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说话高手
26153600000029

第29章 演讲中的技巧(3)

1936年8月28日,十个黑人组织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25万人参加的“自由进军”。从华盛顿纪念碑分两路到林肯纪念堂。在那儿,号“黑人之首”的马丁·路德金发表演讲,他以美国宪法的《解放宣言》为依据,抨击了黑人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号召广大群众立即投入争取自由的斗争。在演讲的结尾,他对未来作了一番寄想——

我怀着这样的憧憬,有一天我们国家会站起来,真正过上按它的信务的意义的生活……

我憧憬着有一天,在乔治亚沙的江山上,奴隶的农奴主的子孙们能够一志坐在充满兄弟情谊的桌子旁……

我憧憬着有一天,我的四个小孩将活在一个公正的国度中……

这样的结尾能在听众的心中再次掀起情感的风暴,产生强烈的共鸣。

讲演者不应该漫不经心地伸出胳膊,好像他正要深入水底,也不应该随便乱挥,如同拳击手准备参加奥林匹克比赛做准备活动时那样同自己的影子搏斗。当然,也不应该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手插在兜里,或者两臂无力地垂在身边,似乎萎缩了一样。

当你站在讲台上,要把全身的重量平均地落在两脚的脚趾上,挺起胸脯,两手放在面前的台子上。要用左手指示已经讲到提要上的什么地方。你的外部感官可以提示你的眼睛下面该看哪儿。另一只手放在纸的另一边,准备好讲完这一页时无声地把它放到一边。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手势是否起了好的作用,可以注意听众的眼睛。如果他们的眼睛盯着你的手而不是脸的话,那就说明你的手势使他们分心,那就不要再做手势了。

如果你站在讲台上而又没有讲,手势有时可以代替语言传递你的信息。

许多政界和宗教界的领导人都用手势作为自己特有的标志,并以此作为同他们所在地区的大众建立个人联系的方式。曾三次竞选总统的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将两臂向侧面张开并伸直手指头,就像要把人召集拢来似的。

温斯顿·邱吉尔发明了伸出食指和中指呈V字形代表胜利的手势。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手势,把两只胳膊伸向空中,用全身做出一个V字形。约翰·肯尼迪用三个指头并在一起呈楔形向前截,以此表示强调。

演讲中的美学意境

演讲是语言的艺术,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而诗情、画意、哲理的三位一体与其说是演讲语言的艺术风采,不如说是演讲语言的美学境界。的确,演讲语言仅有准确、通畅是不够的,再加上形象生动还是不够的,演讲的语言应该充满诗歌般的情感美、画一样的意境美、哲学那样的理性美。

诗、画、哲鼎立的三足为讲坛支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

情、形、理交织的三环为听众翻转出多重丰富的美感。

例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士不无不表示对他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沉痛的悼念之情催人泪下,肃穆的葬礼场景撼人心肺,崇高的生命意义启人深思。此刻,诗情、画意、哲理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情感之于语言就如美丽之于少女,而诗情之于演讲又更像风韵之于少女。如果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那么,“诗郎诵般的激情,对于任何一个演讲家都是必要的”(李燕杰)。演讲者怎样挥动诗的指尖,去拨动听众心灵的琴弦,从而使讲者的情感产生空谷回音般的共鸣。当代著名演讲家李燕杰同志在演讲中多次引用一首诗:“不管母亲多么贫穷困苦,儿女对她的爱也绝不含糊。我只喊一声‘祖国万岁!’更强烈的爱在那感情深处。”一次在美国为留学生演讲引用这首诗时,许多日夜怀念祖国的学子都流下了激动的热泪,演讲一结束,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把这首小诗抄在笔记本上。优美的诗句,真挚的情感深深地叩击着海外游子的心扉,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爱国主义的赞歌骤然回响在演讲大厅和人们的心房。

演讲既是无韵的诗,又是有声的画。不论是抒情,还是说理,都必须具体生动,形象鲜明,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触其物。再加上讲者和听者的情感共振,主客一体,物我交融,情景结合,从而形成美好的意象,乃至美妙的意境。郭沫若同志在著名的演讲《科学的春天》中是这样描绘“科学的春天”的:“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心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红胜火”、“绿如蓝”的春天可谓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以此来比喻中国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给人以身临其境春风扑面的感受,加之演讲者用诗人的激情对科学春天的热切呼唤,使整个演讲弥漫着一种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

就像演讲应该有情与景交融的意境美一样,演讲也少不了德和识结合的哲理美,演讲的语言仅有真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深刻的哲理。一次没有闪烁哲理火花的演讲,就像一篇没有中心的文章、一件没有主题的艺术品和一颗缺乏睿智的头脑。但是,演讲所体现的哲理美,又不仅仅是观点正确、分析中肯和论证严密,还是深刻、新颖,不但说出了别人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而且道出了别人想都没想过的东西。鲁迅1927年2月16日在香港青年会上作了一次名为《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他依次讲了中国大地上只有打仗的声音、外国人的声音、反对革新的声音,接着要求“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顺势一转要求青年“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因为“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拳拳的忧心,切切的忧愤,酝酿于雷电行空般的思维,喷发于金石铿锵样的口舌;鲁迅以政治家的敏锐,思想家的深邃和文学家的才华,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声处唤惊雷!

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就是演讲语言最完美的美学境界。毫无疑问,这应成为一切演讲者所奋斗的目标,那么怎样在演讲实践中做到三者的统一呢?

