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26038000000025

第25章 探究篇 谁在对应试教育说不(13)

男孩具有更高的攻击性,在心理学上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有关研究以青少年犯罪作为攻击性的指标,考察了男女儿童的性别差异,发现男孩因暴力犯罪而被逮捕的人数是女孩的5倍。男性比女性有高得多的犯罪潜能。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社会学》一书中曾做过这样的断言:威胁社会秩序的不是暴力和犯罪,而是男人。学者戴特·奥藤有感于男性的高犯罪率,在《男性的失灵》一书中干脆用“犯罪,你的名字是男人”作为其中一章的标题。

男孩与女孩在许多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及其影响。只有认识男孩子,才能因性施教。

男孩大脑和神经系统落后。

在小学阶段,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男孩写字歪歪扭扭的时候,女孩早就可以写一手漂亮的字。男孩子动作发展整体落后于女生。男孩动作发展落后,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控制动作发展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落后于女孩。在儿童青年少时期,男孩的大脑发育总体上落后于女孩。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许多。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横平竖直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笨或迟钝,这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对此,美国学者黛安娜·麦吉尼斯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明明知道不同性别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却不予考虑,结果我们的教育是利少弊多。与女孩子相比,许多男孩子学习阅读比较慢,这是正常的,但我们的教育却因此而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更糟糕的是,有的男孩实际上一点毛病也没有,却判定他有“病”,智力不正常,乱贴标签,让他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麦吉尼斯博士甚至还指出:教育简直就是专门与男生的天资和倾向作对的阴谋诡计。在现在的学校,学习常常是一种模式化的智力活动,活泼好动的男孩身体被固定在座位上,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更无处张扬;不管男孩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速度与女孩有多大的不同,他们的优势智能又表现在多么不同的方面,他们只能与女孩在同样的年龄以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认为,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首先是两种有差异的儿童文化:“既然有差异,我们就不能简单以女孩为标准来衡量男孩,或者反过来以男孩为标准来衡量女孩。”男孩与女孩在大脑、思维、行为、性情、学习方式甚至健康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

我们都渴望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人也应是具有个性、充满活力的个体,而不应是批量生产的模式化产品。男孩与女孩、男人与女人的差异,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教育的目标不应是抹平这些差异,而应在尊重天性的基础上,因材因性施教,促进每个人自由健康地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男孩、女孩的公平发展。

不一样的生理,造成了不一样的男孩。

在生理方面,男孩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性激素方面,男孩体内含有比女孩高十多倍的雄性激素,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大脑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雄性激素和大脑造就了男孩,使得男孩不同于女孩。雄性激素就像男孩的动力推进系统,它使男孩表现出更高的活力,更愿意寻求刺激,更爱冒险。男孩的一些特点,很容易被父母或教师看成缺点或负担。

以攻击性为例,人们往往认为攻击性即为打架斗殴,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往往把攻击性与暴力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攻击性是我们的生物本能,潜藏在每一个男孩体内。在一个崇尚积极进取精神的社会里,攻击性不是贬义词,而应该是一个中性词。至少有两种含义:一是消极的,指侵犯、挑衅、敌对行为等;二是积极的,指自信、大胆和积极进取。我们应该教男孩学会如何驾驭自己的攻击性,而不是消灭它。男孩的好动、冒险、叛逆以及对竞争的偏好,其实也包含了他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的源泉。

那么,怎样的父母才能养育出放心的男孩?

著名心理学家杜布森认为:“让一个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永远不会走上邪路。”

父亲是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父亲塑造了一个男子汉的形象,也是最重要的榜样形象。在亲子互动上,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而父亲则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心理学家拉姆的研究发现,母亲经常与孩子玩他习惯玩的游戏,而父亲则吸引孩子玩那些具有力量感的、刺激身体的和不可预知结果的游戏,或者孩子不习惯、感到新奇和开心的游戏。在亲子游戏时,母亲经常把孩子抱在怀里和孩子温馨地对视,父亲则常让孩子骑在肩头,或者把孩子抛上抛下。当面临冲突时,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母亲倾向于立刻帮助孩子,而父亲却往往迫使孩子去发挥自己的智慧、能力,从而在意志品质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充分锻炼。

成为一名好父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正确的态度、良好的榜样以及持续不断的时间投入。有一位酗酒成瘾的父亲,在大雪天前往酒馆,偶然一回头,发现10岁的儿子正跟在身后。儿子说:“爸爸,我正踩着您的脚印玩呢!”父亲惊出一身冷汗,从此滴酒不沾。孩子是通过观察榜样进行学习的。父亲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自动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亲是男孩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个男人,父亲的气质、男子汉气概,是男孩对男性的最初理解。父亲角色中所蕴含着男性特有的气质,如刚毅、果断、勇敢、自制和责任等等,无一不被男孩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男性气质的一部分。每一位父亲,请您记住这样一句话:“没有哪个男人比蹲下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站得更高。”

让一个男孩和一位智慧的母亲在一起,让母亲对男孩只有关爱,没有溺爱。

有相当多的父母存在一种看法,那就是为了让小男孩变成坚强的小男子汉,应该减少对男孩的关爱。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这方面,有一位母亲值得我们学习,她曾经这样对顽劣的儿子说:

妈妈此生都疼你,不过你记住,如果你吸毒,就是你毒瘾发作痛苦死掉,我也不会给你钱去买毒品。如果你盗窃抢劫,我一定会去报警,我不会为了面子帮你隐瞒,也不会帮你在法律人情上周旋。你坐牢的时候,我也不会送一分钱到监狱里去,让你在那里吃穿舒服,你只能在那里挨饿受冻。你应该明白,家里人虽然都爱你,但是你没有特权。

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关爱,真正的母爱。真正的母爱是为了男孩的未来考虑,要考虑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将来要承担责任的人,这是母爱的真正起点。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绝对不可能躺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一个离不开母亲的男孩,永远长不大,不会有什么出息。

在学生问卷调查表上,我们很容易看到,不少男孩填写的理想一栏,出现最多的是李嘉诚等成功人士。可熟悉李嘉诚、曾宪梓、霍英东等商界成功人杰的人哪个不知,哪一位不是经历过艰苦磨难才最终成就了其辉煌业绩的?

