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现代崇拜心理学
26155400000031

第31章 崇拜心理特征及功能(3)

在塞尔维特看来,“血液小循环理论”已成为他一生中所追求的最高情感和信念,是任何势力所不能动摇的。而崇拜的情感尽管也十分强烈,但却很难与信仰的情感相比。如,台湾节目持人凌峰以其生动的主持风格,幽默的语言深为大陆观众所喜爱。他的“我的脸很中国”、“我的脸上写着中国五千年的沧桑”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他也因此赢得了众多人的崇拜。但这种崇拜决不意味着信仰,而仅仅是一种崇拜而已。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崇拜仅仅是信仰的基础,而不能与信仰等量齐观。

心理功能不同

崇拜和信仰在心理功能方面有很在的不同。集中表现在崇拜是停留在与被崇拜者的不可比的程度上,对崇拜对象只能是渴望、羡慕、敬佩、赞美、欣赏等。这仅仅是一种希望成功、追求完美的心态。而信仰则是越过了这个层面,进入了为信仰的观念,理想而自我追求和奋斗行为去努力达到这一目标。虽然一般说来这目标是很难达到的,但正因为其很难达到,信仰者才积极地,一刻也不停留地朝着目标奋进。由此可惟看出,信仰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人类依据主观见解,而对于某种理论、思想、主义生的坚定信心。这种信心,可以成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行动的指南。信仰虽然无形,却有很多的推动力。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一个社会也不能缺少信仰。

当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完成某一目标,首先要建立自我信仰,即树立自信心。信仰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信仰自己是有能力做的,信仰自己一定会做好。有了这种自信心,才能把自己的事业干好。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有人比喻说,信仰是心中的绿洲。信仰作为心中的绿洲永远催人奋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然而崇拜却只能是顶礼膜拜,将崇拜对象看成是高不可攀的对象,将其束这高阁,永远作为一种不能达到,也不想达到的对象来尊崇。并在尊崇中对其寄予无限的希望,希望被尊崇的对象能自动地为自己带来一定的利益。

比较来看,崇拜心理是一种心理积极,行动消极的心理状态,而信仰则正好与此相反,其心理功能是目标已定接下来就要努力奋斗了。

崇拜心理功能

从历史及人类意识的发展来说,崇拜心理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现实来说崇拜心理的存在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支柱,是人们奋进的一种精神动力。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有一点崇拜心理,来弥补现实中的不足。

科学的崇拜心理是以现实的可能为内在根据的。一个确立了科学崇拜心理的人,就会自觉地以它为出发点去观察、思考、评价周围的事物,并以实际行动来朝着崇拜的目标奋进,从这一点来说,崇拜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多向社会功能的。总概起来说有如下三方面功能。

崇拜心理的历史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某一侧面看,是一部人类由崇拜外在的神到崇拜人类自身的转化史。

在原始人类社会中,先民们虽然在开始时是以一种半本能半思考的心理形成对自然的崇拜。便是这种最原初的崇拜心理,主要是为了解释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些种种不同理解的现实而产生的。这种解释无疑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功能的,而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看起来的那种愚昧和无知,因为对自然的崇拜不仅仅是出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感及由此产生的需要保护的意识,重要的是,这种对大自然的崇拜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局限性的一种超越,体现了人类提升自己价值的愿望。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对于永恒的爱的渴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对于永恒的爱的渴求,也全现在人们克服自身局限性的一种努力。高尔基曾经说过:“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的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人类原初对自然的崇拜其实是与自然作斗争的一种心理方工。在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以崇拜自然的心理来与残酷无情的大自然进行斗争的。如在古籍《山海经》中记述了钟山的烛龙神:这神是人的脸,蛇的身子,红色的皮肤,身子有一千里长。眼睛生得很特别,像两枚橄般地直竖着,合拢就是两条笔直的疑缝。这神的本领很大,只要他把眼睛一张开,世界就成了白天,眼睛一闭拢。黑夜就降临大地。吹口气就阴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马上又赤日炎炎,流金砾石,变成夏天。他蜷伏在那时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呼吸——一呼吸就成为长风万里。他的神力能烛照九重泉壤的阴暗,传说他常衔了一只蜡烛,照在弱方幽暗的天门之中,所以人们又叫他做“烛阴”。

