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生谁死
2609200000018

第18章 不可思议的马云和阿里巴巴 (1)

纵观中国乃至世界的互联网发展历程,电子商务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在互联网刚刚步入成熟的那一刻就已经存在,如今,它甚至取代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成为全球商务领域最具竞争力的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

事实上,电子商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1995年到2001年,是电子商务第一个黄金时期。然而这个所谓的“第一次电子商务浪潮”却最终因为巨大的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而宣告失败。但这并未影响人们对电子商务前景的信心。在分析第一次电子商务浪潮失败的原因时,许多人认为那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毕竟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的这段时间,互联网仍处于逐步发展完善的阶段,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尚未搭建,加上当时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环境不够成熟,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衔接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失败在所难免。尽管如此,这场挫折却为电子商务行业后期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企业经营者对行业认识的加深,整个互联网软硬件设施的完善,经历了互联网寒冬的电子商务很快恢复了元气,第二次电子商务浪潮不期而至,很快成为市场的主流。

IFS中国区总裁胡彬博士,高维信诚资讯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顾问刘建等人都曾在南京大学电子商务总裁论坛表示,电子商务不再是一个时髦的术语,而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新工具。不同于上世纪末,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日烧万金,依靠风险资金度日,如今盈利早已成为天经地义的事。几年以前,网购还是件新鲜而时髦的事,但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的时候,却已成为中国网民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从B2B,B2C到C2C,电子商务的触角正日渐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马云的阿里巴巴、淘宝,到各类综合或是专业的电子商城,当当、京东、卓越亚马逊,团购、游戏或是门户网站,几乎已经没有一项未被纳入电子商务的范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龙头马云甚至放出豪言,要打造一个能够影响整个经济链条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十年之前人们或许会认为他虚妄,但如今,没有人敢怀疑这个设想的可能性。

我们已经无法分清在这个时代是互联网影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是电子商务改变了互联网世界的生态,总之二者早已水乳交融,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2011年9月,在杭州举办的第八届网商大会上又看到了马云的身影。在李连杰演讲之后,白衬衫、黑裤子、帆布鞋,一身便装的马云登场了。

“就是这么简单。”一开场,马云就抖起了幽默,“很多人说我忽悠,我承认,但从结果来看,我并不后悔,今天的阿里巴巴要打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如果说与谁有竞争的话,我就是要让那些没有危机感的大公司睡不着。”

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演讲,但仔细品味马云的话,就不难发现,他并不仅仅是在忽悠。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只言片语中,人们隐约可以感觉到,马云又在计划些什么了。而且很显然,他的野心不小。

“阿里巴巴要构建一个这样的生态系统。因为有了生态系统,所以,我们不必疲于打败每一个对手,在商场,这样的对手太多了。”马云这样说道。

当谈及2011年阿里巴巴的一系列大动作时,马云说:“今年淘宝一拆为四,如果你干得过我,我就再拆四个公司给你看看……在搜索、商场之外,淘宝也进入了无线领域,为什么要去做无线?我也就是要让中移动、联通睡不着。为什么做物流?就是要让邮政睡不着。为什么做阿里金融?就是要让银行睡不着。总而言之,我们就是要让那些没有危机感,依然沉寂在对昨天依恋的大公司、大企业,睡不着……它们不改变,我们就去改变它们。我们就是要让用户看到我们的改变,为用户需求去努力地改变和创造。这就是建设性的破坏。”

“有人说,中国为什么出现不了乔布斯?我说,乔布斯来到中国一定死。每个土地都孕育着不同的特色,我们没有其他的特色,但拥有自己的特色,也挺好。不学会欣赏自己,我们也很难超越别人。今天的阿里没敢说到美国一定会赢,但我们在中国未必会输。”

“做企业是赢在细节,输在格局。‘格’就是人格,‘局’就是胸怀;而细节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去磨砺。两个都得干好,那就是太极禅。”马云最后说,依然是带着一贯浓厚的个人风格。

在中国,马云那张棱角分明的脸早已成电子商务领域的一面旗帜,他的阿里巴巴早已演变为一个庞大的电子商务系统。然而2011年,马云却不再把B2C放在最核心的地位。但他却并非是要离开原来电商领地,而是要构建一个更完善的电子商务生态,打造一个更大的“电商帝国”。

