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说话高手
26153600000028

第28章 演讲中的技巧(2)

在说服人或使人印象深刻的演说中,一定要防止一味想把自己的意念植入人们心里,这样只会使相反和对立的意念不断地滋生。

那么,怎样做和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对方的敌意呢?我们不防好好记住伍桌·威尔森的话:“如果我来对你说:‘我们坐下来商议一番吧。假使我们意见不同,让我们了解彼此为何不和,发生问题的究竟是哪些地方?’我们即刻便会发觉彼此根本相距不远,发觉我们不和之点很少,而相和之点却很多;并发觉我们只要有耐心,有诚意,并有着彼此聚合的欲望,我们就终会相聚相和。”

利用听众的参与让他们感到演讲不只是你一个人的事,他们也有份。

你是否想过,用点小小的表演技巧,便可使听众亦步亦趋地注意着你的每个词。在你挑选听众来协助你展示某个论点,或将某个意念戏剧化地表现出来时,听众对你的注意便会显著提升。由于感知自己是听众,当听众之一被演说者带入“表演”中时,听众们便会很敏锐地感知所发生的事。假使像许多讲演者说的,讲台上的人和讲台下的人之间隔有一堵墙,那么利用听众的参与,便可推倒这堵墙。

有一些办法,可以让听众参与讲演,其中之一便是提问题和获取回答。请听众站起来跟着重复一句话,或举手回答某个问题。让听众表决一些事情,或邀请他们帮助解决一个问题。听众是演讲者重要的合作伙伴,的确,如能使听众参与,你便是把合伙的权利送给听众了。

将自己经验的某部分重新再提,让听众与自己有同感。

心理学家说,我们学习的方式有二:一是练习律,一连串的类似事件会导致行为模式的改变;二是效应律,单一的事件也可能有强烈的震撼力,并造成我们行为的改变。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不寻常的经验。毋需费时去苦苦搜寻,它们就在我们记忆的表面之处。我们的行为多半受到这些经验的引导。把这些事件逼真地重新架构起来,变成演讲里面的素材,便可把它们变成影响别人行为的好东西。

曾经教导你永远不忘的教训的个人经验,是说服性演说必备的第一要件。利用这种事件,就可以打动听众去行动——听众会这样推理,如果你会遭遇到,他们便也可能会遭遇到,那么最好是听你的劝告,做你要他们做的事。

要把举例作为讲演的第一步,原因之一就是要立即抓住注意力。有些演说者未能一张口便获得注意,多是由于开讲的字句只是些陈腔滥调或支离破碎的道歉,那是不为听众所感兴趣的。“兄弟我不习惯当众讲演”,尤其刺耳。但是许多其他陈腐的开讲方式,不具获取注意力的价值。如数家珍似地细述自己如何选题目,向听众透露自己准备不充分,或像个老师讲课那样似地宣布题目或主题,都是要求获得选择的简短演说中所急需避免的方式。

如果开口讲话,使用的字句便回答了以下问题之一:何人?何时?何地?何事?如何?或何故?你便是在使用世上最古老的获取注意力的沟通方式之一。“从前”是个魔术字眼,它打开了孩童式幻想的水闸。采用这相同的人情趣味方式,你也能一开口就捕捉住听众的思想。

以回答何人、何时、何地、如何刺激听众的视觉想象。

细节本身不具趣味。太多的细节(无关紧要的细节)也会使得交谈与当众演说成为无聊的浪费时间,秘诀是只选用能强调你的讲演重点和缘由的细节。倘若要告诉听众:在长途旅行前,应先检查车辆,那么你的事例中的所有细节,都应是说关于你在旅行前未事先检查车辆所发生的事情。假使你谈的是如何观赏风景,或抵达目的地后在何处过夜,就只会掩蔽了重点,分散了注意。

还应注意的是,将此题的细节隐蔽于具体、光彩灿烂的言语中,却是更佳的方法,可依其发生情况,重造当时情景,使其历历如绘般展现于听众面前。只说你从前曾因疏忽而发生意外,是拙劣的,无趣的,很难叫听众激起兴趣。可是,把自己惊心动魄的经验绘成画面,命名用各式各样的感觉辞藻,必能把这事刻画在听者的意识里。

总之,你的目的是要听众看到你原先所看到的、听到你原先所听到的、感觉到你原先所感觉到的,唯一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方法,即是采用丰富的具体细节。

