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上册)
26038300000020

第20章 严父情·慈母爱(三)

五、勉励毛远翥边工作边学习

“幼小家贫苦,饥冻度时难。父母辛勤劳作,不得稍休闲……金瓯缺,卢沟火,走延安,精心印刷书刊,抗日作宣传……”这是毛远耀为大弟毛远翥七十寿辰所作的《水调歌头》一词,词中概括了毛远翥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也提到了他1937年奔赴延安参加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的经历。

毛远翥是韶山冲蔡家塘毛智珠先生的第二个儿子。据《毛氏族谱》记载:“远翥,政治大学毕业,字任夫,号自财,行六。民国七年戊午十二月初五丑时生。”他出身贫苦,从小就受尽了地主的剥削和压榨。因受大哥毛远耀的影响,思想倾向进步,对革命充满了热情和向往。

1937年初,堂叔毛****从上海来信,通知远翥的大哥远耀去上海。当时,远耀正在家乡毛氏族校任教。也在寻找党的组织,听说****四叔叫他去上海工作,他高兴不已,随即决定起程。毛远翥及堂叔毛泽全、毛泽青闻知,也要求一起去上海。于是,他们四人于1937年6月离开韶山,踏上了去沪的征途。时值上海沦陷,****四叔也已离开上海,去了延安。四个人只好改道去南京。找到八路军南京办事处联系。不久,南京沦陷了,八路军办事处拟介绍他们去重庆新华月报社工作。后因故改去西安,再去延安。

10月,毛远翥与毛远耀、毛泽全、毛泽青一行四人到达延安。见到了在中华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当部长的****四叔,并由****安排住在那里。

到延安后的第三天,他们见到了日夜思念的******。

当时******住在凤凰山下的一孔窑洞里,得知他们要来,连夜派人去接他们。于是,他们四个人一块来到了凤凰山。

******站在窑洞门口迎接家乡来的客人。毛远翥看到三叔穿着灰军装,头戴八角帽,清癯的脸,一双睿智的眼睛炯炯有神。

“三叔!”毛远翥兴奋地喊道。

其他几位也跟着喊了起来:“三哥!”“石三哥!”“叔叔!”

“你们来了!好哇!”******笑着朝他们走过来,同他们一一握手,并说:

“你是泽青——万才老弟。”

“你是十二老弟——泽全。”

“你是远耀,”******握着毛远耀的手说,“你父亲是智珠四哥。”

“你是远翥,是远耀的弟弟吧?”******问道,“家里人还好吗?”

“都好!谢谢三叔。”毛远翥只觉得心里热乎乎的。分别十多年了,三叔还记得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亲人。

家乡的情况怎么样?大革命失败以后情况如何?比如,党组织有没有活动?大革命牺牲了多少人?烈士家属的生活怎样?******询问了许多情况。他还特别提到韶山第一个党支部的成员毛福轩、毛新梅、庞叔侃、钟志申等烈士,并问道:

“庞叔侃是如何牺牲的?在哪里被杀的?”

“1927年10月,被杀害于湘潭十七总的柳林巷。”毛远耀回答说,“是敌人用梭镖捅死的。”

******又问:“你们来到延安愿意干什么?”

几个人投奔延安,只知道要干革命,却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工作。******这一问,他们竟一时未答上来。

“我们听叔叔的安排。”毛远翥终于答了一句。

“好!”******指着毛远耀、毛泽全说,“你们二人去抗大学习。”毛泽全、毛远耀二人读过私塾,有些文化,在******看来,他们是可以继续深造的。

“你们俩去中央印刷厂做学徒。”******又对毛远翥和毛泽青说。

几个人见******把他们分作两处工作和学习,有些茫然,大家你望我,我望你,都不吱声。******见了,安慰说:

“你们去工厂,去抗大,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革命。都是为人民服务,为劳苦大众谋利益。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工作,更好地干革命。”

见毛远翥和毛泽青仍然不语,******又说:“你们两人去印刷厂,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将来还有专门学习的机会。”

就这样,他们分别走到了各自的岗位上。毛远翥同毛泽青去了中央印刷厂,毛远耀同毛泽全去了抗大。后来,毛泽青因缺少文化,在印刷厂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去了陕北公学学习,毛远翥则继续留在中央印刷厂工作。

在中央印刷厂工作的3年中,毛远翥经常去******家探望。印刷厂坐落在延河岸边的清凉山,涉过河去,对岸便是凤凰山,******就住在那里。每次去,******总是热情地接待他,同他拉家常,谈工作,谈学习,对他的成长和进步十分关心。******谆谆教导毛远翥:“共产党人干革命,不是为了个人做官发财,而是为了替穷人闹翻身,求解放,为人民服务。”他还说,“如果要做官发财,就不要到延安来,就不要干革命!”

