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清华人生规划
26152300000032

第32章 心理调整规划——迈向成功的起点(1)

李海·清华2000级经管系

作者简介:

李海,男,今年20岁,清华2000级经管系学生,喜欢写作,冒险。

人生之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失败是难免的,失败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承受失败的心态,清华人就是以不怕重压的信念去调整自己的心理,去看待人生的失败,找回那如意的十之一二。大学校园往往有这样惊人的传闻,某生由于承受不了失恋的痛苦自杀或杀所谓的第三者。往日的天之骄子不是梦断情魂就是成了阶下囚。什么原因呢?

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没有理智的思维,没有乐观的精神信念,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幸福。

这不,我校刘海洋拨硫酸伤熊事件发生了,为此,我询问了我校的一些心理学教授,写下了心理调整规划,一方面自励,一方面与读者共享。

1.独立自己是精神之源

正是毕业执着追求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使陈寅格成为我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陈寅格为王国维所撰的墓志铭中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纪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实乃是陈寅格本人一生执着追求的学术理想和一贯坚持的学术精神。为此精神和理想,他付出很大代价,尤其晚年经历了诸多坎坷和磨难。然而,也正是由于对这一学术精神理想的追求,无论在人品还是在治学上,陈寅格都堪称是我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陈寅恪学识渊博,治学行事,每每自辟溪径,常人不察,往往以之为怪。再加上陈是从事“不古不今之学”的人,故而常常流露传统士人的风度和爱好,有时令人觉得“怪”而有趣。如他讲自居易的《长恨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了考证这个“汉”字,陈也曾旁征博引了四堂课,使低年级学生往往消受不了。这种如清儒讲经一字数万言的办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然要引起学生骇怪了又如在抗战时期,陈应燕京大学之邀在成都华西坝讲“元白诗”,学生唐振常记载当时讲课情形:“第一课是讲《长恨歌》,首先讲的是杨玉环是否以处女入宫。这话听起来很怪。当时著名话剧导演贺孟斧寓成都,与我相熟,他闻先生大名,想来听课。我告诉他,第一课讲的是杨玉环是否以处女入宫问题。他以为无聊,便不来了。其实,先生是以这个题目带出唐代婚礼制度,乃重要点。”

陈寅恪的思想自由还表现在他的幽默、机智上。

有关他的轶闻趣事流传下来的非常多。

比如,1928年,罗家伦任清华大学校长,一到任,便去拜访陈寅恪,陈的一些弟子也在座。罗先送给陈一本书,是罗编的《科学与玄学》,记述张君励和丁文江辩论的一段文坛旧事,陈翻了翻便说:“志希(罗家伦宇志希),我送你一联如何?”罗说:甚好,我即刻去买上好的宣纸来。”陈说:“不用了,你听着: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罗大笑不止。陈又说:“我再送你一个匾额:儒将风流。”又说:“你在北伐军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你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可见陈的才思敏捷,诙谐风趣。

又比如,有一次,还是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有一天陈的弟子们都在座,他说:“我有联送给你们: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是说这些学生是梁启超、王国维的学生,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再传人,又是博仪的少年同学,因为王国维也曾做博仪的老师。

1988年5月,陈寅恪的高足,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广州召开的“纪念陈寅。恰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总结时指出:

“……超越陈寅俗不是简单的事情,整个社会是在发展前进,这是一般的情况,但是中间应该有些例外。一般来说,后人要超越前人,但那么些高峰。巨人在某些方面是超越不了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不允许再出现那样的人。马克思讲希腊神话有永久的领力,理由也是在此。陈先生是学术巨人,在他领域之内,无法超越,原因就是我们今后不可能有他那样的条件。总的倾向是可以超越的,但又不可以超越。”陈寅恪正是这样一座高峰,一座对于中国当代和今后学人来说都根本无法超越的山峰。

