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生谁死
2609200000022

第22章 盛大的传奇故事 (1)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互联网同样不例外。从传统媒体到新兴的网络传媒,娱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在资讯泛滥的今天,娱乐行业越来越占据了信息世界里举足轻重的地位,也由此带来了潜力巨大的商机,成为又一个竞争激烈的战场。

2004年,三大门户网站逐渐坐稳了中国互联网的老大地位。李彦宏的百度成功转型,依靠竞价排名制度一举开创了中国搜索引擎的先河,成为身家过亿的互联网新贵;马化腾也走出了低谷,腾讯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电子商务也呈现出复苏后的一派繁荣气象。很多人认为互联网将进入一个稳定的格局,但他们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领域:娱乐。

原本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网络游戏运营公司,却因为代理一款韩国网络游戏《热血传奇》而获得迅速发展,一举成为国内游戏行业的翘楚,陈天桥和他的盛大公司因此被誉为互联网界的神话。这一年,获得近亿美元盈利的盛大豪气收购了《传奇》游戏的开发商,韩国Actoz Soft公司,跨出了由单纯运营盈利到资本运作盈利的第一步,将中国网络游戏行业带入一个新的整合期,也让人们认识到互联网娱乐游戏产业的巨大潜力。

陈天桥独辟蹊径,打开了网络娱乐时代的钥匙,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互联网娱乐市场的竞相争夺。网络时代的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多媒体化成为必然的驱使,各类游戏网站如雨后春笋,而受到风靡全球的YouTube的影响,国内的在线视频网站也发展迅速,大有向传统的电视媒体宣战的意味。在这股娱乐浪潮的冲刷下,传统的门户网站也在不断向娱乐领域介入,推出各种新的服务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当然其中做得最好的仍然要数腾讯。

资讯时代,一切都要靠眼球经济拉动,互联网更是如此,在娱乐的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中,胜出的始终是那些最懂得娱乐精神的人,但在这一切光鲜背后,竞争与生存的压力总让人都充满紧迫的危机感。

陈天桥,中国盛大网络的董事长兼CEO,从2004年起,就一直位居福布斯和胡润中国富豪榜前列。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和许多中国早期的互联网创业者一样,搭上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互联网浪潮,然而他走的却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在并不被人们看好的时候,他却通过被许多学生家长们视为洪水猛兽的游戏产业,开创了自己在互联网娱乐行业的一片天地。

1973年出生的陈天桥,家乡是浙江新昌县澄潭镇一个叫东坑坪的小山村。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觉得这个大胖小子有出息,加之陈天桥的父母在当时已经离开了山村,在城里工作,于是给他取名天桥,意为陈家登天的桥梁。

陈天桥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是上海导航仪器厂的工程师,母亲是新昌城关中学的英语教师。在东坑坪生活了不久,母亲就把陈天桥接到城关镇上幼儿园,陈离开东坑坪小村,在新昌大佛寺脚下度过了童年。

在新昌城关时,陈天桥经常回老家澄潭。有一次回去,陈天桥看见有两只大公鸡在争斗,便蹲在路边津津有味地看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公鸡们精疲力竭不想再斗了,演员和观众才郁郁而散。

回到城关,陈天桥迅速写了一篇观后感,并给了老师。城关南明小学的蒋惠球老师是陈天桥小学四、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看了文章后觉得很精彩,就把文章寄到《小学生优秀作文》杂志并发表了。

在整个学生时期,陈天桥都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优等生,按照当时的评价标准,这样的孩子无疑是和电子游戏绝缘的。

事实也是如此。后来毅然投身游戏事业的陈天桥接触网络游戏其实“纯属偶然”。据他大学时的同学介绍,陈天桥在读书时是一个典型的“乖小子”。他18岁进入复旦大学经济系,一年级时,是个埋头读书的书生,全系成绩排第一名,大二时还被上海市教委和团市委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大三时,刚刚21岁的陈便修满学分,成为复旦大学18名提前一年毕业的学生之一。

在复旦大学,陈天桥风光无限,学业优秀,获誉无数。“那时候,感觉自己像这个世界的宠儿,被一种幸福包围着,似乎一切理想抱负唾手可得。”学经济的他因而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留在了上海浦东新区。当时,浦东新区刚刚开始开发,很多上海市民那时还宁愿放弃今天在陆家嘴黄金地段分得的套房而选择位于浦西的单间,陈天桥却以自己的眼光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富有远见的选择。