******的这些话对毛远翥的教育很深刻。自从参加革命后,毛远翥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求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在中央印刷厂当了三年学徒工后,被调到安塞八路军印刷所工作。一年多时间后,又奉命去八路军兵工厂担任材料员。1944年春,党组织把他送到中央党校第五部学习。同年冬,他随王震、王首道率领的359旅南下支队南征。

离开延安前的一天晚上,******把毛远翥请到窑洞吃晚饭,特意为堂侄饯行,并叫江青作陪。他叫厨师炒了几个家乡菜,如红烧肉、豆豉炒辣椒等招待毛远翥。

“这是江青。”******对远翥介绍道。毛远翥朝衣着比较讲究的江青喊了声:“婶婶。”江青应了一声。

******又指着毛远翥对江青说:“他是韶山我老家的,玩泥巴坨出身的(指当农民),现在他参加革命了,要到南方去。”

江青打量了毛远翥一眼,说:“现在像个文化人了!”她的意思是说,毛远翥看上去比较斯文,不像个种田的了。是啊,革命斗争的熔炉已把他锻炼成为一个有觉悟、有文化的革命者了。

江青当时是******的生活秘书,并不摆“主席夫人”的架子,她对客人还比较客气、热情。吃饭时,她给毛远翥敬菜,并叫他多吃一点,吃饱。

“部队明天就要出发,做好准备了吗?”******边吃边问。

“做好准备了。”毛远翥高兴地回答,“我早就想到南方去了!”

“是不是想家了?”

毛远翥点点头。******很理解他的心情,深情地对他说:“去吧,到家乡去看看父母,看看乡亲们,顺便也代我问他们好。”

“一定!”毛远翥离别家乡七年多,很想家了,他回答得很坚决。

“你们这次去南方,会遇到很多困难的。南方大片地区还未解放,敌伪顽固势力还很猖獗,各种各样的困难都可能出现。因此,要充分依靠白区的党组织,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壮大我们的力量。”

毛远翥认真地听着,心里默记着。

“千万不要脱离群众。”******叮嘱道,“回去要像松树一样,经受风雨的考验,百折不挠;像柳树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插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生长。”

听了******的话,毛远翥深受教育,心里明亮多了。

第二天上午,延安各界人士在延安飞机坪召开欢送大会,欢送八路军359旅南下。王震、王首道率南下支队一万人接受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检阅。毛远翥站在南下支队的队列中,聆听毛主席的讲话,心情异常激动。他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延安!再见了,三叔!”

六、你是新梅六哥的儿子

1939年5月的一天,延安,宝塔山下。毛雪华在延安兵站吃过晚饭,就提出要去见“润之三叔”。兵站负责人随即给******的秘书叶子龙通了电话。经请示,******欣然同意接见。于是,兵站派人送毛雪华去******住处。

******住在杨家岭一孔窑洞里。毛雪华兴高采烈地来到窑洞门口,******正从里面走出来,二人迎面碰上。看到******那魁梧的身躯,毛雪华连忙喊了一声:“三叔!我来了。”

******一怔,凝视着眼前这个十几岁的小伙子:“你是谁?你从哪里来?”

“我叫毛雪华,是从韶山来的。”

“你就是雪华,你就是新梅六哥的儿子!”******迟疑片刻,然后兴奋地拉着毛雪华的手,说,“你来了,好!好!”

******把毛雪华迎进窑洞,毛雪华在一条长板凳上坐下来,工作人员给他沏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

“你先坐一坐,我有点事出去一下,等会儿就回来。”******对毛雪华说。

毛雪华点点头,就坐在长板凳上,一边休息一边打量着屋里的陈设,看到一切都很简陋,他心里感慨不已。

大约两小时过后,******回来了。见毛雪华仍坐在那里,便歉意地说:“雪华,你头一次来,就叫你坐冷板凳了。”

“没关系,三叔很忙。”毛雪华回答。

“你是怎样来延安的?”******问道。

“您不是给我写了一份介绍信吗?”毛雪华说,“我拿着您的介绍信先去找了地下党组织和长沙八路军办事处……”

“那你怎么走了三个月?”

