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自我挑战高手
26153400000049

第49章 挑战非自我因素(1)

克服拖延的惰性

不言而喻,没人喜欢挫折,没人愿意奢望多,收获少。但是,当你本能地去生活,去追求幸福时,你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挫折、增加欢乐。然而,感到受挫或感到被剥夺也有其建设性的一面,这种感觉可以激励你向挫折挑战,并最终战胜它。

当你面临着眼前和常久两种选择时,劝你莫为前者而牺牲后者。但是,拖延并非一定就是偏重眼前享受,其可能性只占98%左右!

比如你想找个新工作,可拖延着不去面试,你给自己布置的作业可以只订一个每周至少进行若干次(如5次)面试的目标,然后何证达到这个数目。你若能完成这个作用,就会不仅不再继续拖延,而且打消对面试的错误看法。

比如,你也许相信:你进行面试的能力差;不能忍受自己在这方面的无能;即使得到新工作也可能做不好;做不好就得感到差耻;不能忍受安排和进行面试的麻烦。然而,你只要强迫自己每周试5次就会不知不觉地自动驳倒这些假想并会彻底改变它们。

不仅如此,你在进行面试作业的同时还可以自我布置思想作业,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观念进行挑战。要反驳那些荒谬的看法,你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何以证明我的面试就一定会砸锅?即使对此缺乏经验,我就成为无能的人吗?找到亲工作后我肯定干不好吗?干不好就可耻吗?就算面试很麻烦,我为何不能克服这些困难呢?”

若能自己规定这两类作业,克服不愿行动的惰性和用来支持这种惰性的观念,你就很容易地投入行动并放弃以往的荒谬想法。

有一种特别的行为约束法可用于克服拖延习惯上。它是通过强化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帮助你解决问题的。

如果你着手去完成被拖延的工作,承担起因拖延带来的后果,那么,由些得到的批评或感到的痛苦就会比预料的少而不是多。须知,你长时间地拖延一项任务,往往阻碍他人的工作,给人带来种种不便。此时你往往出于担心他们问你拖延的起因,而不得不找借口。一般来讲,你最好通于面对他们的不满,而不要继续用拖延的方法来“消除”这种不满。

一项工作若涉及到别人,你越推迟就越难办,你最好这样想:“因我的拖延而受害的人可能会瞧不起我,但我应把他们的反应当做非常令人遗憾而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既然不想让他们反对我,干脆下决心停止这种既愚蠢又自损的拖延习惯算了!”

最好能想办法找件有吸引力的事情作为完成那项费力工作的奖赏,尽量争取不花太多时间制订不太可能执行的计划。例如,一个人总爱规划工作,但从不按计划行事。他养成了计划而不行动的习惯,后来他强迫自己在固定时间进行固定工作,养成按规划行事而不拖延的习惯,这种方法终于解决了他的问题。

有些人因为预先有行为目标,所以能在任何环境条件下有成效地进行工作。可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你如果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分散注意力,为何不想办法改变现有环境呢!

有些人在安静的环境中工作得会更好,有些人喜欢边工作边听音乐,有些人则喜欢和周围的人一块干,也有些人喜欢独自一个。不管你在哪种环境下,都要想办法去创造或寻找那各工作效率最高,能促进工作的良好环境。

“提醒自己”法

把要做的事记下来提醒自己,这往往对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有三条座右铭是:“树不砍不倒”,“刀不磨不快”,“除了不做则罢,一做到底的方法外,零敲碎打不也可以试试吗?”你可以制你些卡片,写上类似的哲语贴起来提醒自己。有时,在手表上或拇指上贴一小块胶布或其它标记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它们能代表那些哲语时刻来提醒你去完成该做的事。如前所述,记忆也有走神的时候。只相信自己的记忆,而且把今天的事放到明天都不明智的做法。你如果现在不能做某件事,请记在备忘本上,天天看一看。

分批地完成任务,也是克服拖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惯于拖延者让日常的事务堆积起来,直到要做的事有几十件——个个显得即既紧迫又必须完成,才开始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行体积哪件事。使用日积月累法就可以从一件要事入手,在可行的限度内做下去。例如,你如果几个月没打扫房间或寓所,那就让自己先打扫一部分,不要拖下去一点都不干。

