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生谁死
2609200000017

第17章 失落的中国雅虎

2009年2月18日的杭州,细雨蒙蒙,刚刚搬到益乐路电子商务大厦办公的雅虎口碑公司已装饰一新:鲜红的主基调,基板上“光脚”二字和一串脚印熠熠生辉。

这里将是中国雅虎与雅虎口碑的最核心业务基地,主打生活服务的电子商务(P2C)。而包括中国雅虎在内的所有业务部门都将围绕这一目标运行,对于与“主业”无关的业务将全部从雅虎口碑剥离。近年来,中国雅虎先后放弃了3721网络实名业务、压缩内容资讯业务、调整相册大批量照片上传功能等业务。而在2009年2月28日关停“站长天下”业务,则意味着中国雅虎第二阶段的转型再次落空。

“中国雅虎已死”,一位业界知名分析人士表示,“历经搜索、站长天下到现在的三次转型,中国雅虎已不再有当年的门户、搜索之风光,只剩下一个品牌了。”

2005年8月11日,中国雅虎正式并入阿里巴巴集团,在出让阿里巴巴集团40%股权与35%投票权的基础上,马云获得了雅虎10亿美元投资与雅虎在中国的所有线上资产。

“接手雅虎将使我们获得包括资产、品牌、资金、技术与海内外渠道在内的‘五朵金花’”,当时马云曾激动地表示,然而,这股激动没有持续太久。

第一年中,马云对中国雅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清理了门户,关闭了当时占雅虎收入25%左右的短信业务。“这时马云只想把中国雅虎的搜索业务做大”,阿里巴巴集团一位人士透露。但是看来,马云的意图是通过“存活、健康、强壮”三步走的方式让中国雅虎重新焕发光彩。但是这种思路没能延续,2006年10月17日,空降中国雅虎的总经理谢文离职,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月总裁”,随后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曾鸣暂代雅虎中国总经理,雅虎中国更名中国雅虎,在国内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2007年,中国雅虎推出“站长天下”,希望把中国雅虎打造成“全民建站工具的开放平台”,但这一业务最终在2009年关停。

2008年6月4日,中国雅虎与口碑网合并,统称雅虎口碑,由阿里巴巴创业元老金建杭出任总裁。到2009年1月,备受“流氓软件”争议的3721实名搜索业务关停,中国雅虎全面转向围绕生活服务的电子商务服务。

最终,阿里巴巴集团收获的“五朵金花”除雅虎品牌之外都已成明日黄花。

“中国雅虎现在只剩下品牌。”资深互联网专家刘兴亮认为。

“做其他的太累了,还是做电子商务比较好,”阿里巴巴集团人士表示,“马云现在想清楚了,在20年内,阿里巴巴不会做门户。”

到了2011年,马云忽然将旗下支付宝业务转移至个人名下的一家公司,似乎充分显示了他彻底与雅虎拆分的决心。尽管对于“雅巴之争”几个月以后人们仍然争论不断,但不能否认的一点是,雅虎在中国的辉煌已经结束,它根本无力和国内的三大门户网站、搜索巨擘百度以及通讯老大腾讯竞争。

这家曾经在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的命运不禁令人唏嘘,许多曾在中国雅虎工作过的技术人员都对其中的技术氛围非常怀念,认为那是一家真正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崇尚开源文化的公司,但从很多方面来说,近年来雅虎正变得越来越不像一家有潜力的互联网公司。

或许卡罗尔·巴茨就任CEO以来的种种决策充满了败笔:将最核心的搜索技术外包给微软,将一些有希望的社区型产品卖掉,没有处理好和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的矛盾……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雅虎没有追上创新的脚步。

十年前,美国在线(AOL)让人大跌眼镜地以1780亿美元收购了全球第一大传媒公司时代华纳。不过这场收购最终以失败告终,并导致两家公司的CEO黯然离职。当时美国在线虽然风光,但其商业模式其实跟传统的电话公司区别不大,向那些通过美国在线拨号上网的用户收取一定的上网费用。而颠覆这种模式的正是雅虎。

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立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免费向用户提供各种分类信息,而通过向商家收取广告费盈利。后来,这种模式成为了门户网站的模板,也催生了中国的新浪、搜狐、网易。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一套模式能永远领先,随着搜索引擎的兴起,雅虎逐渐失去了领先的优势,而作为门户,它在中国的声势又始终无法匹敌三大门户,这也令它处在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上。

很多人觉得阿里巴巴和雅虎的合作应该是一项互补,但事实却是,阿里巴巴浓厚的商业氛围和销售文化无法与雅虎的互联网文化兼容。一些中国雅虎的员工甚至认为,与其说阿里巴巴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毋宁说它是一家传统的商务公司。当然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偏颇,但收购最终没有让雅虎取得新的突破,反而连原有的业务也接连关闭,失败已成不争的事实。

或许马云从收购之初就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他所看重的更多的是雅虎的品牌价值,而非其技术业务本身,利用雅虎这块牌子建立另一个电子商务的阵地或许更符合他的理想,但显然,那不是雅虎的初衷。当然,人们不能否认,在杨致远离任后,马云和巴茨的矛盾影响了他对雅虎的态度,可能最初马总的打算未必如此。

然而现在说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人们在接受雅虎失败的命运的同时,唯一的收获便是一个深刻的案例:如果一家互联网公司无法坚定地秉持自己的公司文化,并维持技术创新的动力,那么它注定无法在互联网世界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