很显然,这段神话记述的是人们所崇拜的自然界的山神。从描述的细节上看,他是人又是大自然现象,是人和自然的合一。人类祖先对这位自然神的崇拜,自然是出于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解释。而当把一些自然现象同人的一些功能结合在一起时,不难看出,这是在将人与自然相比拟。比拟的目的也很明显,自然现象是不可驾双的,而一旦与人的功能联在一起,就在客观上表现,虽然自然现象有无比的威力,但却与自身的一些功能是同样的,只不过此人的威力巨大而已。这就是自然崇拜中朦朦胧胧透出的人类了解自然,解释自然,进而祈求自然能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利益,而尽可能少地带来危害。这实质上反映的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把握、控制在希望。因此说,原始先民之所以崇拜自然,实质上是为了掌握自然。但是作为崇拜来说,也表现了人类掌握自然还仅仅是一种希望,一种朦胧的希望。下是由于仅仅处于一种希望的心理状态中,所以就不能不对自然进行崇拜。

在自然崇拜之后陆续出现的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偶像崇拜等等,喝在在现代人看来似乎不可理解,或是看作是种种迷信行为,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各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的。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对人的心理的慰藉,以及人类对超自然力的一种向往和崇敬之情。正是这种心理功能,使人们得出在漫漫长夜中生存和发展。

当然,按照观在的观点分析,正是由于人们在种种崇拜的安慰下得以等到生存和发展,也就使得人们习惯于这种安慰,从而消磨了人们对现实暗的怀疑和反抗。崇拜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精神与精神的交契,崇拜心理本身是一种精神崇拜对象,自己的精神也就因此而得到安息之所。这就是说,人若与崇拜对象实现“统一”,将获得最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不过,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达到自我与崇拜对象的“合一”的境界,决不是轻而举的事,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发展过程。

崇拜心理的历史工能,对于个人心理来说是一种慰藉,对于群体心理来说,则起到一种心理认同的作用,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功能。特别是一些崇拜仪式,由于是周斯性或无周斯性经常进行的,更是一种比较经常性的社会教化的形式。这种社会教化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无疑是有相当重要作用的。稳定社会秩序一方面具有巩固统治阶级的作用,同时也有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科学文化繁荣发展的作用。这地整个社会发展来说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崇拜心理的导向功能

崇拜对象的特征之一在于理想性。因为崇拜心理就是建立在现实和理想现实不可比的情况下,心理倾向于理想现实的一种心理。人们在追求崇拜心理实现的过程中,总是寻求实现理想现实,即崇拜对象。而理想现实总是曲折地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所以崇拜心理具有导向的作用,即以崇拜对象(理想现实)作为现实的导向目标。

理想现实是一个随着现实的变化,及人们认识的提高不断高层次发展的过程。这种高层次主要体现在思维能的不断提高。但表现在崇拜对象上却并不一定具有直接的真实的导向作用。但是,就崇拜心理机制来对新的对象的追求。如对英雄的崇拜来说,开始是神化的英雄,继而是先知的英雄、偶像化的英雄,最后才发展为现实的真实的英雄。这种变化要经历漫长的风月选择,其漫长的程序其至不能使向代人有所特殊的变化的感觉,而只有在漫长的岁月过后,透过这漫长岁月来回顾时,才能看清这种缓慢的变化。至于从自然崇拜心理发展到英雄崇拜心理,其岁月之漫长,更让人似乎难以想象。更让人费解的是,有时看来是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如再以英雄崇拜为例。开始人们燕不满足于现实中的英雄行为,而幻想出理想的英雄人物进行崇拜。这种理想和英雄人物先后是神化英雄人物、先知英雄人物、传奇英雄人物,绕了一圈之后,才又开始崇拜起现实中的英雄人物。这看似由终点回到了起点。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否定否定的螺旋似上各项之后的现实中的英雄相比。人们之所以要舍弃开邕时的现实中的英雄,就是因为他们不如人们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令人崇拜。而当经过一系否定之否定之后,现实中的英雄人物就要比在此这衫的所有英雄人物令人崇拜。之所以人有这种结果,不能否认崇拜心理的导向作用,即曲曲折折地使现实英雄人物提升到令人崇拜的地位。