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小伙子退两步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对象,赢得了爱情与婚姻的机遇。与这个事例相反,有些青年男女把求偶标准订得过分苛刻,例如,低于170米不嫁,低于170米不娶,结果眼看年龄逐年增大,却不知适时妥协,一次次错过大好机遇。
因此,妥协型性格的人在择偶方面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在各种条件中,他总能筛选最重要的条件予以坚持,而适时放弃不重要的条件、降低次要条件。所以总能选到令别人羡慕不已的伴侣。
妥协型性格的人在择偶方面的求真务实态度值得许多青年男女参考。当知道那些出双入对的情侣不少是各自妥协的结果时,你是否也应实际一些呢?
三、婚姻家庭:让三分就会幸福
有这么一对小夫妻,本来恩恩爱爱,可是不知为什么吵了起来,女方一气之下回娘家去住了。由于双方各不相让,女方在娘家达数月之久。春节前夕女方捎话说,男方去接她才肯回家团聚;可是男方想,是她自己要走的,要回来也得她自己回来。终于春节团聚的愿望没能实现。
其实,此时双方内心都想和好,障碍仅仅是谁先让步的问题,可就是谁也冲不破首先妥协这道心理障碍。
妥协型性格的人与这一对小夫妻的行为方式恰好相反。作为女方,她绝不会在娘家住那么久,气一消,她就会主动回去;作为男方,他不会让事情演变得如此僵持,不出三五日就应该将妻子接回家。
妥协型性格的人的家庭生活往往是融洽的。夫妻双方互谅互让,并不是不发生矛盾,而是有了矛盾适时退让,让外人觉得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矛盾、永远不会争吵似的。如果两人正在争吵时,恰好亲戚朋友来串门,他们也会迅速调整好脸部每一块肌肉,使各自变成笑的模样,还时不时与配偶开开玩笑。他们双方通过各自的努力,不使亲朋发现气氛上的不和谐。因此,妥协型性格的人总有一个家庭生活的好名声在外传播。
四、事业命运:腾达总有期
妥协型性格的人在事业上总有成功的机会,不过,也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升官秘诀
说是“秘诀”,其实有点耸人听闻,因为这里所揭示的依靠领导而得升迁的道理人人皆知,因此可说是“实话实说”。
妥协型性格的人在与领导共事时总是放弃自我,而服从领导的需要与领导保持一致,坚定地支持领导,因此常能受到重用和提拔。有人对此愤愤不平,说:“领导就喜欢听话的,紧跟的。”
从常理说,服从领导、紧跟领导是可以理解的。从用人制度上说,也不会明文规定专门提拔那些时常与领导闹对立的人。即使在西方所谓自由世界,政府官员也必须与政府首脑保持一致。如果发生政见分歧那么先辞职再公开对立,甚至加入反对派都可以。也就是说,你想当反对派就不要指望被当政者重用,而当政者重用紧跟的人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官场等级分明,层层关联,各级各层都提拔心甘情愿放弃自己的主张并与领导保持一致的人。因此,和平时期有相当数量的领导人是妥协型性格。官场上的妥协型性格是个性性格与社会性格的混和体,有人天生就是服从、谦让的人,有人虽然天性并非如此,但长期的社会磨炼、政党内部纪律的约束,习惯成自然,已经自觉形成了服从、紧跟的性格。这种表现在官员身上的个性性格与社会性格的混合已经无法区分各自占多大比重。
妥协型性格的人在官场上有升迁的机遇,升官的“秘诀”就是舍弃自我而依靠领导、紧跟领导。当他升到新的高度后,仍然依赖上一级领导,同时也要求他的下级对他照样依靠,每天干什么都由领导安排。工作干不好也不必内疚,反正一切都是按领导旨意做的,出了问题自然由领导负责。他就是由于缺乏责任感。工作苟且敷衍而受到与他具有同样性格的上级提拔重用的。
②向优质服务要机遇。
在火车上发生这样一幕:一个旅客不断地往地上吐瓜子皮,列车员上前扫净,并劝她往果皮盘里吐,不料她更起劲地往地上吐。列车员坚持在旁随吐随扫,并和颜悦色地劝她往果皮盘里吐。最后,那人终于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感到羞愧,向列车员赔了礼。
不久,列车段的领导收到那位吐瓜子皮的旅客的来信,信中她再一次检查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要求领导表扬那位列车员。领导对那位列车员通报表彰,并发给了“忍辱奖”。
这不也是一种机遇吗?
