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生谁死
2609200000030

第30章 传统图书实体店销售走向没落

对于刘强东这样一个极具商业眼光的人来说,强势进入网络图书销售市场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当网购越来越多地占据了生活中愈加重要的部分时,人们的阅读以及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习惯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重大的改变。一场波及整个图书市场的巨大变革正在发生,它所带来的结果,或许将导致传统的地面实体书店彻底走向消亡。

近年来,众多的实体书店或许正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网络的冲击。这几年几乎可以说是国内民营实体书店最黑暗的时期。2007年,拥有13万会员的上海明君书店各家门店关门;同一时间,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民营书店,拥有遍及30个省市600余家加盟店的席殊书屋,旗下众多店铺也纷纷倒闭或者改换门庭;2008年,上海陕西南路地铁站独特标志的季风书园一度面临关闭的命运,至今仍在苟延残喘。2010年,一度以倡导生活、读书、新知而著名的广州三联书店无奈宣布关闭;2011年,在广州开业已有16年,由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王炜携一批文学学者创办的人文学术书店风入松停业,而像广州市北京路的联合书店这样的不少独资书店,往往开业才不过一两年就宣告倒闭。

2007年以来,中国国内的民营书店已经减少了1万家;过去十年间,更有超过一半的民营书店倒闭。《成都商报》在调查了成都的民营书店经营状况后披露,2010年成都市域内出版物经营单位总数为1776家,而2009年度则为1905家,短短一年就减少了5%,如果不算国有的新华书店,减少的百分比将更高。即使成都这样生活节奏偏慢,极富人文气息的城市,书店经营仍然举步维艰,在上海、广州这样节奏快生活压力又大的城市,实体书店生存显然更加不易。

然而,更令实体书店经营者沮丧的是,这种现象并非只在中国发生。2008年7月,德国图书业巨头贝塔斯曼宣布终止其在中国书友会的运营,并且关闭了其在上海的八家门店;2009年,占据着英国图书市场5%份额的英国第三大连锁书店鲍德斯集团宣布破产。最近两年,全球实体书店的倒闭潮更是汹涌而至,2011年,美国连锁书店博德斯宣布倒闭,导致万名员工失业;英国waterstone的经营也陷入困境,随时在倒闭的边缘徘徊。由此不难看出,实体书店的困局早已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毋庸置疑,网络图书销售的兴起是这一现象背后最大的推手。一份全球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实体书店倒闭的根本原因是网络书店的价格优势和数字阅读的读者分流。如今,发达的互联网使得读者可以方便地从网上购买图书,同时,亚马逊kindle,苹果ipad以及包括众多智能手机的电子阅读功能让数字阅读变得更加便捷舒适,从而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这都让人们对传统书店的兴趣大大降低。

不过在中国,实体书店倒闭还有一层原因就是由房地产泡沫而引发的租金上涨压力。从倒闭潮涉及的企业来看,欧美以大型连锁书店为主体,例如是博德斯;而在中国多产生于民营书店和中小书店。这一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新华书店系统为国有企业,重要利润来源是教材发行,而且经营场所多是自有产权。所以,图书市场萎缩首先导致没有教材利润支撑、没有国有资本扶持的民营书店陷入困境。同时近两年的房租上涨,成了压垮民营书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国内,这一景观在高校附近体现得尤其明显。

以往,高校书店常常被看成高校的文化景观,然而,即使在这些最富文化学术气息的地方,书店的生存依旧艰难,也成为中国实体书店困境最好的体现。2011年来,在上海的复旦等高校附近,书店因经营不力而生意惨淡、关门的事情接连发生。

2011年3月初,复旦大学北区学生公寓附近,一家名为“三人行”开张近八年的书店挂上了“七折清仓”的通知,打算从复旦校区迁往上海财经大学附近一条马路边。

“实在没生意,这里租金又贵。”店主老王说,这是“三人行”搬迁的主要原因,搬去财大对面后,书店的业务重心将从文史哲类转为财经管理类。而七折的清仓价,接近成本,老王说,“算上租金和人力成本,几乎没有利润。”

