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生谁死
2609200000037

第37章 社交网站的兴衰之路 (1)

在更新换代如走马观花的社交网站领域,兴衰更迭是不变的规律。人们固然对Facebook的成功津津乐道,但也不能忘记,在这个战场绝不可能只有赢家。在一个行业的发展历程中,胜败永远是互补的,因此人们才能从中深刻感受到互联网世界竞争的激烈,任何一项决策都可能影响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Myspace:从社交中心到无人问津

2006年时,美剧《生死海滩》的童星杰尔米·杰克逊不能想象生活在没有Myspace的世界里。作为演员他急需观众的关注,而Myspace满足了他所有的需求。那时的Myspace是流行音乐的集中地,莉莉·艾伦、“我的另类罗曼史”都用它进行推广。杰克逊有1000多个朋友,他在Myspace上卖棒球帽,和女性朋友们眉来眼去,是Myspace生活的典型代表。但如今,“如果你在Myspace上做些什么,只会让自己看起来很可怜。”杰克逊依然需要为人气而战,只不过自2009年起就不再上Myspace,Facebook和Twitter是他的新平台。

2008年10月,巅峰时的Myspace在美国每月吸引7.59亿的访问量,但2011年5月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3.48亿。过去两年,它平均每月流失100万以上美国用户。由于Myspace近乎所有盈利均来自广告,用户流失直接影响了收入。2009年,它的广告收入为4.7亿美元,但到2011年,预计广告收入只有1.84亿了。

新闻集团2005年斥资5.8亿美元买下了Myspace和它的母公司Intermix公司。2011年2月,新闻集团却希望以1亿美元将Myspace出手。尽管如今社交媒体大热,Myspace却无人问津。直到6月底,网络广告公司specificMedia才以3500万美元低价收购Myspace。“Myspace成了新闻集团的眼中钉,也是很多用户的眼中钉。很多Myspace主页上充满了最烂的广告。”BTIG调研公司的分析师理查德·格林菲尔德说。

混乱的管理,错误的合并,以及数不清的战略错误,让Myspace从最受欢迎的网站变成了如今的无人问津。飞速发展的科技、反复无常的用户行为和公众观念,再加上几亿用户让这家网站傲慢而缺乏创新,造成了它今天的衰败。

微软研究院社交媒体方面的资深研究员达娜?博伊德认为,社交网络公司会大起大落,原因在于用户们会根据种族、阶级、品位和审美自动集结,但社交网络对此无力改变。有影响的人会带走其他人。“用户的到来和离去并不稳定。就好像,你在织围巾,越织越长。然后有个人突然拉了其中一头松开的线,围巾就这么解体了。”

2003年时,45岁的德沃夫和40岁得安德森创立Myspace,当时两人都在互联网营销公司EUniverse工作。他们希望Myspace能比早期社交网站Friendster更随心所欲。Friendster一度很热,却也最终被用户抛弃。

Myspace一度有着命运之神的眷顾。网站的首批突破就由意外带来。2003年8月问世后不久,Myspace的开发人员意外允许用户们加入网络加成码,这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主页的背景颜色,个性化主页。万花筒般的审美,最终成了Myspace的标志。

德沃夫和安德森邀请有前途的乐队如“亿万少年俱乐部”和提拉·特基拉这样的人气少女加入Myspace。一开始,只有Myspace的用户才能看Myspace主页,及其上面的音乐和照片,但2004年Myspace取消了这个要求,所有人都能看Myspace主页。窥探隐私者剧增,网页浏览量猛涨,工程师们加班工作以应对增长的点击量。

2005年夏天,默多克突然买下了Myspace,任命福克斯体育网的罗斯·列文森领导这个社交网站。德沃夫和安德森也被保留。几个月后,Myspace的员工被转移到了贝弗利山的福克斯互动媒体的总部。理论上,德沃夫和安德森应该向列文森汇报工作,但实际上他们经常绕过列文森。

德沃夫当时的压力之一是让网站赚钱。当新兴的Facebook、Twitter的开发人员可以依托风投,更自由地开发产品,没有急迫的广告压力时,Myspace的经理们必须完成季度广告收入目标。2006年夏天,Google以3亿美元一年的价格成为Myspace未来3年的独家搜索引擎提供商,但条件是Myspace的访问量必须进一步提高,这使员工们压力陡增。

事后德沃夫认为,赚钱的紧迫阻碍了网站的发展。“广告的大小、质量和位置成了我们和新闻集团关系紧张的另一个原因。”有一则减肥广告,内容是一条短裤上面的一个褶皱的肚子。Myspace曾一度让福克斯互动媒体的销售团队停止出售画面令人不悦的广告,尽管这些广告点击率很高,砍掉它们意味着收入损失。“从长远来看这么做是对的,但通过新闻集团层层管理层需要很多工作,我们不得不百般讨好。”