戏剧化描述经验再现的过程,让听众重新感知,跟随你的意念作出模拟反应。

所有的大演说家都会有一种戏剧感。然而,这并非一种稀罕的只能在雄辩家身上找到的特性。孩童们多有这种丰富的戏剧感,我们所认识的许多人都有天赋的速度感,富有面部表情,善于模仿或做手热,它至少是这种无价的戏剧能力的一部分。我们多数人都有某种这样的技巧,只需稍加努力和练习,便能做更多的发展。

重叙事件时,在其中放入愈多的动作和激奋的情感,就愈能对听众造成印象。讲演不论多富于细节,讲演者若不能以再创造的灼热来讲叙,终是软弱无力。你要描述一场大火吗?把消防员和与火焰搏斗的群众所感受到的强烈、焦灼、激奋、紧张的感觉给我们。你要陈述自己在水中做最后掐扎惊恐袭上心头吗?让听众共同感受自己的情感吧。举例的目的之一,便在于使自己的讲演为人们所牢记不忘。只有使事例深印在听众脑海中,他们才会记得你的讲演,及你要他们做的事。我们总记得华盛顿的诚实,是由于樱桃树的事情,已借着韦姆斯的传记而深植人心。圣经《新约》是人们言行借鉴的丰富宝库,其道德操守原则,皆藉富含人情趣味的事例而益显形彰、强化。

明确的行动指示、坚定的信念较之笼统概略的言辞更能激发听众的行动。

重点是讲演的全部主题所在,因此应用力而信心十足地陈述出来。标题的字母特别显著突出,你对行动的要求也应藉口头的激烈和直截而予以强调。

要明确地告诉听众,确实要他们做什么。人们只会去做他们所清楚了解的事情。不要说:“帮助我们本地孤儿院里的病单吧。”这样太笼统,应该这样说:“今晚就签名,下星期天会齐,带领二十五名孩童去野餐。”重要的一点是,请求听众做明天的行动,可以看见的,而不要心灵的活动,毫不含混。另外举例说:“时时想想祖父母吧”,太笼统而无法行动;要这样说:“本周末就去看望祖父母吧!”像这样的句子,“爱祖国”,应改为“下星期二就请投下你神圣的一票。”

不论问题是什么,不论是不是为人所争论不解的,讲演者都有责任使自己对重点和对行动请求的措辞容易让听众了解和行动。

至于要点是应以否定或肯定来叙述,则应该取决于听众的观点。并非措辞否定就一定无效。若是以否定形式要说明一种应该避免的态度,可能比肯定陈述的请求对听众更具说服力。

简单直率的方式显得你是精明强干而胸怀磊落的务实派。

欲使讲演带给听众井然有序、重点鲜明的印象,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在讲演过程中明白地提示:现在自己先讲这一点,接着讲另一点。

“我第一点是这样……”无防就像这么坦白。把这一点讨论完毕,可以坦城地说,现在要谈第二点,就像这般一直至终了。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H·道格拉斯,曾对一个国会联合委员会发表谈话。道格拉斯以税务专家和伊利落沙的参议员身份讲演。巧妙而有效地使用了相同的方法。

“我的主题”,他这么开始,“是这样:最迅速、最有效的行动方式,是对中、低收入民众采取减税——也就是那些会用去几乎所有收入的人们。”

“明确地说……”他继续。

“进一步说……”他又继续说。

“此外……”他再继续说。

“有三个主要的原由。第一……第二……第三……”

综合之,我们所需要的,是即刻对中、低收入民众实行忧惠措施,以增加需求与购买力。

这些关联词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使听众的思绪形成逻辑。

演讲的结束

不论做什么事情,结尾总是一个关键。演讲也是这样。

我们应当这样看,好的演讲的终点,也是思维的起点。换句话说,要做到苏东坡讲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人这样结束演讲:

……上面的就是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现在守凶。

这句话还不算画蛇添足,但是也不能说是好的结尾。因为话讲得太直,太没有余味了。这是非常典型的失败的结束。能给人一点什么思考的余地呢?不能,而且结束太唐突。我们要干脆,但不是唐突。其区别在于,前者不但把话讲完,而且还注意结尾的圆满而不拖延;而唐突是不管问题讲得清不清楚,也不注意结尾要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总体的印象,不作强调,不作必要的概括,也没有高潮,就突然说完了。这好比一位朋友谈兴正浓时突然站立告辞。

当然,说废话的更是要不得了。常常见到这种情况,当演讲者在津津有味地画蛇添足时,听众乒乒乓乓起身离座了,至少是如释重负地吱吱喳喳聊天,混乱不堪。带着这种“乱”的心情离开会场,就冲谈了演讲的效果。

据说一个民族,有个古老的风俗,全体集会时,发言者只准用一只脚站着讲,不管讲不讲完,站不下去就算结尾,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办法。

那么,怎么才能把演讲的结束搞好呢?