“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人的确容易被世人认为“有怪僻”。但是,应该认识到,正是这些怪痹使科学家得以成为科学家。1956年数学年会召开之前,华罗庚拍电报叫陈景润到北京报告《他利问题》一文。到北京见到华罗庚第一面时,陈景润一时不知说什么,愣了半晌,他才哺哺地说:“谢谢华老师!谢谢华老师!”为了宣读好论文,陈景润经常半夜在走廊里大声朗读他的论文。然而到了他宣读论文的时候,他却窘迫得不知所措,站在台上半天讲不出话来。见此情景,陪同陈景润进京的李文清老师只好代陈景润发言介绍,论文宣读才算圆满结束。

陈景润的怪僻不仅表现在他自身的一些不足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与常人不一般的情感世界上。1980年8月25日,陈景润和由昆结婚了。对常人来说,新婚蜜月本是如胶似漆之时。然而陈景润每天仍工作12小时以上,由昆半夜醒来发现陈景润仍在桌前苦读。更为有意思的是,蜜月开始没几天,陈景润一个人又搬离新房,回到他中关村88号楼那间6平方米的小屋去住,“牛郎织女”的生活开始了。说陈景润没有人情味吗?那可不是,主要是他对一方面太痴迷了,必然会对其他一些事情表现出淡漠。一天,陈景润一动不动地坐在写字台前思考问题,快到中饭时间了,保姆来问他:“先生,家里没菜了,您今天吃什么啊?”好半天,陈景润才生硬地甩出一句话:“今天我不吃菜。”受了委屈的保姆提醒他:“您不吃,我和孩子得吃啊。”陈景润这才恍然大悟,红着脸掏钱给保姆去买菜。

不会照顾别人的人,生活中还比较多见,但不会照顾自己的人却是少见。早在厦门大学读书时,陈景润就不善照顾自己。只有在十分饥饿时,他才去吃饭,衣服也要等到迫不得已时才脱下来放在盆里浸一浸搓几下,拿起来晾干就算洗过。1952年,系里开展思想改造活动时,陈景润才当众保证以后每天刷牙、洗脸。但没坚持几天,又搁下了。结婚后,陈景润也经常逃避刷牙,每次都是由昆把他从房间里“揪”出来刷牙。陈景润刷牙的时候常常用力过大,牙根会冒出血来,由昆看到心疼,就干脆替他刷。从1984年后,陈景润一个星期洗两次澡,一天刷两次牙,两周剪一次指甲,隔几天刮一次胡子,这些事情本属个人能做好的,可陈景润却做不好,由昆只好亲自为他操办。陈景润的怪僻是与他对数学的偏爱、对数学的痴迷分不开的,离开了对数学的偏爱痴迷,陈景润也就不会有好些怪僻了,也就不会成为数学大师了。这样一来,我们便不难理解陈景润——这位数学大师的种种不合常情的行为了。

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枯燥的数学论断,在各方面外在条件都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下,就凭着手写心算的最原始的操作工具,硬是解决了这一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当时的陈景润确实已到了“食不知味”的投人地步,由于热爱,由于浓烈的数学芳香引诱他忘记了一切外在的事物:捧着书撞在树上;不吃饭也不知饥饿为何物;斗室之中,演算草纸杂乱铺陈,几乎无下脚之地;与人交谈,口呐呐而不知所云,神情恍榴,已进入“病态”境界。但,实实在在那不是病,那是由于热爱而过分投人的状态。可见,要知道在那种现实的条件下,陈景润没有那种由于爱而深深投人的状态,恐怕现在数学界还不知有多少人在攻坚不已呢!

热爱事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乐此不疲,乐在其中,有些做领导工作的人被下属戏称为“工作狂”,那份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就可见一斑了。但是也正因此多数人可以做出成就。因为“热爱”作为一种无可替代的内在驱动力是比任何优越的外部条件和外在驱动力更为强大、更为可靠、更为积极的力量。

当然,有建树的科学家、教授“沉迷”于学问的同时,也是非常愿意深入生活的,比如金岳霖先生。

金先生喜欢中国山水画,他说:“山水画的中心问题是意境。”在所有的花中,他最喜欢桅子花。他也喜欢逛市场买水果,专挑最大的苹果和梨买回去,放在桌子上作为欣常物,用于观察,直到这些水果萎缩了,他再去买新的。

