着地,而且速度比1磅的铁球快10倍。他还举例说,铁球的落地速度总是比鸟类羽毛快,秋天的落叶总是缓缓飘落,而成熟的苹果却是迅速落地的。

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论断和生活中的部分事实,此后的两千多年间,几乎没有人怀疑过这个“真理”。

终于有一天,一个勇敢的年轻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这个人就是伟大的伽利略,他心想:如果把100磅的球和1磅的球连在一起,让他们从高处落下,情况会怎样呢?

于是,伽利略就在比萨斜塔上做了那个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实验证明: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条件下,会同时落地。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会得到相反结论,就是鸟类羽毛由于体积相对较大,下落过程中其单位重量所受到的空气阻力远远超过了铁球和苹果,因而出现了铁球落地快、鸟类羽毛落地慢,苹果落地快、树叶落地慢的现象,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正是因为敢于质疑,伽利略才成为推翻亚里士多德权威论断的第一人,同时,也成为物理学中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者。

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使伽利略一举成为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位耀眼的明星。

联想思维:通过联想寻找规律

【思维导读】

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和方法,联想思维就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将一种事物的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想起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思维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注意到并研究了这种心理的活动,提出了“联想律”:第一,接近律;第二,相似律;第三,对比律。除上述三种“联想律”外,后人还提出了一些联想规律,如“因果律”等。

联想思维需要对事物进行广泛了解,而不是凭空瞎想。当你对外部事物了解得很多了,遇到某一难题时,就会从你大脑储存的信息中发掘出联想的事物。

许多人成功的事实表明,他们往往能抓住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产生丰富的联想,构筑艺术作品或进行科学技术发明等,如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就源于一件女子卧轨的新闻事件。魏格纳从看到世界地图联想到大陆漂移说,贝尔从听到吉他声想到改装电话机……这些联想的力量是何等的惊人。

【案例导读】

非洲岛国毛里求斯大颅榄树绝处逢生,就得益于科学家丰富的联想。在这个国家有两种特有的生物:渡渡鸟和大颅榄树。在16、17世纪的时候,由于欧洲人的入侵和射杀,使渡渡鸟被杀绝了,而大颅榄树也开始逐渐减少,到了20世纪50年代,只剩下13棵。1981年,美国生态学家堪布尔来到毛里求斯研究这种树木,他测定大颅榄树的年轮时候发现,它的树龄是300年,而这一年,正是渡渡鸟灭绝300周年。这也就是说,渡渡鸟灭绝之时,也就是大颅榄树绝育之日。这个发现引起了堪布尔的兴趣,他找到了一只渡渡鸟的骨骸,发现其伴有几颗大颅榄树的果实,这说明了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的果实。

一个新的想法浮上了堪布尔的脑海,他认为渡渡鸟与种子发芽有莫大的关系,可惜渡渡鸟已经在世界上灭绝了。但堪布尔转而想到,像渡渡鸟那样不会飞的大鸟还有一种仍然没有灭绝,吐缓鸡就是其中一种。于是他让吐缓鸡吃下大颅榄树的果实,几天后,被消化了外边一层硬壳的种子排出体外,堪布尔将这些种子小心翼翼地种在苗圃里,不久之后,种子长出了绿油油的嫩芽,这种濒临灭绝的宝贵的树木终于绝处逢生了。

逻辑思维:严密推理,找到突破口

【思维导读】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必须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者’。”其实,无论是科学界还是其他各行各业,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惯用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一定可以掌握事物的本质,有效地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是把对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再用判断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结论和思想认识。

逻辑思维是人类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思考方式。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条件,分析其关键所在,找到突破口,由此入手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案例导读】

在河北沧州城南,曾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一年运河发大水,寺庙的山门经不住洪水的冲刷而倒塌,一对大石狮子也跟着滚到河里去了。

十几年之后,寺庙的和尚想重修山门,他们召集了许多人,要把那一对石狮子打捞上来。可是,河水终日奔流不息,隔了这么长时间,到哪里去找呢?