把要点作一个总结。

读过《联共(共)党史简明教程》的人都会感到它的编写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每阐述完一个历史时期的事件后,都有一段称作《简短的结论》结束语,在结束语中,作者用非常简炼的语言,把前文最重要的事件简单地罗列出来,然后作一段理论的总结。当全书完成后,又有一篇全书的结束语,对全书作了六点概括。这六点一直被各国无产阶级看成是革命经验的结晶。

这点经验对我们的演讲如何结尾有很大的启发。演讲是口传之事,不消几分钟,我们的话题便可以上天下地,无所不至。听众很容易忘记原来的题目。但往往演讲者忽略这一点,他们自以为不管什么材料,自己谈问题的焦点都一直是集中的,殊不知这些问题已经是本人深思熟虑的、反复酝酿出来的。对于广大听众,只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就难以与演讲者有同样的思维逻辑。因而,在结束时,要把自己宣传的要点概括、总结。一是提醒,二是强调。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有人这样概括说:你开始对听众说,现在将要告诉他们一些什么,然后开始讲述,到了最后,要再次申明,原来要告你的东西已告诉过了。这种结尾可以让听众更加明晰你的要点。

充满激情的结尾,有很大的鼓动力,特别是一些动员性的演讲,结尾讲一段热情洋溢的话,可以使人振奋,使人激昂。如看一场球赛,中场进一球,与临终一分钟前进一球,其结束时的群众情绪是大不相同的。

1960年,林肯在选举中获胜当选为总统,他样自起草了就职演讲。当时美国因奴隶制度问题使南北斗争日益激化。南方七省先后宣布脱离联邦,一场武装叛乱正在酝酿之中,国家的生死存亡面临生验。林肯作为总统,要全力维护国家的统一,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他在就职演讲中,深刻地阐明了这一思想。在结尾部分,他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口号,要求南北加强团结——

我不愿意结束演讲。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不应该成为敌人。虽然感情不能维系爱的契约,但是感情不能打破爱的契约,把这个广阔的土地上的每一个战场,每一个爱国者的坟地,同每一个活着的人的心,每一个家庭联结起来的,那神秘的记忆之弦,一旦重新为我们天性里的善良天使所拨动,将仍然会使合众国的合唱歌声雄壮嘹亮起来。

这琴弦一定会被重新拨动的。

有位演讲家讲述:“你必须在听众的笑声里说‘再见’。”其含义是用幽默的话来作结尾。

1926年11月3日,斯大林发表了《“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报告的结论》。他在“总结部分”曾讥讽季洛维也夫夸口自己能把耳朵贴在地上听到历史的脚步声的大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人尽管耳朵这么灵敏,却偏偏听不到党的声音。结束一句他这样说——

因此,我要奉劝可敬的反对派分子,治一治你们的耳朵吧!

这幽默的话不只是为了逗逗听众的发笑,而是有其强烈的战斗性,并且产生强烈的幽默感。

如果注意一下我国相声艺术,都可以注意到每个作品都是以笑料结束的。这对演讲艺术来说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引用诗文来结束,能使听众沉浸在遐想之中,飘然意远,含义隽永。

著名演员赵丹于1979年首都“张志新烈士学习诗歌朗诵会”上作了题为《只要找回当年》的一演讲。他在演讲结束时这样说——

最后,我想念一首诗,结束我的简单的讲话,这首诗是我今天早上十点钟左右才收到的。是我的儿子,我的义子,一个孤儿,一个无父母的孤儿,是已故的电影党员周璇的儿子周作民所作的。(掌声)—诗的题目叫——

《你最后的声音》

在中国传统的说书中,用诗文结尾的形式也十分普遍,这种结尾由于用了诗议,意境深远,语言精炼,音韵和谐,给人一种音乐的美感。这种“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的效果沁人肺腑,大大增强了感染力。

这种方法是不容易运用的,它要求在论理上,层层加深。而与全文论证不同的是,这种加深是在较短时间完成的。在语势上要迅速推向高峰,像海潮沿着海滩推进,势如虹、声似雷,最终一触礁石,激起泡沫飞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