1993年的盛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的陈天桥被分配到陆家嘴集团公司,然而他却出乎意料地迎来了被“雪藏”的命运——他的工作竟然是每天在一个小房间里放映有关集团情况介绍的录像片,一放就放了10个月。

10个月里,陈天桥根本无法去跟别人谈论自己的远大理想,也没办法在简单的放映工作中施展他的才智和抱负……他第一次体验了人生巨大的落差。“我从复旦毕业,是跳级生,又是全市优秀学生干部,过来就让我干这个……”这时候,年少气盛者或许会很快走人,去找个不会如此“委屈”自己的地方。但是陈天桥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很快就意识到落寞也是磨炼意志的绝佳机会。这段时间,他潜心读了很多书,形成了他后来独特的管理风格的基色。“我认识到,无论有怎样的抱负,首先是要社会接受你,而不是你去要求社会来适应你,这是当时一个很大的收获。”陈天桥说,“在我当时这样一个年纪,这样一个背景,我能耐得住10个月的寂寞,躲在一个小房间里放录像,我自己感觉这对后面的年轻人还是有所启示的。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怎样怎样,要干这个,要干那个,但无论干什么,首先要适应环境,而不是等着环境来适应你。”

10个月之后,正好集团下属的一家企业有个干部挂职锻炼的机会,集团选定陈天桥担任那家有着200多人企业的副总经理。后来陈天桥回忆说,如果那样的日子再延长10个月,他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而今天的人生道路可能也就变成另外一副样子了。

在挂职锻炼期间,他凭借出色的战略眼光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在这家企业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战术和管理风格。不久,他被直接晋升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秘书。

在陆家嘴集团公司4年的锤炼中,陈天桥的管理理念被深深地打上了传统的烙印。他非常推崇传统企业中严谨厚重、基础扎实的管理风格。这也使得后来他在创办盛大网络的时候,一反当时流行的网络公司(.com公司)热闹喧腾的企业文化,用颇具主流色彩的风格来框定自己。陈天桥曾反复告诫员工,盛大人要用传统企业的严明纪律和严谨制度来要求自己,要做一家主流文化基色的企业。就连盛大的logo也体现了他的这一理念——盛大没有选择一般网络公司所偏好的鲜艳色彩做自己的识别色,而是选用了沉稳的红色和灰色的组合。

离开陆家嘴集团,陈天桥加入了一家证券公司,同时,凭着对市场的敏锐感觉,陈天桥迅速积累起最初的资本。而这个时候,互联网浪潮不期而至。

1999年,证券业对陈天桥再也没有吸引力,他毅然离开,踏上.com的浪头。

1999年是资本疯狂涌向互联网的一个年份。当时的互联网模式就是建立一家网站,然后去赢取风险投资。陈天桥的弟弟陈大年当时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他们依靠各自对互联网和资本市场熟悉,自然而然地冒出了创建网站的打算。

“直觉告诉我互联网是非常有前途的。”后来陈天桥回忆说。“但以往的工作经验让我觉得,一个公司要赢利需要的是资金流和物流,而物流是比资金流更难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电话线不能代替物流与配送,只有数码娱乐产品比如卡通、游戏才可以通过电话线来传输。”于是,陈天桥找到了创业的方向。

1999年11月,陈天桥听说中华网在寻找可投资的小网站,认为机会来了。经过物色,他选中了当时由复旦的几个学生为主建立的一个社区,这个社区已有不少人气。陈天桥将自己的想法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将这个社区改得更加吸引人,而由他去中华网联络。

谈妥之后,陈天桥迅速注册了一个资本为50万元的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招了20几个人,开始运作stame.com。不同的是,这家公司成立的初衷并不是要成为大型的门户网站,而是打算另辟蹊径,成为中国最大的图形化虚拟社区。

这类社区建设在当时很有特色,不但有白天、黑夜之分,而且每一个社区中的用户都不能不劳而获,饿了就需要种地,然后再把收获的东西做成食品卖钱,而只有拥有钱才能在社区内生存。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网络游戏的互动社区。当然,这种思路是那时的许多网站所共有的,大家就是在比,看谁先能最快找到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