“哦!”毛雪华明白了,答道,“叔叔,我是从桂林来的。”见******问得如此详细,他便把自己来延安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

毛雪华,派名远荣,号润吾,生于1924年12月,父亲毛新梅是一位医术高明、颇讲医德的乡村郎中,且与******同族同辈,两人关系亲密。1923年去安源参加革命,1925年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成为韶山第一个党支部的五名成员之一,1927年6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湘乡。

父亲牺牲以后,一家人悲苦万分,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母亲含辛茹苦,把他们兄妹五人苦苦拉扯长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实行国共合作。当时,毛雪华正在毛氏族校念书。他从《湘潭民报》上看到了关于朱、毛红军的报道,知道******到了延安,因而对革命根据地充满了向往。不久,八路军开始在一些大城市设立办事处,通信有了自由。大哥毛特夫通过邮局直接向******写信,******很快回了信,向毛特夫一家表示问候,对他们家的困难深表同情,并寄来钱接济他们的生活。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声浪的不断高涨,一批批有志青年纷纷奔赴抗日前线。韶山已有毛远志、章淼洪、毛慎仪、毛远耀、毛泽全、毛泽青、毛远翥、毛泽普、胡觉民、毛华初、沈宁等热血青年先后去了延安。可是,此时毛特夫已结婚,上有老母,下有妻儿拖累,难以离家。雪华的三哥毛慎仪年方15岁,正在湘乡东山学校读书。他想去延安,便拿着******的信去了长沙,找到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主任王凌波,经王凌波批准,于1938年初去延安。到延安后,他给家里回了信,说到延安生活不错,还能读书,心情很舒畅,他仿佛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毛慎仪的信引起了毛雪华对延安的无限向往。他便给三哥写信,表示要到延安去学习。慎仪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开始不同意,认为雪华年纪小,到延安暂时还不能为革命出力,反而增加负担。经慎仪反复说明家里的困难和弟弟的品行、心愿,******方同意,随即向长沙、武汉、西安等八路军办事处写了一份介绍信,上面写道:“毛雪华,年13岁,系革命烈士毛新梅的后裔,拟来延安学习,请沿途各办事处护送来延为盼。******。”

毛雪华收到毛慎仪寄回的******写的介绍信后,便去了长沙。可是长沙刚刚发生了“文夕大火”,古城化为一片焦土,他已找不到八路军办事处了,毛雪华感到很失望,以为去不成延安了。

正当雪华苦闷的时候,一天,地下党员、当时在韶山教书的大哥毛特夫告诉他一个好消息:白区地下党组织要招收两名报务员,决定派雪华去。并通知雪华即刻准备去衡阳。雪华高兴极了。

1939年春,15岁的毛雪华带上******写的介绍信,由二哥毛汉章护送到娄底,再乘车去衡阳。随后,由地下党组织护送到了桂林。在桂林,他见到了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李克农看到了******写给他的介绍信后,说:“你不当报务员了,送你到延安去。”于是,毛雪华搭乘便车经贵阳、重庆、西安,于1939年5月到达延安,住在延安兵站,刚到兵站,他就匆匆赶来见“主席叔叔”了……

听了毛雪华的介绍,******恍然大悟:“难怪你走了这么久啰!”

“对了,叔叔,”毛雪华忽然想起临行前母亲沈绍华的嘱咐,说,“我母亲向您问好!”

“好,好!”******爽朗地笑了,并问道,“你母亲身体怎么样?”

“还好,就是体质差一点,常犯气喘病。”

******“哦”了一声,脸上露出一丝同情,并继续问道:“你过去读过书没有?”

“读过。”

“读过几年书?”

“小学五年。”

“远志、华初均在延安保小学习。”******说,“你读过五年小学了,那你到边中去学习吧?”

“我小学没毕业呀!”毛雪华想去保小读书,因为他觉得自己还小,而且有毛远志、毛华初等熟悉的人在那里。

“行了,”******把手一挥,“那你去边中吧。”

就这样,毛雪华听从了“三叔”的嘱咐,去延安边区中学读书。

边中位于距延安70华里外的安塞县吊儿沟,校址原是一座地主庄园。校长董纯才,是一位有名的教育家。当时,雪华的三哥毛慎仪正在该校学习,并担任学生会负责人。兄弟俩相见,分外高兴。雪华每天和同学们一边学习一边生产,文化知识和思想觉悟很快得到提高。

******对雪华的学习非常关心,特地为他订阅了一份《解放》杂志,每月一期,按时派人送来,为雪华提供精神粮食。

1940年,边中由吊儿沟迁往延安东门外的柳树店,毛雪华到******住所的路程近了。每逢节假日,他常和三哥毛慎仪一起去杨家岭看望三叔。第一次去主席家,毛雪华看到房间里摆满了书籍和文件,感到很新鲜,便随意地翻起来。慎仪连忙叫了不要乱翻主席文件,并告诫他:“到了主席家要守规矩。”

