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26038000000024

第24章 探究篇 谁在对应试教育说不(12)

我们了解到,重视早期教育,已成为一大趋势。国内的一些城市,政府已开始儿童早期教育的可贵尝试。北京2002年出台了《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条例》;黑龙江省五常市成立了“母亲教育协会”;山东省烟台市成立了“母亲学校”和“母亲教育基地”;广东肇州启动了“母亲教育工程”;辽宁东陵成立了“母亲教育工作小组”等等。在上海、天津等城市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全国各地对母亲教育的重视也在不断加强。

陈湘说,目前的理想是成立一家真正的母亲学校,告诉妈妈们生命的真相,同妈妈们一起敬畏生命。让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能像花儿一样尽情舒展,但目前尚在摸索之中:“难啊,在目前中国,母亲教育既不是职业教育,也不是学历教育。我若想让母亲学校合法化,以我个人目前的力量几乎不可能。这是我一生的梦想,我会坚持,不会放弃。”

拯救男孩!孙云晓三次敲响跨世纪警钟

有一消息发人深省。8个同龄男孩在一起游泳玩耍时,一个10岁的男孩为救同伴溺水死亡。在施救男孩溺水的过程中,包括被救助的男孩在内的7位同伴,没有一人对其进行施救,且眼睁睁地看着他慢慢沉入水底。当问及那7位男孩没有救助且没有通知人救助的原因时,他们回答说:“怕担责任。”

这样的回答,是何等地令人震惊和悲哀!

责任感是一个男孩成为男子汉的晋身之阶。然而,我们看到一些男孩责任心缺失的情况相当严重。现实生活中,责任心缺乏的男孩随处可见:有些男孩,习惯于依赖父母,久而久之,他们的能力弱化,变得更加依赖父母,陷入恶性循环。有些男孩,放弃学习的责任,中途辍学,混迹于街头,无所事事,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不敢设想,当国家民族陷入危险境地时,长大成人后的这些男孩会作出如何的反应。

我们在心理咨询室从咨询员那儿了解到:走进咨询室里咨询性困惑的男孩越来越多,对自己性取向感到混乱的男孩越来越多。一位重点学校中学的校长发出这样无奈的感叹:“男生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言行粗犷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这样的情况在中学校园里已经不是少数现象。”网络上有人这样调侃:“我们发现街上分不清楚性别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长头发的男孩子若不是有喉结真以为他是女的,平头的姑娘若不是胸前驼峰还不知道她是女的。”

越来越多的父母对自己男孩的性取向感到担心!

1993年,孙云晓以《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第一次敲响男孩危机的世纪警钟。探险路上,中国孩子乘背包带断落之机,纷纷将背包扔进马车,日本孩子即使生病,也坚持自己背包走到底。野炊时,一些中国孩子抄着手啥也不干,肚子一饿就向领队哭冤叫屈,日本孩子自己炒菜熬粥,吃得狼吞虎咽。

2000年,孙云晓以《千年警世钟》一文将男孩危机的世纪警钟再次敲响。登山之前,日本孩子准备充分,中国孩子缺东少西;日本孩子悄然入睡,中国孩子亢奋嬉闹。登山途中,中国孩子引吭高歌,高谈阔论,日本孩子默默不语,埋头走路;日本孩子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中国孩子却总想休息。日本孩子不到目的地决不把水喝光,中国多数孩子半路上早已壶干杯尽,口干舌燥地望着人家有滋有味地饮水。中日孩子之间的对比鲜明,刺激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中国孩子的娇气,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与其说暴露了孩子的弱点,不如说暴露了中国教育的弱点,暴露了民族未来的隐患。父母乃至整个社会对独生子女的溺爱束缚了孩子们的手脚,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剥夺了孩子们体育锻炼的机会。可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孩子仍然在品尝失败教育的苦果。由于长期缺乏锻炼,中国孩子的身心发育严重受阻,相比较女孩而言,男孩可能受到了更严重的影响。

2010年,孙云晓以《拯救男孩》一书再次敲响男孩危机的世纪警钟。

2008年暑假开办的西点男孩训练中心曾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这是一家以“鞭刑”等“体罚教育”闻名的培训机构,训练方式借鉴美国西点军校,实行准军事化、封闭式“魔鬼”训练。

