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细节改变历史(清·清风浊梦)
2614400000003

第3章 《七大恨》书成就满人统一大业 (3)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刈获,遣兵驱逐,恨五也。”

柴河(今吉林省开原柴河)、三岔(今辽宁省铁岭三岔)、抚安(今铁岭抚安堡)等地,历代皆属女真人耕种。明朝逞着自己国大势强,硬是看上这边境上的肥沃土地,下令不许女真人收割谷物,甚至发兵迫其退出,如此成为努尔哈赤的第五恨。

努尔哈赤于1599年讨伐哈达部,接连收服了柴河、三岔、抚安等地,于是建州女真得以到此土地肥沃之地耕种。然而,这些地方正与明朝的铁岭、开原疆界接壤,中间难免发生越界耕种之事。

明朝官员派通事官来告知努尔哈赤,要求其所属的建州女真返还在柴河、三岔与开原耕种的田地,并且要求将当地百姓全部迁走,更不许越界耕种。努尔哈赤对于明朝的无理要求自然不予理会。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明朝官员派兵出战,硬是将建州百姓强行驱逐出该地区,还立碑为界,派人看守,严禁越界耕种。

面对此番明朝的暴虐之举,努尔哈赤只能暂时强忍怒火,因为他知道明朝目前过于强大,自己一时间是无力与之抗衡的。

恨之六:明朝偏袒叶赫

努尔哈赤认为自己是奉天意征讨叶赫,明朝却偏听叶赫之言,遣使对其谩骂凌辱,此成他日后出兵对抗明朝的第六恨。

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与海西叶赫女真,素有不共戴天之仇。而明廷为了达到分而治之、互相牵制的目的,长期想方设法挑拨离间,让女真内部陷入纷乱的混战之中。

明廷曾偏信叶赫首领之一面之辞,不经查证就派使臣来建州女真,对他们进行谴责谩骂,更是当众羞辱努尔哈赤。

1601年,哈达亡;1607年,灭辉发;1613年,灭乌拉;1619年,努尔哈赤终于灭了叶赫部,统一了海西四部。努尔哈赤在完成女真统一大业的同时,也终于报了叶赫之仇。

女真统一之前,明朝的挑唆给女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部落之间长期的分裂割据与互相仇杀,使得弱肉强食,让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努尔哈赤完成女真统一大业,成为女真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统一后的女真族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人民得以发展生产,也构成了威胁明廷东北地区的心腹大患。

而明朝一直以来对叶赫部落的偏袒,让努尔哈赤无法释怀,将其列为对明朝的第六大恨。清实录载,“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遗书诟詈,肆行陵侮,恨六也。”可见努尔哈赤对叶赫与明廷咬牙切齿的痛恨之情。

恨之七:明将我归还的俘虏交给叶赫

努尔哈赤在告天檄文中的第七条如下:

“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党之,挟我以还其国。已而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何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初扈伦诸国,合兵侵我,故天厌扈伦启衅,惟我是眷。今明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恨七也。欺凌实甚,情所难堪。因此七大恨之故,是以征之。”

明朝逼我将所俘哈达之人退还,结果反被叶赫所掠取。各国之间打仗,顺天意者才能获得胜利并生存下去,而逆天意者则会灭亡。怎么能让我归还已经俘虏的人呢?而且这人后来还被抓到我的世仇叶赫部落去了,这真是难以忍受的屈辱!明朝作为堂堂大国,为何总是与我部结仇?当初海西女真四部联合起来侵犯我部,是他们之错,自己违背了天意,却总是纠缠我部,找我们的不是。现在明朝又去帮助连老天都谴责的叶赫部落,这真是违抗天意之举,简直是颠倒是非,肆意评判对错,这是我对明朝宣战理由的第七大恨!

这一恨还是与叶赫有关。

话说哈达曾经帮助叶赫,两次入侵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都给以得力回击,俘虏了哈达的人。但是明朝却与哈达屡次勾结,逼迫努尔哈赤把俘虏还给哈达,却“数被叶赫侵掠”。

努尔哈赤以为,爱新觉罗氏是遵循天意,所以才能打败海西女真,而明朝也应顺从天意,却为何违抗之而偏与我作对呢?

他巧妙地利用了“天意”这种较原始的神学观念,来为攻打明朝寻找更得力的理由,转移女真内部的矛盾。这也暗示着,后金才是顺从天意的,而明朝却是违背天意,必诛之。

纵观历史,众多朝代更替时,新的统治者都力求假借天意来慑服人民。

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说,其中就包括天任命君王来统治民众,故民众必须服从君王,而君王则必须服从天意。把天人关系巧妙地融入天人阴阳五行的宇宙图式中,使之具有更神圣的威严和缜密的逻辑力量。天通过五行相生而又相胜,以此来操纵事务的运行,这就是天道。人类社会也处于天道的制约下,例如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就是遵循黑、白、赤统的更替的,这就是朝代更替须遵循的三统循环。