2000年7月17日,杭州人马云成为50年来第一个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中国企业家,理由是马云创建了全球最优秀的电子商务网站。该杂志如此描写马云:“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又说,“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拿破仑一般的身材,同时也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马云是个让人疯狂的人。他每年会在全球10所大学演讲,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讲台上,他口若悬河的表情和张牙舞爪的样子,令他所说的内容仿佛不可置信;在哈佛讲台上他与诺基亚总裁激烈辩论,最终赢得了台下1000多名听众长时间的起立鼓掌。此外,他善于创造奇迹。他的阿里巴巴两次被哈佛选为MBA案例;他个人也被“世界经济论坛”选为“未来领袖”。然而,二十多年以前,马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谁也不曾想到,正是这个小教师创造了中国电子商务的传奇。

马云考了三次大学,最终只考入杭州师院英语专科,却因该专业当年男生名额没招满,混入了本科。他狂热地喜欢英语,有四五年时间,他每天在杭州饭店门口,逮到外国人就同他练口语。马云有很多国际上的朋友就是这样交上的。1985年,20岁的马云接受一位澳大利亚朋友之邀出国游玩。正是这第一次出国机会,改变了马云的观念。

“国外的情况与我们在国内了解到的不一样啊!”他认识到,一种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真正了解不同国家的惟一途径,就是学习对方的语言。那以后,马云的思维方式开始变得新潮而大气、快速而实用。毕业后分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教英语,他随心所欲地坐在讲台上授课,被同行视为异类,却受到学生的欢迎。

1992年,生性活跃的马云发挥特长成立了个海博翻译社。课余时间四处活动接来翻译业务,然后回学校找教授来译。初涉商海,马云对经商似懂非懂因而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饱含高雅而浓厚的人文气质因而有一种美好的学院派情结。海博翻译社稀里糊涂地折腾了两年,总算没有倒闭。

到1995年,海博翻译社钱没赚多少,却因马云超强的活动能力而挣了不小的名气。就在这一年,因他的名气而带来的一个传奇故事,使他真切地领略到了什么才是英语世界里最真实的痛苦与欢乐。

1995年,一个美国商人签约投资浙江某段高速公路,临到合约到期,美元还迟迟没能到位。于是中方聘请“杭州英语最棒的”马云为翻译兼顾问,到美国去“参加对方公司的董事会”以商讨解决办法。马云带着数百民工和浙江省交通厅的重托只身飞到美国,被投资商菲利普·卡文纳别有用心地安排住到了一幢别墅里。而事实上,这个美国人是个地道的骗子。

当时马云被美国人软禁起来,一会儿带去游山玩水,一会儿请他加盟其子虚乌有的美国公司。后来马云识破真相,几次逃脱失败后,马云对美国人说:要去西雅图见一位朋友。对方也玩累了,想将马云扔掉算了。于是开车送到机场,说,去售票处说你叫马云,他们会将我已经买好的票给你。马云刚下车,美国人立刻绝尘而去。到售票处一问,哪有什么“马云的票”!马云再次上当,顿感气尽意绝。幸好,他身上还藏着美国人带他去拉斯维加斯游玩时,用25美分在老虎机上赌得的600美元。于是马云自己买票到了西雅图,结束了那段噩梦般的日子。

在西雅图,马云受到了真正的朋友式的款待。也正是在这里,马云第一次见到了互联网。这一刻,决定了他的一生。当时互联网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有着孩子般好奇心的马云,坐在电脑前立即将烦恼抛到脑后。他学会了上网,并请朋友为自己远在杭州的海博翻译社做了个网页,他要在网上将它介绍出去,他想知道是否真的如朋友所说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惊喜”。上午10点,马云把网页发出去,中午12点,果真收到6个反馈邮件,4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德国,一个来自日本。“哇,我很激动啊!这真的是天上掉馅饼啊!”现在谈起当时的感受,马云仍然眉飞色舞。

“这就是我想要的,这里有大大的生意可做!”马云意识到这是一口很深的井,这里有一座富矿,他立即决定与西雅图的朋友合作,他要把中国企业的资料放到互联网上去向全世界发布。一个全球首创的B2B电子商务模式,就这样开始有了创意。

1995年春天,马云带着一颗精疲力尽而又极度狂热的心,回到了杭州。马云的想法是,把中国企业的资料集中起来,快递到美国,由设计者做好网页向全世界发布,利润则来自向企业收取的费用。马云相信“时不我待,舍我其谁”!

找了个学自动化的拍档,加上妻子,一共三人,两万元启动资金,租了间房,就开始了。这就是马云的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海博网络,产品叫做“中国黄页”。当时,一位杭州的朋友曾在大排档里见过马云。据他形容,马云是个喝得微醺,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的小市民。在他身上只有手舞足蹈,看不到杭州人的安静和从容。说到这里,马云抬起眉头:“我有一副天生的好口才,为什么不可以在大街上宣传我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