西点只招收6~13岁调皮捣蛋、父母难以管教的男孩。到了西点,这些调皮的男孩子就只能在记忆里重温昔日的“美好时光”了,西点残酷的惩罚措施颇具震慑力。这里最具威慑力的惩罚工具就是鞭刑。如果孩子犯了严重错误,无论春夏秋冬,孩子都必须脱光上衣接受鞭打。说谎,挨鞭子;成绩明显下降,挨鞭子;不注意安全,挨鞭子。黄连、辣椒酱,也是这里的教学法宝。说脏话,吃辣椒酱;咬手指甲,吃黄连。除此之外,西点男孩们还要接受严酷的训练,如烈日下练队列、蛙跳200米、起蹲50个、1500米跑、俯卧撑60个、仰卧起坐60个、折返跑、爬楼梯、武术等。

西点宣称:“为打造成功男子汉奠定基础。”“不打不成器”、“棒子底下出孝子。”西点收费不菲,平时每月2500元,暑假特训班42天6000元。因为《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明文规定老师不得体罚学生,所以西点饱受媒体批评。在“体罚教育”频遭诟病的今天,这样一所有些残酷、收费颇高的机构,其招生情况却异常火爆。先后有200多个男孩被送到这里受训,除本地孩子外,还有来自黑龙江、河南、山东等地乃至意大利、匈牙利的海外华裔孩子。2008年暑假班更是火爆,需要入学的男孩太多,“西点”不得不打出“招生已满”的招牌予以婉拒。

除了西点男孩训练中心以外,一些类似的男孩训练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如行走学校、男子汉训练营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男孩危机的严重性。

为什么父母会趋之若鹜?是否真如西点校长万国英所说“现在学校里普遍阴盛阳衰,男孩子‘娇、骄’二气太重,缺乏阳刚”?难道真有如此多的男孩需要接受“特殊”教育?

尽管对西点的某些教育方式我们并不认同,甚至坚决反对,我们认为体罚和羞辱绝非我们要找的答案,但校长万国英对男孩教育危机的认识却不是夸大其词。

事实上,几年前当孙云晓的头脑中刚刚冒出“拯救男孩”的想法时,心中也一度充满疑惑,男孩真的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吗?但是,越来越多的事例、数据和研究让他坚信,男孩亟须拯救,这绝非耸人听闻。

关注男孩教育,拯救男孩未来,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作为关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专家,孙云晓经常接到各种各样的求助,而这些求助中,男孩的问题占了一大半。每月一次的孙云晓网站(sunyunxiao.youth.cn)聊天,已有10个年头,其间,男孩父母求助的更多,男孩的问题可谓是五花八门。

一些实际的调查研究数据可以佐证:北京儿童医院对7年间19196例病例的临床分析诊断表明,男性患儿所占比例高达69.19%,女性患儿为30.18%;其中6~11岁男孩心理疾病发病率是女孩的2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前来咨询的4000多名小学生进行统计,其中男孩有“问题”的占70%以上。2007年9月,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对一年间前来咨询的男女生人数做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学习、行为、亲子沟通、青春期、人际交往、网络成瘾等各个问题上,咨询的男生数全都超过了女生,男生占咨询人数的70.6%。2007年,对南京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男生心理健康偏离检出率为10.27%,女生为7.62%,男生在学习障碍、行为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和各种障碍中存在的问题均多于女生。

总而言之,男孩更容易身陷心理危机:男孩更容易沾染上各种成瘾行为。男孩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男孩更容易患一些心理疾病。