******很喜欢雪华兄弟俩,夸奖慎仪稳重、老练。有时也说雪华年龄小,调皮,不懂事,要好好向慎仪学习。

******又留慎仪、雪华兄弟吃饭,吃的很普通,只炒了几个家常菜——肉片、土豆和辣椒。

“土豆好不好吃?”******问道。

“好吃。”毛雪华答。

“多吃点。”******大概知道毛雪华并不习惯吃土豆,只是肚子饿了,才觉得“好吃”。他怜爱地看着雪华吃得津津有味,自己却只吃了一碗饭,就放下了筷子。雪华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挺大,吃了一碗又来了一碗,吃了还想吃,说:“三叔,我没吃饱。”

******对江青说:“叫周师傅(主席的炊事员)再弄一点吧。”

******对毛雪华的家人非常关心,有时给他大哥毛特夫写信,并寄一些钱给他们做家用,都叫慎仪经办。慎仪病故后,******又委托雪华办理。后来,国民党实行封锁,不能通信了,雪华与家里中断了联系,******才停止寄钱。

1941年7月,17岁的毛雪华从边中毕业了,他跑到杨家岭去告诉主席:“叔叔,我毕业了,要分配工作了,我想当教员,您看去哪里适合?”

******说:“你自己决定吧。”

“我想去抗大。”

“去抗大?你年纪还小,那些学员的年龄都比你大啰!”

“那我去边中怎么样?”

“到边中有困难,你普通话还讲不好啊!”

毛雪华哑然了。******见他不做声,便说:“你还是到自然科学院去吧,去继续学习,多学些自然科学知识,将来解放了,建立新中国,需要大批建设人才,你要好好地学习,学好本领,将来多为祖国出力!”于是,毛雪华又来到延安自然科学院继续深造。

在边中和自然科学院学习期间,毛雪华两次奉命请******题词。第一次是在边中学习会毕业时,校长董纯才因为制作学员毕业证书,特意请******为证书题词,并把这个任务交给毛雪华。毛雪华去找了******,******欣然题写了“为教育新的后一代而奋斗!”第二次是在自然科学院学习时,教务长魏之想请******题写校名,也是派毛雪华去完成的。******在一沓《解放日报》旧报纸上挥笔写下了“自然科学院”几个大字,写了一遍,又重写一遍。写毕,对毛雪华说:“这两份随你选吧。”

1945年,毛雪华从延安自然科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军委观察所担任气象员。这时,他已是一个21岁的大小伙子了,也已经谈恋爱了。这年10月,他带着未婚妻陈涌岷去王家坪看望主席。******很高兴,向他们问长问短。毛雪华把未婚妻向主席做了介绍:“她叫陈涌岷,是个浙江姑娘,父亲也是一位烈士……”

******听了,说:“你们都是烈士后裔,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毛雪华见主席没提到他们两个人的事,便悄悄地对主席说:“叔叔,我还有一件事想和您商量商量,看您的意思?”

“什么事?”******见他那神秘兮兮的样子,轻声问道。

毛雪华本以为主席早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哪知主席还蒙在鼓里,弄得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他忸忸怩怩地不知说什么好。

还是江青“旁观者清”,她在一旁似乎看出了毛雪华内心的“秘密”,便冲他说道:“你们俩想结婚了吧?”

“纸”终于被捅穿了,毛雪华腼腆地说了声:“是的。”

******笑了笑。“噢!原来是这个事。”他认真地说,“我不管,这个事你得问你们组织,组织上同意你们结婚就结婚;不同意,你们就不能结婚。”

听了******的话,毛雪华和陈涌岷回到单位,向组织递交了结婚申请报告,得到了组织的批准,然后他们又去了主席那儿。

“叔叔,组织上已经批准我们结婚了,我们准备过新年时结婚。”毛雪华喜滋滋地说。

“那好,我恭贺你们!”******说。

“谢谢叔叔!”毛雪华向******提出一个请求,“能不能请您参加我们的婚礼?”

******笑了笑,没有做声。江青知道主席忙,没时间去参加他们的婚礼,便说:“那好,我代表毛家去吧。”

就这样,毛雪华和陈涌岷于1945年底结了婚。举行结婚典礼这天,江青果然穿着时新衣服来观察所参加他们的婚礼,代表******向他俩表示祝贺。

毛雪华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留学生,也是韶山解放后的第一个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夫妇双双留学苏联,学习机床专业和电化专业,长达六年之久,1957年学成归国。毛雪华先后在上海机床厂、一机部北京机床局、公安部消防研究所北京第一机床厂等单位担任过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84年底离休。他的妻子陈涌岷归国后,担任过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工程师,亦于1984年离休。夫妻双双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