“对赢利的要求使得很多本可以便利用户的措施却被缓行,因为那可能减少网页浏览量。”Myspace的前营销和内容主管肖恩·戈尔德介绍。

2007年,新闻集团曾打算把总部搬至曼哈顿西区,未来总部建筑图是以Myspace为核心。但那座大楼从没建成,Myspace对新闻集团的重要性也逐步消退。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的6年间,这个一度主导的社交媒体把市场和财富拱手让给了Facebook。根据两名前新闻集团管理人员透露,默多克在2007年收购《华尔街日报》后就对Myspace这个数字玩物失去了兴趣。

网站用户数量的增加掩盖了人们对其未来的担忧。在安德森的领导下,产品开发部门开发了很多插件:即时消息、自助广告平台、音乐播放器、虚拟卡拉OK机、用户个人资料编辑器、隐私过滤器、Myspace书单,等等。

当Facebook致力于开发能让外来程序员开发应用程序的强悍平台时,Myspace却什么都自己做。一些想法,如分类广告,蕴含着真正的商机,Myspace却没有足够的人力开发。

Myspace的产品检测也成了问题,新产品总是问题多多,让整个网站变慢,难以驾驭。“Myspace在产品开发上涉及过广,但不够深入,”戈尔德说,“我们推出了很多粗浅的产品,它们不是最好的。”

新闻集团高层并不是没有注意到Myspace的问题,它持续的成功掩盖了隐患。“在你每天增加30万用户的时候,很难想象自己做错了什么。”戈尔德说。

社交网络不稳定的一大原因在于它对公众意见非常敏感。2006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检察长对Myspace上的色情图片展开调查,由于很多用户为青少年,该调查引起媒体轰动。Myspace在公众心中也变成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地方。很快全美的检察官们都对Myspace展开安全方面的调查,疲于开发基础安全和隐私措施的Myspace只能暂停产品创新。

而就在这个时候,Facebook、Twitter以更精密的社交方式抢夺Myspace的用户。

Myspace没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垃圾信息过滤系统加深了公众对它的坏印象。微软的伯德认为,这造成了一批白人中产阶级孩子离开Myspace,转投看起来更安全的Facebook。

2009年2月,Facebook不断增长的用户量直接威胁Myspace。其两个创始人克里斯·德沃夫和汤姆·安德森上了《查理·罗斯秀》。德沃夫解释道,Myspace不只是一个社交网站,它是人们能发现新朋友、新音乐和新电影的门户网站,它是年轻人居住的地方。“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音乐目录。”德沃夫说。安德森预测2015年时,Myspace的市值将达几十亿美元。罗斯提到默多克收购Myspace。

“对这个收购你们开心吗?”罗斯问。

“呃……”德沃夫说,安德森则笑得很难看:“那挺难的,对吧?”

然而此时,他们已经被新闻集团孤立。默多克曾很喜欢他们,他们和福克斯互动媒体的所有争执都能得到默多克的支持。但2007年默多克加紧收购道琼斯和《华尔街日报》之后,他们彻底失宠了。当年3月,Myspace和Google的合同即将到期,首席运营官,及两位分别负责工程和战略的资深副总裁宣布辞职开公司,Myspace的全球战略也已经失败。4月,德沃夫和安德森出局。在德沃夫离开后,Myspace美国员工裁员30%,海外裁员66%。剩下的员工随着福利的减少士气低落。

德沃夫不再为新闻集团工作。他依然有Myspace主页,但也不经常登录。每次登录他都会感到厌恶:“我对音乐产品有些失望,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搞来的音乐许可比其他网站都多。”但Myspace的走向并不如他们的构想。“我想新兴公司被收购时总会有些文化冲突,”德沃夫说,“大公司每天开的会更多,有三层财政你必须经过,你要和其他部门的人合作,还要遵守工作礼仪。从那个角度来看,你的注意力基本不在产品上了。”

2010年2月,Facebook的前首席运营官欧文?范纳塔在就任Myspace

CEO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辞职。Myspace在默多克眼里早就成了明日黄花,他的新宠是只面向iPad的新闻终端《TheDaily》。

最终,Myspace难逃被草草卖掉了事的命运。或许曾经在这家网站花费了许多时间的用户仍会对它心存怀念,但不可否认事实就是这么残酷,Myspace终将被人遗忘,未来属于Facebook和那些更有竞争力的社交网站。在互联网世界里,从辉煌到落寞只是转瞬之间的事。

51.com的败局

51.com是中国最大最早的社交网站。创始人庞升东曾在1998年加入马云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网络公司——中国黄页,那时他不过是个底层员工,连马云的面都见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