满族建立国号时,起国号为“清”,这里面暗含着阴阳五行中的“水”之意;而明朝有一“日”字旁,则属“火”,在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法则中,“水”就是克(灭)“火”的。所以满人就是要借助“天意”来灭明之心昭然若揭。虽然这些理论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信的,但在古代却的确被统治者运用来统治人民的思想精神,使人民臣服。

《七大恨》就是后金政权的“出师表”与宣言书,是对明朝发布的讨战檄文。《七大恨》开始了努尔哈赤对明朝的正式战争。之后,他赢得了萨尔浒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东北的大业;又迁都沈阳,为清王朝最终取得全国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统一女真部落

努尔哈赤付出的艰苦努力,为后来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不朽的功绩。努尔哈赤这一路征战,先统一女真,后建立后金政权,直至最后的对明之战中,出现无数让人回味之事。

努尔哈赤的一生似乎都生活在战马之上,在骁勇征战的同时,他从不忘运用谋略。他对敌人的态度并不是自一开始就针锋相对,而是自始至终有一个由隐忍含屈,逐渐累积到爆发,继而显露真性的过程。

他于1583年(万历十一年)起兵,以报祖父、父亲被杀之仇为由,攻打尼堪外兰的图伦城,开始了统一大业。

短短几年内,他就陆续征服了董鄂部、浑河部,逐渐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这时他对明朝的态度还是比较恭顺的,曾被明朝授予都督佥事、左都督、龙虎将军等职。他注重收容降众、整顿内部秩序、发展经济,<19>“招徕各部,环满洲而居者皆为削平”,“互市交易,以统商贾,因此满洲民殷国富”<20>。努尔哈赤在形势最不利的时候,他宁愿忍受暂时的屈辱,而实施韬晦之计。等到归附他的人越来越多、势力壮大后,才逐渐去一一消灭内部分裂势力和主要敌人。

1619年女真在基本统一后,努尔哈赤在“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创建并完善了八旗制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军事组织和政权的统治机构,保障了生产和战斗互相配合,此乃后来战事得胜的关键布局之一。努尔哈赤还创建了满文,极大地促进了女真族的发展。

女真的统一,促进了该民族的发展,这确实有利于我国东北边防的巩固。明朝末年,统治者早已腐朽不堪。努尔哈赤时期(1559-1626),明朝在位的有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四位皇帝。其中,天启帝时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残酷地迫害异己、镇压人民。国家的土地集中也达到惊人的地步。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赋税盘剥,弄得灾荒连年,使人民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民起义更是此起彼伏。到了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时,明朝的统治已是满目疮痍、朽烂不堪,军队则是兵备松弛、士气颓靡。

对于努尔哈赤而言,这可是出战讨伐的绝好机会。

努尔哈赤之死

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称汗登位。随后,他开始与明朝正式抗衡,于1618年发布《七大恨》讨明檄文。

在与明朝的作战中,努尔哈赤节节胜利,接连攻克了抚顺与清河城。明朝军队早已缺乏训练,也没有什么士气了,在努尔哈赤军队的攻打之下,很快溃败。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明朝发动十万大军,却号称四十七万大军,向努尔哈赤进攻,双方在萨尔浒展开血战。努尔哈赤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使得明军主力很快被歼灭,同时在西北两路获胜后又在东路取得了胜利,在历史上又一次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神话。

此后,努尔哈赤又不停地向明朝的统治范围进军,迫使明朝进入防御阶段。

很快,努尔哈赤攻陷辽阳,并迁都于该处。继之,以不可抵御之强悍攻势,接连拿下几十座城池,占领了辽河以西大部分地区,而明军则惨遭重创,屡战屡败。广宁失守后,其以西的宁远,位处战略要地,于是,明朝在宁远加强了防御。

1626年(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军进攻宁远,明守将袁崇焕率兵誓死坚守,而后金兵将却久攻不下,承受了巨大的挫败,终究退回防线。这次战役,打击了后金的锐气,努尔哈赤回辽阳后,很快饮恨而终。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宁远之战”。

清军入关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登后金汗位,继续进行后金内部的改革。后金表面对明表示愿意议和,暗中却积蓄力量。

1627年(明天启七年)至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皇太极往东攻朝鲜取得胜利,迫朝鲜承诺与明断绝来往;往西则统一了漠南和漠北蒙古,避免其被明朝拉拢。皇太极还统一了黑龙江流域,以巩固对自己故乡的统治。

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定国号大清,开始撕破议和的面纱,全力进攻明朝。1643年,皇太极病逝,其子福临即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1644年4月,明朝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推翻;1644年5月,吴三桂引清军入关,10月,福临进驻平定即皇帝位。满人至此终于确立了中央政权。

努尔哈赤的后人继承他的遗志,取得了对明战争的最终胜利,开始了清王朝对中国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又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它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取得了之前中国任何朝代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成就。

结语

从努尔哈赤到顺治登基,满人锲而不舍地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可以说,《七大恨》书的发布是满人极其高明的政治策略,它使女真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它是满人进攻明朝的强心剂,它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绝后的宣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