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生谁死
2609200000035

第35章 第一代网络社区

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网络社区的出现,要追溯到1984年创建全球电子讨论链,它首次实现了“虚拟邻里关系”的交互式讨论和协商,1990年引进Cyberspace的名称,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网络社区之一。

在中国内地,成规模的应用意义上的网络社区的出现,是以1998年3月大型个人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创办和1999年6月“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 Ren的登陆为标志的。其中,西祠胡同成功地发展了以讨论版组群为主导的社区模式,而China Ren则第一次以聊天室为核心,开发了游戏、邮件、主页、日志等一系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内容。之后,讨论版组群和聊天室成为各大社区网站的核心应用。以聊天室为例,它将天南海北的网民在线聚集,通过公共聊天室这一平台,为网民提供了一种极为方便快捷的沟通途径,从而成为最早出现的网上聊天方式。这一时期,中国国内较早出现的聊天室是“163网易聊天室”,在网易聊天室的黄金时代,同时在线的网民数最高曾达8万人,对于早期的聊天室网民来说,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聊天,而聊天的平台便是聊天室。然而随着网络沟通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聊天室逐渐失去其优势,再加上聊天室内容的变质,不健康、不文明、不安全的内容充斥其中,原来较为纯净的聊天室格调变得乌烟瘴气,这都使得聊天室逐步走向没落。

在这一阶段,另一个知名度较高的网络社区是1999年3月成立的天涯社区,其自我定位为全球华人网上家园。自创立以来,其以开放、包容、富有道义与人文气息的特色受到了全球华人网民的追捧。有数据显示,2000年3月1日天涯社区注册用户仅为104人,而到2010年3月,用户数已达3500多万,天涯社区逐渐发展成为以论坛、博客、部落为基础交流方式,综合提供个人空间、相册、音乐盒子、分类信息、站内消息、虚拟商店、来吧、问答、企业品牌家园等一系列功能服务,并以人文情感为核心的综合性虚拟社区和大型网络社交平台。从天涯社区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乃至网络社区用户群的变迁——由社会精英人士向普通大众的过渡,越来越多的普通网民掌握了话语权,开始参与到网络社区的话题讨论、情感交流、解疑答惑等活动中去。当然,网络社区用户主体的变化也带来了社区相应的变迁——从社区的结构到社区功能、从社区文化到社区价值等的变迁。

从2000年开始,中国网络社区获得了蓬勃发展,特别是2005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国内网络社区的数量开始出现成倍地密集式增长。一些针对专门人群、专门领域的专业网络社区开始出现,如以书籍、电影和音乐评论为主体内容的豆瓣网、顶级摄影发烧友的聚集地——色影无忌、汇聚军事爱好者的铁血军事社区等。这一阶段,以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百度贴吧等为代表的大型综合社区以及以豆瓣网、铁血军事社区等为代表的专业社区成为众多网民的必经之地。

根据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的网络社区可以被称作第一代网络社区。第一代网络社区是当前网络社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它聚集了数量巨大、特征迥异的网民,这些网民成为整个互联网网民群体中极为重要的一支。第一代网络社区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分享与交流互动,例如,相对自由公开的BBS讨论和信息发布、在线即时聊天、在线游戏、电子邮件以及电子商务等,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相关行业、领域的网民聚集其中,进行数字化的沟通交流以及信息的共享和汇集。

第一代网络社区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亦真亦幻的虚拟性。首先,它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即没有固定的中心,也没有严密的管理机构和繁杂的规章制度,只有作用十分有限的社区管理员,网民可以跨越地域、身份、阶层、行业等的限制,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遇到的人交流交往。同时,网民也不会受到现实社会的各种约束,可以自由地发起话题,还可以很方便地加入、参与或者退出社区。总之,网络社区将社会特征迥异的群体纳入其中,实现了各种资源的共享,消解了传统中心化传播的控制,为网民自主性的发挥创造了平等、自由的空间。其次,它使得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第一代网络社区中,网民的相貌、年龄、身份、职业、阶层乃至性别等特征均被隐藏,惟一存在的是数字、图标和符号,鲜活的人在网络上被转换成各种代码,这种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相貌、身份、利益等诸多因素导致的交往局限。可以说,在第一代网络社区中,网民在享受快速信息传播与互动服务时,感受到更多的是自我隐匿、自我满足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