同样,假如你每天都得完成一个全套作业却拖着不去做,可以试着行做向个,而不必非坚持全做不可,完成一半总比一点不做好!没有条文规定不完全的作业就毫无价值。至少你完成的那部分也会产生一定效果。

你可用这种方法有限度地完成零碎任务或部分计划(最终是整个计划)。当然,一旦你开动员进行一部分工作并投入进去时,就会发现自己将完成全部任务——尤其对于那引进不花太多时间的任务。

用5分钟计划驱驻惰性

你可以用这种方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动力,在5分钟计划中,你首先同意着手一项工作并至少进行5分钟,在这段时间结束后问问自己是否还想继续再干5分钟,并让你的行为做出回答。整个过程要以非命令形式进行。你不必延长工作时间,也不必超出原来规定的期限,这时你可能像大多数人一样地发现在规定的5分钟结束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动力,而且越来越强。

需要特别重视想到就做这一方法。通常你把工作推给明天或下个明天,零事务因而堆积起来,显得杂乱无章。要想从一大堆杂乱的事情中找出一件是很费力的。不仅那项工作等到那儿,而且把它找出来又成了一个包袱。与此相反,如果你养成想到就做的习惯去处理文件,那么,你就避免了重新找材料的麻烦,从而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这种方法的另一形式是:你若有一件事要做或一封信要回,那就在下次一看见它就去做,而不要把它扔回去,夹在整理的文件堆里。或者你可以用彩色的铅笔把限期上去,以便在接触这件未做的事时能清楚地回想起来。

打赌与自我监督法

也许是人们生来就有从打赌中获得乐趣或痛苦的倾向。例如,看一场篮球比赛时,你往往认为这个队而不是那个队会赢,在心里把赌注压在这个队上,如果赌赢了,你就为自己的胜利而高兴;如果它输了,你便感到沮丧。整个过程中并未有任何金钱介入,但你心里进行的赌博使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比赛上,不仅是你选定“赢方”,而且最重要的是,关系到你能否赌赢。

在阻止拖延行为时,可以有效地利用这种打赌办法。你可以这样在心里打赌:如果我呆在家里完成这项任务,就给自己打10分,如果不做就打0分,可以将100分作为自己“获胜”的目标,用10天时间完成;如果用了10天之内达到目标也可以给自己一些奖励;如果你用了30天、25天或15天才完成,还可以给自己打50分、25分或0分的“负奖”。你也可以设计和利用不同形式的打赌方法来阻止拖延。

从许多方面讲,你可以利用自我监督和单方打赌法获取按时完成任务带来的奖赏,使按时完成的任务本身具有奖励性并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多数拖延起因都在于你那些潜在的、起负作用的、愚蠢的赌注。为何不能正视这种“赌博”过程,并有效地利用它来争取获得取佳的、而不是最坏的结果呢?

利用可能使自己有更多的机会

那些从事创造性工作而又有拖延习惯的人,总因等待灵感的到来而不开始工作,这样使得已有的拖延习惯更为严重。为什么不利用可能性去投入工作,而不再消极地将写作、雕塑、绘画等工作向后推延呢?你行驱使自己进入一项工作中,就很有可能在某一瞬间遇到的灵感而创造出惊人的作品。实践得越多,即使是按计划死干,创造杰出作品的可能性也会越大。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某些非拖延行为,如结交新朋友等。你如果非等到按捺不住的时候才去找朋友,那你一年里也许只有三四次这样的机会——并且会因为接触的人太少而失败。你可以利用可能性机会,要求自己每周至少完成一次社交活动任务,就会接触许多人,偶尔还会与其中一部分人相处得极为融洽,到了年末,你结交的亲密朋友已多得没有多余时间去应付了。

利用可能性手段还会增长你的实际经验,遇上更多的实践机会。你若是艺术家,若于没有灵感,只要要求自己不停地写去画,在工作过程中就可能获得灵感。即使仍未获得灵感,你也已经通过那些平常的创作而增进了技巧——当神赐良机时,你会更有可能将其讨诸于实现。