有关他的一则很有名的趣闻是他忘记自己姓名的事。用他的话说:“在30年代,我头一次发现我会忘记自己的姓名。有一次我打电话给陶孟和,他的服务员问‘您哪儿’。我忘了,答不出来,我说不管他,请陶先生说话就行了。我不好意思说我忘了。可是那位服务员说‘不行’。我请求两三次,还是不行。我只好求教于工喜,他是给我拉洋车的。他说‘我不知道’。我说:“你没有听见人说过?’他说:‘只听见人家叫金博士。’一个‘金’字就提醒我了。”

1956年之后,金岳霖在哲学所工作,他发现在忘掉姓名方面他还称不上是“冠军”。哲学所第一任所长潘样年也有类似的经历,较金更甚。金岳霖在他的回忆录中继续写道:“有人告诉我说,潘样年在重庆的某一签名场合上,恍然起来了,也记不得自己的名字。旁边的人说他姓潘,可是他还是想不起来,并且问‘阿里哪个潘呀?’这就是说,说一个字还是不够。”

新中国成立后,金岳霖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上追求进步,也入了党,******对他很是重视。汪曾棋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50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带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是做学问、搞研究出成果的必备素质,惟有这样才能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不能见。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是一个学生的自述:

去年高考时,越临近考试,心里越害怕,老是担心“考不好怎么办”,晚上也睡不着觉。到了考试的那三天,通宵不能人睡,白天进入考场,如坠人云雾之中,平时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其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年,我又参加了高考复读班,计划再次高考。可是,考试一天天逼近,我的心弦也一天天绷得越来越紧。一想到去年的情形心里就愈加紧张。如果再考不上怎么办,这种念头时时涌上心头……这种对考试的担心和恐惧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紧地罩着我,让我丝毫不能动弹……,这种心理负担终于压垮了我,我最终未能跨进考场的门,而进了医院。

显然,这名学生得了“考试恐怖症”。可以设想,即使他不进医院,勉强走进考场,其考试成绩也会大打折扣。类似这位同学患有“考试恐怖症”的同学比较多,这造成了他们考取理想大学的极大障碍。可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么才能克服这种“考试恐怖症”呢?我们不妨听听“成功人士”的见解和体会:

1997年山东省高考理科第一名、清华大学化学系尹芋讲述了自己在调节心理方面的如下体会:

根据现代医学,健康不仅指身体的无病痛也包括心理。高考紧张、压力大,一些平时不显眼的小事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很有可能就成为点着的导火索,调节心理,保持平静、稳定的情绪,是高考获胜的必要条件,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目标。

每个人的能力、兴趣爱好、特长不同,优、缺点也不同。适合别人的目标不一定适合自己。认清了这一点,就应该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目标。目标应该是“跟着脚尖”能够得着的,低了,不需付太多努力就能达到,发挥不出潜能,将来会后悔;过高,尽了全力也做不到,久而久之是对信心的打击,丧失了信心,便很难尽力去做每一件事了。

(2)保持饱满的情绪。

的确。高考是一件很苦很累的差事。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练习;永远也没有尽头的摸底考试……要高考的学生就如同背上重轭的牛终日汗流泱背地干着,但苦归苦,累归累,高昂的头不能低下。饱满的情绪可以鼓舞一个学生克服疲劳去争取好的未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用到学生身上也一样。漫长的高考复习过程有点像一个战役,稍许的松懈都有可能导致最后的失败。只有永远保持一种饱满的情绪,永远不懈地为了目标而奋斗,才能达到目标。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为了理想而奋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保持饱满的情绪,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信心。

(3)不要怨天尤人。

如果遇上了不如意,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全盘否定自己。许多看似偶然的失误其实包含了必然的因素,这种失误不要放过,而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对策,避免再犯。而对于一些确实无法避免的,不要过分自责,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要因一点小事而否定了自己,这样做不是全面的看问题,只能陷人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导致了做什么都害怕,都担心。没有自信,没有勇气去克服困难,根本不可能顺利地通过高考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