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幸福城市才是最好的城市
26083100000003

第3章 一个中心:以市民幸福为中心(1)

幸福城市“一二三四五”

中国是从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有“往上推三代都是农民”的说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生产力魔法般的突飞猛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也日新月异。一时间,城市的优越生活成为很多人的向往,也成为“幸福”的象征。近些年来,我们的城市高楼建得更高,发展得也更快,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抱怨自己并不那么幸福。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们首都北京的发展也无法避免“大城市病”。其实,大城市病岂止存在于首都?在我国许多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甚至中小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十面霾伏”、交通拥挤、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公平失衡等。正是这些问题的愈演愈烈,已经严重伤害到了市民的幸福感。治理城市病,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破解这些难题,才能找回失落的幸福呢?一切都应当从改变观念开始,从厘清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幸福城市开始。本篇将试着探讨关于幸福城市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期待能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借鉴,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德国著名文学家赫尔曼·黑塞在他的诗里写道:“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的确,幸福是每个人毕其一生追求的终极梦想。对于生活在城市里面的市民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让市民幸福起来?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建设幸福城市。

第一节 幸福城市的本质

当前,许多城市都在争创幸福城市。然而对于什么是幸福城市,大家莫衷一是。我认为,幸福城市必定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其根本目标是让尽可能多的居民享受尽可能多的幸福。只有抓住这个主线,才能正确理解幸福城市的本质。

1. 以市民幸福为中心

哈佛大学政府学院的著名城市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在他所著的《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曾说道,“城市不等于建筑,城市等于居民”。的确,居民永远是城市的中心,城市发展建设的基本着眼点在于居民。一个好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居民十分满意的城市,一个让居民体会到幸福感的城市。

在我看来,幸福城市就是能够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幸福感需要的城市,换言之,就是让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城市。幸福城市的本质和精髓就是以居民幸福为中心,所有工作都围绕此而展开。

幸福感是幸福城市追求的永恒目标,一切城市建设、发展的举措,都应是奠定城市幸福感的基础。与城市繁华的景象相比,人们更在乎与这座城市的相处方式,换句话说,幸福城市不是用来看的,城市高楼大厦的繁华不代表幸福,幸福是用来感受的。凡是对幸福感有损害的,就是幸福城市应该摒弃的。

很多城市建设者对幸福城市存在认识误区,这些误区导致他们犯了不少方向性错误,居民怨气较大,幸福感缺失。

幸福城市不是由城市规模决定的。哈佛大学政府学院城市学家爱德华·格莱泽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大城市的居民并不一定幸福。高昂的生活成本、拥堵的交通、过快的生活节奏往往是幸福的“无情杀手”。我国的大城市类似问题也存在,“北上广深”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正在减弱。然而我国仍然有很多城市建设者把 “大”看成“美”,大举造城,想方设法挤入大城市的行列。这种单一以规模为导向的思路,只会和幸福城市南辕北辙。

幸福城市不是由GDP 决定的。很多地方政府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片面强调以“GDP 增长”为中心,认为只要抓到了 “GDP”这只老鼠,就是好猫,认为这样城市就幸福了,人民就幸福了。不可否认,GDP 的增长之于幸福是重要且必要的,如果没有GDP 的高速增长,我们不可能享有如今高品质的生活。

但是,GDP 绝对不代表幸福,特别是唯GDP 论,更不能带领市民安全驶向幸福的彼岸。实际上,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结果是城市的畸形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贫富分化等问题,带给城市居民的不是真正的幸福,更多的是痛苦。与单纯的GDP 比起来,蓝天碧水、清新的空气、“舌尖上的安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信任等才是人们更加想要的,这些才是居民幸福感的不竭源泉。我们用绿色GDP 取代传统的GDP,所谓绿色GDP 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换句话说,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 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得出更加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20世纪70 年代,不丹王国的国王提出了GNH 的概念,即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时至今日,这一概念也正变得越来越流行,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对GNH 的重视和追求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幸福感。城市的管理者们,不妨也多看一看、算一算自己城市的GNH,多反思一下GDP 中有多少成分是用于改善民生,增强市民幸福感的。

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写道:“一座城市就像一棵花、一株草或一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城市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应在牢牢抓住“市民幸福”这一中心的前提下,努力去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唯有如此,方能获得百姓的拥戴;唯有如此,方能赢得社会的长治久安;唯有如此,城市才能真正向着幸福城市进发。

2. 不断增长的幸福需要

幸福城市的定义中,还包含另一层重要的含义,那就是居民幸福需要的不断增长特性。在之前出版的《幸福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一书中,我对幸福企业的定义是“能够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幸福需要的企业”。员工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其实市民的需要也是一样。也正是因此,我将幸福城市定义为“能够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幸福需要的城市”,我们建设幸福城市,就应该关注居民幸福需要的不断增长性。

市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纵向包括物质、情感和精神层次。以物质需要为例,能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一种幸福,特别是在这个房价飙升的时代,更是堪称一种莫大的幸福。横向的,主要是指不同年龄段或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个性化幸福需要。

2010 年,香港一研究机构曾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人士进行了 “最关注问题”调查,以1 分表示“优先处理程度最低”,5 分表示“优先处理程度最高”。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1 2010 年香港不同年龄段人士最关注问题调查表A

