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拥有像婴儿那样的自由就能获得从容镇静,那么就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从婴儿那里到底能学到什么。
婴儿的平静与清新是那么的美丽,却很少有人去欣赏。这就像是在一架竖琴上演奏最轻柔的乐曲,而听者却充耳不闻。
让我们驻足、观看、倾听,看看我们能得到什么!
一个健康的新生儿全身上下没有一处在浪费能量。婴儿的哭泣似乎引起了面部肌肉的收缩;但是哭声一停肌肉也马上停止收缩。仔细观察一下才发现这不过是一种夸张的肌肉运动,并不是永久性的肌肉收缩。每块肌肉运动的同时都有与之趋势相反的肌肉运动。事实上,哭的整个过程不过是一个有目的性的面部肌肉的伸缩过程。
检查一下婴儿床就能发现婴儿是如何完全放松的。我们理论上研究的东西被婴儿付诸实践;如果我们愿意,我们也可以那样做。
沐浴中的婴儿又一次让我们领略到什么才是简单与自由。小婴儿泡在水中,带着一种充满感激的平静;而我们这些远离自然状态,终日紧张兮兮的人虽身处舒适的环境中,却不知道应心存感激。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宝宝换个姿势肯定是因为这会让他更舒服,因此根本不必干涉。如果我们也能学会这么做,那么肯定能活得更长久、更快乐,力量也会与日俱增。
在无意识状态下,即使精神上不是自由的,肉体上也可以是自由的。婴儿发脾气的时候和高兴的时候用的力气是一样多的。直到婴儿的性格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即孩子会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了---这种状况才会发生改变。他在处于平衡状态的肌肉运动中消耗能量,当一组肌肉静止不动时,另一组肌肉开始运动。偶尔也会两组肌肉一起运动;如果是这样,运动和休息之间则又达到平衡。
本章的目的不是建议大家发脾气,即使是以最妥当的方式发火也不提倡;但如果非发脾气不可,那就像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那样发火吧!
如此一来,我们便不再乱发脾气了;我们心智成熟,会客观看待问题;婴儿即使比成人占有优势,也不会随意乱发脾气了。
留意一下婴儿是如何亮开嗓门儿表达自己的喜悦的。还有什么比这种自然的方式更自由、更动听的呢?不过,我们得回答出到底嗓门得亮多大,声调得变得多高,叫声得变得多尖锐、刺耳!我们能不能即使不放开喉咙,也能像小孩子那样自由地表达快乐呢?
婴儿放声大叫是身处危险中的一种自我保护。叫声音量降低可能会使我们感到紧张,但是婴儿却“节省了感情”。
观察一下婴儿是怎么吃东西的,与我们成人的吃法作个对比。婴儿慢悠悠地、有节奏地吸着奶,与消化器官的运动节奏一致。这让你觉得他的每一次吞咽都是恰倒好处、益于生长的,因而有时有人会觉得他在边吃边长。再没有比婴儿刚吃完奶的样子更让人心动的了。他的小脸儿潮乎乎的,毛孔张开,表情安详而满足。周遭的一切忙碌对他来说只是一种无害的疯狂。在自我意识发展成熟之前,他完全置身事外。
小孩子的睡眠也可以告诉我们我们所需要的是什么。小孩子睡觉时每块肌肉都放松下来,放下一切负担;废气被呼出,取而代之的是成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小孩子在玩耍时也是那么自由、放松,他们心无杂念,只专注于一个游戏。他们玩滚箍游戏的时候绝对不会去想洋娃娃。他们在玩儿的时候绝对不会去想学习。审视一下自己,看看我们是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的。一个一岁大的婴儿坐在沙滩上,把胖乎乎的小手埋进温暖的细沙中,仅仅感受到细沙的温暖与柔软,却忽视了身边的空气与色彩。如果我们也能如此全神贯注,也能纯粹地去享受,那我们就会发现在工作和休息中潜藏着的更大的精神力量。
看孩子们专心做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学会如何快乐地生活。看着一个小孩儿逐渐长成少年,人们不禁喜忧参半,因为他在成长的同时开始逐渐按照成人那种方式生活了。
婴儿在精神和肉体上的自由与平静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他的启蒙者破坏掉了。我们不可能准确指出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但这个时间的确是非常早,只有从事此类研究的人才能明了。孩子父母的感知力已经变得迟钝,因此他们无法认识到培养孩子的感知力的必要性,也不能作出完全可信的感知和判断。
孩子们对待牙痛的态度不同也是同理。一个没受大人影响的健康的孩子可能偶尔会因轻微的牙痛而皱皱眉,接着注意力就被转移到其它地方去了,因而精力得到恢复,可以应对新一轮的疼痛。但是因为受了大人的影响,小小的牙痛常被无形地放大,最后孩子被折磨得焦躁不安且疲惫不堪,与原来平静、自由的样子相去甚远。
小孩子的肉体自由是精神自由的基础,而大人们并不能把孩子们的精神自由完全毁掉。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孩子特有的率真及在学习知识时的敏锐反应都证明了这点。孩子被牵着手时的面部表情能使我们学到很多,相当值得研究。
如果我们也能拥有小朋友的心态,我们就会时常有种“身在止水旁”、“躺在绿茵上”的感觉。我们的精神世界应该发展得再快些,因为我们应该表里如一,早日拥有上帝赐予的平静。
让我们以孩子为榜样,并叫他们别轻易放弃这个好的心态。让我们记住:自然的与理想的实为一体,要努力通过自然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状态。
既然传统的方式不能让孩子们变成理想的(也就是自然的)样子,那就让我们先努力学着让自己平静下来,再引领孩子开启通往健康和力量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