演讲离不开各种情感的抒发,而演讲的抒情绝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发作和飞流直下的渲泄。演讲的抒情最好的方式应是借助客观的形象来再现主观的情感,渗透理性的思维来升华感性的情感。1935年12月******主席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激情满怀地赞颂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胜利,他说:

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为了抒发胜利者的喜悦、豪迈之情,毛主席连用三个比喻,寓情感于形象,并将这种情感繁荣昌盛为对长征意义的概括;接着用一个反问直抒胸臆,又用描写、记叙的方式将前句直抒的自豪情感具体化,促使人们思索工业红军是在什么精神激励下完成这一伟大壮举的。

运用这种以情入手,形象再现,理性升华的方法,要注意:①抒发的情感必须是强烈而充沛,必要时也可直接抒情。②展示的形象以描写、比喻、借代为主,也可间之以记叙。③揭示的意义要突出象征意义,或以情入理、情理一体,或意在言外、引人深思。

如果说演讲是艺术,它就离不开形象性,而演讲中的艺术形象,绝不仅是描写式的再现,它应该是渗透着演讲者情感的一种主客一体的意境,有了这种意境,其哲理意义便蕴含其中了。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又是一个著名的演讲家,他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演讲中这样展示国运的“艰难”的: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千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曲折回环,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

形象地描绘,直观地说明,再加上昂扬的气势、激越的情感,给人一种尽管时而境界开阔、时而峭壁逼狭,但江水冲破重重阻拦浩荡而下的崇高美感,构成一种情随景生、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最后由自然到人文,点明“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从而高扬出了具有悲壮色彩的“雄健精神”的理性美。

运用以形入手,情感渲染,理性开掘的方式,要注意:①展示的形象须是具体直观,生动鲜明,多用白描、铺陈,且突出景物特征。②抒发的情感一定要与景物类型吻合,或缘景生情,或融情入景。③揭示的意义不宜先声夺人,一般是“形象”在前作铺垫,“情感”在后作开掘。

“形者文之容,情者文之经,理者文魂”,演讲亦如是。一次成功的演讲不一定处处都充满诗情画意,但必须有二三包含哲理的警句,有一二揭示主题的关键段落,整个演讲亦应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其中不乏深刻的哲理,如此,方能进入演讲艺术的美学殿堂。古希腊雅典民主派政治家、演讲家伯里克公元前431年冬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的演讲中沉痛而坚定的说:

伟大的人物是把整个地球作为他们的纪念物,这不仅仅是让人们从他们的坟墓上指出他们的铭刻,他们的英名早已镌刻在人们的心灵中,而不是雕刻在有形的石碑上。你们努力以他们为榜样,你样要下定决心: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用形象、凝炼的语言,抒发沉痛、深挚的悼念之情;用坟墓、碑文的物象,表达赞颂、褒扬的思想意义;化无尽的悲痛为巨大的力量,变隆重的葬礼为奋进的战斗动员:勇敢地追求幸福、实现自由!在形象的烘托中,在情感的激活下,理性的力量是那样强大而不可战胜。

运用以理入手,形象衬托,情感激活的方式,要注意:①揭示的哲理语言要精炼而流畅,含义要明朗而深刻。②展示的形象一般不宜铺陈,选取一二含义丰富的物象起好衬托作用则可。③抒发的情感既要与形象的含义有关,又要同揭示的哲理一脉相承,切忌“情”与“理”的分离。

诗歌、绘画、哲学的沟通之处就是演讲语言的美学天堂;

情感、形象、思辩的交融之时就是演讲艺术的美学春天。

演讲中的双向思维

双向思维是从相对或相反的两个角度认识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它是辩证法在演讲中的具体运用,并贯穿演讲全过程。如果把演讲智能结构化作花朵的话,又向思维能力就好比花朵的花心。纵观古今中外的著名演讲,无不闪烁着双向思维的光华。因此,对它在演讲中的运用问题应作认真研究。

那么,双向思维用于演讲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退有进,欲伸先屈

要使演讲取得好的效果,就不能作“直头布袋”,有退有进,欲伸先屈更能造成情感波澜,抓住并感染听众。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是他在为纪念葛底斯堡战役中阵亡将士而举行的公墓落成仪式上的讲话。他没直讲将士们的功绩,也不谈建公墓的意义,而是先退一步说:“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使奉献的这片土地更加神圣和更加尊严。”正当听众陷于迷惑不解时,他却转退为进地说:“因为,那些勇敢的人们,活着的和死去的,他们在这里奋斗,已经使这块土地神圣了。”如退去的海水重新涌来,在听众的心里卷起千堆雪。接着他又退一步说:“世界上的人们不太会注意,更不会长久地记得我们在此地所说的话。”听众情绪随演讲者话语转为平静并急等下文,这时他将话锋一转说:“但他们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人在这里所做的事。”听众心里不由得又掀起热浪。演讲者这一退一进,一屈一伸,如同把拳头收回来又打出去一样,简洁有力地表达了演讲主旨。不可否认,这之中就有着双向思维的作用。

(2)左提右挈,对比成趣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也指出:“有比较,才能鉴别。”对比术这种双向思维用在演讲中可表现为纵比、横比、不同领域的对比等。用得好,可起到鉴别剂、催化剂作用。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把“国之老少”同“人之老少”作不同领域的对比,为更有力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他又把老年人同少年人作横对比:“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用11组对比句形象说明了“人固有之,国亦宜然”的道理。在《教育家的自家田地》中,为了阐明“乐哉教育”的观点,更是左提右挈,多处设比。他把“诲人的快”同种花卉的快乐作比,将“东边邻舍张老三”如何升官发财,“西边邻舍李老四”如何出门坐汽车,同教育家钱少、吃不饱、弄不好要挨骂作比,接着又把那些人物质上的享受同教育家“精神上的快活”作正反对比,比出了教育者的乐趣和信心,令人由衷叹服。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要有明确目的,并要从本质着眼,可比者比,应比者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