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植物记ⅱ
2609500000033

第33章 木棉花

(Bumbax malabaricus)

木棉花,海南,海口蓝天路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舒婷《致橡树》

一次诗会后,和诗友穿行尖峰岭雨林,茂密的树木从他身边划过,恍然像在他身体里穿行,树叶变幻着形状影在他的脸上,停在空气里……突然问他,为什么中国当代诗歌很少提到具体的植物呢?他说:或者是缺少这一课的缘故吧。

我们的生活里不缺少植物,为什么会缺少这一课呢?

曾经要求远隔万水千山的朋友看看院子里的树,帮我认认它们。朋友答曰:院子里没啥树啊,而且都落满了灰尘……

我又死乞白赖地要求他:那你摸摸它们的树干总可以吧?不知为什么,在要求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矫情,虽然本来并没有矫情。这真让人有那么点悲哀啊。

但好在还有爱德华·托马斯在看,在写:

还有柳树,柳兰,荒草,

绣线菊,和锥形干草垛,

一点也不比天上高高的云彩

缺少寂静或孤独的美

——《艾德斯乔普》(萧易译)

我与木棉花初识,也在舒婷《致橡树》的诗句中。她相当准确: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木棉花的红是有种不管不顾的英雄气:大花成片是红硕,落到每一朵花瓣上也是毫不犹豫的红硕。

在海口2—4月的街头巷尾,时时会遇着木棉花树,虽然并不成片,但木棉花便只有一株也不孤单,或者因为花大,只开一朵,给人的感觉也可以是壮观的。如果有一枚花突然落在面前地上,那如小碗般的殷红大花也落得理直气壮、掷地有声,颜色也如还在树头枝梢上一般艳丽,看着竟不会有普通落花的伤感。

木棉花在海南岛另名吉贝,和黎锦同名海南岛驰名中外的黎锦,中国纺织业的一枝奇葩,主要原料就是木棉。据古书记载,早在周秦时代,黎族服饰就基本形成,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海南的黎锦是纺、织、染、绣工艺的统称,在春秋时期就已久负盛名,是我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最初作为被褥来生产的黎锦(又称广幅布)曾是海南古代主要贡品之一,从汉代就开始征调,历代不绝,两宋年间黎锦对中原的影响尤大。黎锦原材料主要为野生木棉,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这些材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且来源极广:“山岭多木棉树,妇女采实,取其棉,用竹弓弹为绒,是纫手引以为线,染红黑等色……织而为布,名曰吉贝。或擘山麻纫线织布,树皮汁,染为皂色,可五色绒杂绣其上,名曰黎布。”(《黎岐纪闻》)

在黎锦蛮荒之地的孤岛、黎家姑娘妇人的衣裳裙带上悄悄地领过数载风骚之后,这开在木棉树上的花朵,这花朵引发的手艺,经元朝黄道婆之手,传入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这场革命使棉织品取代丝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木棉花儿让“崖州织女”黄道婆这个割草放猪的童养媳,成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纺织艺术改革家。

海南人写的一本书里提到黄道婆,把她和我国古代的张衡、郭守敬、李时珍同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科学技术明星。和朋友笑说,朋友也笑:戴着一朵大红花坐主席台上。——不知为什么,我觉得黄道婆戴的应该是木棉花。

黎锦主要靠黎族民间家庭织绣,但受现代工业及消费观念的冲击,黎族家庭织绣业几乎绝迹。

黎锦精细、轻软、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艳若云”。在黎族少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后,黎家妈妈就教她们用木棉纺织自己新婚时用的桶裙,这时她们往往只有10岁左右。自此之后,编织这件桶裙就要花去她大部分农闲时间。桶裙织好后,大部分女孩也有了相爱之人,结婚时,这件桶裙是她此生最华丽,最有价值的服装之一。这天长日久一针一线织就的桶裙,也是少女日渐长成的心,是这个民族最幽静的境界所在,将这一过程理解得多美好都不过分。曾在五指山区村民家借宿,家中的女孩听我们说喜欢黎锦,愿以300元钱转让她织的桶裙。我不肯买,虽然我觉得那桶裙非常漂亮,女孩也是真心实意——然而,那不是我的真心实意啊:那不是我手工,那树梢枝头针针线线里没有我的青春时光,没有那时光里我的低回与依恋,那不是我的桶裙,不是我的木棉花。

大约是因为直接开在枝干上的原故,木棉花又叫攀枝花。它还另有烽火树、红棉、美洲木棉、爪哇木棉等名,是木棉科落叶大乔木,热带观赏花树。树干高达30~40米,先花后叶。木棉花花色通常殷红,也有橙红色、黄白色,每花五瓣,皆为肉质,两性花。红色的木棉花若开在满山绿色之中,看起来犹如烽火燃烧,那是热带春天的欢呼——海南岛当地有俗语:“红棉开,春暖来。”木棉花可入药,有去湿之效。当地人还常用花蒴果内的棉毛做枕芯和褥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