然而,即使打上“清仓甩卖”的招牌,“三人行”仍然乏人问津。整整一天,老王只做成了一笔生意,卖出了一本标价为33元的书。“现在学生都爱上网买书了。”老王把这归咎于网上书店的冲击,他常向来书店看书的学生询问:“这本书网上卖多少钱?”得知最高不过六五折的价格,老王长叹一声:“网上卖书成本就是低啊,六五折也有赚头。还不用担心资金周转,屯着总是能卖的。不像这里,每个月的租金总得交。”

“三人行”默默盘踞于复旦学生的记忆中已有八年之久。八年前,店主在复旦、财大附近各盘下了三家店面,分别名为“三人行”和“国风”,前者主营经济管理类书籍,后者主营文史哲。几年前,因盈利缩水,“三人行”和“国风”并为了一家。没过多久,财大的总店也关门了。如今仅剩一家店面的“三人行”,依然面临着无奈搬迁的结果。

“三人行”的结局不是孤例。近年来,复旦周边的大小书店几乎都面临着关门或缩水的状况。两年前,著名书店“左岸”的关门,在日月光华BBS上引起了复旦师生一片哗然。左岸店主陈立雄是上世纪80年代末复旦历史系毕业生,多年来,这家书店因择书的高雅趣味闻名复旦。而到了2008年年中,“左岸”却因亏损而关闭。

“近几年来,复旦周边书店倒闭的新闻不绝于耳。2007年罗素书店打烊,一年后,开明书店步其后尘。此外,企鹅书店,淘吧书店,三味书屋,生乐书店亦关门。而剩下的书店也多已缩水,曾经盘踞两层楼面的大学书城,如今店面缩小了三分之二,主营书籍也转向了教辅书和二手书。”知情人士说。

入不敷出,是大学周边书店关闭或缩水的最大原因。一名出版界人士表示,一本书的成本中,出版社要占到60%左右,包括印制成本、给作者的稿费、编辑费用等;批发商占8%左右;到零售商手里为25%~30%,除去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书店大约有5%~10%的利润空间。小书店由于进得少,要比大书店多付5%~10%的成本。这样的经营成本面对网络购书的竞争只能一败涂地——网购的书目种类丰富,价格低廉;何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深入,许多学生已经转换了阅读方式,开始投向电子书的怀抱。

面对这种现状,许多读者的心情其实是很矛盾的。在不少以往经常光顾书店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边喜欢实体书店的环境,一边又担心相比网店,这里的书价“不够给力”,未必对师生产生更多吸引力。一位上海交大文科学生说:“交大也有书店,卖教辅书的居多。我平时一般去图书馆借看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图书馆里什么书都有。碰上爱不释手的,一般就去网上订购了——也省了逛书店找书的麻烦。”她同时表示,如果路过书店会进去看看,但现在书店在价格上不吸引人。而许多理科生平时的阅读范围就主要集中在专业书和休闲类书籍,网上下载电子书是他们最常见的方式。

虽然已有不少人努力在挽救实体书店的颓势,但是解决之道仍局限于传统出版的视野,综合起来不外乎三点:第一,政策扶植,尤其是对实体书店减税;第二,实体书店降价,从节约成本或者压低进货折扣出发,想方设法缩短与网络书店的价格差;第三,走高附加值、高文化内涵、社会化(或沙龙化)运作的道路。这三点,虽可解决一时之困——前提是政策能否落实——但都无法解决实体书店在未来知识文化传播体系中的尴尬地位。

年长的出版人都知道一句业内行话,说当年北京王府井书店,就算是一包卫生纸加上个封面,都能卖出去。在知识稀缺时代,书店成为了知识的集散地;同时,由于知识(或者说内容)与载体是合二为一的,客观上需要一个物流中心,一个图书货品的分发中心。由于图书内容具有不可预知性,读者需要在书店预览部分内容,来做出购买决策,这也使书店作为一个经营实体、一个物理场所,具有存在的绝对价值和意义。