年龄阶段 最关注问题 得分

30 岁以下和65 岁以上 贫富悬殊 4.01

30—49 岁 经济和教育 3.88

50—64 岁 医疗 3.88

通过表1—1 可以发现,不同年龄段人士关注的问题很不相同,这背后显然就是需要的个性化差异。比如,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士对经济和教育问题最为关注,这与他们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以及子女正值求学阶段是直接相关的。而五六十岁的老年人最关注医疗,与其年龄渐长,身体状况欠佳,对医疗的需要增长有关。

尽管香港的发展和内地城市不尽相同,但是,不管是生活在哪里的人们,这种需求的层次性是相似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香港的案例对内地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无疑,年龄段和需求有直接关系。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大体可分为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在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人生任务,这也就决定了阶段性的需求差异。幸福城市的建设,也理应拿出一份细心、耐心,去关注每一个年龄段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抛开年龄段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市民的幸福需求也在呈现出新的特点。美国的一家独立性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是一家无倾向性的机构,曾于2008 年至2012 年针对中国人最担忧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表1—2 2008—2012 年间中国人最担忧问题变化趋势

调查的问题 2008 年 2012 年

通货膨胀 72% 60%

官员腐败 39% 50%

贫富差距 41% 48%

食品安全 12% 41%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关注虽然有所降低,但对这一问题依然最为关注。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则上升最快,凸显了人们在这方面需要的急剧上升,这与众多食品问题的曝光可能有很大相关。英国诺丁汉大学曾锐生教授说,人们关注的问题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随着人均收入的上涨,人们变得更加关注生活质量。

由此可见,市民的需要永远都处在变化之中,这也决定了幸福城市的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将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修正的动态过程。在城市化发展初期,经济还很不发达,市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物质方面,急需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在这个阶段,城市大力发展经济,努力为市民创造更高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在建设幸福城市。如今,城市,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市民过上了吃喝不愁的好日子,但新的需求也在不断涌现。例如,安全的食品、丰富的精神生活、宜居的环境,等等,这就要求城市高度关注市民的新需求,及时迅速地对市民的幸福需求做出回应。到任何时候,幸福城市都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市民有任何正当合理的需求,城市都应想方设法去满足。幸福需求在走上坡路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特别个性化的需求。

2011 年11 月11 日,因为含有三个“11”被很多年轻人戏称为“世纪光棍节”,很多情侣选择在这一天“脱单”以示纪念。按照深圳市的规定,网上预约婚姻登记可提前一个月,但在11月11 日婚姻登记网上预约的第一天就爆满,很多网友没有预约成功。恰逢11 月11 日是周五,深圳市婚姻登记处只有上午办公,下午为档案整理时间,很多网友“Hold”不住了。了解到市民的这一个性需求后,深圳市民政局坚持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打造服务型政府,表示将全天“待客”,即使加班加点也要满足市民的愿望,即使没有网络预约成功也可现场取号办理。深圳市民政局的这一灵活做法,无疑是实践以市民幸福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的很好的范例。

幸福城市的中心就是为市民谋幸福,因此,市民的需求就像一个指挥棒,需求指向哪里,幸福城市的建设就应该跟随到哪里。可以说,需求一直在变,但幸福城市努力满足这些需求的根本出发点不会变,也不应该变,幸福城市创建永远在路上。

第二节 谁伤害了城市的幸福?

城市的建设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当我们对规律了解甚少或者违背了规律的时候,城市的幸福就会化成泡影,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高房价等城市问题接踵而至。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易,不为不成。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让我们去看看那些幸福城市的“杀手”吧。

1. 环境污染无奈多

“身体健康是多么幸福啊!”相信每个有过生病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特别是在忍受病痛折磨的当时。真的是这样,哪怕只是个头疼脑热,也会让人很难受,也能把幸福赶走。毫无疑问,要幸福,先要守住健康。不过,如今我们的城市生活正在丧失起码的安全底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水、空气等)正在遭受着可怕的污染,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甚至有专家预测,未来10 年我国将出现癌症“井喷”,33%的家庭将会因为健康问题耗尽积蓄。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未来,到那时,幸福何处寻?

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城市垃圾。城市垃圾是困扰我国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有数据显示,全球垃圾的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我国的垃圾增速已经超过10%,是世界上 “垃圾围城”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拿北京来说,早在2009 年,垃圾日产量就达到了1.84 万吨,如果用车长7 米、载重2.5 吨的卡车来装载,车辆长度能围绕整个三环路一圈。而且,从2009 年至今,北京的日产垃圾数量仍然在以8%的速度递增,到2015 年,预计年产垃圾总量将达到1200 万吨。同样是在2009 年,广州的日产垃圾也达到上万吨,广州已有的垃圾填埋场都处于超负荷运载状态,预计用不了几年,垃圾就将无处可埋。

城市垃圾问题并不只是出现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而是一个遍及全国城市的普遍性问题。有媒体报道称,我国除县城外,已有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深陷垃圾围城的困局中。垃圾围城不仅碍眼,更是严重污染着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水、空气和土壤,从而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和彻底处理,还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常言说,世界上没有无用的垃圾,有的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资源的再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据统计,在德国等发达国家,垃圾的再利用率达到了70%以上。设想如果我国的垃圾能够有70%得到再利用,那将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财富啊!毫不夸张地说,城市垃圾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一大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