一开始,人们在山门附近的河水里打捞,没有找到。于是大家推测,准是让河水冲到下游去了。于是,众人驾着小船往下游打捞,寻了十几里路,仍没有找到石狮子的踪影。

教书先生听说了此事后,对打捞的人说:“你们真是不明事理,石狮子又不是碎木片儿,不是木头,怎会被冲到下游?石狮子坚固沉重,陷入泥沙中只会越沉越深,你们到下游去找,岂不是白费工夫?”

众人听了,都觉得有理,准备动手在山门倒塌的地方往下挖掘。

谁知人群中闪出一个老河兵,说道: “在原地方是挖不到的,应该到上游去找。”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石狮子怎么会往上游跑呢?

老河兵解释道:“石狮子结实沉重,水冲它不走,但上游来的水不断冲击,反会把它靠上游一边的泥沙冲出一个坑来。天长日久,坑越冲越大,石狮子就会倒转到坑里。如此再冲再滚,石狮子就会像翻‘跟头’一样慢慢往上游滚去。往下游去找固然不对,往河底深处去找岂不更错?”

根据老河兵的话,寺僧果然在上游数里处找到了石狮子。

发散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变异

【思维导读】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是指人在思考问题时,思维会以某一点为中心,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向外扩散的一种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它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对给出的材料、信息能够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或途径进行分析,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

通常情况下,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所需的是问题的答案或者说某种结果,而非寻求答案的过程或手段。“白猫、黑猫,捉到耗子都是好猫。”只要能够捉到耗子,就是狗、羊,我们也应该接受。发散思维是创意的温床,它要求我们不要固化自己的思维和评判标准,要敢于探寻所有可能的答案。

很多从常规思维角度去思考认为是办不到、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从发散思维角度去思考,往往就能办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最终也会实现,这就是发散思维的神奇之处。

【案例导读】

有一次,美国的一段长达1000公里的电话线上,积满了因大雾而形成的凝结物,严重影响了电话通信的正常进行。为了尽快恢复正常通信,负责这一段线路的主管部门向社会各界紧急征求“能以最短时间清除凝结物”的方案。

有关专家和其他人员纷纷应征,提出了不少建议。主管部门对提出的这些建议都不满意。有的做法复杂烦琐,有的需时过长,有的花钱太多。主管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将这些建议公开,希望能引起公众的进一步关注和讨论,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来。

后来,空军的一位飞行员提出一个方案:驾驶直升机沿电话线上空飞行,向下垂直喷射强大的气流,以清除电话线上的大雾凝结物。这一方案最后被采纳实施,效果又快又好。

双赢思维:学会资源共享

【思维导读】

帮助别人往上爬的人,会爬得更高。在生活中,要学会欣赏他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扬长避短,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才能取得1+1>2的双赢效果。

社会学家戴维将双赢比做是一顿各取所需的自助餐。他认为双赢是一种人人都是胜利者的想法,是一种既宽容又坚忍不拔的想法。

双赢对于一个人做事的绩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你在工作中是一个心胸开阔、乐于帮助别人成功和愿意与他人分享荣誉的人的话,那么你就不愁没有朋友。如果你的周围充满了对你的成功感兴趣而又希望你成功的人,你在工作中就会充满与别人合作的热情。这对你工作绩效的提高很有帮助。

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形成了双赢的思维模式,才能成为别人乐于合作的对象。生命的河流总有曲曲折折,人生的路也不免坎坎坷坷。困难就像一块巨大的拦路石挡在你必经的路途上。独木难成林,一人难为众,单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动它分毫。此时,唯有合作,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

【案例导读】

通用电气公司一名叫唐·琼斯的员工讲述了她第一次发现双赢奥秘时的感受:

第一次发现双赢思维的奥妙,是在我高二的时候,那时我是学校篮球队的女篮队员。虽然我才是个高二学生,但是球打得相当不错,身高也足以成为大学篮球队的首发队员了。我有一个好朋友叫玛琳,也是个高二学生,也被选入大学篮球队的首发队员。

我比较擅长中远距离投球,常在10英尺外投篮,一场球打下来我能投四五个这样的球,而这也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但不久后,玛琳显然不喜欢我在球场上成为观众注意的中心,于是决心有意让我得不到球。无论有多好的投篮机会,玛琳都不再将球传给我了。

一天晚上,在一场激烈的比赛之后,由于玛琳在比赛中一直不给我球,我像以往一样都快气疯了。我和爸爸谈了很久很久,什么都对爸爸说了,表示了我对玛琳化友为敌的愤怒。长谈之后,爸爸告诉我说,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一得到球就传给玛琳。一得球就传给玛琳,我认为这是爸爸给我的最愚蠢的一个建议。可爸爸只说这样做一定有用,说完他就走了,把我一个人留在厨房的餐桌边自己去想。我才没费那个工夫,我知道这样做根本没用,将老爸的傻建议丢在了一边。

很快就要打下一场比赛了,我决心让玛琳在比赛中出出丑。我做了周密的策划,并开始着手实施让玛琳丢脸的行动。当我第一次拿到球时,我听到爸爸在观众席上大声叫喊,他的嗓音低沉,尽管我在打球时非常专心,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事,但是我总是能听到老爸低沉的嗓音。

我一拿到球,老爸就大叫:“把球传给玛琳!”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做出了我知道是正确的举动。虽然我也可以投球,可我看见了玛琳,将球传给了她。玛琳愣了一下,然后转身投篮,手起球落,2分。我在回防时突然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为另一个人的成功而由衷地感到高兴。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们的比分领先了。赢球的感觉真好!上半场我继续同玛琳合作,一有机会就将球传给她。下半场我依然积极与玛琳配合,除非适于别人投篮或由我直接投篮更好。

这场比赛我们赢了。在以后的比赛中,玛琳开始向我传球,而且也一样一有机会就传给我。我们的配合变得越来越默契,两人之间的友谊也越来越深。在那一年的比赛中,我们赢了大多数比赛,而我们两人也成了家乡小镇中的传奇人物。当地报纸甚至专门写了一篇有关我们两人默契配合的报道。总的来说,我在比赛中的得分也比以前多了。

顿悟思维:不轻易放过灵感

【思维导读】

顿悟就是灵感。顿是突然,悟是感悟。

所谓灵感,指人们在久思某一问题不得其解时,思维由于受到某种外来信息的刺激或诱导,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办法,对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领悟的思维过程。

顿悟或灵感并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而是人们长期进行创新思考后出现的一种飞跃,是在逻辑思维遇到困难时发生的一种独立的思维模式。无数事实说明,逻辑思维要达到创新的目的,需要灵感的协助,而灵感思维的闪现,又要以逻辑思维作为前提。

我们在工作中也常常会有这种情况:突然灵光一闪,想出了一个办法,但仍不确定此方法是否可行。但你千万不要把它轻易放过,通过缜密的思考,你也许会发现那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案例导读】

2000多年前,古希腊希洛王请人制造了一顶皇冠,他怀疑制造者掺了白银,但由于皇冠重量与原先国王交给的黄金重量相等,因此拿不出证据,于是便请阿基米德鉴定。

由于皇冠的形状极不规则,阿基米德在接受这个任务后,冥思苦想,不得要领。

有一天,阿基米德躺入澡盆洗澡时,由于澡盆中水加得太满,溢出了一些。

为皇冠问题困扰多日的阿基米德豁然开朗:因为一定重量银的体积比同重量的黄金要大,如果皇冠中掺了白银,那么它排出的水肯定比同重量的黄金多!

想到这里,阿基米德跳出澡盆,赤身裸体向王宫奔去,边跑边喊:“找到了!我找到了……”于是,科学界又多了个阿基米德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