有人会说,这位列车员的行为是职业道德决定的,与性格无关。可是,同样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怎么解释服务行业经常发生服务员与顾客之间的冲突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性格。在我们的就业机制中没有性格测试这一环,似乎服务行业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从事的,造成不少不适宜做服务工作的人加入了服务行业。其实,某些性格如急躁型、情绪型、敏感型、怀疑型等都是不适合从事服务工作的。对这些性格的人,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也难免与顾客发生冲突。而妥协型性格的人从事服务工作却会如鱼得水,总能收到顾客的表扬信。
妥协型性格的人在与顾客发生矛盾时能够忍让,着眼于眼前矛盾的解决,化解可能发生的冲突,以便为更多的人服务。我们不应该把“机遇”局限于升官发财,服务员做好本职工作,通过优质服务受到人民的爱戴,这也是机遇。
五、致命缺陷:待人不诚恳
妥协型性格的人遇事主动退却。为了能成功地退却,他有时还施展点小计谋,退却成功时甚至有一种英雄感。他不是因害怕而退却,而是把退让当作一种勇敢、一种高傲,心里在想:“看,我不屑与你去争。”这种行为方式常常使他错过机遇或者说是放走机遇,眼瞧着机遇被人夺走。这样的仁义道德并没有人会赞扬,而只会为人所耻笑。妥协型性格的人的退让常常会让人不好理解,对手占了便宜还会骂他傻冒一个。可是他的这种行为方式很难改变,再遇事仍然主动退却。
妥协型性格的人具有顽固的依赖心理,想让他不退却除非依赖父母、领导、朋友把什么都给他安排好。如果没有人替他把一切安排好,他自己便无法抓住机遇,甚至还会眼睁睁地让别人把机遇夺走。可也别误以为他是傻瓜,其实他不是那种随便可以欺负的人,他的智力、能力都不比别人差。遇事主动退却、好依赖别人是他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他的性格表现。妥协型性格的人要想获得机遇,应该学会积极生存凡事要求自己奋发努力,主动进取,知返更要知进,以进为主,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
妥协型性格的人为人没有真实感情,待人不诚恳,所说的好话也多出于表面应付。当你升了官时,应该善待你原来的熟人。官场不太讲道义,有人升了官对了解他的底细的人设法加以控制,或者逼走他乡,更有甚者设法杀人灭口。这些都是极端恶劣的行为,你不应该学习这些人。对待你的老熟人应该以诚相待,相信不是所有人都会找你沾光,也不是所有人都企图靠你升官。你大可不必避之于千里之外,更不必借刀杀人置之死地而后快。更何况长江后浪推前浪,官阶有限而人情久远,多留点人情比什么都宝贵。
六、诠释:成事在天,更在人
在世上,在心里,在脚下,路和人一样多。走弯了路,走错了路,别去责怪带路的人,别去责怪自己,因为你没有时间去责怪,你还要去寻找,去寻找一条适合你的路。
环境会永远保持自己的威严,告诫所有的人不可无视它的存在,但个性也永远怀着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伸展着不息的生命,而且这生命之帆,是那样渴望理想的远航。
在世上,在心里,在脚下,路和人一样多。对每个人来说,不管你走在哪条路上,无论主动与被动都是你自己所为。有时,我们会为自己走错了路去责怪带路的肇事者,其实这远不如去寻找合适的路更重要。我们也习惯于在自己身陷困境时责难自己,这也远不如发现自己、鼓励自己更重要。
美国现代小说家安德森原本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商人,开办了一家广告公司,公司发展蒸蒸日上。但安德森内心里总有一块结:在商潮里,自己在一步步地失去纯洁的自我。他认为这种生存状态虽然很人世,但对他来说,如毒药般侵害着他的心灵,他内心里那种最深的倾向,不在这看上去很不错的企业行为里,他要去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向往。也许,只有在大学殿堂中,他才有自己心灵的归宿!在安德森的回忆录个一个讲故事人的故事里,我们可以读到他是如何走向心爱的文学的:
