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十六计活学活用(13—24计)
26154000000025

第25章 釜底抽薪(1)

【原文】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①不敌其力:敌,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势:气势。③兑下乾上之象:《赐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自“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运此象理推衍之。

【译文】不直接面对敌人的锋芒,而是间接地瓦解敌人的气势。也就是说用以柔克刚的办法转弱为强。

【计名出处】此计语出自北齐魏牧所写的《为候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计名阐释】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三万多人。两军隔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面来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讲解】“釜底抽薪”这一计系从“抽薪止沸、剪草除根”中演绎而来,用来比喻处理一件事时,治标不如治本的意思。

在战争中,运用此计就是;在互相对垒、剑拔辇张的时候,避免作正面的主力攻击,而从对方的背后去下功夫,侧面暗算,断其后援,拆其后台,从而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古计今用例说〕

(一)釜底抽薪与经商谋略

“釜底抽薪”的本意是扬汤止沸而沸不止,惟有抽薪去火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说,扼制住动力产生的来源,那么动力本身也就失去动力的作用了。

在经商活动中,“釜底抽薪”可以广泛应用于争夺投资,争夺顾客、客户,原材料竞争等等方面,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产生良好的效益。

1.使物“稀”,以求“贵”

每一位时装设计师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自己设计的精美服装,一般地说在一个国家都不超过10件,而且不能在同一个城市的商店里出售。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物以稀为贵。每件时装差不多是10件、甚至20件衣服那么贵的价钱,穿在身上才会感到身份、地位充分地显露出来。要是满街人都穿上相同式样的衣服,那么就会觉得这种服装太普通,其价值就会大跌。所以,人们都反映高档时装贵,人们承受不了,但知道了这一道理,就不会这样想了。每件时装的价值在于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其智慧的结品需要高昂的代价。

文物、古玩的价格是高昂的,它的消费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些大亨或达官贵人。梵高的画,价格惊人,一般的人能问津吗?不能。越少的东西越贵,拥有它,就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商人们深谙此道,对时装就不能成批生产,其他一些商品也尽可能限制生产,目的就是突出一个“稀”宇。

一次,一个美国画商看中了印度人带来的三幅画,印度人说要卖250美元,画商嫌贵不同意,因为当时一般画的价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间,画商怎么愿意多出那么多钱呢?印度人被惹火了,怒气冲冲地跑出去,把其中一幅烧了。画商见到这么好的画烧了,甚感伤痛,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卖多少钱?印度人还是要250美元,画商又拒绝了,印度人又烧掉了其中的一幅。画商只好乞求道:“可千万别烧这最后一幅!”又问印度人愿卖多少,印度人还要250美元。画商出口道:“一幅与与三幅画能一样价钱吗?”印度人又把这幅画的卖价提高到500美元,最后竟成交了。

事后,有人问印度人为什么要烧掉两幅画,印度人说:“物以稀为贵,再则,美国人喜欢收古董,珍藏字画,只要他爱上这幅画,岂肯轻意放掉,宁肯出高价也要收买珍藏,所以我要烧掉两幅,留下一幅卖高价。”

在市场上常看到商人们利用“稀”字战术,“某商品不可进货,抓紧购买,最后一次机会,失去可惜。”“某商品卖完为止,今后不再生产。”等等,像一警钟,催人抢购,以刺激购买欲,每每都可得逞。这岂不是巧妙运用“釜底抽薪”的结果?

2.开动脑筋,乘“空”直入

在西方商业竞争中,各方力量不断变换,大多数是因为使用釜底抽薪之计,从而削弱对方战斗力,改变力量对比。

例如,沙特阿拉伯享有大自然赐予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石油。1953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6亿5千万吨,而沙特阿拉伯就占了4千万吨,而且每年增长5千万吨至1亿吨。

西方实业家嗅到了这巨大财富的信息,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阳光炙人的国度,意在争取沙特石油的开采权和运输权。但阿美石油公司和沙特国王早就订有明确的垄断开采石油的合同:每采出一吨石油给沙特相当数目的特许开采费,石油采出后,由阿美公司的船队运往世界各地。阿美公司的这堵高墙,严密地保护着它的特权,使那些冒险家扫兴而去。

然而奥纳西斯在设法搞到合同复制件后,经过仔细研究,却发现合同并没有排斥沙特阿拉伯拥有自己的船队来从事石油的运输。

这不是阿美石油公司严密防守的高墙的缝隙吗?而这正是奥纳西斯完全有能力钻进去的可乘之隙。

石油不运出沙特拉伯就不能获得它应有的市场价值。因此,只要设法垄断沙特阿拉伯石油的海运权,形势就会对阿美公司大为不利,其势力就会大大削弱,从而可以迫使它转让出部分股份,奥纳西斯就可以实现他直接插手沙特石油业的宿愿了。

于是,奥纳西斯对沙特阿拉伯的王宫作一次“闪电式”的访问,和年迈的国王作了长时间的密谈。最后说服了国王自己买船运输石油。

几个月后,奥纳西斯和沙特阿拉伯国王签订了震撼世界石油业的《吉达协定》。协定规定:

成立“沙特阿拉伯油船海运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50万吨的油船队,全部挂沙特阿拉伯旗。该公司拥有沙特阿拉伯油田开采的石油运输垄断权,该公司的股东是沙特阿拉伯国王和奥纳西斯。

协议的签订宣告了奥纳西斯的成功。这个协定一旦全部实行,沙特阿拉伯和奥纳西斯各自想得到的都将得到,阿美石油公司却将遭致命的打击。锅底燃烧正旺的柴被抽走了,锅里的水还能开吗?