父母怎样磨炼男孩?有人总结为五个“应该”:该碰的钉子要让他碰;该绕的弯路要让他绕;该受的苦累要让他受;该动的脑子要让他动;该受的批评要让他受。

西北某自治区首府有一个14岁的男中学生,他和老师发生了矛盾,觉得老师态度不好,就特别想给老师制造一点麻烦。他拿着钢笔往老师的后背甩墨水,不料被老师觉察了。老师马上转过身来问他:“你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往我身上甩钢笔水啊!”老师再仔细一看,说:“你看看,还甩了四滴!你想干什么?”这个男孩子回答:“老师,我就甩了一滴。”老师就更不高兴了:“这不是四滴吗?你还不承认,我看你啊就是个人渣。”但是老师万万没有想到,这个14岁的男孩子,回家就上吊了,还留了一封遗书。遗书上说:“我要用我的死维护我的尊严,证明我就是甩了一滴墨水而不是四滴。”就为了证明只甩了一滴,不是四滴,他就选择了去上吊。人这一辈子,谁能不受点委屈?老师说这种话,确实有违师德,应当受到处罚。但是,因为有人冤枉了你,说了侮辱你的话,你就放弃生命吗?缺乏抗挫折能力,缺乏对挫折的“免疫”能力,这样的家庭惨剧很难避免。

磨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境遇方能显示一个人的大智大勇。徐特立说:“想不经受任何挫折而成长起来,那是神话。挫折是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就曾有过“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一生之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成功,也正是因为他政治生涯中著名的“三落三起”,西方媒体称他为“打不倒的小个子”。美国总统林肯的经历也是磨难写成的。林肯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失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面对这些挫折,他选择了坚持,18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富可敌国的香港著名商人李嘉诚认为,富家弟子更需要磨炼。

从很小的时候起,李嘉诚的二子李泽楷就没感受到自己与普通人家的小孩子有什么不同。他和哥哥经常与父亲一起挤电车,上学也是如此。除此之外,李嘉诚给他们的零花钱也非常少。他常常怀疑,自己的父亲是否真的像别人所说的那样富有。特别是父亲李嘉诚在哥俩十几岁时送他们到美国读书的那些年,在异地他乡,哥俩一直独立生活,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条件下,独自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李泽楷打的第一份工是在麦当劳做收银员。每天上完课,他就来到学校附近的麦当劳餐厅,工作至深夜,再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宿舍。辛苦自不待言,更难以忍受的是餐厅主管的颐指气使,不少学生没干多久就辞了职,可是李泽楷默默地坚持了下来。其后,李泽楷又在高尔夫球场找到了第二份兼职——高尔夫球童。他背着大大的球袋,敏捷地到处奔跑,为客人们捡球。球袋将他稚嫩的肩膀压得生疼,久而久之,右肩的肌肉被拉伤,很难再恢复。当李泽钜和李泽楷兄弟俩回忆起当时的经历时,由衷地感谢父母当初的做法。现在兄弟俩已经成为香港的新一代商界精英,李嘉诚也有了挑战“富不过三代”的底气。

李嘉诚的教子故事告诉我们,父母不用刻意去制造磨难,生活本身就有大量磨炼孩子的机会。人天生具有好逸恶劳的本性,需要父母狠狠心,孩子才会有磨炼的机会。

而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家境差的父母因为条件所限,还能选择让孩子苦点累点,可许多家境稍宽裕些的父母,从孩子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为了少让孩子吃苦头,恨不得事事包揽,特别是有些小职小权的父母,为了保证孩子方方面面都顺利,动用关系、耍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到头来,久而久之,孩子娇骄二气形成,难以逆转,想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却害了孩子。

培养怎样的男孩才能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怎样的孩子才是父母放得下心的孩子?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首写给儿子的诗,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如果》这首诗里,吉卜林没有居高临下地凭空说教,而是以假设的语气,亲切的口吻娓娓道来孩子的成长秘籍:

如果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

你能镇定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在被众人猜忌怀疑之日

你能自信如常而不去枉加辩论

如果你有梦想,又不迷失自我

如果你有神思,又不致走火入魔

如果你在成功之中能不忘形于色

而在灾难之后也能勇于咀嚼苦果

如果听到自己说出的奥妙

被无赖歪曲成面目全非的魔术而不生怨艾

如果看到自己追求的美好

受天灾破灭为一地零碎的瓦砾也不说放弃

如果你辛苦劳作,已是功成名就

还是冒险一搏,哪怕功名成为乌有

即使你惨遭失败,也仍要从头开始

如果你与村夫交谈而不离谦恭之态

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谄媚之颜

如果他人的爱憎左右不了你的正气

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

如果昏惑的骚扰动摇不了你的意志

你能等自己心情平静后再作答时——

那么,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的博大

而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汉了

我的儿子

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孩子在家里惯于享受特权,习惯了接受与索取,便会淡漠父母及其他人的给予与奉献。从小时时以“我”为中心,长大后便会凡事从“我”着想,久而久之骄娇之气俱盛,形成冷漠、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质,而缺乏对社会、对家庭应有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