但是,在信息社会,人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过剩的环境,是一个知识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读者的注意力、时间成为宝贵的资源。同时信息技术一方面使图书的预览、比较、选择、购买、配送等等可以完全脱离物理场所而实现,甚至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使知识以数字内容,脱离纸质载体而存在,这些非图书承载的知识正在成为人们阅读的重要渠道。

正是这种变化使图书的购买消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逛书店、浏览图书成为日益繁忙的都市白领的一种奢求,而众多时间资源丰富的学生等则成为书店里只看不买的“白读族”;图书购买的目的性更强,读者不再大海捞针一样地寻找好书,而是经由各种宣传广告途径获知某书,而有目的地直接购买,通过书店了解图书信息、在书店冲动购买的行为在减少;图书购买由“love to”(意愿)的阅读向“have to”(必须)的阅读转变,这是由于浅阅读、碎片式阅读的替代产品日渐增多,人们对图书的购买更倾向于功利阅读,这一变化实际上缩小了图书的整体需求。

此外,也有人认为,房租上涨带给书店的困境其实更加严重。众所周知,图书零售利润太薄,房租等销售成本的增加,会给不少没有政策扶持的中小书店带来极大的压力。租金压力曾使季风书店旗舰店难以续约,上海文化界和众多读者甚至发出了“保卫季风”的呼声。虽然最后保住了季风地铁店,但租金翻番使其经营更加困难了。广州风入松书店则长期承受来自租金的压力。不单社科人文类书店,连一些经营得不错的专业书店,也有同样的困境。如广告人书店的徐智明,最近在MSN上的签名就是“房租连年上涨,无力承担,上海店最近要搬家”,并因此而请上海的朋友帮忙寻找店址。

徐州先锋书店总经理沙剑锋在谈到民营书店的困难时说:“如果要和国营书店比规模,绝对是民营书店的误区”。由于在资金、规模和渠道上难以与新华书店抗衡,民营书店无法发挥规模性的效益。除了没有网络书店低廉的折扣优惠以外,没有自己的地产的民营书店遭受的冲击远远大于国营书店。面对房价的上涨、房租的攀升,一旦房租上涨过快,就有可能入不敷出。

为了生存,一些书店开始拓展一些新的业务来寻找赢利点,甚至计划在未来买书将不再是最主要的盈利手段不。广州购书中心已经将铺面出租给其他的商家来维持经营,而北京三联书店干脆将二楼门店出租给咖啡吧。

对于那些怀揣理想主义开书店的小书店老板来说,书店转型是不得已而为之,经营成本的上升使书店纯度不再,光靠图书零售无法支撑。广州中山大学附近二楼书店小古堂老板就表示:“书店要盈利靠卖书是不够的,得有其他方式相辅相承互相支撑。因为书店有出售字画,于是我便可以一边卖字画一边经营书店,万一书店亏空就可以从另一边补充。”

不过种种措施其实都无法真正改变实体书店走向没落的趋势,在书店“一月收入不及饭店一天”的大环境下,让位于网络销售或许是迟早的事。吴晓波、余华、易中天、麦家等著名作家学者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自己的“大多数书都是通过网络购买的”,“去书店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就不难看出大势所在。

不少媒体预言,未来80%的民营实体书店都将倒闭,在这种未来的趋势下,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给出他对实体书店未来的看法。

“文化交流俱乐部是个很好的创新,”陈少峰说,“以后看纸质图书的人越来越少,但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还是需要的。传统书店可以更多地融入文化的交流,成为一个综合的文化交流中心。比如举办一些讲座,和新媒体也能有些结合,又或者和企业一起举办些公益活动,赞助文化艺术活动,作为发布平台,成为一个综合的文化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