奥纳两斯在沙特阿拉伯以“闪电外交”击败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阿美公司,完全是因为使用“釜底抽薪”——找到对手的弱点,成功地攻击了对方生命线,改变了力量的对比而大举获胜。

3.以退为进的石油大亨

石油生意是美国亿万富翁哈默多种经营的实业中的一个核心事业。而在这个世界上风险最大的行业,他能轻松自如地战胜一次又一次的风浪。

1961年,哈默的石油公司在小小的奥克西钻通了加尼福利亚州第二个最大的天然气田,这个气田的价值2亿元。几个月后,它在附近的布伦特伍德又钻出了一个蕴藏量非常丰富的天然气田。

哈默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匆匆忙忙赶到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心中拿定主意,准备同这家公司签订为期20天的天然气出售合同,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三言两语就把哈默打发走了。他们说对不起,他们不需要哈默的天然气,因为他们已经耗费巨资准备修建一条从加拿大的艾伯塔到旧金山海湾区的天然气管道,大量的天然气可以从加拿大通过管道输来。

这无疑给哈默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哈默一时竟不知所措,但他毕竟是从事多年经营的老企业家,很快,他就平静下来。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想了一条“釜底抽薪”的办法,来制服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

哈默立即前往洛杉矶市,因为洛杉矶市是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的买主,天然气的直接承受单位。他很快找到该市的市议会,绘声绘色地向议员们说,他计划从拉思罗普修筑一条天然气管道直达洛杉矶市,他将以比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和其他任何投标人更为便宜的价格供应天然气,以满足洛杉肌的需要,而且,由于他将加快修建管道的工程速度,所以,也将比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和其他投标人提供天然气的时间更为缩短,洛杉矶市民将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到他的价格便宜的天然气。议员们一听便动了心,准备接受哈默石油公司的计划,而放弃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的天然气。

哈默的这一招釜底抽薪确实厉害,太平洋煤气与由力公司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太平煤气与电力公司也只能乖乖地同哈默签订了合同。

4.“不择手段”,要有远见

在现代商战中,有些企业和个人往往因有利则求,不择手段,毫无顾忌,最后弄得财去楼空。

日本的“小野组”公司崛起于幕府时代末期。明治维新以后,对政府贡献金钱,成为半官方的商人。以后包括“岛田组”公司在内,都是为政府办事的商人,替政府收税金,而且从收款到交款期间可以任意支配这笔钱,不需付利息,也无需任何担保。

为此,“小野组”利用公款做米、蚕卵、绢丝的投机生意,而且有利必求,有途必由,毫无体统。上梁不正下梁歪,属下纷纷走旁门左道,甲地有人卖米,乙地就会有人来买米,赚钱归白己,赔了就成为公司的账,体制腐败,难以整治。

待到新政府巩固,社会秩序恢复,这种特权非但不会长久,拥有这种特权的组织,后而被政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样“小野组”对政府而言,自然是非拔除不可的了。

于是,政府采取最严厉的手段,在1874年2月大藏省函经办政府钱财的各钱庄,要提出所经办的金额的1/3保证金。12月12日又修改为保证金必须与经办金额相等,期限到12月15日为止。

这是非常无理的要求,哪有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问内,筹到这么多的钱呢?它的意图很明显,是准备要击垮“小野组”。

果然,“小野组”经不起这打击,倒闭了,“岛田组”也跟着倒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利有所不求”。

当时的“三井组”公司又为什么能存活呢?

原来三井也产生很大的危机,幸亏公司内有三野村利左卫门这号杰出人物,才度过了难关。

三野村试着改善“三井组”的体制,革新坏风气,谋求事业发展,除了将三井组做全面的人事调动外,密切注意新政府的动向,并和政府中的高级官员交换情报。

所以,三井早就预测到政府迟早会收回特权,而且透过井上知道要交保证金的事,所以在筹措资金上有足够充分的时间,不至于像其他钱庄那样手足无措,而且等于是借用新政府的手击垮各钱庄,而使自己存活下来。

三野村还在1876年设立三井银行,同年说服益田孝,设立三井物产等。

三井只所以能独自存活下来,而且如此繁荣发展,这完全归功于三野村,他早已把潜在的风险来了个“釜底抽薪”,才得以大难不死。

5.囤积居奇押大宝

隆冬季节,是建材企业生意最萧条无奈的日子,然而,北京亚新特种建材公司却大干快上,热火朝天。

往年,北京亚新特种建材公司的老板孙奎春先生孙老板也是按照行业中流行做法,靠多给回扣和大幅度让利降价,玩了命地清仓倒手抛售堆积如山的主营产品——机制建筑用砖,求爷爷告奶奶,用户还是一百二十个不愿买。

孙老板既发愁,又不甘心再像往年那样亏本“装孙子”,他一咬牙,决走“改改这个世道”。大批大批的营销人员、干部职工网一样撒了出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走上面,跑市场,反馈回来准确而清晰的市场新行情:1993年本市基建步阀大幅度加速,仅开复工面积就高达3000万平方米,建材市场势必水涨船高、货趋紧俏!

同时,行业之小许多企业因为不具备冬季人工干燥生产技术,都先后进入淡季,不出产品。而外地同行对手,纵有先进技术,也因路途运费高,对北京市场有心无力。另外,用户也急,很敏感的建筑商已经感到趋势的巨大压力,开始担心涨价。

孙老板前赡后顾,周密分析,看准眼下这个难过的“年关”其实乃是一个绝妙的“投机冒险”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