男孩,更容易成瘾。

随便走几家网吧就可以看到同一种现象,泡在网吧里的大多是男性,其中还有不少是中小学的男生。北京男生吴强,几年前开始接触网络游戏。最初还是花自己的零花钱,后来发展到找父母要钱进网吧整宿不回家。父亲从网吧找到了儿子,禁止儿子再到外面上网,没想到儿子仍然想尽办法偷偷去上网。有一次,吴强夏天发高烧达到39℃,但他还是去了网吧。父母没办法,只好买台电脑,省得儿子在外面学坏。在搜狐网“刀剑online”游戏中,吴强化名是英豪霸气的大侠,十多万人一起玩,他积分排进前20名。然而在网下,因为总坐在电脑前不运动,他的体重已超过230斤,刚刚高二就多门功课不及格,经过学校劝说,父母只好让吴强休学在家。休学为的是补习功课和锻炼身体,然而一个半月过去,吴强的网瘾越来越重,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网游戏。每到夜里打电话给外地网友,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为此,父子俩多次争吵、打架。父亲气得把键盘砸了,儿子就动手把电话砸了;父亲要把网退了,儿子又把第二部电话砸了。母亲说砸来砸去日子没法过,苦劝儿子得到的答复却是:“谁不让我上网,我把房子点了都别过。”父母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宁夏一男生因上网成瘾只读了一年中专便辍学,整天沉溺网吧。生活就是吃饭、睡觉和上网,网上最长纪录是6天6夜没有下来。在宁夏还发生一起9名少年活埋一名中学生的恶性案件,9名未成年犯罪人均是上网成瘾,网上认识并结为团伙四处作案,最后因报复而将一名15岁少年痛打之后活埋。

2008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指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于网络。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男性约比女性高出7.18%个百分点;在网瘾青少年中,男性比例达68.64%,远远高于女性的31.36%。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指出,在小学阶段,男孩上网成瘾的比例(9.5%)明显高于女孩(4.6%)。除了网络成瘾以外,在吸烟、饮酒、吸毒等等其他危害更大的成瘾上,男性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女性。

男孩,有更多的情绪问题。

男孩,情感更脆弱。一般人认为男性的情感应该是坚强的,但这其实是假象。男孩看似坚强的外表背后,隐藏着脆弱的一面。男孩在情绪、情感上比女孩更脆弱。研究表明,从婴儿时期起,男婴比女婴就更容易烦躁。日常生活中的一点点改变或者妈妈、爸爸稍微严厉一些的口吻,都可能使小男孩变得更烦躁不安。

父母离婚,对男孩伤害更大。人们通常认为,面对父母离异的事实,男孩比女孩更加漠然,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父母离婚,男孩受到的情感伤害比女孩更深。女孩往往会通过一些方式表达她们受伤害的情感,从而减缓父母离婚所带来的伤害,而男孩往往把伤害深深埋藏于心底,日积月累,危害加剧。

男孩,更不擅长情感表达。儿童时期,2岁的女孩比2岁的男孩更多地使用与情绪有关的词语,女孩比男孩更多的使用“爱”和“伤心”这样的情绪词语。到了青少年期,这种情感差异日趋加大,越来越多的男孩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别人的情感反应更不敏感,且更容易情绪失控,容易用攻击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当他们把这种攻击指向自己,就容易自杀,当他们把这种攻击指向他人,就形成了暴力。

男孩情感,受到更多文化的束缚。在很大程度上,“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文化导致了男孩的情感脆弱。我们往往对女孩的情感发展给予鼓励而对男孩加以抑制。英国精神病学家瑟巴斯汀·克莱默指出:“社会对于男人有着更大的压力,人们看不惯男子汉的软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表现出脆弱的一面,所以还是小孩子时,男人就有着很大的压力,他们更加敏感,并在两岁以前就压制住了许多天性和本能。”

男孩,有更高的心理疾病发生率。

众多心理学研究指出,男孩容易患各种疾病,除了抑郁和焦虑以外,男孩在绝大多数常见心理疾病上的发病率都高于女孩,其中,在儿童青少年阶段最常见的心理病症——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疾病上,男孩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孩。精神病院里关着的大部分病人是男性;患情感障碍的男孩人数高出女孩4倍多;更多男孩需要服用控制情绪的药物;男孩具有更高的自杀率。在美国,青春期男孩自杀率是女孩的4倍。

男孩,有更高的暴力与犯罪倾向。

尽管不愿意,但我们必须承认:男孩是一个更容易卷入暴力和犯罪的群体。

我们先看两个震惊世界的事件:2009年,德国西南部小镇温嫩登,一名黑衣男子拿着武器,走进原先就读的艾伯特维尔中学,用机关枪向学生扫射,开始了一场大屠杀,15人遇难。1999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哥伦布高中发生枪击惨案,两个十多岁的男孩枪杀了12名同学和1名老师。还有更多类似校园枪击的暴力事件,凶手大都是男孩。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未成年人犯罪被列为环境污染和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公害,而在未成年犯罪群体里面,男孩绝对算得上是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