社会交往也是如些:你越自觉地要求自己不断实践,通常就地获得越多的交往技巧——当一个非常合适的朋友或恋家对象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你将会更有可能赢得其注意和赞赏。

摆脱强迫的空想

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

幻想有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之分。积极的幻想通常叫“理想”,它是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产生的。这种幻想能激励人的斗志,鼓舞人的信心,推动人去努力学习和工作。

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如果没有这样的幻想,就会目光短浅,胸襟狭窄,不会为了明天的欢乐而努力克服今天的困难。的确,积极的幻想是青年人的一种宝贵的品质。

消极的幻想常叫“空想”或“梦想”。它的特征是脱离实际,以愿望代替行动,俗话叫“想入非非”。空想的人,只有白白地浪费青春和生命。

产生病态空想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得自我意识成熟障碍,大多与智力开始有关,心理水平跟不上年龄;二是因受过挫折,现实情况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便想入非非,求得幻梦中的精神满足。

如果产生的原因得不到解除,加上意志的薄弱,这种病态空想就很容易成为强迫空想,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情况得不到改善,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抑郁症——心因性疾病。

怎样才能摆脱强迫空想呢?

(1)社会赋予青年的任务是学习,储备长大后服务于人民的资本。一个人是否活得有价值,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尽了力。人生活计三十六,行行出状元。

(2)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学科,投入力量,争取好成绩,之后再迁移到其他学科,臻至全面提高。这样,自己的信心就会逐步增强,空想就会步步退却。

除了学习之外,还应多参加活动,多与别人交往,以期改善内向性格,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乐观的情怀。

(3)当强迫空想来临时,运用意志力自我克制。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自我暗示、自我命令。暗示、命令自己不要空想;暗示、命令自己把精力调到学习和活动上来。如果不行,还可以离开现场去访友或逛逛公园。

克服优柔寡断

遇事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人上街要买台彩电视机,由于价钱较高,又都不是名牌,往往反复比较,反复动摇。结果跑了许多家商店,去了许多次,就是决定不下来。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处理问题时所表现的这种拿不定主意、优柔断的心理现象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为什么有些人遇事易反反复复、优柔寡断?这主要是因为:

(1)心理学认为,对问题的本质缺乏清晰的认识是使人遇事拿不定主意并产生心理冲突的原因。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优柔寡断多发生在青年人身上,这是因为青年人涉世未深,对一些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的缘故。

(2)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境,便产生消极的条件反射,踟蹰不已。

(3)一般说来,优柔寡断者大都具有如下性格特征:缺乏自信,感情脆弱,易受暗示,在集体中随大流,过分小心谨慎等等。

(4)这种人从小就在倍受溺爱的家庭中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成生活,父母、兄弟姐妹是其拐杖。这种人一旦独自走上社会,遇事易出现优柔寡断现象。

另一种情况是家庭从小管束太严,这种教育方式教出来的人只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情况发生变化,他们就担心不合要求,在动机上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

怎样克服这种遇事不定主意、优柔寡断的毛病呢?

(1)培养自信自主自强自立的勇气和信心,培养自己性格中意志独立性的良好的品质。

(2)不要追求尽善尽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就可以决定取舍。

(3)心理学认为,人的决策水平与其所具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的相关。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其决策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有胆有识,有识有胆”。

(4)“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平时经常开动脑筋,勤学多思则关键时刻有主见的前提和基础。

(5)排除外界干扰和暗示,稳定情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仔细分析,亦有助于培养果断的意志。

克服目光短浅

目光短浅,必将一事无成。那么,如何使自己具有远见卓识呢?

(1)要有远见,最根本的是要有见识,古代的“见”字相当于今天的“哲”字,见识就是哲学世界观。要避免目光短浅,就要学点哲学,学会用哲学理论思考问题即要辩证、全面地、系统地、历史地、逻辑地、相对地观察。认识不能凝固化、绝对化,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把握矛盾的发展规律。要把哲学作为方法论来观察世界(包括认识自己),使自己具有哲人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