“我办公室有一扇门直通大街。走到门口有多少步?要是我走出门口,沿着铁路走去,消失在遥远的天边,会如何呢?我上哪去呢?在我工厂所在的那个镇上,我的名声还不错,被认为是‘年轻聪明的商人’。开头那几年我满脑子是庞大而精明的计划。我受人羡慕,受人重视。后来我这个聪明的年轻人一步步往下滑,不过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滑得有多远,我在镇上还是受人尊敬,我的保证在银行依然有信誉。”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体会到人生的历史就是关键时刻的历史。在我们一生中,这样的时刻并不多。我要走出这扇门,走向远方。美国人至今还是漂泊不定的人,是没打算筑巢的候鸟……我们还没有创造一个物质的美国,美国人不过是在为了挣钱而大规模地投入,以此平息内心的不安。就像古代的僧人不得不遵守奥古斯丁的戒规那样,僧人嘴里念着经,一边做着许多琐碎的圣事,贪欲没时间挤进他们的心里。美国人呢,老忙着自己的事,汽车啦,电影啦,也没有时间去胡思乱想。”
那一天我在工厂的办公室里,看着自己笑了起来。我相信,自己想描述的斗争,大多数美国人都能理解,比我的其他作品更容易读懂,其中有自嘲,但又是严肃的。不管怎样,我要走出门去,永不回返。有许多美国人想出去——可是去哪呢?我愿意接受所有类似不安分的想法,那些在过去,无论是我和别人都曾如此畏惧的想法。如果是美国人,就会理解我为什么总在嘲笑自己,嘲笑一切我亲近的东西,嘲笑那些我深切爱着的东西。这,是出于热爱,每个美国人都明白这点。
“考验我的时刻到了。在我出走时,我的秘书正看着我,我也看着她,想着她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同时又否定着什么呢?我敢对她讲出自己的想法吗?显然我不能说实话,我从座位上站起来,对自己说:‘此时不走更待何时……’我转着脑筋,想找到一种说辞:‘我亲爱的女士,说来很蠢,不过我已下了决心,再也不想操心这些购买和销售的事了。别人做,可以,但对我来说,这意味着毒药。工厂就在这儿,你要,就归你。我断定,这厂子没多大意思。也许能赚钱,也许会赔钱,这些事与我无关,现在我是要走了……永远不再回来。至于干什么,现在我还不清楚。我想去各处走走,同大伙儿一起坐坐,听听他们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但究竟做什么,我也说不准,也许我这是去寻找自己。’我和女秘书仍然相互看着,也许我脸色发白,她的脸色也白起来,问:‘你病了?’这句话启发了我,我正需要一个理由,其实不是我要,而是别人要。这时我生出一个狡猾的念头——装作‘精神病’,也许我当时就是有点不正常,美国人见人做了出格的事,就爱说‘精神病’……我离开现在的岗位,会拔去刚刚扎下的一点根基,但是我觉得这片土壤已养不活我这棵本想生长起来的大树。我头脑里想着人的立足之根的问题,一边盯着自己的双脚……只要迈出工厂的办公室,我相信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得把自己请出这道门。但我真的迈出此门,别人还会想办法把我拉回来。为了免除麻烦,于是我永远也弄不清自己当时是否真的患了精神病。我走近女秘书身边,直瞪瞪地看着她的眼睛,高兴地笑着,然后盯着自己的脚说:‘我一直在长河里膛水,脚湿了。’我又笑了起来,轻轻走到门口,走出了我生活里那个漫长、紊乱的阶段,走出买卖之门,走出商务之门。此时我心想他们逼我发‘精神病’,也视我为‘精神病’,为什么不行呢?说不定我就是‘精神病’。想到这儿,我高兴地回过头说了最后一句糊涂话:‘我这双脚又冷又湿,很沉,在水里膛得太久了,现在我要上旱地去走走。’这时女秘书目瞪口呆地盯着我,我走出门口的时刻,心里又生出一个美好的想法:‘啊,恶作剧式的语言,帮我迈出这门槛,我将终身服务于它。’我轻声对自己说,一边沿着一条铁路线走去,走过一座桥,出了镇,走出我生活里的那种日子。”
上天没有亏待安德森,他创作的《俄亥俄州的温土堡镇》和一些优秀短篇已经成了流行全世界的现代名著,他被誉为“美国现代文学之父”。
安德森的故事告诉我们:个人只有在茫茫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有幸运可言,但前提是要敢于尊重,并坚持自己独特的自我。为此,有时要舍得抛弃世俗的见识与利益。这让人想起王洛宾的那句歌词“我愿抛弃那财产,跟他去放羊”,而这里的“他”就是人人内心的深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