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生谁死
2609200000016

第16章 腾讯:小企鹅的信息世界 (2)

ICQ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工具,集寻呼、聊天、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多种功能于一身。当用户将ICQ安装在个人电脑上,它就会嵌入Window系统,成为桌面上的图标,用户每次打开计算机,它就是一个固定设备。互联网用户可借此知道朋友是否在上网并可进行直接交流。腾讯的创始人们都意识到了用户对中文环境ICQ服务有极大的需求,于是自主开发了基于internet的网上中文ICQ服务——OICQ,并成为全国在线人数最多的中文ICQ服务商。后来由于OICQ遭到美国在线公司投诉,指责其侵犯了ICQ的知识产权,2000年4月,腾讯公司将原来注册的“OICQ.com”域名更改为“tencent.com”,并将OICQ通讯软件改为后来人尽皆知的腾讯QQ。

在新兴互联网市场中淘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QQ的推出并没有直接为马化腾带来经济效益。当时,这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Q只是公司的副产品。整个公司经常为了一个项目倾巢而出,还要时刻避免露出马脚。为了给客户留下很有实力的印象,那时马化腾的名片上从来不印“总经理”的字样,而只带“工程师”的头衔——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马化腾当时的期望,只是公司能生存下来。

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先是缺资金,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当时马化腾对QQ的市场潜力没有足够的认识,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它放到互联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但连他本人也没有料到,10个月后,这个不被人看好的QQ竟然发展了上百万用户。

随着注册人数的疯长,腾讯不得不拼命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对公司而言都是巨大的负担,没有钱买服务器,腾讯不得不用近似卑鄙的手段去偷人家的空间和带宽。“我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在苦苦支撑又难以为继的局面下,马化腾动了卖掉QQ的念头。

“那时候觉得养不起就卖掉吧。”提起当时情形,马化腾很庆幸地笑了,“但是在卖QQ时我们碰到了麻烦。我跟许多ICP(内容提供商)谈,他们都要求独家买断。”这让本想靠Q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非常犹豫。当时腾讯曾与深圳电信数据局谈判,对方准备出60万元,马化腾坚持要卖100万元,始终谈不拢,只好告吹;后来腾讯的高层又找过中华网、新浪,同样是100万的价格,可是,中华、新浪的高管层都拒绝了。

软件卖不掉,但用户增长却很快,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好在1999年下半年,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繁荣点燃了投资商的热情。受昔日老友丁磊海外融资的启发,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在高交会上碰碰运气。那时腾讯的估价不过1100万美元,但即便如此,一些风险投资商依然认为马化腾提出的融资要求太高,风险太大而不敢投。最后他们终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

“当时我问马化腾,你的公司凭什么值这么多钱?”最早向腾讯投资的IDG合伙人之一林栋梁后来回忆说,“马化腾就说以色列的ICQ有多少用户?他们卖了几千万美元,我的OICQ有多少用户?所以我就值这么多钱。”这种看上去多少有点“蛮不讲理”的逻辑最终帮助马化腾从IDG和高盛手里拿到了融资。

“他们给了QQ400万美元,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QQ发展到1万用户时,这笔钱还没用完。”有了这笔资金,公司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当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马化腾回忆当时情景,依旧喜不自禁。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腾讯迅速地拥有了逼近亿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量,但马化腾却苦于没有收费的渠道。2000年底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移动梦网通过手机代收费的分成模式,为马化腾开启了一条“金光大道”。到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而在这一年,三大门户也因为与移动的分成业务从互联网的冬天中缓过神来。

凭借QQ的成功,腾讯开始“花瓣式扩张”。2003年,腾讯开始做门户,以新浪搜狐为对手;后来做休闲游戏和大型网游,跟陈天桥和丁磊狭路相逢;2005年,腾讯又在网络拍卖和在线支付上出手,追赶马云;此后,腾讯更冲入搜索市场,将目光瞄向百度李彦宏。

马化腾也因此成为行业“战争”的发起者,先后进入门户、电子商务、在线游戏、搜索等多个领域。最终的结果是,马化腾创立了“三大”之外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第二大的C2C网站、最大的网上休闲游戏网站。其社区服务QQ空间的活跃用户数甚至超过了如今在SNS领域如日中天的Facebook。

由于拥有高达3.4亿的注册用户,腾讯在推出任何一项产品和服务时都能享受到庞大用户基数所带来的好处,几乎是一出手就成为该领域内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马化腾于是也开始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全民公敌”,当然不管马化腾愿不愿意,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曾向他宣战。所有一线互联网大佬都对这只看似憨厚,但实际上充满攻击性的小企鹅保持着十足的戒备。

虽然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公敌,每一次举动都伴随着争议和指责,但生活中的马化腾仍然是个低调的人。他不喜欢在公司内部搞活动,公司上市的时候连酒会都没有办。平时为人温和的他不会轻易发火,但腾讯员工与他们的老板开会却并不轻松。马化腾的话虽不多,但懂得倾听,一旦发话,往往一针见血,问得很细,想随便对付过去很难。

除了工作,马化腾的兴趣很广泛。他是个十足的游戏迷,创业之初,还没有特流行的网络游戏,于是每天下班,马化腾就会和他的同事分成两队PK,那时流行CS,赢的多半是马化腾。此外他还是个很烧钱的天文爱好者。闲下来,马化腾很喜欢和公司里几个爱好天文的同事交流,他玩的望远镜也足以让人艳慕。或许广泛的兴趣也是他总想把QQ做得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有些时候,成功只是源于某个偶然的机会。马化腾正是通过QQ将即时通讯的概念发扬光大,从而占据了中国互联网的信息高地,但是成功的秘诀依旧需要后天更多的努力。“抄袭者”的头衔并不那么光彩,可要评价抄袭本身的是非,在如今的中国社会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点你不得不承认的是,马化腾的腾讯是典型的工程师文化主导的企业。2004年是以技术为导向进行组织结构的搭建,2004年后也是以产品为导向。马化腾喜欢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个工程师。在IT行业,这是一家公司极其重要的精神财富。

与之相对的雅虎的失败,或许就是一个鲜明的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